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

浅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

时间:2022-10-19 15: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理念的提出,使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根本性的加强。那么,理念的提出,是不是昭示着教师在课堂中地位的弱化了呢?深入观察有效的数学课堂,我们发现,新课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摆到了一个更重要位置。

一、扭转乾坤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教师创设了组织小朋友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引入新知。多媒体课件先出示漂亮的动物王国图后,教师设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好吗?瞧,动物学校多漂亮啊!谁来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呀?”多彩的画面,再加上教师的儿童化语言,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有的说有绿绿的草地;有的说有青青的小河,蓝蓝的天空;有的说小河水还在流动呢……学生说得起劲,教师在一旁着急。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又不能妄加干涉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左一个“好”,右一个“你观察得真仔细”,让学生越说越带劲。这样一节离题千里的课,怎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崇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新知的学习。上述教学情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生动有趣,所以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但这样的回答却不是本课的教学追求。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与本课的教学目标越离越远时,就应该果断刹车,可以“你在动物学校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呢”来及时将课堂教学引入正轨,切不可因不忍拂却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任由其发展,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又如,教学“9加几”一课,我出示主题图后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受上面引入题的影响,一下子便说出了“一共有13个桃”,此后便再也没有学生去仔细观察左边盒子里与右边桌上各有几个桃子了,这对9+4这一算式的得出带来了很大困难。犹豫中我急中生智,向学生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一共有13个桃子的?如果老师要你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的算式,你会吗?”由此,才重新将学生的学习思路吸引到推理9+4计算过程的轨道上来。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感叹:新课标下的教师,应该有扭转乾坤之大力,应该具有让偏离轨道的课堂教学重新走上正轨的能力。

二、点石成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爱因斯坦语)所以,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常常因为各自理解能力、思考角度、学习习惯等的不同而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与看法,甚至产生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错误。其实,这是学生十分正常的一种课堂表现。教师如果能够慧眼识金,必能挖掘出错误的“闪光点”,让错误因此而美丽。

例如,教学“认数”这一内容时,我指名一位中等生对看计数器写数并比较大小一题进行板演。计数器上的数字第一个应为803,第二个应为308。行间巡视时,我发现板演的这位学生一开始将答案写成了“<”,我便有些不得其解了。于是,我继续观察这位板演学生的反应,他下来之后,在其他学生的提醒下,又上去将答案改成了“>”。我想,我应该在下面的教学中有文章可做了。讲解时,我请这位学生讲本题的思考过程。“303>308……”他刚读完题目,下面的学生都笑了。“老师,他把803读成了303……”学生们议论纷纷。“是呀,你怎么会读成是303呢?”我耐心询问。“老师,我知道是803,可我在写答案的时候脑子里却又想成了303。”“那么,小朋友们,你们说怎样才不会发生这位小朋友的错误呢?”我问道。“老师,我们做题时要认真读题。”“做题目时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我们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好成绩。”好家伙,归结得多到位啊!“那这位小朋友在听到别的小朋友说后,马上又上去任意改,这样的行为好吗?”“不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只有自己认真动脑,才能真正做对……”通过我的大做文章,恰当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又如,教学“9加几”一课时,我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试教时,有部分学生将9+7中的7分成了6和1,我让学生一起来讨论与辨析这样分对不对,为什么。同时加以延伸:“如果把7分成2和5、3和4……可以吗?”让学生在互相的思维交流与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大多数都是美丽的,因为这是他们最朴实的想法,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在课堂中,我们要允许、接受、包容学生的错误。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将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让错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拨云见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主阵地,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让学生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在创设动物王国开运动会的情境后设疑:“在这次运动会上,米老鼠奇奇班获得了大丰收,你们想知道它们班金、银、铜牌各得了多少枚吗?”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获得奖牌的情况。由于有三种奖牌,且奖牌的出现速度快,出现后又马上就消失了,学生感觉到:用以前学过的数数方法,只能知道获得奖牌的总数,而要知道三种奖牌各有多少枚,已经没有办法了。学生陷入了思考,于是教师再次设问:“看来,我们用以前数数的方法很难准确知道这三种奖牌的枚数,究竟怎么办呢?”学生从刚才的茫然中自然转入了同桌或四人一组热烈的讨论之中。汇报之时,学生的答案便出现了“出现一枚金牌,便画一枚金牌,出现一枚银牌,便画一枚银牌……”的方法,但很快被否定了,原因是这样画还是来不及,且要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又有学生说用写字的方法,出现金牌便写“金”字,出现银牌便写“银”字……答案当然还是被否定了。眼见学生脸上的疑惑之色越来越浓,教师的引导作用便凸显了。“同桌两位小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话未说完,学生们的思维便已经开阔起来了。“是呀,我们可以同桌合作,一人报出现的奖牌,另一人用方法进行记录,这样不就快多了吗?”至此,第二次统计奖牌的活动开始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曲折困难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领路人,当学生的探究陷入重重谜团之时,我们便是火把,便是利刃,我们能拨开云雾、披荆崭棘,让学生进入另一片迷人天地。

四、张弛有度

这里的度,指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的数量界限。一味强调学生自我发展和探索,忽视教师的必要引导,教学容易偏离目标,这是低效教学;而过多过细的指导,却又有越俎代庖之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张弛有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学生认识1元以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教师首先设问:“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用过人民币吗?请你们把桌上盒子里已经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学生互相介绍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辨析。先出示1元人民币,让学生说说是多少,然后提问:“你是怎样认识的?还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吗?还有谁想介绍方法的?”这几个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分别从人民币的颜色、数字、汉字以及大小等方面对1元人民币进行认识,同时也为下面继续认识人民币的活动打下丰厚的知识基础。而当学生再认识其他小面值的人民币时,教师就可提问:“同意他的说法吗?”“你也是这样想的吗?”……

再如,教学“9加几”时,对于小猴分桃子的例题,我采用了重点指引、帮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和交流中得出凑十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对9+4的计算过程,我也是通过指名与全班齐说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练说,但在此后的9+6与9+7的教学过程中,我则是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与探索。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让他们在日趋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把握课堂前行的航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牢牢抓住引领这根“权杖”,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责编蓝天)

推荐访问: 浅析 课堂教学中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