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明皇陵雕刻艺术

明皇陵雕刻艺术

时间:2022-10-20 08:48:03 来源:网友投稿

Carving Art of Minghuang Tomb

by Shao Ruonan

凤阳——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所以也被称为“帝王之乡”。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诏令修皇陵,建中都城,奠定明王朝基业的“万世根本”。凤阳明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格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宋的传统,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皇陵虽然历经沧桑,陵前250m长的神道上,32对华表和石人石兽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威严如昨,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财富。1982年明皇陵和明中都皇故城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从唐代才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皇陵雕刻体系,对雕刻的品种、数量以及设置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功能和气势来说,皇陵雕刻具有一种恢弘的纪念碑性质;而从表现对象来看,皇陵雕刻并不直接表现被纪念者,而是以象征性的形象出现,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纪念性雕刻的独特表现程式。历代的皇陵都置有众多的石人、石兽雕刻,而惟独没有死者本人的雕像。朱国容先生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陵墓雕刻是从墓葬俑发展演化而成,具有一种殉葬的意义,所以绝对不能出现墓主人的形象。” 因此形成了中国的纪念性雕塑与欧洲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英雄和帝王的纪念雕塑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仪卫性石雕也叫“石像生”,就是用石人、石兽来象征活的人和兽,它们通常摆放在陵墓神道的两侧,以其高大坚实的立体造型,等距离的、左右对称的整齐排列,象征着上天所赋予墓主的“仁德睿智”、“泽被四海,恩及域外”、“天纵上圣之尊,文治武功之业”,有力地丰富并强化了它的政治主题。

我国的帝王陵雕刻,石人分文臣、武臣、勋臣,文臣执笏,武臣按剑,以象征文治武功、百官朝仪。宋代重文抑武,在神道雕刻制度中亦能体现出来,文臣像在前,武臣在后。元代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不大理会“厚葬久丧”这一套,因此明袭宋制。明初宦官当政,在武将和文臣之前,增设宦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石兽有狮子、麒麟、骆驼、獬豸、辟邪、天禄、象、虎、牛、玄鸟等等,鞍马为朝廷庆典或盛会的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明陵将其纳入陵前神道雕刻行列,反映了加强礼制气氛的意图。它们在陵墓前配置有序,肃穆庄严,像一支永久的仪仗队。

明皇陵是明代十六座帝陵中建设最早的一座陵墓,被称为明代第一陵。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当时有“百里无人敢樵牧”的说法。城内殿堂具备,庄严肃穆;门桥次第,错落有致;五彩琉璃,交艳生辉;松柏葱郁,参天蔽日。共有享殿、神厨、官厅、酒房、金门、红门、棂星门等各种建筑900多间。明代唐顺之有诗称赞道:“碧彻红阑松柏里,迢遥复道中天起。……壮哉兹陵从古无,天长地久垂鸿图。”可想而知,当年明皇陵的森严与奢华是多么不同凡响啊!前面的神道全长是257m,从石像生的个体来看,造型优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陵前神道石雕由外向内依次是:麒麟二对、狮子四对、虎四对、华表二对、马及引马者六对、豹四对、羊四对、文臣二对、武臣二对、内侍二对。两对麒麟在北面。麒麟形状像鹿,鳞片像龙,尾巴像牛,表示祥瑞,也有驱妖镇邪的作用。(传说孔子的母亲怀孕时,有个麒麟到她家,口吐玉书,不久孔子降生,所以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因此皇陵麒麟可遭了殃,它的腿部都遭到严重破坏,乃历代百姓刮石粉服用以求子。这可是修建皇陵的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石狮和獬豸的数量在这里的石像生群中是最多的。狮子是百兽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獬豸为神坛中异兽(神羊),善辨曲直,见人争斗,便以角触不义者。獬豸亦可用于华表上。中间位置的华表,在陵墓前叫墓表,它由汉代的阙演化而来,主要是作为皇家建筑装饰用的,既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埃及的方尖碑,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是太阳的象征,它与中国的华表应是东西方文化的不谋而合。

华表之南为石马与控马者。石马马鬃如缕,缰辔俱全,颈系响铃,口角悬勒,背伏锦鞍,魁伟雄壮;执马者从容谦恭,控马者全神贯注,谨守其职,充满了生活气息,再现了宋元时期的写实风格。这对马官与马雕成一体,马官一手叉腰,一手举辔,紧倚在马的南侧,略略偏斜的马头也巧妙地表现了人马之间的和谐统一,充满内在力量。这一匠心处理,激活了宋代那种相对刻板的沉寂氛围,使石像生群的空间艺术形象更加生动有效。明皇陵的马是有马鞍的,这是明初鞍马征战的时代背景对石刻艺术的渗透;明孝陵以后马就没有马鞍了,体现的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景象。

再往南走是四对石虎和石羊,石虎肩头隆起,凸胸露腹,大有跃扑之势。虎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心中的吉祥物。石羊祥和温顺。羊是古代吉祥物,古字中“羊”、“祥”相通,表示吉祥之意。同时,“羔羊跪乳”,寓意朱元璋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四对石羊之后,还有两对文臣、两对武将和两对太监。

越过金水河上的御桥往南,就是皇陵碑和无字碑了。皇陵碑碑高6.87m,由碑座、驼峰、碑身、云板和碑额五部分组成。碑座为神龟,力大善负重,又寓意龟鹤延年,取长寿之意。碑身上的碑文为朱元璋亲自撰写,全文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对于研究朱元璋的成长历程和思想演变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评论说:皇陵碑文“是篇皇皇大著,其气魄直足翻倒一切纪功的、夸诞的碑文”。

它们的整体设计采用了多种表现形式、多种装饰语言。往往是圆雕、浮雕、线刻、影塑被不拘一法地运用于一件作品中,装饰语言如线、面、体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地巧妙运用于一体。从技巧上看,注重形象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借此表现帝王的身份地位、尊严与权威。从政治上看,反映了封建主义集权思想和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以厚葬为风尚,以孝为本,以求能在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三纲五常及忠、义、礼、仁、孝等在石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经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明皇陵先后遭受三次大规模的破坏,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了。但从大量尚存的遗迹、遗址、遗物上看,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我搜集着一堆神像残雕,这里面有几个已经完全破碎了。我长时间地和它们周旋。我爱这两三千年前的语言,它比任何其他一种语言更接近自然。”(《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海伦娜丝蒂兹著)

(邵若男 安徽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

推荐访问: 皇陵 雕刻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