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4篇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4篇

时间:2022-08-04 09:18:02 来源:网友投稿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4篇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篇1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篇2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唯有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新高考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得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要从课堂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从基于教师教学的学习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对于学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拘泥于狭隘的课堂,而要对课程具有宏观的、整体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这样才能从“学科表层”进入“学科深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要“强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要关注“生成性的活动”。

  在过去的“输入型”教学中,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需要变革和重建教学关系,从过去的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位重心,让教学能够“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这需要教师“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二是在教学策略上,要从学科知识导向转向学科素养导向,从传统式教学转向议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需要教师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书中,余教授重点介绍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种教学策略,即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每一种策略,既有深刻的理论剖析,也有生动的案例呈现,突出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符合新课标的具体教学与评价建议,即“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篇3

  育体育心育人,深化体育核心素养

  有幸通读本书后,使我对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加细化的认识,从而引发对体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启发,由于通书内容无法一一分享,在此将挑选最有感触的章节与各位同仁分享品鉴。

  作为教师我们能给学生赋予什么“东西”,本书在第一章第三节中给予我们很明确的表述,分别是剩下来的、带的走的、可再生的,这三个理论的提出也激发了我对教育思考和一些启发。

  一、“剩下来”——教育内化

  遗忘掉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以及素质。就如同人在吃食物的过程一样,经过人体咀嚼、吞咽、消化,有的被人体排泄出去,有的被人体吸收是一个道理,在教育中被吸收进来的东西,就会内化为人的素质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反之教育允许被遗忘,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应鼓励他们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价值观、文化意义。

  二、“带得走”——终身受益

  学校所教的应当是让学生“带的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使他们终身受益。与此同时让我联想到“终身体育学习”我们是要教会孩子体育运动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能力、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锻炼习惯亦是健康行为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学生掌握进行学习活动不可缺少基本的技能以及技巧。那么发展学生基本的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这是让学生带的走并且终身受用的。这也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三、“可再生”——持续发展

  能力是能增值的东西,即创造和产生其他知识、技能、能力。能力和树根一样具有生长性和可持续的的发展性,有了能力就等于有了根,随时成长出知识。实践证明,就知识教知识,就知识学知识,并不能培养出能力强的学生。书中把中美教育比喻成“贪婪鬼”和“吝啬鬼”,中国教育是一味把所有的知识尽可能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给予他们感悟和探索的时间。而美国教育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的只是数量,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此过程让学生动手、思考和感悟比获取知识本身重要。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能就技术教技术,应当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使他们通过学习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最终在现实中得以运用和实践。正如于素梅老师提到的“学练赛”的观点。

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篇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年轻教师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个人心得体会800字。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推荐访问: 素养 导向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