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5篇
【篇1】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摘要:由于具有独特的飞行能力和极强的地理扩散能力,鸟类活动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带来了潜在风险。自20 世纪以来,以禽霍乱、禽波特淋菌病、西尼罗河热、禽流感等为代表的鸟类疾病频繁暴发,导致为数众多的野生鸟类、家禽甚至人类死亡,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同疾病导致的鸟类死亡量、易感物种数量、暴发频率和地理扩散等特征差异显著。疾病可能造成鸟类大量死亡,从而对鸟类种群,特别是濒危鸟类种群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人畜共患病还会导致家禽家畜甚至人类的死亡,从而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野生鸟类作为多种疾病传播的媒介,其移动和迁徙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与扩散。
关键字 传染性疾病 野生鸟类 禽流感
引 言 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是指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甚至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疾病[1]。由于具有极强的地理扩散能力和广泛的分布范围,使鸟类在拥有很强环境适应力的同时,也为疾病的快速传播带来了潜在风险。自20个世纪以来,以禽霍乱、西尼罗河热、禽流感等为代表的鸟类疾病频频发作,导致为数众多的野生鸟类、家禽甚至人类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关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3]。关于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直到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才借助于检查病原体、抗体和抗原的先进技术对野生鸟类疾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应用卫星跟踪等先进手段对野生鸟类的活动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1 野生鸟类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
有关野生鸟类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国外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现已从野生鸟类中分离出多种病原菌, Smits等(1987)研究了荷兰鸟类的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Brittingham等(1988)对野生鸟类的6个属的带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Botzler(1991)在总结了180多篇有关文章的基础上,对野鸟的禽霍乱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研究,列出了有120多种野生鸟类可以自然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多种湿地鸟类对此病易感染杆菌;Qussy等(1992 )研究了加拿大环嘴鸥(Larusdelawarehsis)的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和李氏杆菌的带菌状况,并对鸥类在这些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现已从美国野生水禽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到多株霍乱弧菌,认为野生水禽在霍乱弧菌的扩散和传播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Aguirre等(1992)从墨西哥红嘴树鸭(Dendrocygna autumnalis)的110份成年个体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出25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和4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另外在一些大型的野生鸟类疾病调查中也有细胞性疾病的报道。据报道,能引起野生鸟类疾病的病毒有虫媒体病毒(Arboviruses)、腺病毒(Adenovirus-es)、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呼肠弧病毒(Orivbiruses,Reoviridae)、乳多空病毒(Papo-vaviruses)、正粘病毒(Ortnomyxovirues)、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es)、细小病毒(Parvovirus-es)、细小病毒样病毒(Parvo like viruses)、小RNA病毒(Picornaviruses)、痘病毒(Poxvirus-
es)、披膜病毒(Togaviruses)、反转录病毒(Re-proviruses)和一些未分类的病毒(Unclassifiedviruses)。表明野生鸟类可以感染或机械地携带许多种病毒,这些病毒除对野生鸟类,尤其是一些易危、濒危鸟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外,有许多病毒还可以感染人和家养动物而引起疾病。现在各国研究和报道较多的野生鸟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新城疫(ND)和禽流感(AI),许多国家的政府每年都要花巨资用于治疗和预防这两种家禽重要的传染病。新城疫病毒及其产生的阳性抗体已经在许多种野生鸟类中分离和监测到。现已证明许多鸟类可以携带或感染新城疫病毒。这些病毒对有些鸟类是致病性的。有些种类对这种病毒有着较强的抵抗力而成为该病毒的机械携带者(Mechanical carr-iers),在其迁飞或觅食过程中就可能将这些病毒传播。
流感病毒是危害性很大的一类病毒,常可引起野生水禽和家禽的大批死亡。野生鸟类,尤其是雁鸭类在这种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现已从12个属88种野生鸟类中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动物实验表明,这些流感病毒中有很多毒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已发现有90种虫媒体病毒和野生鸟类的活动有关,有一些(如WEE)和野生鸟类密切相关。其它的和人及家养动物关系密切的病毒如Ockelbo病毒、鸡减蛋综合症病毒在野生鸟类中的流行状况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
