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2022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时间:2022-06-10 1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4篇

第一篇: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活动主持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2月4日至6日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通过的陈伟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认真总结过去,准确把握当前,科学谋划未来,为我市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指导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合力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市委统一安排部署,今天,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朱桂峰讲师和区委党校贾传国主任一行赴我镇开展宣讲活动。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朱桂峰讲师和区委党校贾传国主任的到来。

朱桂峰讲师长期致力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市党代会后,更是对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把握报告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必定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参加今天学习的人员主要有:镇全体科级干部;
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
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负责人。

由于宣讲党代会精神,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希望大家自觉遵守会场纪律,时刻把握好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确保宣讲工作收到实效。

下面,欢迎朱桂峰讲师给大家讲课。

第二篇: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贯彻县党代会精神心得发言

贯彻县党代会精神心得发言
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是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县委王书记作了题为《集中突破、加快发展、推进跨越,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对“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行了客观的回顾和总结,对“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尤其是立足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把握,着眼**长远发展的要求,作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期、攻坚期、提升期和转型期的科学判断,确定了“三二一六”发展战略。自己就如何立足实际,提高认识,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实施,谈以下三点认识:
一、领会精神,解读内涵,在思想上服务“三二一六”发展战略。


“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产生,不是凭空而生,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源于全国发展的大环境,源于全省“十二五”规划创造的良好机遇,源于**近几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源于县委、县政府的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是在总结多年来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工作部署,继承以前成功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后形成的。为此,领会其精神实质,掌握其丰富内涵,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和认同这一发展思路,是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一是“三大基地”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对我县肉牛、苹果、针灸三大特色产业方向进行了科学定位,发展内涵丰富深化,对每个产业的发展重点和目标都作了具体要求:在养牛上,突出以肉牛繁育为方向,重点是要扶持分户繁育,发展标准化育肥,形成基地优势,核心是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育基地,养殖高品质肉牛,树建“平凉红牛”品牌;
在苹果产业上,突出有机苹果生产方向,重点是要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建成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达到适宜区域全覆盖,核心是要打出**苹果品牌;
在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上,突出以针灸医学为方向,重点是通过开展针灸医学研究、针灸技能培训、针灸器械研发、针灸休闲养生开发,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核心是把皇甫谧文化转化成产业链条,形成经济优势,打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术两张名片。二是“两个示范区”定位了示范引领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打造能源化工示范区,其竞争优势主要是我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实行煤电捆绑开发,热电联产,加快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步伐,逐步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
实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节能降耗,推广利用新技术,加大传统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其竞争优势是深度挖掘整合皇甫谧文化资源和全省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底蕴,形成集特色文化、中医针灸、休闲养生、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文化旅游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六大工程”全面解决了今后全县经济发展六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发展牛果富民,其以富民为落脚点,解决了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壮大工业强县,其强调了工业的主导地位,解决了靠什么强县这一主要问题;
夯实基础攻坚,其找准了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突出问题;
改善民生固本,其切中了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要害,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推动,其着眼于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之列,解决了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
加强党建保证,解决了全力服务于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因势利导,准确定位,在工作上服务“三二一六”发展战略。


任何工作的谋划,方向的确定,都要掌握形势、准确分析,
方可明确思路,制定计划。县上确定的“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就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县发展的总体形势后,提出的符合县情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同样,如何把这一发展战略贯彻于本职,渗透到乡镇,是我们在工作上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关键。结合我乡实际,围绕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应沿着以下六条路子促进乡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走牛果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切实落实果树幼园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管好现有的幼龄果园,促其果树早日挂果,群众早见效益;
按照整村覆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思路,扩大果园规模,力争三年内实现塬面面积全覆盖;
鼓励扶植有积极性的农户发展养牛业和其他养殖业,扶持兴办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种、养、加”、“畜、沼、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拓宽产业发展链条。二是走煤炭开发引领发展的路子。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重点抓好煤炭资源开发,配合搞好前期勘探精测工作,培育引领经济快 贯彻县党代会精神心得发言第2页
速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走夯实基础促进发展的路子。以道路建设为重点,抢抓国家投资机遇,力争使全乡所有通村道路和50%以上的村社主干道路实现铺油或硬化,全面建成贯通内外、畅通快捷的交通网络;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饮水安全、户用沼气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四是走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路子。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最热的民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最实的民利,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把增加收入作为最好的民意,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把解决困难住房问题作为最浓的民情,实施“告别窑洞、告别危房”工程。五是走改革开放带动发展的路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创优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引进各类资金、技术、人才,切实增强发展的内动力。六是走加强党建保障发展的路子。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把党员队伍建设好,不断提高全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提升素质,狠抓落实,在行动上服务“三二一六”发展战略。


