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石窟寺地处甘肃陇东地区,是庆阳市重要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其地理位置正是该地佛教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宗教活动中的许多形式和内容,经过长期的发展,也融入到了当地民俗文化中。北石窟寺的开凿不仅具有极高的佛教文化价值,寺中窟龛中精雕的石佛造像,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陇东地区的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意义。
关键词:北石窟寺 地理位置 文化价值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178-02
北石窟寺是在北魏509年,由荆州刺史溪康生所开凿创建,具体位置坐落于甘肃省著名的董志原西侧蒲茹两河相交之处的覆钟山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石窟寺,事实上包含了自北魏开凿以来,历朝历代的开窟凿创作品,包括后期的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以及宋朝等,形成庞大的石窟寺群,寺群内窟龛密集,是陇东地区最大的石窟群。北石窟寺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佛事兴盛之地,然而到清末民初,因为社会环境的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北石窟寺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至20世纪50-60年代,北石窟寺被重新发现,诸多学者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其造型艺术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试图揭示出北石窟寺内在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
一、北石窟寺的文化价值分析
北石窟寺自北魏时期开凿以来,直至近代,一直是甘肃陇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群。根据相关历史资料以及文献的掌握,北石窟寺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北石窟寺可以说是陇东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中心,从魏晋直至隋唐,是佛教文化在我国生根并逐渐发展兴盛的时期,在庆阳当地也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以及禅寺,北石窟寺因其开凿规模大,窟内石刻佛像生动形象,技艺精湛,而跻身于甘肃四大石窟之一。虽然说,北石窟在开凿的年代上,不及其它三大石窟久远,但是北石窟寺的窟龛数量却远远高出其余石窟。并且,北石窟寺内佛教造像取材独特,在风格选择上深受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的影响,全部采用的是石雕进行塑造,技艺高超,造型精美,其中的艺术价值是不可置否的。在陇东地区的石窟文化艺术中,北石窟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也表现在开凿地址的选择上。北石窟寺的开凿地位于泾州,也就是今天的镇原县,当时在西北地区属于当地的军事重地,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临泾也是孝明帝母亲胡太后的家乡,而且当地的世家大族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开凿北石窟寺的溪康生将地址选在此处,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为了博取皇室与贵族的欢心,而北石窟寺的开凿,也一度带动了当地的开窟之风。发展至隋唐时期,佛事活动兴盛,诸多佛教信徒,善男信女慷慨解囊,开窟发愿供养的题记在北石窟寺中留下很多。即便是到了后期佛教文化衰退的宋代,北石窟寺的盂兰盆会也是十分壮大。因此,庆阳地区的北石窟寺,是非常宝贵的佛教文化遗存,对于现代学者专家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其次,北石窟寺佛教活动的很多内容,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逐渐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相融,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庆阳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兴起与长时间的发展,一些佛事活动也逐渐成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除了皇亲贵胄出资开窟造像,一些平民百姓也认为开窟造像是一件积攒功德的重要大事,因此必要的佛事活动是必须要参加的。伴随着时代变迁,开窟之风逐渐退却,但是佛教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却早就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成为了其民俗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
二、北石窟寺的艺术特色分析