我国在野生鸟类的病毒性疾病研究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郭元吉等(1981)从我国17种不同野生鸟类的207份粪样的24份中分离出了甲型流感病毒,证明流感病毒在我国野生鸟类中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周永莲等(1990)关于黑颈鹤和灰鹤感染新城疫的报道;孙宗禹等(1994)对186只麻雀的血清和粪便样品进行了新城疫的抗体监测和病毒分离,有8只个体新城疫抗体阳性并分离出1株新城疫病毒强毒株,这一方面说明新城疫病毒宿主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疾病对一些易危、濒危野生鸟类存在着潜在的威胁。王永山等(1994)对麻雀感染鸡法氏囊病病毒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所分离病毒的理化性质。雷光寿(1986)从丹顶鹤中分离到疮疹病毒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做
出了贡献。
2. 传染性疾病对鸟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0 世纪以来,疾病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七大威胁因子之一。疾病会对鸟类的身体、生理、繁殖能力、行为及其他方面造成功能障碍,影响鸟类的健康,从而降低其存活能力。疾病的影响有时会造成被感染鸟类种群数量的上下波动。1995 年,针尾鸭( Anas acuta) 在北美的繁殖种群超过 1000 万只,1964 年下降
到约350 万只,1972 年回升到700 万只,1991 年又下降到200 余万只。这主要是因为禽波特淋菌病和禽霍乱经常导致针尾鸭大量死亡。如果疾病影响的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其累积效果足以对鸟类种群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历史上
导致野生鸟类大规模死亡的疫情时有发生。其中致死鸟类最多的疾情记录是 1910 年发生在美国犹他州一块湿地的禽波特淋菌病,曾导致上百万只水鸟死亡。此后至 1997 年,致死量超过 5 万只鸟类的禽波特淋菌病共暴发了 12 次,共导致 370 万只鸟类死亡。除了波特淋菌病以外,单次疫情很少杀死 5000 只以上的鸟类,直至20 世纪40 年代禽霍乱的出现。据统计,1930—1964 年该疾导致北美190 万只水鸟死亡,年死亡数量近 5 万只。1970 年以后,单次死亡 5 万只鸟类的疫情持续很多年。疾病对鸟类种群影响的极端例子为白背兀鹫( Gyps bengalensis) 和印度兀鹫( Gyps indicus) 种群的下降。在 20 世纪的最后 3—5a,因 病毒引发的疾病导致这两种鸟类在印度的数量下降超过了 95%,从而
被国际鸟盟列为极危种。2000—2003 年,巴基斯坦白背兀鹫成鸟和亚成鸟的死亡率达 5%—86%,直接导致种群下降34%—95%。这很可能是因为白背兀鹫取食服用过抗炎药双氯芬酸( Diclofenac) 的死亡家畜引起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芬兰海湾的欧绒鸭( Somateria mollissima) 的数量曾经以每年 6%—10% 的速度下降,某些地区幼鸟的存活率只有 1%—5%。后来在幼鸟的血液中发现了含量极高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后者被怀疑是其种群下降的原因。自 1990 年以来,在加拿大和美国境内,新城疫周期性地在角鸬鹚( Phalacrocorax auritus) 中暴发并导致所感染种群中 90%的个体死亡。疾病对濒危鸟类和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的鸟类的影响尤为显著。1996 年,C 型鸟类波特淋菌中毒一次性地导致 15%—20%的美洲鹈鹕( Pelecanus erythrorhynchos) 和大量的褐鹈鹕( Pelecanus occidentalis) 死亡。此后,这种疫病每年都导致加利福尼亚大量鹈鹕死亡,成为影响其种群增长的重要原因。为拯救美洲鹤( Grusamericana) ,在美国西部曾建立了一个 32 只的再引入种群,随后 10 余只个体死于肺结核,几乎使这一种群遭受毁灭性打击。2003 年禽霍乱首次在韩国出现,并导致在 Cheonseo Bay 越冬的 13000 只花脸鸭( Anasformosa) 死亡。2004 年,禽霍乱连续第 3 年在南非代尔岛暴发,杀死了很多南非鸬鹚( Phalacrocoraxcapensis) 和冠鸬鹚( Phalacrocorax coronatus)。这两种鸬鹚因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已被列为全球危种。禽霍乱还是导致美国加利福尼亚沙尔顿海赤麻鸭( Oxyura jamaicensis) 和黑颈鸬鹚( Podiceps nigricollis) 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已知新城疫、禽霍乱和沙门氏菌病会导致繁殖水鸟的大量死亡。1997—1998 年,新城疫导致沙尔顿海大部分角鸬鹚卵发育中止。疾病对胚胎存活率和其他繁殖能力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如在欧绒鸭幼鸟中发现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表明该病毒可能会对这一物种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疾病还可影响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行为和地理分布。例如,禽疟疾和禽痘的暴发对夏威夷岛森林鸟类的地理分布和丰富度具有调节作用。在迁徙过程中,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鹅因消化功能减弱被迫在中途停歇地聚集并停留更长的时间觅食,从而延缓了迁徙进程。2005 年在青海湖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大量野生鸟类死亡,2006 年的水鸟监测表明,超过一半的棕头鸥( Larus brunnicephalus) 个体从原繁殖地蛋岛转移到布哈河口进行繁殖。
