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湖南地方戏曲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湖南地方戏曲的现实意义,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良性互动的局面。
[关键词]湖南地方戏曲 校园文化建设 现实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湖南地方戏曲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形态,既是湖湘文化的瑰宝,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把湖南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可以探索湖南地方戏曲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而且将进一步开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良性互动的局面。
一、湖南地方戏曲概述
湖南地方戏曲是在湖湘地域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艺术。其现存19个剧种,可分为三类:即大戏剧种,它包括湘昆、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等8个剧种;小戏剧种,它包括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花灯戏、阳戏、侗戏和苗剧等10个剧种;此外还有傩戏。湖南地方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特色;它积淀了湖南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活观念和情感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流淌着楚文化血脉,承载着中华大地和湖湘文化渊源的基因;它蕴含湖南人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湖湘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用戏曲艺术的载体,积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戏曲院团的主体功能。近年来,湖南文化部门开展“欢乐潇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其中有一活动板块为“雅韵三湘·好戏连台”,就是组织省直七个艺术院团开展地方戏曲经典剧目的公益演出。如湖南省湘剧院创演剧目《谭嗣同》,已巡演50余场。该剧目成功刻画了谭嗣同奉诏进京、义无反顾地投身变法维新、我自横刀向天笑、慷慨赴死的艺术形象。虽然该剧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而创作,但是在打造幸福家园的今天,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要学习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一点和谐,少一点怨言;多为幸福家园添砖加瓦,少为一己之利斤斤计较。同时,“雅韵三湘”活动是惠民演出,让老百姓既能看到喜闻乐见的经典传统剧目,如湘剧《琵琶记》、《李三娘》、《拜月记》,花鼓戏《红丝错》、《红豆缘》,祁剧《梦蝶》等;又可以看到原创的现代地方戏曲,如花鼓戏《老表轶事》、湘剧《月亮粑粑》等。这样,众多丰富多彩戏曲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而充分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并积极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人湖南地方戏曲的现实意义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途径。作为湖湘文化精髓的地方戏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湖南地方戏曲作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如有倡导重义轻利与和谐社会及家庭的花鼓戏《五女拜寿》,有追求人性本真的祁剧《梦蝶》,有为心中的梦想而甘于清贫的湘剧《月亮粑粑》,等等。这些优秀的戏曲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大成,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容,不仅是我们高校文化校园建设时所需要传播的优秀品格,而且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品格培养和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传承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湖南地方戏曲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高校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湖南地方戏曲作为优秀的文化艺术,是由真人现场表演的“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融会了杂技、幻术、武打、假面、服饰等技术性动作和装饰性艺术,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表演、音乐、舞蹈、歌唱、朗诵、绘画、雕塑、建筑等各艺术门类的表现力。它在传承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方面,既比其他文本型艺术更直观、更生动,又比其他单一元素型表演更综合、更丰富。在舞台演出中,饱满圆润、抑扬顿挫、曲折变化和优美动听的戏曲唱腔,赋情于形、以形传情的戏曲舞蹈,激昂清越、特色纷呈的器乐伴奏,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等;这些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的地方戏曲,它们会以美的形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培养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品位和精神境界,进一步普及优秀文化艺术,促进青年学子对湖湘优秀文化艺术的热爱。②
3.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工业文明席卷全球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正在迅速消亡,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面临被稀释淡化的危机,这将会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弱化。引导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会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激发传承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湖南地方戏曲是按照百姓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方式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之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幸运的是,这些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容置疑地被认为地方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对湖南戏曲文化知识和戏曲文化审美素养的不断充实,当代大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湖湘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创新湖南地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途径,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4.有利于湖南地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高校办学定位之一是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因而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戏曲要发展,除了培养专业演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要发展年轻一代,我们把这一目光投到了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文化的主人,也是教育阶段最具活跃、最具思想和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并且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精华——地方戏曲,与校园文化“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质最为接近。因而将地方戏曲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开设戏曲选修课,开办戏曲兴趣班,一方面通过青年学生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培养既深入了解湖湘传统文化,又具有更加开放心态、开阔视野,广泛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有助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湖南地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使之走出日渐衰落的危机。③
5.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湖南地方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具有较强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作用。同时“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所大学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因而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格。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与本土传统戏曲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理性的道德灌输内化为感性的道德自觉,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和操塑造良好的思想品格;这样既把握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又满足了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不仅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文化底蕴和厚度,促进了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而且还消除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