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0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u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职教科研、德育;应继慧(1982-),女,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职教科研、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3-0022-05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指向和实践热点,是职业学校在新一轮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缺乏深度合作,本文着重探讨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原因,提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建议和具体举措。

一、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政府具体的政策扶持与保障

1.政策操作性与约束力不强。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表达,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

2.缺乏足够的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尽管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若干政策以推动校企合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宣传,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得到相应的落实。如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年颁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其中对于企业按照财税[2006]107号文件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大多数学校和企业都不清楚此优惠措施。即使对相关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但由于其手续烦琐,难以真正得到执行。

(二)校企之间寻求合作点存在难度

1.双方目标取向不同。学校旨在实现人才培养,寻求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学校设备、师资、技术上的缺失、实习基地不足、拓展就业渠道等问题。然而,企业则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注重于用工层面。双方在这种目标取向上所存在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校企合作难以走向深度合作。

2.现有学制不灵活。目前,学校基本采用“2.5+0.5”或“2+1”办学模式,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倾向)时间安排上与企业的用工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而现行的学制相对单一,缺少弹性,虽然现在推广学分制,办学模式灵活。但就学校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很难做到完全匹配企业时间组织教学、安排实习或就业,导致学校提供员工时间不能和企业的用人时间接轨,不能为企业排忧解难。

3.企业得不到利益保障。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1)实习生流动性大,随意跳槽现象突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负担;(2)因承担实习任务而造成的利益损耗,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损害了企业利益;(3)学生就业不稳定,企业用工优先权得不到保证,也大大挫伤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4.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企业信息渗透教学领域主要还停留在个别自发层面,学校层面的教学反馈机制缺失,教学与实习环节脱节,许多实习中的企业反馈信息仅停留在实习管理层面,没有深入反馈和影响到学校教学环节。目前,企业信息渗透教学领域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是自发渗透,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主任掌握行业企业信息多,主要是自发渗透到教学中;第二是形式渗透,以某职校为例,企业信息由实习指导教师反馈到专业部,然后由专业部反馈到教导处,再由教导处向分管教学校长反馈信息,但是因无硬性规定而流于形式。

5.学校服务能力不强。从企业合作意愿角度看,半数以上企业都愿意在更深层次与学校开展合作。但是由于学校自身服务企业能力的明显不足,难以从真正意义上与企业开展如技术指导与服务、工艺改进、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深层次的合作。

6.校企沟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顺畅的交流平台,校企双方合作越来越倾向于个人情感层面的帮扶状态。学校生源供应情况和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匹配,导致学校的需要企业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不明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通过私人关系与企业进行沟通,耗费精力比较大,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三)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下企业实践不够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教学的职业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专业教师应该熟知所授课的专业信息即岗位信息,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目前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涉及企业自身利益问题。教师下企业锻炼,如果要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相关信息或资源,势必会涉及到企业自身的一些商业机密或利益问题。如果要让企业冒着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可能接受教师深度介入企业,至少从目前来看是不可行的。这也是导致企业不肯接受教师深度介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因素。

2.教师自身技能水平问题。有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大,企业为教师安排合适的岗位存在难度。因此教师下企业锻炼多以参观考察等表面形式为主,不利于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掌握。

3.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职业高中的教师队伍数量与职业教育的规模还不相适应,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导致教师现有课时量大,工作任务重,教师下企业时间得不到保障,这一现状阻碍了专业教师下企业进程。

4.缺乏配套教育经费及激励机制。教师下企业,从教学一线走向管理操作一线,大部分教师下企业意愿强烈,目前需要学校和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保证教师下企业的决心与毅力。邀请行业企业针对专业教师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下企业计划、岗位与内容,切实保证教师下企业质量。

(四)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组织不规范

目前学校和企业双方对于学生的实习管理还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和保障。学校的实习管理方式主要是学校老师定期看望、学生定期返校汇报、指导教师跟踪指导等几种方式;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补贴,仅有58.5%的学生能够按月获得实习补贴,有近1/4的学生没有得到任何实习补贴。仅有近一半的企业按照《企业支付实习生保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相应规定支付,有1/4的企业采用适当支付、但不定期定额的方式。实质上,企业支付实习补贴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制度或机制来进行规范和制约,这极不利于维护学生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企业对于实习学生的劳动保障也相对比较单一,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如实习安全、社会保险、实习指导、福利待遇等方面均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管理规范,再加之中职学生未满18周岁,尚属于未成年人,思想波动大、浮躁心理严重。加上杭州大部分中职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一切对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顾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接纳中职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运用政府推动力,从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优化企业用工环境、推进教师下企业进程、规范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产业化实训基地、增强学校服务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增强政府引导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政府是关键,政策是保障。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出台法规政策,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专管校企合作工作,理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劳动、教育部门等管理界限,归口统筹管理,分层分级,形成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完备的组织制度保障,确保各方利益得到保障,实现互利共赢,校企同频共振,推进校企走向以权利义务为纽带的紧密合作关系(图1)。

(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优化企业用工环境

政府要积极推行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引导社会人员参与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构筑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用工机制和环境,分层分批公布劳动工种,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大对技术要求高的重点工种(岗位)进行持证上岗的监察力度。因此,政府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逐年推进一定比例的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具体工种可由劳动部门提出并颁布。同时,必须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责令其改正并给予处罚,并通过财政、税收、审计等政策引导职业培训,挖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三)推进教师下企业进程,提升职校教师专业素养

结合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不够现状,克服消极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教师下企业。

1.配足专业师资,确保教师下企业时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需在配足配齐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分层分批,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