20 世纪末以来,鸟类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严重的染性疾病一次性杀死上万、甚至上百万只野生鸟类,导致鸟类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从而影响旅游和狩猎行业的收入; 在极端情况下,疾病甚至导致某些鸟类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消亡,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文化价值的损失。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鸟类疾病类型是人畜共患病。它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人畜共患病的反复出现是20 世纪后期至今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人类感染的1709种病原体中,832 种( 49%) 可在人和动物间传播; 目前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达 250 多种,其中常见于鸟类、家畜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有 20 余种。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交通的便捷,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播速度加快,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安全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西尼罗河热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截至2010 年3 月16 日,禽流感在全球共感染 492 人,其中 291 人死亡。仅在 2004—2005 年,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亚洲造成 1. 4 亿只家禽死亡或被宰杀,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 100 亿美元,使上亿家禽养殖者的生计受到威胁。人畜共患病可因人为故意引入而对人类社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其中最极端的是将动物作为疾病的
媒介或人为散布病原体实施生物细菌战争和生物恐怖活动。例如,二战时期日本在生物武器试验中杀死上万人,在战场上使用霍乱、沙门氏菌病、炭疽热等杀死 10 余万人; “911 事件”后不久,美国便发生了多起由炭疽热信件引发的恐怖事件。
3.鸟类对疾病的传播
通过身体接触和传播媒介( 食物、水、空气) ,鸟类疾病通常可以从患病个体向其他鸟类、家禽、家畜甚至人类传播。例如禽霍乱对水鸟有很高的感染率,其病毒主要通过鸟与鸟之间的接触或鸟类摄取被污染的水而进行传播的。雪雁( Anser caerulescens) 是禽霍乱菌的重要宿主。1984—1999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监测表明,禽霍乱不仅每年导致大量雪雁死亡,而且还在伴生的白额雁 ( Anser albifrons) 、加拿大雁 ( Brantacanadensis) 、针尾鸭( Anas acuta) 和绿头鸭( Anas platyrhynchos) 种群中传播,并导致其大量死亡。野生鸟类被认为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在北极繁殖的被感染鸟类,通过粪便向周边
环境传播活体病毒,后者在冰冻环境中越冬。第二年返回北极的鸟类接触该病毒后被重新感染。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或间接接触粪便污染的土壤、水、食物及其它沾染物,野生鸟类别是雁鸭类有可能周期性地把禽流感病毒传染给家禽。迄今为止,家禽中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由 H5 和 H7 系列病毒引起的。有一
种 HPAI 暴发机制的理论认为,当野生水鸟中的 LPAIV 传播到鸡或火鸡等家禽身上时,LPAIV 在家禽体内复制的过程中出现变异,通过 HAO 裂解区氨基酸位点的改变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即由低致病性转为高致病性,从而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暴发。在东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地区,野生鸟和家禽在稻田中混杂活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维持着野鸟和家禽中的 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另外,有些鸟类如鸦科鸟类( Corvidae) 、麻雀( Passer spp. )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鸠鸽( Columbidae) 等,经常到庭院活动,与人类和家禽的关系密切,因而可能充当野生水鸟、陆生鸟类和家禽之间禽流感传播的媒介鸟类( Bridge Bird)。
通常而言,如果能够伴随候鸟进行大规模的季节性迁徙,鸟类疾病则具有相当的扩散能力。候鸟可携带病原体进行迁徙,特别是那些不显著影响其健康的病原体。除了西尼罗河和禽流感外,其他很多疾病,如日本脑炎、辛德毕斯病毒、圣路易脑炎都可能通过鸟类迁徙进行快速的洲际传播。虽然健康候鸟一般不感染 HPAI 等疫病的鸟类很难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活动,但有人认为,候鸟在欧亚大陆家禽 H5N1 病毒的扩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 年 7—8 月中国青海、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相继发生候鸟死亡事件,病毒出现明显的地理扩散。因为野鸟是 LPAIV 的天然宿主,且候鸟的迁徙路线横跨各个疫情暴发地点,因而候鸟被怀疑是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源。2000—2001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多个家禽饲养区暴发禽流感。这些禽流感病毒亚型相同,暴发地点彼此分离且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联系,但却与当地候鸟的迁徙模式吻合,因而为候鸟迁徙与此次禽流感暴发的关系提供了佐证。近年来青海湖斑头雁( Anserindicus) 和渔鸥( Larus ichthyactus) 的研究也表明,这两种鸟类的迁徙与中亚-度迁徙路线上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暴发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然而,鸟类的迁徙路径和迁徙时间与禽流感的传播路径和暴发时间有时并不十分吻合,因而不能总是用鸟类迁徙来解释疫情的暴发情况。频繁的家禽贸易和野生动物走私等活动在病毒传播中也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估计,全球每年发生贸易运输的活体动物大约有 3. 5 亿只,其中四分之一是非法贸易,这些动物没有经过检疫,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由于对鸟类的进口缺乏有效管理,大量外来鸟类疾病如新城疫、禽流感等传入到美国。2004 年 1 月在西藏拉萨发生的 H5N1 疫情,最后查明是因为把1500 km 以外甘肃兰州的一批患病家禽贩卖到拉萨所导致的。2004 年 10 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曾查获两只从曼谷鸟市走私到比利时的鹰雕( Spizaetus nipalensis) ,并检出 H5N1 病毒。对52 个 H5N1 禽流感案例的传播途径的分析表明,欧洲大部分禽流感源于野生鸟类的迁徙,而亚洲和非洲的禽流感扩散则与野鸟迁徙、来自疫源国家的家禽贸易、野生鸟类的合法和非法贸易都密切相关。然而,无论是野生鸟类还是家禽贸易,其在 HPAI 病毒传播与扩散中所起的作用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难以骤下结论。
