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周太玄(1895年1月20 日(农历)——1968年7月23日)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在法国留学期间曾获蒙彼利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后在巴黎大学研究院作研究生。因在细胞学和腔肠动物研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他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 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曾写过7部科学著作,翻译过11部著作,此外还留下许多生物学论文和有关教育、妇女、哲学等方面的论述,以及诗论、诗作,被誉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通才。
简介
周太玄于1895年1月20 日(农历)生于四川省新都县 ,原名周焯号朗宣, 后改名周无,号太玄,赴法留学时即用号不用名了。他出身于一个汉族 的诗书世家。祖籍江西金溪,先祖周亮工(合市栎树下人),字符亮,一字缄斋,又号栎园,人称“栎下先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学者,学识渊博,有大量著作,但多被“奏请查毁”,留传下来的仅有《赖古堂诗钞》、《书影》等。周太玄的父亲周域,号朴臣曾在新都、峨眉等县作过小小典吏。
1949年后,相继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常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编译局副局长、局长,中国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1955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在腔肠动物尤其是对水母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填补了我国水母研究的空白。一生著述颇丰,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动物心理学》等7部生物学专著,《古动物学》等11部译著。
生平
周太玄在学前即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典籍,8岁在峨眉进小学,除语文和科学课外,还是以读经、史、诗和"试取策论"为主要课程。因成绩优异,1909年(清宣统元年)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辛亥后该校并入府中学堂,即现在的石室中学。郭沫若(鼎堂)曾这样写道:"王光祈(润舆)、魏嗣銮(时珍)、李家祥)周太玄诸人都是我当时的同学,前三位是丙班的同班。在当时都要算是佼佼者。太玄在诸人中最年青,他低我们一班。他是偏偏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有一位胞兄周光煦(晓和)和我在嘉定府中学堂同过学。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对周太玄的成长影响较深的有他的小学校长林玉峰和石室中学校长刘士志两先生。他曾这样记述刘先生:"我们关于国学方面的教习都是一时之选。同时也含 有人格感化的作用,内中尤以我们同学至今同声感念的校长兼历史教员刘士志(行道)先生为最好。他待我们如子弟,与他相处如家人;赏罚不拘形式,教导注重感化。他是一个抱民族思想的人,在他的庇护之下,当时学校中颇能读到许多海外寄来的革命刊物。1911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1916年毕业后在《民信报》任编辑、翻译。后又赴北京,任职于《京华日报》、《中华新报》、中华通讯社。1918年参与发起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创办《旅欧周刊》并任主编。此后又同李立三、赵世炎创办了《华工周刊》(后改名《华工旬刊》)。1921年出任少年中国学会巴黎分会书记。同年考入蒙彼利埃大学学习博物学,1924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从事细胞学与腔肠动物的研究,1930年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后,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曾任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生物系主任。1934年前往国立北平研究院,出任特约研究员。1940年任西康经济研究所所长。1943年回到川大,并当选教授会主席。1946年起,先后受聘为上海《大公报》与香港《大公报》顾问,并曾任香港《大公报》编辑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太玄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与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任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长)。1952年任重庆大学校长。1953年调往中国科学院,历任编译局副局长、局长。同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4年出任中国科学出版社首任社长、总编辑。1955年起兼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是中国腔肠动物研究的鼻祖。此外,他还曾任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贡 献
周太玄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在青年时代即曾着译过十多篇有关教育的文章,在川大任教后曾教授过无脊锥动物学、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学概论、进化论等,不论学生多少应开的课都开出来,凡无人教的课程他都承担。他基础深厚,学识渊博,教学内容充实精当,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又谙熟教学方法,学生赞誉说:"听周先生授课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
1935年王耀群病逝给他打击很大。从此他肩负起养育一个女儿五个儿子的责任。1936年他重游欧陆考察,曾着文揭露和抨击旧的制度,并指出在这样的制度下文化学术都带有一定的病态。这时,他开始暗暗的研究马列主义著作和学习俄语。1937年8月抗日战争已兴起,周太玄由欧洲回到上海,节衣缩食在法国为学校买的生物学实验用品和书籍运到上海时,被"八。一三"的炮火全部毁掉,他支身于八月十五日随难民逃离上海。
