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族搏克是一种多层次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本研究从“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视角出发,探讨蒙古族搏克的再传承问题,以期实现搏克运动质的飞跃。
关键词:搏克运动 竞技运动 体育教材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它是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三大运动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在蒙语中表示“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是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搏克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
搏克历史悠久,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野蛮的氏族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与野兽和同类的搏斗中发展了搏克,当时以“生死”为取胜标准;第二阶段(13世纪蒙古族兴起)和第三阶段(元朝建立),搏克运动开始用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文化娱乐,胜负标准从“生死”逐步演变为“双肩着地”和“躯干着地”即负;当代中国的搏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质变: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
搏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创新、与时俱进,现在已发展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先进体育运动项目。现在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搏运动的文化内涵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身穿专门的摔跤服,挥舞着壮实的双臂,高唱挑战歌,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鹰步舞跳跃又高又快,既是赛前的准备动作,也是壮声威之举。
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搏克运动体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超凡洒脱。
搏克内涵非常丰富,涵盖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思想方方面面,它不但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搏克历来提倡人人平等、不畏强暴、不欺凌弱小,重在参与;经过参与、交流、拼搏、竞争,达到消除隔阂、忘记仇恨、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最终达到所有的人高兴、欢乐,皆大欢喜之目的。
三 搏运动有赖于传承方式的延展
从11 世纪有记载至今,蒙古族搏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仍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独具的特色传承下来,证明了搏克运动不仅与草原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且搏克运动所特有的精神和功能对现代社会生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完善传承机制、延展传承方式、弘扬博大精深的搏克运动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 搏克运动传承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那达慕”大会
古老的“那达慕”大会虽然源于庆贺远征和战争的胜利,但后来随着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那达慕”逐渐成为草原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具有了娱乐和传承文化的目的。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那达慕”更加深受草原人民喜爱,同时也受到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那达慕”将来仍然是搏克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一些盟市、旗县专门设立的搏克培训基地和各地体育学校也承担着传承和培养搏克人才的使命。此外,在民间也有随机性的自然传承方式。但搏克的传承方式还存在着区域局限性和封闭性,这不利于搏克运动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2 充分利用搏克运动得天独厚的条件实现再传承
搏克运动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也不需要大量经济投入,与许多竞技运动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搏克运动也十分适合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打闹的心理需求。学校引入搏克运动符合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对地方课程开发的要求。然而这一点尚未引起体育界和教育界研究者的关注。要开发搏克的教育功能,势必要通过学校体育来实现,而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只有极少数大中专院校、中学把搏克运动引入了学校体育,也因缺乏开发搏克运动教育功能的意识,而导致教育过程随意性较大,这种状况显然影响了搏克运动的体育教材化的进程。因此,把搏克运动引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中,并加强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化的研究工作,通过学校体育来开发搏克运动的教育功能,实现搏克运动再传承势在必行。
3 搏克运动的规范化发展有利于其传承
由于搏克运动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引入学校体育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包括家长怕孩子出危险、校方和教师怕承担责任,而实际上搏运动的教学和比赛对规则、技法要求比较科学和规范,安全系数相对较大,不易发生伤害事故,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还有就是人们对搏克的刻板认识、以及文化认同感的不足——认为搏克就是力量的比试。因此,学校引入搏克运动还需要从宣传、安全保障、组织等各个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当今社会,竞技运动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传承竞技运动文化。通过对搏克运动项目的规则、器材、场地进行适当改变和调整,进行教材化改造,是使搏克运动大众化、实现再传承的有效途径。
四 搏克运动的体育教材特性
搏克运动作为具有体育文化背景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本身就有很多符合体育教材基本要求之处。
1 搏克运动的教育性
