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红旗渠与《红旗渠》

红旗渠与《红旗渠》

时间:2022-10-19 20:18:02 来源:网友投稿

河南林州的百里大峡谷因为它背倚群山面对平原陡然而起的地势而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大约是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事实了。不过,其成为商业化的审美活动——旅游——的目的地,还是这些年的事情。北方这气势磅礴版的世外桃源,同南方温和湿润的世外桃源一样,为生活于其间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神秘的背景、一种诗意的存在、一种诠释着雄伟的自然与人性化生息居所的人类理想。然而人类生活本身的诗意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具体的生活历程与艰辛的事实之外的东西,我们很快就能发现山民们装着一把酸枣或者山楂的小塑料袋里的生意后面的不容易。这种不容易在他们漫长的居住历史中几乎是从来如此的,改变的努力做过很多次:铺设山口驿道上的石阶是一次,凿在半山腰上的钻山隧道也是一次。而很多次努力中最为壮观的改变就是百里大峡谷的谷口之外的红旗渠。从1960年到1966年,它将此前此地全部的人类苦难的压抑做了一次推到极点的抒发。这抒发没有什么诗意,却充满了集大成般的艰辛与牺牲。这艰辛与牺牲因为被固化到了庞大的物理存在——绵延数千里的大渠——之上,而成为一种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被从外观上被震撼的宏伟精神对象。

浊彰河水是浑浊的,浑浊的浊彰河水日夜不息地避开干涸的大地于巨大的山豁谷地里奔流,如果不是红旗渠在上游“横刀夺爱”,将一部分水引到穿越山山岭岭的逶迤婉转的渠道里去的话,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浊水还会直冲而去,就依旧不能灌溉方圆几百公里干涸的土地,养育大峡谷之外生生不息、生生不易的人们。开凿红旗渠实在是一项改天换地的壮举——如果有充足的资金,这个壮举在今天也许不算什么特别艰巨的工程,和三峡大坝与南水北调之类的工程比起来,它确实也不算什么,至少在投资上几无可比。可是放在那样一个基本上是手工和义务工的年代里,人类意志力和牺牲精神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愚公移山式的那种不得不的笨拙里,在改变自己世世代代的缺水窘境的宏伟决心中,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顽强拼搏,是矢志不渝,是汗水血水中挺立起来的肃然的人类精神力。这种精神力尽管因为在政治话语泛滥的年代里被宣传成是自上而下的某种领袖精神的胜利,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中甚至即使今天也还很容易被人们误会,但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琢磨一琢磨,就会明白其中所蕴涵的人类顽强意志与踏实工作的崇高精神。也正是这种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后来的年代里成了林县人的一种品牌,成了全国各地林县的建筑民工们一种不言而喻的品质保证。

周恩来当年对外宾介绍说,新中国有两大工程,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也是动用国家资源修建的;而红旗渠的修建,公权的涉及却只到了一个林县的财政,它几乎完全是农民自己力量的结果。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巨大的手工制品的话,那么红旗渠无疑就是最后一个了。最后一个和第一个一样,都能以自己物化的形式为民族的后人留下永久的震撼!让人面对它们不得不设身处地地去想,去想作为个体的人被与生俱来的环境所赋予的宿命,去思索自己民族发展历程的坚实与沉重。

在红旗渠实地的游览里,因为匆忙、因为历史在实物上的隐退和剥落,其实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开凿年代里真正发生过的事实的全貌。去采访那些逐渐凋零的修渠人,去聆听他们口音浓郁的劳动者的一生中那一段已然模糊甚至淡漠了的故事,又不是每一个后来人,每一个可能地处遥远的普通人类成员所能轻易办到的事情。当历史只为后人留下了一具庞大的物理存在而变得无声无息了的时候,揭示它曾经的事实的文明记录,就成了人类向后的想象的最重要的媒介。文字、照片、影像,都在相当程度上逼近着历史的真实,为每个人复原自己心中的历史做着程度不一然而功能确凿的引导作用。对于连环画收藏者来说,他还有一个非常方便的历史文本——电影连环画《红旗渠》。