4. 鸟类疾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
野生鸟类疾病的防控方法是开展高效的疾病监测,进行早期发现和应对
。鸟类疾病的监测通常可以划分为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基于疾病感染对象的调查发现和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对鸟类发病和死亡事件的调查
以及警示物种的监测等; 后者则依靠建立监测网络对动物及其环境中的病原体及其抗体水平进行检测,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警,常用方法有活体取样监测和粪便取样监测等。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中,目前通常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样品血清中禽流感病毒抗体的相对水平,使用 RT-PCR 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种样品中的禽流感病毒的存在状况。基于鸟类疾病监测和疾病生态学的系统研究,可以对疾病暴发进行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世界动物健康组织的风险分析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疾病风险分析。其分析程序包括风险因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交流。例如,Martinez 等将 25 种重要水鸟确定为风险因子评估了西班牙从欧洲其他国家传入 H5N1 HPAI 的风险。数学模拟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对鸟类疾病的扩散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疾病感染风险进行实时预测。这些方法的应用使人们能够掌握一些疾病的发生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疾病的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成功的疾病防控需要在“防”和“控”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在“防”的层面,首先要做好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 ( 1) 确定宿主鸟类( 疫源鸟类) 的种类、分布和迁徙规律; ( 2) 进一步揭示野生鸟类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 3) 监测疾病的变化趋势和病原体的变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疾病的主动监测,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加强栖息环境管理,制定疫情应急议案,积极研制疫苗和抗病药物。除了关注野生鸟类在疾病传播中所起作用,限制家禽与野生鸟类接触也是人畜共患病预防策略中的关键部分。应尽可能地减少人、家禽与野生鸟类间的接触,提高家禽饲养水平,避免散养; 严格管理家禽与野生动物交易市场; 加强检疫免疫工作; 杜绝非法无证家禽和野生动物贸易。与此同时,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普及疾病预防知识,使公众做好自我防护。在“控”的层面,在疾病发现的第一时间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确定疫情地点及范围,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对死
亡鸟类进行无害处理。加强公众宣传,畅通消息渠道,避免社会恐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应用疫苗和抗病药物。
我国幅员辽阔,横跨多个地理区系和气候带,拥有极为丰富的鸟类资源,但有关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却起步较晚。2005 年 5 月,青海湖暴发了全球首次野生鸟类的大规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在我国的多个地点陆续暴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 年,国家林业局和中科院联合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建立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请示》,并组织编制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国务院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并于 2006 年批复实施。2005 年,国家林业局成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监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目前,我国疫源疫病监测网络已经形成,在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对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状况开展了全天候监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2008 年,共发现、妥善处置了 717 起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 212 种 36538 只) 异常死亡事件,成功防控了多起动物疫病和禽流感疫情。
我国鸟类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 1) 目前的监测站点数量虽然较多,但布局不均衡,尤其是在禽流感等疫病高发的青藏高原的很多地区还有监测空白; ( 2) 监测站点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 3)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保障; 在发现疫情后很难快速整合、利用其他部门的资源开展防控工作; ( 4) 相关科技支撑不足,相关领域的专家不足,科研工作滞后; ( 5) 监测站点的监测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监测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Zhao X M. Avian Influenza Prevention and Wildlife Infectious Disease. Beijing: Chi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2008.