1939年他因反对国民党党棍程天放出任四川大学校长和实行"以党治校"而愤然罢教离职。这时,他开始为在重庆出版的《大公报》撰写星期论文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社评,是年他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为重要成员。1940年他又任西康经济研究所所长,继续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和当时的民主人士叶圣陶、张友渔、沈志远、黄药眠等经常集会,与叶圣陶共同创办了具有进步倾向的"新世纪学会"。1943年,他再回四川大学任教,这时他思想已非常活跃,经常在一些学会和大、中学校作学术报告和形势报告,有时公开指责国民党反动当局,被称为"红色教授",因深孚众望被选为教授会主席。
1946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重庆宴请民主人士,周太玄三次被请。毛主席询及能否恢复"少年中国学会",周太玄就当时情况认真作了回答。在和党的高级领导人的接触中,他受到了革命的影响和启迪。以后在上海又和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等同志多有接触。
1945年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之后,物理学科取得辉煌成功的时候,作为生物学家的周太玄,由于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了宏观的把握,同时对东、西方哲学也有较深的造诣。基于以上条件,他对人类未来作了引起了人们注目的科学预测,以长篇专论《瞻望人类的未来》连载发表于1946年10月的重庆《大公报》上。他预言的在物理科学世代之后将出现以研究人类本身的生物学世代,现在已逐步在实现了。
1948年周太玄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已在成都很难立足,于是先到上海再至香港,这两年间是旧《大公报》的新生时期,周太玄曾致函王芸生对《大公报》的方向前途、大政方针发表了意见,希望《大公报》能以新的姿态出现。他到香港后和杨东莼一起,以《大公报》顾问的名义做了《大公报》新生的推动者。在香港期间,他作为一个左派文化人在团结民主进步人士的统战工作方面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这时,他和著名女律师,喻培伦烈士的堂妹喻培厚结婚。
1950年他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文教委员会委员,并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此后继任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直至去世。1951年9月,他出任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调北京,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局长,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自1955年开始又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周太玄于1953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该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委员。
周太玄填补了国内水母研究的空白,被称为我国研究腔肠动物的鼻祖。他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后,曾组织和带领人员从鸭绿江口到北海市对我国沿海地区水母分布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前后花了两年的时间,采集了大量的标本。此外,还参加了国际合作的调查。仅在他和他的学生共同撰写的《烟台水螅水母的研究》(载《动物学报》1958年10卷2期)一文中,提出的水螅水母类就有25种是我国第一次记载,4种是太平洋地区第一次记载。他为我国此项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周太玄是中国科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在党的领导下曾为建立新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出版社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治学谨严,工作深入,有远见,有抱负,主张编辑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他曾主持编辑出版了《世界科学译丛》,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科技事业很有参考价值。他还主编了《中国动物图谱》,出版了《动物志》和《建国十年科学成就丛书》等,这些都是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科技书籍。他为我国科技出版事业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周太玄一生在担任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领导职务的同时,还勤于著述,孜孜不倦,并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他为我们留下的生物学著作很多,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由法国大学出版处印刷发行)、《动物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30年初版)等共7部。译着共有11部,重要的有、《古动物学》(1922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达尔文以后生物学上诸大问题》(1927年北京朴社出版)、《人的研究》(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人的科学》(1945年中华书局出版)、《物种》(194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科学论文、科普书籍及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大量的政论文章。由于晚年多病常住医院,在此期间常写诗填词,从1964-1968年的5本日记中共有诗1300余首,词420余首.
周太玄于1968年7月23日在北京病逝,1978年12月22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