2.量身定制岗位,确保教师下企业质量。针对教师下企业锻炼多以参观考察等表面形式为主现状,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为教师个体制定具体实践岗位与锻炼内容。教师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与学校、行业企业充分沟通基础上,积极主动上岗训练,接受技能培训、职业素养训练等,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掌握新工艺、新技术,进而提升教学能力,更好服务学生。

3.与学生同顶岗,确保教师下企业落到实处。根据目前职校教学计划,建议学校教师下企业时间可安排在高三学生顶岗期间,分层分批轮流下企业,逐步推进。这样安排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难题:一是保证教师下企业时间,在现有专业师资不足情况下,利用高三学生下企业实习阶段,部分高三教师可暂时卸下手头教学任务,集中精力下企业锻炼,达成技能提升目标;二是保证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教师下企业有双重身份,一是企业员工,二是实习指导师傅,与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实现真正的教育实习。

4.评优经费双管齐下,使教师下企业有动力。教师下企业,意味教师要从教学一线走向管理操作一线,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特别是机电数控类专业,从教师到工人,不管是体力还是精神,都需要做出快速的调整,才能适应这一身份的转换。所以,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针对不同岗位,为教师下企业提供经费保障与评优倾斜政策鼓励,确保教师下企业的决心与毅力;把专业教师下企业工作纳入教学考核指标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全面推进教师下企业进程。

5.签订保密协议,确保教师下企业深度。针对教师下企业会涉及到企业自身的一些商业机密或利益这一问题,建议可通过企业与学校、教师签订保密协议缓解这一矛盾。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维护企业利益,不泄露企业商业机密与核心技术。

(四)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切实推进工学结合

中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建议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家长)三方共管的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及家长应当签订实习协议,并签字盖章,三方各执一份。实习协议的内容应当包括: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实习学生的姓名、住址和注册学号,实习期限、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实习时间、休息休假,实习劳动保护、实习报酬、意外伤害保险、实习纪律、实习终止条件和其他需协商约定的内容。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应当及时和实习单位及家长联系,使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实行意外伤害保险和实习报酬制度,保障实习学生合法权益。职业学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必须要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统一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由政府财政统一按实习学生实际人数划拨;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应当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学生实习期间应当按工作量或工作时间计发实习报酬,实习报酬应当以货币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本人,不得扣留或延期发放,并按照《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相关规定执行;同时,政府在允许税前列支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补助;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实习押金。实习生的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对于财政补助部分,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按实习学生实际人数统一划拨到学校后,由学校统一支付给学生,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扣留。此外,学生实习期间确需安排住宿的,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创造条件帮助解决住宿问题,不得让学生自行在外住宿等。

3.认真落实有关各方实习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实习单位要根据接收学生实习的需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订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实习场所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器材,为实习学生提供必需的劳动防护用品,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学校和实习生产单位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实习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实习学生不得上岗作业;实习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树立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规程进行实习,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此外,还要明确规定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学校安排学生赴国外、境外实习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外派学生的有关政策规定,并根据需要通过国家驻外有关机构了解实习环境、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等情况,必要时可派人实地考察。

(五)探索实训基地产业化运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实训基地产业化运作基本模式是学校依托自身力量,利用专业的师资和实训基地设备资源优势,创办企业实施产业化运作。它对内是为学生专业教育服务的实习实训场所,对外是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双重功能的实训基地。

现有校内教学实训没有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实训基地靠教育经费支撑,维持高质量运行有难度,也不现实。有条件的学校,骨干专业可尝试按产业化运作,实现校内顶岗。产业化实训基地既强化专业建设,又注入“造血功能”。校内产业化实训基地成为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课堂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场所,能让专业教师从实践中拓宽知识面,从实践中获取专业前沿发展的信息资料,使课程设置更切实际、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专业师资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促进特色品牌专业的形成。同时,学校将产业化实训基地所创造的利润,一部分又投入再生产,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企业资质;一部分作为专业建设资金,更新、添置专业设备设施,为专业注入“造血功能”,因而又加快了专业特色现代化建设。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学校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和激励,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鼓励职业学校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1.探索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股份制”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把教学、生产和实习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把同类专业的职业学校有组织地联合起来,突破“一校一企”模式,充分发挥名牌学校和骨干企业的优势,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共同舞台。

2.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根据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把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引入学校教育,加强学生企业意识、劳动安全以及劳动纪律教育;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把“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落实到学生言行中,激励学生诚信敬业,奋发向上,吃苦耐劳,乐意参加顶岗实习。

3.制定灵活、柔性的教学实施计划。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要求,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时间比例合理分配,把一年顶岗实习分解到三年中职学习中去,做到以学为主,工学结合,科学安排。要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实行学分制,安排好有关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课程学习的关系,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行业岗位技能培训的关系,采取灵活分段方法安排好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实习管理,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建立健全有效教学反馈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联系,真正实现校企需求的有效对接,可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统筹协调实训处、教导处、教科室联合成立校企合作信息反馈小组,形成校企沟通和反馈制度,规范教学反馈程序和管理,量化操作行为,步骤明确,责任到人。通过教学反馈机制,不仅促进教学和实习的有机衔接,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要求的有效对接,为企业输送更为适合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5.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企业。学校应当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企业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校企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三对接”,即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从而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谋求双赢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宇.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06).

[2]万军海.校企合作,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向深层次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22).

[3]黄特.职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5(08).

[4]朱新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剖析——难解的症结与应有的规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

[5]高怀世,刘旺生.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缘何校“热”企“冷”[J].教育与职业,2007(06).

[6]丁振中,狄阳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剖析——制度动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1).

[7]柴彦辉.转型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状况评估、分析与展望[J].职教论坛,2007(10).

责任编辑 徐惠军

推荐访问: 瓶颈 中职 深度 对策研究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