发展有了方向,工作有了思路,全力攻坚,创新发展,狠抓落实,在行动上真正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才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组工干部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坚强的政治素养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不断提高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按照“学理论、强素质、求实效、促发展”的思路,健全完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强化培训,不断完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倡导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思想交流,增进班子团结。三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和工作问责制,特别是组工干部,要深入一线,要到基层群众中去,开展蹲点调研,这是触动群众脉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务实之举,是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载体,也是改进提高组织工作的必然要求。四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完善的工作机制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要把抓工作的方法多不多,抓落实的力度大不大,完成工作的实效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标准之一,严格责任追究、考核奖罚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创新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强大合力。五是围绕“两个”会议,以高起点的谋划服务于“三二一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常委(扩大)会提出的工作要求,谋划好今年的各项重点工作,即:大力发展牛果产业;
依托项目资金,实施水电路学校及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市海洋与渔业局学习党代会精神简报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市海洋与渔业局迅速掀起学习和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系列活动,动员全局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奋进,创造发展新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以实际行动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该局在第一时间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收看党代会实况,了解党代会盛况,融入党代会氛围,为下一步深刻领会党代会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月8日上班第一天,即召开党委会专题学习会议,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党代会精神,制定了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党代会精神氛围。10月9日下午,召开了全局100多人参加的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大会,带领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市委书记李强所作的《加快沿海崛起、实现新的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全局上下倍受鼓舞。

胡英浦局长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全局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深刻领会党代会主题和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六大提升”发展目标、七个方面发展原则和九个方面重点推进工作,把党代会精神迅速转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用党代会精神指引、鞭策和推动我市的海洋与渔业工作,要求全局上下迅速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奋力开创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贵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栗战书同志代表中共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所作的《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报告,批准了中共贵州省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了贵州省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发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动员令,吹响了“奋战五年,努力追赶,开启贵州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冲锋号,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统一思想、提振士气的大会,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建设一个经济持续增长、政治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贵州,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集中体现在栗战书同志的报告中。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回答了“把一个什么样的贵州带入科学发展新阶段”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省委和各级党组织”两大历史性课题,总结成绩全面客观,查找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深刻透彻,谋划发展思路清晰,部署工作措施有力,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完全符合贵州实际,真切反映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意愿,是指导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对于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奋力开创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栗战书同志的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开始进入经济加速发展新阶段

    《报告》指出: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贵州在攻坚克难中奋起直追的五年。全省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性机遇,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财富积累增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全社会蕴含着加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报告》通过充分肯定过去五年的成就,作出了五年的发展,让贵州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具备了经济加速发展、实现起飞的基本条件,开始进入经济起飞新阶段的科学判断,提振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决心。

 

    (一)大力推动提速转型和改革开放,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省充分发挥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经济增长逐步加快,2011年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的排位明显上升,从增长排位来看,贵州生产总值增速由2010年全国的第二十九位升至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第十四位升至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二十九位升至第五位,一般预算收入增速由第十位升至第四位。过去的五年,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烟酒、化工、原材料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积极培育,建成一批产业园区,提升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金融、商贸、房地产、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成长迅速,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从27.5%提高到35%。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与周边省份相连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通车,公路通车里程从11.3万公里增加到15.8万公里,建设和开工了一批机场项目。与国家部委的战略合作成效明显,面向中央企业和泛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的开放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招商引资规模成倍增加,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全省经济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日益显现。全省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3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702亿元,年均增长13%;
人均生产总值从不足800美元增加到2500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4.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98亿元增加到5102亿元,年均增长30.5%;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27亿元增加到773亿元,年均增长27.8%,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起飞凝聚了强大力量

    省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等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依法治省深入推进;
政务工作得到加强。大团结大联合局面进一步巩固;
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践并深化了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鲜明特质的“同心”思想;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切实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宗教、港澳台和外事、侨务工作得到加强;
坚持党管武装,加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同舟共济、和谐稳定、合力发展的生动活泼政治局面已经形成。

 

