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期间,作为信众精神寄托的佛像艺术也得到了历朝历代的追崇。根据多年对佛像艺术的研究和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 键 词]佛像;类型;佛缘;浙江新昌大卧佛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我国,佛像艺术随之传入。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38)铭款造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金铜佛像。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北魏时期南北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人口密集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这一时期,无论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中、下层百姓,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和菩萨身上。《佛说作佛形象经》《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宣称雕塑或描绘佛像有“恒生大富家,尊贵无极珍”等好处。当时中国名僧借用印度佛教教义提出:只要虔诚“念佛”和“观佛”,人死后便可往生极乐净土。在这种情况下佛像艺术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官家或庶民无不造像念佛,以求尊贵平安。北魏的造像艺术既有中国的传统造像基础,同时也融入了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北魏佛像艺术包括佛寺、石窟的石刻造像、金銅造像、佛寺壁画及绣像等。佛像的题材主要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多宝佛、弥陀佛等;菩萨则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思维菩萨、供养菩萨等。其中最有时代特征的是坐着的交脚弥勒和男性化的观音。他们都以印度传来的佛像为依据,但也有已穿上当时服饰的。佛的形象一般都比较高大,而且居于寺庙石窟中心,身后有圣光,上下雕有中国化的飞天;以艺术环境渲染天国乐土而引人入胜。而菩萨则以中国女性的形象为依据,宝冠花饰,妩媚动人。在当时灾难深重的年代里,未来世界的“天国”和佛菩萨的微笑抚慰着芸芸众生的心灵,有着雄壮悲丽之美。
隋唐时期,佛像艺术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因由隋唐盛世的开启,佛造像开始呈现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发展阶段。整体来说,面相方圆适度,广额丰颐,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高度理想化的审美及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圆满无碍的佛造像艺术。堪称中国佛造像艺术的巅峰时期。唐代的佛像造像多见跏趺坐佛和倚坐佛,图案化,具有装饰美的波髻仍然风行,但体现马土蜡造像影响的螺髻也渐趋流行。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可以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S”形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处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此外,“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
两宋时期,佛教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佛像艺术中应有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精神大大减弱,而世俗的现实性成分大大增加,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阶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在造像技法上,匠师们能够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凸凹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发展的地方,就是造像减少了宗教的成分,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因此,宋代铜佛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宋代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璎珞,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元代佛像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艺术形式,即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元代藏传金铜造像艺术风格的多元发展面貌非常突出,早期的克什米尔样式与东印度波罗艺术风格虽已近尾声,然痕迹犹存,尼泊尔艺术样式在元朝一跃成为西藏地区佛像的主导样式,但西藏不同教派与不同区域的金铜造像风格业已明显,而元朝特有的藏汉蒙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则更是直接反映在金铜造像的创造上,元朝西藏的金铜造像,佛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面庞饱满,表情恬淡柔和。肩宽、胸阔,腰细,肢体突显,衣纹简洁;菩萨像高乳丰臀,蜂腰长身,袒露上身,下着裙,璎珞颗粒较大;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主要散见于西藏各地的重要寺院,尤以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特别是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寺、夏鲁寺、纳塘寺、俄尔寺等寺院的收藏品,数量较多且艺术质量优良。
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膄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代嘉靖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独立发展之路。特别在万历时期,汉地佛教造像艺术独盛一时,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比较优美,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来看,菩萨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
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再度大兴,藏传佛像艺术又重新占领内地艺术舞台。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现代佛像的样貎、轮廓、衣着、纹饰都是根据现在人的想象力并贴合古代佛像的文化特点,综合而成,融入现代化气息,更贴近人文生活。
我曾去过多个国家和地方参观佛像造像,途经敦煌石窟时我获得了许多灵感,并创作了代表作品《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用料为四川特级汉白玉,玉质润泽细腻,色泽明艳温润,作品整料无拼接,历时18个月完工。作品设计唯美,更讲究形体、空间处理,强调体量感和空间感,雕工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材质通透无暇,轻微敲打发出瓷玉之声,为佛教雕刻之精品。
再续佛缘,由我做为总设计师,于2003年投资3000多万元,制作了“亚洲第一石窟卧佛”——浙江新昌大卧佛,是当代洞窟佛造像的杰作,此工程依山造体,采用山体本身的石材制作,历时三年最终完美收官。基于石窟,利用原有岩体雕刻成一尊卧佛,并配套修造成卧佛殿,卧佛殿与山体同为一体,登上栈道,路经精雕的石窟长廊,即进入了神圣的涅槃世界,顿觉震撼人心,透过洞口向外远眺,又可见远处静坐的弥勒佛像,在这佛国胜境中,露天古佛像与卧佛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恰如时隔千年的相会,成为了大佛寺新的圣地,受到海内外信众的朝拜。
经过多年来对佛像的研究及探索,根据自己的灵感,设计与制作了代表作品《两色释迦牟尼佛》,利用石材嫁接原理雕塑而成,并获国家专利作品,石材嫁接技术,是目前国内石材雕刻行业中较为先进的雕刻技艺,把石材嫁接技术运用到雕像身上,就好比给佛像披了一件袈裟,使其更为生动形象,更有立体感,层次感。此技术设计理念独特新颖,弥补了单色的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效果,创新突出,引领了本行业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业露华.佛学与佛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梵华.佛像艺术[M].黄山书社,2012- 03.
作者简介:
刘红立,男,1969年3月出生,河北省曲阳县人,曲阳宏州雕塑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青年石雕艺术家、中国雕塑家协会石雕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会长、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师、河北省雕刻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第十一和十二届人大代表、河北省最具影响力民营企业家、河北省雕塑行业突出贡献年度人物、河北省创业功臣、首批燕赵文化之星、河北省最受关注企业家、河北省私营企业协会会长。
刘红立自幼酷爱雕刻艺术,承学家族技艺,先后与长辈学习绘画、雕刻,接受了雕刻的启蒙教育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得到了雕刻技艺的真传,为其步入雕刻艺术的殿堂,传承和发展传统雕刻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作品《卧佛》2009年在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玉缘杯”银奖;汉白玉《千手观音》获得2010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金奖;作品《千手观音》获全国雕塑大赛一等奖;2012年《千手观音》荣获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莲花奖·银奖”;《坐佛》、《天女散花》获中国曲阳首届展销会旅游纪念品大赛一等奖; 作品《关公》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石雕作品《关公》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國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作品《骑马关公》在首届河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创意类金奖;2015年作品《释迦牟尼双色佛》荣获河北省首届轻工业优秀设计奖一等奖和河北省工业设计奖优秀奖;2015年作品《自在观音》荣获2015年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最佳工艺奖; 《站观音》荣获首届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佳作奖;2016年作品《坐佛》在河北省·首届燕赵文化节“天工杯”雕塑大赛中荣获“金奖”等。他保护并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两次报道,多次受到省市县政府及各部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