根据记录片的画面剪辑成的电影连环画《红旗渠》,在具有高亢的革命气息(极左的痕迹自然也是很重的,大批判的色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在面对严峻的自然的时候那种改变自我的抗争精神;仿佛一切都在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就变得轻而易举迎刃而解了,所有肉体的与精神的苦难都随风而去了。过分的昂扬实际上是对实际艰辛的一种亵渎、一种轻慢)的同时还具有真实记录的写实精神——在那样一个手工的年代里,靠着农民们自己的力气将那么高大坚硬的山体凿出如此壮观绵延的大渠来,实在是匪夷所思。我们在享有前人的劳动的时候,只要能让自己的目光在工程的某一个细节上稍微停顿上几秒钟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所有的渠道都是依山随势,往往是绕了长达一两公里的几乎成为一个整圆的圈子,才前进了几十米或者十几米!悬崖绝壁上绑上绳索开险石,青年洞里日夜鏖战啃石壁,仅宽8米高4.3米的总干渠就长达140里!总干渠一共劈开了50多座大山,凿通了42个山洞,架起了几十座桥梁。而分支渠道与总干渠的长度之和竟然有3000多里!电影连环画《红旗渠》尽管自始至终昂扬着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记录片所忌讳的概念化的先入之见,但是它毕竟还是用镜头里的写实性的场面,用图文说明的方式将这一条大渠的来龙去脉做了相当程度上的说明。在事过境迁之后,在为数众多的修渠人渐渐沉没到历史深处里去以后,这记录片中的影像,定格了记录片画面的连环画,就成了越发珍贵的史料。

电影连环画《红旗渠》在游览红旗渠以后所显示的意义,让人意识到商业化的景点操作将自然的与人文的资源充分地现金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文地理的文本资源的再利用,成为很多尘封的文本重见光明的契机。事实上,在今天建于红旗渠分水岭的红旗渠展览馆里,各个展厅里所展出的建渠过程中的照片,有相当一大部分都是从这电影里定格剪辑出来的画面。从这一册小小的连环画角度上望过去,它们不过是把画面放大了而已;而你要去看一看展览馆里的展览,就需要人到现场,需要买上一张价格不菲的门票(2009年的票价是71元),付出不少的存车费(10元)。相比之下,电影连环画的优势就显得很充分了:随手翻开,免费审视;存为已有,长期保存。事实上,电影连环画的剪辑编辑,和展览照片对电影画面的定格处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叠的。这时候,电影连环画《红旗渠》除了辅助导游的功能以外,还有了一种保存历史的功能:除了它,再无任何一种能对电影戏剧和纪录片进行如此密集的静态记录的文本形式了。这一点在那些没有录像和摄影条件只有照片存证的情况下演出过的话剧和戏剧(地方戏)尤其具有一种唯一的舞台重现、场景重现的价值。它方便了解从中剪辑的电影话剧戏剧的基本内容和精彩画面,方便查询带有时代印迹的凝固画面——即使在电脑查询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和未来,完全替代它

也是不可能的。它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也正是这个价值使原来不怎么登收藏之堂的电影类连环画走出了单纯的电影爱好者的狭窄范畴,具有了真正文物性、文化性文本的意义。

仅就笔者视野,还知道另有一本彩绘的连环画《海江》,也是以红旗渠为故事背景的。一个叫海江的林县年轻人,继承牺牲在修建红旗渠工地上的父亲遗志,以自己还显稚嫩的肩膀,用一种充满了青春气息的非常容易为主流话语所左右的冲动,勤劳勇敢,全身心地为整个工程尽了自己一份力。这个产生于那个阶级斗争年代里的故事里自然也有坏蛋,是一个老子就是坏蛋的家伙,先是消极怠工,然后妄想搞破坏。海江当然是不仅作为牺牲者的后代前仆后继、任劳任怨,而且具有阶级斗争的敏感性,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里发现敌人的破坏行为,成就了一个红旗渠修建者版的“又红又专”的典型形象。《海江》和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连环画一样,将阶级斗争的主题作为全部叙述的主体,甚至对父亲在工地上牺牲的消息传到家里的时候的画面都作了很不合乎实情的“大义凛然”的处理:母亲和儿子在最初听到亲人死在了工地上的天塌地陷般的消息的时候,绝对不会是那种坚决和冷静的表示(第7、8幅)的。那种将政治的大义无限张扬的创作原则实际上恰恰是对人民真正精神上的磨难和牺牲的掩盖。当年那种质朴的健康的热情、那种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我们只能从写实的画面细节里去搜寻和琢磨了。好在当时的创作者在地形地貌和吃穿住用家具工具这一类环境性的客观性的东西的描绘上,还都是比较忠实的;毕竟距离红旗渠修建完成的年代并不遥远,而且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要求在背景(浊彰河南岸的山形、红旗渠的走势、林县农村的建筑,等等)什物(行李卷中襄着的布鞋、钢钎、用针线做了多层加固的圆形垫肩,等等)上贴近实际,也算是为当时的工程现场存了一份尚可管窥的档案。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所谓文明的诞生,与文字与影像的记录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管是电影连环画《红旗渠》还是彩色连环画《海江》,都在自己的主流话语背景里,将历史事实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记录。时过境迁,剥去故事本身而去看附着在故事角落里的细节,遥望故事场景与背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历史的真实。连环画在20世纪的中国,不期然之中竟也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有主观故意地承担了这样属于文明范畴的记录的责任。这是当初只把创作当作政治任务的它们的缔造者们,所未必意识到的一种额外的功能吧。

本文编辑 钱振文

推荐访问: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