    (三)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经济起飞提供了精神动力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精心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树立了贵州积极进取、奋力赶超的新形象。加强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一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城以上城镇全部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起了15615个“农家书屋”;
充分发挥贵州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实施了“六个一批”工程,即要有一批文化单位通过实施转企改制做大做强,要有一批“文化固体物”的打造,要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问世,要有一批文化产业的“尖子人才”的培养和聚集,要有一批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成立,要有一批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搭建;
特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贵州文化软实力正在快速提升。全省人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变化所凝聚成的精神力量必将转化为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解决了大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2010年,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即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就业和创业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工程、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这“十大民生工程”正扎实推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107.6万人。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推动形成全社会大扶贫格局,按照国家原定扶贫标准,实现了377万人脱贫。解决在看病、上学、住房、饮水、出行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重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68.42岁提高到73.45岁;
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人均受教育年限由6.48年提高到7.41年;
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2.5万户;
解决了1300万人的饮水困难;
99%的乡镇通了油路,9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建设迈上新台阶,群众工作、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全面建立,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117元提高到16495元,年均实际增长8.4%;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元提高到4145元,年均实际增长11.2%。2012年我省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办好“十六件民生实事”。全省人民热爱家乡、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强烈愿望与日俱增!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起飞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发展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党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按照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领导班子的要求,大力推进发展型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扎实开展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为主题的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三个建设年”活动,各级各部门集中解决了一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扎实开展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
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
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稳定“四帮四促”活动,各级各部门干部深入基层,办了一大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扎实开展“两万干部下基层”和接访、走访、回访等活动,省直部门及每个市(州)共2万余名干部,下到全省17672个行政村,做到每个行政村有1名以上的机关干部挂帮联系。各地各部门干部下到基层群众中,特别是深入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对群众反映的有关政策落实和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一一研究,各个解决,化解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推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转变作风、提高本领。到今年2月底,全省共有103.87万人次下到基层,帮助群众办实事好事15.52万件,解决问题22.59万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全省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初步形成。

 

    把握省情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报告》界定贵州开始进入经济加速发展新阶段,是对我省省情的深化认识,既有理论依据,也符合实际。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将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实现了经济起飞,就能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实现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是:有较高的积累力,有起飞的主导部门,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通过五年的发展,我省资本积累和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和重要企业,市场环境日益优化,各种制度建设日益完善,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精神动力、凝聚了强大力量、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们已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已具备了经济加速发展、实现起飞的基本条件。

 

     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科学发展、“干”字当头,主动作为、奋力攀高,千方百计对上争取、对下放权,对外开放、对内激活,汇聚国内外大量要素资源;
只要全省各级各部门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咬定发展不动摇,努力奋斗不懈怠,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努力、创先争优、增比进位,就一定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改变贫困面貌,创造美好未来!五年的变化告诉世人:贫困,不是贴在贵州人脸上永远的标签;
无奈,也不是贵州人的本质状态;
贵州是一片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热土,贵州人将在不甘落后、顽强奋斗中实现崛起!

 

    在五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从贵州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全力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在加速发展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跨越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支撑不力,三产发展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贫困人口多;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教育、人才的驱动、支撑能力不强,瓶颈制约突出;
生态比较脆弱,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
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保障和改善民生责任重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相当繁重;
思想观念陈旧,改革任务艰巨,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欠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  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领导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建设明显不适应。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更加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创造力、执行力不强;
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素质能力跟不上;
一些党员干部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观念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党员干部为政不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以权谋私问题等腐败现象多发,从源头上预防积惩治腐败任务繁重;
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奋战五年,努力追赶,开启贵州科学发展新征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经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报告》指出,奋战五年,努力追赶,开启贵州科学发展新征程,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一)推进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总任务

    《报告》指出,推进跨越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期望,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总任务。

 

    “两个大局”是邓小平“三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带动另部分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的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
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是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这个战略构想,在2000年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的时候,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推进西部地区加速发展。过去的五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横向比,我省与全国与西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在很多方面还在继续扩大,“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2011年,贵州省GDP为5702亿元,仅为全中国GDP总量的1.2%;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4%;
2010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2.4%,而全国为80.1%,西部地区为71.4%。总体看,贵州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仍比全国落后8年、比西部平均水平落后4年。贵州还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全省的88个县中,有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国家新出台的2300元扶贫线测算,2011年我省贫困人口约有152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5.1%,与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相当,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居全国前列。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明确指示我们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质是要求我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奋起直追,不断缩小并逐步跟上全国小康建设步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要求贵州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做到“两步走”:即201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20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如果我们不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就不能按期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期望,也就无法实现“国发[2012]2号文件”寄予的希望。我们只有努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发展,切实解决好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才能缩小与西部和全国的差距。否则,将更加被动、更加落后、更加使全省人民不满意。因此,我们必须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二)充分认识瞄准超越、努力追赶的有利条件

