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昌地处中州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繁多,其中有四通碑刻历史与书法艺术价值较为突出,即繁城“三绝碑”——(《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受禅表碑》)、《敬史君碑》和《尹宙碑》,不仅都具有较好的补史之效,且书法艺术精湛,被后世所推崇。
关键词:许昌;繁城“三绝碑”——(《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受禅表碑》);《敬史君碑》;《尹宙碑》
许昌地处中州腹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人在此留下众多璀璨的遗迹,且各具特色,其中优秀碑刻也有几十通,在此将历史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最为突出的四通碑刻介绍如下:
一、繁城“三绝碑”
在河南省漯河市繁城镇汉献帝庙内竖立着两通石碑,自从问世以来,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到此瞻仰和鉴赏的历史学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等络绎不绝,受到了历代书法爱好者的推崇。这就是记述东汉末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过程的《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受禅表碑》。
二碑同刻于公元220年,同高3.22米,宽1.02米,圭形碑额,有碑穿,正面碑文22行,每行49字,碑文均为隶书阴镌,碑额篆书阳文分别为“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与“受禅表”,《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的背面镌10行碑文,每行49字。
这两通碑被世人称为“三绝碑”,由唐代刘禹锡起,《刘宾客佳话》中说:“繁城受禅碑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刻,堪称三绝。”一曰文表绝,由东汉时期博学多才的司空王朗撰文,从尧舜禅德,史有前例,到魏王德高望重,远近臣服;由汉室气数已尽,理当代汉,到献帝主动让贤,曹丕谦逊再三。文词婉转巧妙,论述深刻有力,气势磅礴雄健,层次井然严密,而且语言简洁流畅,详略得当,不枝不蔓,无芜可芟,可以说添一字则余,去一字则损,不枝不蔓,无懈可击,将当时的历史完整而又深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二曰书法绝,由擅八分书知名的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尚书梁鹄手书,两碑并称,同出一手,字体均甚方正,渐开唐隶之门,笔法遒劲,如斩钉截铁,实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珍品,也是研究隶书发展的重要资料。三曰石刻绝,由东汉著名书法家“楷书鼻祖”侍中钟繇镌刻,由他镌字,更是锦上添花。以《受禅表碑》为例,全篇八百九十九字,字字一格,毫厘不差,中规入矩,不犯不离,刀法圆润,字形方整竣厉。
两碑的隶书,结体谨严,笔力刚健,字体方正,中规入矩,这正是汉末隶书的风格。汉隶至汉献帝时期趋于方整,灵活精巧的意味减少了,质朴刚健之气浓厚了,及至魏晋,更加平板刻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受禅表碑》,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实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为研究汉代隶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两碑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又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
二、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全称《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据碑文记载,此碑刻石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主要记述了敬显俊(即敬史君)的生平、履历和功德,赞颂了其担任地方官时治理有方,勤政爱民的诸多事迹。
该碑通高2.50米,宽0.84米,厚0.28米,碑文共26行,行51字,字迹保存基本完好,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碑额雕刻六条倒首蟠龙,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碑侧为夔龙纹图案,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现立于长葛市老城镇第十四初级中学校内,2013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碑是魏碑晚期作品,上承魏体之精华,下开唐楷之先河,结体近方,笔画略呈弧形,方中带圆,笔画短促而明快,具有独特的风格。字体扁而匀称,圆润含蓄,古厚精劲,其书法婉雅朴厚,古气磅礴,此碑背面留存有乾隆十四年移置时的一段铭文,文中对碑刻的书法艺术也大为推崇:“书则自晋趋唐,为欧褚前驱。”是书法艺术由魏碑向唐楷转型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与《张黑女墓志》有相契合处,清人所著的《金石萃编》有所记载。书法界公认为是魏碑中的精品,“龙门二十品”之外的“品外之品”。此碑文字完好且含篆意,用笔精雅而圆融,一派恬静安详的意态和趣味,在起收笔中方圆兼具,以内敛笔致见长,不求张扬,显得为碑品中的“逸古厚精劲,正如杨守敬《平碑记》中说的:“六朝人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厚精劲,不肯作一姿媚笔,自是老成典型。”显示出了成熟期魏碑书法的独特魅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列品上”、“静密茂穆之宗”,并一再称道:“圆劲遒厚,以浑逸开生面,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实即石如楷书所从出”。
据碑文可知,敬显俊曾从渤海王大将军高欢(北齐高祖),扫平胡人之乱,因功勋卓著,晋封为永安侯。后被派职秦陇(甘肃省附近),当时,戎虏扰边,民受其毒,朝廷于是任命敬显俊为晋州刺史,在任期间,荡平戎虏,使百姓安居乐业,后来燕地(今河北省中北部)爆发农民起义,敬显俊奉命讨伐,他的业绩为弥补史阙增添了宝贵的资料。
三、尹宙碑
《尹宙碑》全称《汉豫州从事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碑高2.09米,宽96厘米,有碑穿,碑文14行,行27字,碑额篆书“汉豫州从事尹公铭”8字,现孔右端仅存“从、铭”二字,碑阴有元皇庆三年题记,今存河南省鄢陵县初级中学校内。
《尹宙碑》书法方整浑穆,清代学者万经《分隶偶存》中把《尹宙碑》评为“汉碑之尤者”。结体内紧外拓,笔画细瘦圆健,整篇碑文为隶书,体势近似楷书,元明以来书家多称之。字体风格俊逸洒脱,颇具秦小篆之遗风,清代书法家王澍《虚舟题跋》中评其书云:“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后世每多以此碑与《孔宙碑》并称“二宙”。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刚《两汉金石记》谓:“《尹宙碑》字较诸碑稍大,而冲和有度,正与《孔宙碑》可同玩之。”清代博学多艺、擅长书法的郭尚先虽以为《尹宙碑》比《孔宙碑》“不及远甚”,但他临写“二宙”时,仍说“笔下觉有秦篆气”,并说《尹宙碑》“其神逸固不及《史晨碑》、《韩勑》诸石,而圆到整丽,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坚馆题跋》)。至乾隆时,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后拓本,泐字渐多。笔法圆健,与楷相近,书法风格工整中透出洒脱,统一中富于变化,行笔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气,结体顾盼有神,若群鹤起舞,堪称汉碑中的上乘之作,古代书家给以较高的评价:“无一字不生动,无一字不规矩”,《尹宙碑》是汉隶高峰期的碑刻,1963年尹宙碑被正式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尹宙,字周南,河南鄢陵人,博通经传,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亳县)从事。官场生涯中,尹宙始终“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历时。”不以官职的显赫卑微为荣辱,以一颗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四月他因病逝世,终年62岁。这通《豫州从事尹宙碑》主要记述了尹宙的家世、履历及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