作为选择教材的首要条件,教育性无疑是竞技运动能否作为体育教材的最高衡量标准。搏克从精神教育作用的角度出发,以东方伦理道德为精神内蕴,讲究“以礼始,以礼终”的传统礼仪,培养人吃苦耐劳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毅力,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讲究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品行;通过搏克基础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学习,能激发学生自觉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和困难,逐步培养成严格的纪律、机智的行为、自信的勇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搏克运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竞技和智力的比拼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体质,也提高了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
2 搏克运动的健康性
搏克运动抓住青少年成长发育特征的关键时期,以其紧张激烈、对抗性强、见效快且又较实用的运动特点,很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身体生长发育迅速的青春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发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搏克运动作为竞技对抗性运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各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和伸展能力,还能提高青少年的速度、反应、灵敏、力量和耐力素质。对于增强青少年肌肉活动的力量,提高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器官的机能是不容置疑的。而在心理发展方面,搏克本身的内在理性在塑造学生独立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3 搏克运动的科学性
搏克运动的理论基础完全基于牛顿的力学原理,强调最大的力量来自最大的质量和加速度。为了加强力量,搏克运动充分地利用了力所具有的性质,即不仅要开发人体自身的力量,还要利用对手的力量。应用力学理论和人体结构的四大要素,即反作用力、冲击力、平衡、呼吸,对人体发挥力量起着重要作用。搏克的所有动作是由以上四大要素形成的。通过学习这些要素,理解每个动作的科学依据,不仅可以开发人体的潜在力量与智慧,而且使全身协调发挥出极大的攻击力量。此外,搏克教学具有一套固定操作模式,练习内容可以不断地重复复制,其教材化的适应性呈现出的拓展空间,不仅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促使部分学生向更高要求、更高难度的运动极限挑战。
五 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化的理性思考
1 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化的现实条件
随着社会的变迁,体育教材的编选还应该增加一些新的判断标准和要求,例如:运动项目已经在社会上相当流行,学生们有较高的参加兴趣;具有安全性和教育性,并且是学生们已经自发地开展起来、急需指导的运动项目;学校有现成场地、器材,也易于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运动项目。应该说搏克运动基本上符合上述条件。如今,许多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理念的学校已经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搏克运动进行了加工改造并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环节的制约,使得搏克运动在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些地区和学校难于开展。
2 如何建构搏克运动体育教材
在20世纪初,奥地利体育史上一位重要人物高尔霍费尔提出反对体育中的竞技主义,根据人体发展的需要去选择吸收竞技运动,而不是原封不动照搬。现代竞技运动越来越向难、险、新方向发展,将其原班引进体育教学是不现实的,竞技运动教材化,包括搏克运动的教材化不在于追求高、精、尖的动作技术或过于“系统化”、“规范化”,而在于将其作为一种媒介或载体来达到强身健体娱悦身心的目的。其教材化的加工过程应该是将其经过改造、提炼、升华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材和手段,使之成为服务于体育目的的改造过程。而并非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照本宣科地移植到体育课堂。建构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可以借鉴其他学科教材的建构模式,按照全面性、可接受性、趣味性等原则,根据学生的心智条件和运动本身的教材内容适应性重新排列组合,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建构的可行性就能凸显出来。
六 结论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搏克运动教学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帮助和鼓励学校开展搏克运动教学,经常组织和开展搏克的比赛,在促进学校开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搏克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拓宽渠道;搏克运动作为大、中学校体育教材,各级各类学校应将重点放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经常性地开展搏克课程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适宜的搏克运动场地器材及形式;没有创新,教材就不可能形成特色,建构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应根据学生的心智条件和运动本身的教材内容适应性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更快地推进搏克运动体育教材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毕合巴图:《蒙古搏克习俗与古代蒙古狩猎业》,《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6年版。
[2] 蔡志纯、洪用斌等:《蒙古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 胡小明、胡英清、刘靖南、方协邦等:《民族体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白红梅:《蒙古族搏克的文化性格及其教育功能探析》,《民族教育》,2007年第2期。
[5] 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赖天德:《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包铁全,男,1968—,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工作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体育部。
郭旭峰,男,1972—,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工作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