《报告》明确,瞄准超越,努力追赶,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一是中央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国家制定实施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人才和帮扶政策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策支持,也使黔中经济区上升为国家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这为贵州带来了新的重要历史机遇;
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其中涉及我省的有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覆盖了我省65个县80.3%的国土面积,使全省广大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将不断加快;
“国发[2012]2号文件”将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专门制定了进一步支持我省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针对性很强的重大举措,为推动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多方面的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七个方面提出了119项支持贵州省加快发展的突破性政策,明确了在贵州省实施的13项试点、15项示范、10项重要规划和176项重大工程项目,为我省推进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给贵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越来越突出。我省资源丰富,能源、矿产、生物、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
而且区位条件良好,位于西南地区联结华南地区的前沿,处于大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位置,是西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泛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贵州开发滞后,我省还具有后发优势,如技术引进、制度创新、结构调整、规模扩张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等等。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越来越突出。当然,我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只代表一种可能性,把它转化为现实性还需要我们主观的努力。三是找到了适合我省实际的发展路子。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我省加快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认真分析我省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走一条符合我省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四是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通过大力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取向,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两万干部下基层以及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发展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等活动,激发了全省各族群众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巨大热情。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科学发展、“干”字当头,主动作为、奋力攀高,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增比进位、创先争优的氛围空前浓厚,展示出无穷的发展力量。五是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保证。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必将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注入动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保证。总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即将要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用好条件、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就一定能实现推进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

 

    (三)贵州后发赶超之路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后发赶超之路?根据发展经济学原理,落后地区由于存在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和吸收先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政策,加速制度变迁和技术升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代价,避免或少走弯路,在短时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落后地区如能把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发达地区。历史上美国、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赶超经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报告》在明确了今后五年贵州要走符合我省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之后,科学界定了我省后发赶超之路的科学内涵。

 

    第一,这是一条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充分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部署,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抓好工业化,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质来装备和改造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
抓好城镇化,吸引更多的富余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推进“三化”同步、实现互动发展,才能使工业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更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与全国“三化”步伐相比,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缓慢,需要加快追赶。2011年,贵州工业增加值为1969.7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0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3%,首次超过50%,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而对于我省来说,城镇化率仅为35%,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6个百分点;
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更是十分显著。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态势,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只有追赶全国“三化”步伐,广泛汇聚发展要素,充分运用一切先进发展成果,才能迅速壮大全省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加速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后发赶超。

 

    第二,这是一条面对更加强化的市场约束和更加刚性的环境约束,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道路。

 

    当前,我省加快发展的市场约束更加强化和环境约束更加刚性。2010年后,我国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价格总水平持续在高位运行,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外需减弱,出口增速回落,经济增长出现下行压力。受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加大,许多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加大,经营环境趋紧。强化的市场环境对我省加快经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约束是在“十二五”或者是更长时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关系到经济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贵州实际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能源、土地、生态等问题制约,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生态脆弱等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条件下,我省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贵州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长期排名倒数,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国落后位置,靠后、挂末、垫底。贵州赶,是为了2020年贵州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4000万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日子。但我们的“赶”不是盲目攀比,不是盲目地追求高速度,也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要快追快赶,而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赶”。这包括第一产业由传统的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等很多方面,是全面的转型。通过“赶”“转”结合,把后发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后发赶超,就要科学发展,善走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破解难题中科学发展,在突破困境中后发赶超,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又让蛋糕做好。

 

    第三,这是一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指数的道路。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后发赶超中,我们必须始终将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摆在全局工作首位,以“共享式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统一,创造促进人民幸福的经济增长,以民生带发展、以民生促和谐,保护、调动和激发各族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

 

   总之,我们的后发赶超之路是一条从贵州实际出发,全面、协调、可持续、惠民生、促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我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

    我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集中体现在栗战书同志所作报告提出的总体要求上:要探索和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令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提速转型,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障科学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一个经济持续增长、政治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生态保护良好,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贵州而不懈奋斗。

 

    (五)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定位依据

    明确贵州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是我省制定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发[2012]2号文件”根据贵州实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了我省加快建设“四基地一枢纽”、着力打造“三区一屏障”的发展战略定位,即是《报告》中提出的我省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依据。“四基地一枢纽”,就是要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内对外大通道,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三区一屏障”,一是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就是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
二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就是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就是要继续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四是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就是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中央关于贵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不但体现了贵州的优势和特色,也体现了贵州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不但体现了贵州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国家对贵州的期望,为今后我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六)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关于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报告》明确为五个方面:

 

    一是奋战五年,努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三高于、一达到、五翻番”,即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平均、高于我省以往水平;
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接近4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高于、一达到、五翻番”(简称“315”目标),是我们冲出“经济洼地”的核心目标。只有实现这一目标,2020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可能。

 

