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应用技术型大学综改视角下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综改视角下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0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深化高校综合改革,采取“以院办校”的办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在新型办学模式下,如何协调学校、学院和教师三者关系,厘清职责职能,落实主体责任,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办学模式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支柱产业,酒店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相对充足的资本投入为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条件,由此也带来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内一些具有专业资质的职业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截至2018年,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高校已经近百家,且大部分为地方本科高校。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这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确立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发展方向。此外,目前全国很多高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也在逐步出台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方案,旨在激发二级学院和系部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推动学校稳步发展。

相对于其他本科专业而言,酒店管理专业本身就更具有应用性特征。该专业自设置起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熟练英语交流、富有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既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又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这一转变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和理论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创新动力,应对教育深化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合适人才的引进受学校政策限制

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地方本科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积淀较少,专业教师大多为青年教师,有行业经历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专职教师中大多数由其他相关专业转行而来,而能够胜任专业实践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大多数学校在评估过程中侧重于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侧重引进博士或副教授以上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从业人员则由于学历及职称原因不符合招聘要求,被拦在学校大门之外。

(二) 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薄弱,个人发展定位模糊不清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师资力量原本就不雄厚,而酒店管理专业则是近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的,为了弥补师资缺口,边办专业边组建而成的教师队伍。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术型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跨专业领域的教师较多,即便是酒店管理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基本上没有在酒店业具体岗位上的服务和管理经验,职业化程度不高,领域不对口。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实践课比例较大,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实践经验的缺失会导致授课形式的单一,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职称及学历层次相对其他专业偏低,专业积淀和内涵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职称评聘大多以论文作为考核指标,因此教师的科研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最终成果多是学术论文形式体现,缺乏直接应用价值,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低。

(三) 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专兼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为了实践性课程开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外聘的方式,从酒店行业聘请了业界导师担任授课兼职教师。以厦门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近三年专兼职教师比例在2:1左右。兼职教师大多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也能结合生动具体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本职酒店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经常出现调课和请假的现象,影响既定课程任务的开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兼职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方面大多缺乏经验,教学过程可能不符合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人员管理方面,兼职教师大多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相应机制和平台供兼职教师参与到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专兼职教师之间联系脱节,不能够就学生培养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双方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二、 高校转型和改革给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在教育部2014年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和新形势下,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开始实施内部深化综合改革,逐步扩大院系在办学方面自主权,实质上为原来的“校办院”转换为“院办校”,立足点就是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校、学院或系部、教师,三位一体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学校的主要任务,将由原来的全面管理转换为在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下,由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院系和教师制定合理有效的建设任务指标和考核激励制度;院系的任务是学校政策的具体执行,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反馈,学院具体制度的建立,针对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及使用方式方法。教师则要明确个人定位,确立向应用技能型或理论研究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一) 将学校转型建设与综合改革任务合二为一,结合专业特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的应当是兼具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学校转型建设和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院系在自主办学方面获得了决策权,因此可以针对实践性课程的需要灵活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过去由于学历职称限制无法聘用的业界导师作为专兼职教师,增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强化现有人才素质提升,重视校校交流,尤其是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创办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经验的高校,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长处,提升自身師资队伍的办学视野和理论素养。厦门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初期35岁以下教师比例约为50%,初中级职称比例约为75%,有企业经历的高级职称教师仅有1~2人,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抓住综合改革的机遇引进了来自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旅游酒店业高管等主要为中级职称的外聘教师8人。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为66.7%。博士研究生学历占全体教师的44.4%。基本形成以高级职称为主,以讲师、硕士为后备,以闽台师资为特色,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

(二) 鼓励和引导专职教师明确个人发展定位,发展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从事专职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来自985或211的知名高校,他们受过较好的学术训练,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由于工作岗位与求学阶段的学术平台差别较大或是在工作的城市缺乏人脉等客观因素,在个人发展定位上会出现迷茫,无所适从的困惑。学校和院系应当多关注这一现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专职教师定位个人发展。在此方面,厦门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采取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双重提升计划,每年派送1~2名专业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考察与学习,同时构建由知名教授学者领衔的研究机构,如“闽台旅游发展研究所”“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民族遗产保护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为青年教师搭建工作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发挥本校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教授及企事业单位业界导师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参与到业界活动之中。如承办了厦门国宇健康管理中心“卓越人员服务培训计划”,厦门市马可波罗酒店(五星级)饭店英语培训,为企业开设了十多门培训课程,参培人次达数百人。青年教师通过实践锻炼熟悉和掌握行业动态,并逐步成长为业界培训专家,也成为构建顺畅校企合作关系新的桥梁和纽带。

此外,对于已经明确自身定位为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国家鼓励互联网+时代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支持他们参与小型创业实践活动,如烘焙店,小酒吧,小型民宿酒店等,使其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活样板,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最终发展出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三) 加强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建立长效的优秀毕业生回流机制

酒店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大多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要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作用,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在教学经验或者理论水平方面存在欠缺的业界导师,专职教师结合业界导师丰富的经验和案例进行专题制作,去粗取精,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视频,慕课等课程模式,避免教学内容泛化或偏离课程教学需要,同时专职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获得锻炼和提高。在此方面,厦门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安排青年教师担任业界导师课程助教,形成优势互补的交流制度。而对于自身工作与课程安排存在时间冲突的中高层业界导师,则通过和学校教务部门协调和沟通,采取专题讲座方式结合业界导师的时间安排灵活穿插在学期课程之中。

同时,院系要重视建立业界校友的持续沟通交流机制,逐步让优秀校友成为业界导师的重要来源,优秀校友既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又熟知母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他们可以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三、 总结

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既不同于中高职院校的技艺型人才,也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学术型人才。他们应当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又具备中高层次酒店管理技术技能与酒店各部门服务技术技能。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酒店业日新月异的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师资队伍将成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长抓不懈的工作内容。只有聚集高校和酒店双方的优质师资教育资源,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够解决存在已久的上述问题,推动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和谐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祖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3]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3-57.

[4]杜洪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以专业为载体的综合改革——成都师范学院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7):11-14.

[5]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张忠福.強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92-95.

[7]初晓恒.宁波地区酒店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切入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3):62-65.

[8]郭满女.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梧州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1(6):18-21.

[9]赵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4):61-62.

[10]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87-190.

[11]刘轶,吴俐霓,杜玲,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阶段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5(27):169-171.

[12]张春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基于产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109-111.

[13]邹学家.关于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7):77-79.

作者简介:

温小娟,高攀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理工学院。

推荐访问: 队伍建设 师资 应用技术 视角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