北石窟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独特民俗文化,是影响其艺术特征的重要因素。北石窟寺是甘肃省境内唯一全部用石雕进行佛像造型的石窟,并且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美术表现语言形式,在佛像的造型表现上,将石刻、浮雕以及雕塑艺术进行了完美诠释。佛教石像的造型表现,既有立体的空间关系,又表现出平面丰富的层次,整体的形象构建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感,特别是各个佛像之间的呼应,主次分明,构图形式奇特。在具体的雕刻技法方面,粗犷中又带有细腻,概括中又刻画精致,使得石刻佛像形象生动,带有一种北方民族淳朴、敦厚的形象特征,也是对当时当地文化底蕴的一种呈现。
北石窟寺中的佛教石刻造像,作为人物表现艺术形式的内容,对人的精神体现是其石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北石窟寺中,石刻佛像艺术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与个性表现,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
普贤菩萨的雕刻,菩萨乘坐在象背之上,神态安然祥和,给人一种沉稳与安定之感,整体形象姿态优美娴静,和蔼慈爱的笑容,又给人一种亲近、信任之感。普贤菩萨身后的比丘整体神态虔诚、淳朴,象奴则是眉头紧锁,怒目圆睁,体现其威猛姿态和急躁的性格。窟龛中的雕像,整体表现采用的体、面、线相结合的方式,粗犷中带有细腻,细腻中又体现大方之气,粗细互相结合,对比强烈,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普贤菩萨的面部表情生动形象,在细微的表情之中刻画极为深刻,在整体塑造上又采取概括的方式,特别的面部体块雕刻以及衣着表现方面,疏密之间结合得当,线与面的结合穿插之间,严肃又显得活泼,给人一种端庄又自然的感觉。身前与身后的比丘与象奴,表情丰富,体态简练,极具人物个性;对于象神的刻画,运用了石材的特殊质感以及两腿和长鼻形成的三角稳定特性,表现出其作为菩萨坐骑的稳健与力量。
北石窟寺的艺术特色,在第165窟的表现塑造上最为鲜明,特别是两尊天王像,更体现出北石窟寺佛像雕塑艺术的含蓄且深入。一尊天王一条腿挺直,另一条腿朝右边倾斜,髋部朝左微摆,形成上下身的稳定姿态,表情集中,一种内在力量蓄势待发的感觉;另外一尊天王,两手呈胸前抱起的姿态,两腿直立,神情泰然,有一种目空一切的既视感,体现出自信与内在力量的完美结合,这两尊天王像的刻画,含蓄又朴实,特别是人物内心的塑造,是北石窟寺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其他石窟的人物塑造上,也有过像这种造型的力士形象,但基本上都是外在形态架势的呈现,或者是圆睁怒目,或者是手持重兵,彰显其发达的肌肉,来体现人物的震慑威力,但是整体塑造上缺乏对其内心的刻画,给人一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感。但是在北石窟寺中对佛像人物的刻画与塑造,确实既具备了力量的体现,又有了内心的智慧,内外结合,协调统一,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亲近之感。从165窟的顶部看向四周,石雕的体块错落有致,整体有力、层次分明清晰,雕刻主题突出,石像之间的关系鲜明紧密,把佛像、菩萨像等石刻,与窟顶、窟壁上面的浮雕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互相之间的结合天衣无缝。在窟顶之上有限的壁面中,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佛经中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对关键场面的描绘,对其中最具有表现力的故事内容,进行生动的刻画,表现十分充分。这种全窟石雕结合壁面浮雕的艺术造型方式,有起有伏,互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石雕艺术创作空间。窟中的雕刻也将供养者融入到雕刻艺术创作中,体现供养者对佛法的虔诚,也是供养者的精神追求与向往。
北石窟寺第151窟中正壁佛的两侧,有两对菩萨像,菩萨石像紧紧相依,就像一对感情深厚的姐妹,给人一种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感觉,这也体现出佛教佛法中浓郁的人情味。而将内心期盼转变为现实的心理是大家共同拥有的,特别是在第85窟中的石刻佛像,将供养者与菩萨放在了同等的位置上,这是对之前菩萨、佛祖至高无上地位的一种突破,表达一种只要供养者能够虔诚信佛、敬佛,也能够如愿以偿步入天国。而供养者对佛教宗法的虔诚与信仰,也就是在说要真诚做人,将理想变为现实。
当前,对于北石窟寺文化艺术价值与特色的研究,并未十分深入,这项对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的研究工作,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做好对北石窟寺的相关研究,对于深入挖掘北石窟价值意义,以及确立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北石窟寺在庆阳地区的品牌文化形象,有利于更好的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开发,更好的服务于陇东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治立.北石窟造像类型及其佛教文化底蕴[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王浩,朱世广,王宇兵.北石窟寺文化价值初探[J].陇东学院學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董文强.北石窟寺165窟七佛造像艺术特色[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
[4]张文平.北石窟寺的艺术特色[J].美术大观,2009,(11).
[5]段瑶琼.陇东地区石窟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