    二是奋战五年,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三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完善团结和谐、管理规范、安定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格局,社会建设基础更加牢固,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三是奋战五年,着力构筑“精神高地”,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和精神面貌跃上新台阶。大力挖掘、深入提炼贵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四是奋战五年,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民主法治建设跃上新台阶。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省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人大、政协和群团等工作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局面更加巩固。深入践行“同心”思想,统一战线更加广泛,形成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推进贵州改革发展事业的强大合力。

 

   五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跃上新台阶。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创造力、执行力、公信力显著增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进一步发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保持清正廉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七)实现奋战五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奋战五年的目标,《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把后发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牢牢抓住扩大投资、消费、出口的重要环节,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使经济增长保持不竭的原生动力。二是必须把推进“三化”同步作为基本途径,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使工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城市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农村获得更大的发展支持。三是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黔、人才强省战略,倡导发展创业文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四是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坚决革除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既提速发展,又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天空常蓝。六是必须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来抓,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带领全体党员为党的目标而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能够引领全省各族人民为后发赶超而奋战的先锋队。

 

   《报告》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发出了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动员令,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群众都要拿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气概,拿出发愤图强、坚忍不拔、后来居上的志气,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挑战示弱,不向挫折妥协,一天也不耽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努力走出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的战略部署

 

   《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努力走出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
三是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四是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
五是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六是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和谐贵州。《报告》重点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战略部署、明确主要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我省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差距在“三化”上,出路也在“三化”上。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省扩大社会就业靠“三化”,城乡居民增收靠“三化”,壮大财政实力靠“三化”,缩小城乡差距靠“三化”,破解二元结构靠“三化”,从根本上扶贫脱贫也要靠“三化”,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更要靠“三化”。对于推进“三化"同步,我们要始终不动摇、不放松,动摇了必将又耽误,放松了必将更落后。

 

    围绕这项任务,《报告》从五个方面作出安排部署。一要大力培育发展产业,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使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深度融合。二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打造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尽快壮大我省现代服务业。三要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走山区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把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四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规模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加快构建符合喀斯特地区实际和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山地现代农业体系。五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连接周边省份的快速铁路体系建设,完善省内高速公路骨架,加强民航、水运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大中小微并举,努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和省内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保障省内能源供应;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对于贵州这样欠发达的省份,转变发展方式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尤其是科技力量弱,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压力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围绕这项任务,《报告》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就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报告》提出,要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坚持在扩大总量中调结构,在扩大总量中优存量,重点提高二产、快速发展三产、大力加强一产,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坚持高端引领、高头嫁接、高位切入。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坚持高端引领、高头嫁接、高位切入。不是一味地“压”传统产业,而是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是一味地“压”重工业,而是既要继续发展新型重工业,更要发展特色轻工业;
不是一律“限"资源开采业,而是既要科学开采,更要拓展精深加工;
不是一律简单地“限”高耗能和有污染产业企业,而是既要把耗能、污染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更要多上低耗能、无污染、清洁安全的产业企业;
不是一个劲地“保”粮食面积,而是在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实施结构调整,更多地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调整区域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紧制定和实施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贵遵毕“金三角”、“三州”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规划,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就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问题,《报告》要求,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科学的开发观,努力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实摆脱“资源路径依赖”,避免掉进“资源优势陷阱”;
大力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切实扭转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趋势;
实行环境保护区域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就科技创新问题,《报告》强调,要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把企业作为主体,把人才作为关键,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人才与产业在高端的结合。

 

 (三)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我省之所以发展慢、差距大,改革不够、开放度低、体制机制不活是重要原因。作为典型的内陆山区省份的贵州来讲,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将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主要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吸引省外国外投资,引进先进的市场理念和管理办法。对内开放主要是消除行政性壁垒,消除地区市场封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对内对外开放,切实做好开放这篇文章,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

 

    围绕这项任务,《报告》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努力实现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发展。在“引进来”方面,《报告》提出,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落实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投资环境测评机制,把贵州建设成为创业氛围深厚、发展空间广阔、投资回报丰厚的开放热土,大力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利用内外资水平。在“走出去”方面,《报告》指出,重点是加快出口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赋予我省口岸签证权,推进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出口贸易基地;
着力培育和壮大外贸流通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出口产品,促进出口贸易多元化,不断增加工业制成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改变我省外向型经济水平过低的状况。

 

    (四)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是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我们在强调开放外在动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改革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历了六次行政体制改革,包括职能转变、机构设置,虽然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解决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但我省许多方面的改革不到位,没有实质性突破,特别是行政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与全国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差距。深化改革仍然是我省今后几年的艰巨任务,也是发展的动力、活力所在。因此《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创造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围绕这项任务,《报告》对我省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重点、关键等环节作出战略部署。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我省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必须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关键要有效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解决政府的“越位”问题,即政府退出不够,特别在某些领域,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解决政府的“缺位”问题,即解决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又要求加强政府引导,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转型要着眼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精简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改进政府工作方法,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要着眼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网络,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我省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普遍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要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三是加大配套改革,这是我省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和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劳动收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报告》强调,中央支持我省发展的文件明确要求我省在十多个方面先行先试、实施改革和探索,我们要按照中央文件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改革方案,继续拓展和深化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内容,推进遵义、六盘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伟大的精神是时代的旗帜,是干事创业的支撑,是发展跨越的动力。贵州要加速发展、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实现精神的赶超和跨越,要凝聚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干事创业。有精神才会有力量。唯有“干”字当头,才能改变面貌;
唯有拼搏奋进,才能后发赶超;
唯有构筑“精神高地”,才能冲出“经济洼地”。贵州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固有标签,迫切需要大力构筑“精神高地”,以之提振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后发赶超。构筑“精神高地”,需要有能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能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能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在贵州,当年红军用坚定的步伐走出了“长征精神”;
如今,兴义市则绒乡冷洞村人用永不退缩的双手战胜了特大旱灾,长顺县敦操乡干部用背篼背走着贫困、背回了人心、背出了干群鱼水深情。在他们身上,我们既看到他们沉下身子捧出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真挚情怀,也感受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誓要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新时期的“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们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推动跨越,激励我们吃苦奉献、迎难而上、只争朝夕,激励我们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激励我们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不懈奋斗!“精神高地”是我省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文化积淀,也是新时期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必将为我省实现后发赶超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要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报告》从创新建设贵州新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部署。一是创新建设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贵州新文化。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贵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贵州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绝不能忽视人的思想观念问题,绝不能忽视文化条件的作用,更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报告》要求,要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的理念,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既传承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摒弃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创新建设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贵州新文化。一要改变自卑、自轻、自懦、自弃及自大心理,树立和形成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文化思想。我省要后发赶超,最重要的是“人穷志不短”。经济相对落后,精神却不能落后。2005年胡锦涛同志视察贵州并深情期望:“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就是要求贵州的干部群众要不甘落后、后来居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地方的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志气和信心。只要真正做到自觉自信自强,就一定能够实现后发赶超。二要抛弃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倡导和弘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要在全省上下大力弘扬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优秀文化思想,激发人们走出封闭、走出保守,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勇气,争取更大的开放、更快的发展。三要破除畏难情绪、懦夫思想,坚持和发扬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二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基本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三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好“六个一批”工程,继续打造“多彩贵州”等文化品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快推进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越是发展滞后,民生问题就越是突出,改善民生的任务就越加迫切,就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就是要做好扶贫开发这个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同时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发展的机会。为此,《报告》要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群众幸福而发展,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全力创造为人民带来幸福的经济增长。

 

    为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我省实际,《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战略部署:一是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规划,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人口素质的提升,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二是全面启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集中开发扶贫,持之以恒坚持抓十年、二十年。今后五年,要构建完善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改造农村电网,新建30万口沼气池,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每年培训转移10万名农村劳动力,全面完成现有5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基本实现1户农户转移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目标;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35万户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
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政策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妥善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常年生活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三是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每年开展若干项重大“民生工程”,每年办若干件“民生实事”,努力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把民生大事做得更好一些,惠及于民、取信于民。四是大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各项收入。五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障应保尽保。大力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30万人以上的县建设救助站、儿童福利院。六是加快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有效解决乡村农民吃水、出行问题。

 

    在这一部分,栗战书同志代表省委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5年下来,全省贫困人群的生活都有一定的改善,全省人民的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电路房、文体生活等,都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和谐贵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报告》指出,我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进入问题多发期、矛盾凸显期,更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战略思想,抓发展保稳定、抓稳定促发展,促进全省平安、稳定、和谐。

 

    为了建设平安、和谐贵州,《报告》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部署:一是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要做到抓群众思想、服务工作细微而不粗糙,实现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有度而不缺失,两者相结合,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疏导、调节为主。要尽量减少“触点”,健全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社会矛盾。要及时隔阻“燃点”,更加注重通过协商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着力解决好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
要着力清除“爆点”,下大力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三是把“保境安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四、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报告》认为,贵州要后发赶超、实现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保持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对和经受住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今后五年,我们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全省党建的主题和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报告》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要落实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一)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共同推动贵州后发赶超的强大合力

    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集中精力把方向、抓大事、出思路、用干部,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加强和改善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省的有机统一,发挥党委在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等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深入践行“同心”思想,推动实施“同心”工程,着力打造“同心”品牌,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贵州发展。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合作,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贵州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开展建功立业、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党管武装,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大力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水平。

 

    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优化班子内部的工作分工、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认真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生活环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委新闻发言人、党内情况通报等制度,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积极探索基层党内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全面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党员队伍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和理想信念上的坚定不移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党员队伍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和理想信念上的坚定不移,这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思想纯洁、政治纯洁的重要表现。为此,《报告》要求:

 

    第一,强化理论武装,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工作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机遇很多,挑战也严峻,难以预料的因素增加。只有坚持理论武装,培养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精神上的自觉,才能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推进我省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保障。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进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增强为贵州后发赶超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抓好理论武装,带动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信仰、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推动跨越。注重加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建设,加快遵义干部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和党性锻炼熔炉作用。   

 

    第二,推进思想解放,保持思想上的开拓性。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往往容易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而我省通过多年努力发展,已经具备了经济加速发展、实现起飞的基本条件,开始进入经济加速发展新阶段,实际的发展变化会远远超越常态,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很容易产生不适应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强调解放思想。是否具有开拓创新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检验每一个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大势,更加解放思想、更加开拓创新。更加锐意进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良好精神状态,努力成为具有开放视野、进取精神的坚定改革者。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大讨论,认识差距和不足,集中智慧和力量,找到推动跨越的新思路、新举措。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及时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抢抓加快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大胆结合实际加以突破和创新,以超前的思路、超常的举措、超一流的作风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第三,加强党性锻炼,保持精神上的崇高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特性。党性锻炼是党员干部拂拭思想、祛除杂念、提升境界的思想锻造过程。作为一名党员,从入党的那天起,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就已经成为我们每个党员终生的必修课。我省一贯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注意增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在经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领导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要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深入开展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教育。要广泛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贵州”主题系列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突出抓好政德建设,涵养健康的党内文化。全省每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党龄长短、职位高低、在岗离岗,都要时刻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把锤炼坚强党性、保持思想纯洁作为终身课题,自觉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共同维护党的高度统一和高度纯洁。

 

  (三)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建设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

   《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大局和中心,就是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担当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有一大批发展型服务型的党组织作保证。为此,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围绕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着眼发展需求,突出发展实绩,以发展论英雄,大胆使用发展型干部,配强发展型班子,为组织实施好、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部署提供坚强保证。要努力在全省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通过“比”,进一步明确各级干部肩负的历史责任;
通过“比”,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的压力和动力。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职责,实现发展压力层层传递,发展动力级级递增。要下决心打破工作上“大家都差不多”、发展结果“你好我好大家好”、使用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有平衡,鼓励创新、鼓励竞争、鼓励争先,奖勤罚懒,制造一种不平衡,让能者上庸者下,促使全省各地在平衡不平衡的转换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进步。同时,大力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重点岗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培养力度,注重加强对“一把手”的培养。实施年轻干部培养成长计划、干部经济建设能力素质提升计划,重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紧缺知识的培训,通过干部在线学习、自主选学等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认真抓好全员培训。紧紧围绕发展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和监督,对那些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不干事光整人、拉帮派结团伙、不团结搞内耗、能力差无作为的,坚决及时果断进行调整。

 

    二要围绕发展聚人才、汇智力。人才是贵州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宣传普及和贯彻落实科学的人才观,以“非常之功”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非常之事”,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切实把人才发展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贯彻落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围绕发展配置人才、不拘一格起用人才、紧扣急需引进人才、完善机制培养人才,尤其要成龙配套地培养和引进贵州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以“人才聚集优化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贵州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人才基地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大批量地培养和引进博士、硕士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
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后备人才;
建设100个人才基地,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80万人,增长30%。

 

    三要围绕发展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夯实基层基础工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大力加强以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注重培育先进典型,每年集中评选表彰一批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建立健全党组织动态管理机制,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排查,对软弱涣散、出现问题、发展能力不强的村党支部进行重点帮扶和督查。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管理基层社会、服务社区群众的能力。围绕“两个作用”、“两个覆盖”、“两支队伍”,以“双强六好”为载体,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统筹抓好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制定发展党员中长期规划,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全省发展青年党员占发展党员总数的比例每年递增1—2%。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成长计划。进一步加强省内外党员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省外短期培训基地。坚持“抓书记、书记抓",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稳定规范的基层政权建设经费保障制度,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合理提高基层干部报酬待遇,提高村(社区)工作运转经费保障水平。整合远程教育站点等现有资源,建立全省基层党建网络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党建。省、市(州)、县(市、区、特区)党委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工作机构设置,加强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四)坚持群众路线、深化群众工作,大力加强作风建设

    干部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影响事业兴衰。作风的纯洁,核心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关键是走好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保证党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也是检验作风纯洁的试金石。我们要以深化拓展“四帮四促”工作为总抓手,动真情、出实招、见实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的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无穷活力、无限潜力充分迸发出来。

 

    一要加强教育,力促作风转变。要在全省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活动,开展学习敦操乡“背篼干部”精神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欢迎不欢迎、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作风的唯一标准;
要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高度,关注民心民情民声民怨,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从点滴小事入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扎扎实实地学会和做好群众工作,具体实在为群众解难,尽心竭力为群众造福,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信赖和拥戴。

 

   二要明确责任,狠抓干部带头。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沉下身子为基层服务、捧出真心给群众办事,促进干群同心、上下同步、合力同进。要在全省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忠诚于党我带头、加快发展我带头、服务群众我带头、促进和谐我带头、优良作风我带头”的“五带头”活动。扎实推进领导定点、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
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倾听民意,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关心群众的疾苦,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察民情,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建立感情,确保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有一个月以上时间在基层、下级单位或服务单位调研,县(处)级干部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切实做到下基层机关全覆盖、干部全参与,使“发展水平向上攀登、干部作风向下深入”成为新时期贵州干部的自觉追求。

 

   三要强化督查,确保见到实效。干部作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动真碰硬,抓重点、抓苗头、抓要害。要深化运用“三个建设年”成果,注重把项目建设、环境建设作为锤炼干部作风的练兵场,引导干部用心想事、不当“三官”,即引导干部用心干事、不当“糊涂官”,扎实干事、不当“甩手官”,激情成事、不当“太平官”。坚决向庸、懒、散、慢作风顽症“亮剑”,坚决向不敢担责、无所作为、好人主义“亮牌”,坚决向拖沓推诿、吃拿卡要等阻碍发展、损坏形象、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开刀”,坚决向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割绝”,着力解决干部作风不实、精神不振等问题。每年要开展万名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把干部作风的评判权更多交给群众,形成机关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倒逼机制”。这样,机关干部才能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工作才能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五)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腐败是党内祸害最大、为害最烈的“毒瘤”,是对纯洁肌体最危险的侵蚀。要坚持不懈地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要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构建反腐倡廉工作“三道防线”为重点,按照“教导管防在前,察帮诫劝紧随,惩处罚治在后”的思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一是着力构建思想道德防线。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促进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贯穿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促进党员干部勤政廉政。加强廉政文化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倡导廉政价值取向,进一步形成崇尚廉洁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头脑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所有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处世、以正确的人生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权位,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做到心底无私、光明磊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清廉形象。

 

    二是着力构建预警纠错防线。牢固树立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的观念,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以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切实加强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力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环境。加强党内监督,支持人大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确保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述职述廉述德常态化,广泛开展群众性评议活动,强化“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是着力构建党纪国法防线。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破坏发展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据统计,五年来,贵州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16745件(次),立案17733件;
结案17558件,党政纪处分19457人,其中地(厅)级干部40人,县(处)级干部418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300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0亿元。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维护纪律没有照顾。对腐败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要严格把握政策,把违纪违法与工作失误区别开来,切实保护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要支持纪律检查机关正确履行职责,强化监督、惩治腐败。认真总结纪检监察系统开展的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回访“三访”活动的经验和成果,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创新,拓展以纪督政、以纪促政的渠道和途径,更好地发挥纪律检查机关在服务加快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闭幕后随即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同志今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更好地肩负起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等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确保全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决定》。《决定》强调要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政治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着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学习贯彻《决定》精神,要准确把握“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要按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坚持分类指导、务求实效,坚持领导带头、自觉自律,坚持标本兼治、取信于民”的原则,着眼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强化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严格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建立健全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扎实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要准确把握“五个体现在”的目标要求。党的纯洁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清正廉洁五个方面。在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理想信念;
在政治上,要坚决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组织上,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党的组织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在作风上,要坚持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党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在清正廉洁上,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要准确把握“三纯洁一廉洁”的重点任务。通过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政治纪律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和推动思想解放,确保党员、干部思想纯洁;
通过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健全退出机制,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纯洁;
通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大力弘扬干事创业精神,创新监督举措,确保党员、干部作风纯洁;
通过严格执行党风康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确保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一篇在理论上永无止境、在实践中常做常新的大文章。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把这篇文章做实做深做好,不断交出让党中央、让全省党员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学习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精神,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后发赶超的社会共识,坚持发展、团结、奋斗,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万众一心、奋发图强、顽强拼搏,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推荐访问: 党代会 部队 感悟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部队党代会精神感悟 部队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