[2] Friend M. Evolving changes in diseases of waterbirds∥Boere G C,Galbraith C A,Stroud D A,eds. Waterbirds Around the World. Edinburgh: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6: 412-417.
[3] Rocke T E. The global importance of avian botulism∥Boere G C,Galbraith C A,Stroud D A,eds. Waterbirds Around the World. Edinburgh: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6: 422-426.
[4]Liu D P.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wild birds.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 22) : 6959-6966.
【篇2】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大河完小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针对该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传染性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一、 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传染性疾病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确保传染性疾病不在校园发生和蔓延。
二、 适用围
1、本预案所指全体师生员工。
2、本预案所指全校突发传染性疾病、群发性疾病等。
三、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四、 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县教育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对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传染性疾病早期表现的学生,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
五、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学校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化管理。
4、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动员师生接种疫苗,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六、 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和报告
(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
1、建立传染性疾病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考勤教师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县、乡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传染性疾病的报告
1、严格执行学校传染性疾病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出现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医院感染暴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各班应立即向本校传染性疾病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县教育局报告。
2、任何班级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3、建立传染性疾病举报制度。任何人有权向学校报告传染性疾病隐患,有权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七、 传染性疾病的应急反应
(一)学校所在区域发生传染性疫情
根据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症状、速度及围,将传染性疾病的等级分为一般传染性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和特大传染性疾病。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1、 一般传染性疾病
学校所在区域发生属于一般传染性疾病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落实各项防治措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学校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大型集会等群体性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消毒、通风换气;
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 重大传染性疾病
学校所在区域如发生属于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 特大传染性疾病
学校所在区域发生属于特大传染性疾病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学术活动和会议的时间;
学校不安排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
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活动暂缓进行;
暂停培训等教学活动。
④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室、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两次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二)学校发生传染性疫情
学校若出现传染性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坚持晨检,班主任每天对学生测量体温,摸清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并登记在册,于8:00前向学校教导处报送。
2、启动每天两次的消毒工作,由学校总务处负责落实。
3、严格隔离制度,取消学校的一切大型活动、大型集会,停用一切专用教室,避免学生间的交叉感染。
4、加大针对性的教育力度,及时发放《告家长书》,做到家校配合,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5、及时与县疾控中心、乡卫生院联系,在第一时间寻求卫生医疗系统的支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
6、保持信息畅通,全校出现3例以上传染性疑似病例时,启动向上级部门每日报告程序。
7、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传播的有关情况,相应调整教学方式。班级中出现1例传染性疑似病例,如体温在38度以上,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在家观察休息一周后再来校上学;
同一班级中出现10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如全校出现100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并且疫情还有进一步扩大、蔓延的趋势,则学校将报县教育局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应的进一步处置措施。
8、对在家休息的学生,班主任及下班老师每天应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病情的发展情况,并记录在案,上报学校备案。
9、学生隔离治疗比较多的班级,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10、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八、 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保障。学校成立传染性疾病防控领导小组,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医务室(卫生室),具体负责传染性疾病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2、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反应能力。
3、财力和物资保障。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九、 责任追究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校长是本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师生的人身健康、校园的稳定工作负总责。
实行责任追究制,在发生各类传染性疾病时,对思想麻痹,玩忽职守,隐瞒事实的人员,坚持严查到底;
对于因玩忽职守,疏于管理而造成事故者,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大河完小
2013年9月
【篇3】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鸡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摘 要] 随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对于鸡的养殖需求也有进一步提升。但在鸡养殖的过程中,传染病的爆发对于鸡养殖的事业阻碍严重,影响了该物种本身的生长状态。为此本文寻找总结了一些关于鸡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并且针对其传染病特别提出对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望能在将来的鸡养殖事业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鸡传染病 预防 治疗
1 鸡的传染病总述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对于富含营养的食物的需求不容小看,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于鸡肉的需求,相应的养殖工作也不断深化。但在鸡养殖的过程中,传染病的爆发对于鸡养殖的事业阻碍严重,影响了该物种本身的生长状态。为此本文寻找总结了一些关于鸡传染性疾病的表现,并且针对其传染病特别提出对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望能在将来的鸡养殖事业内进一步提高。
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来看,在鸡养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传染性疾病大致由病毒性的传染病,细菌性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普通病组成。
1.1 传染病分类
在鸡的传染性疾病中属于病毒性传染病的典型有鸡新城疫,而常见的疾病中还有禽流行性感冒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除此之外,不少见的还有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有的时候甚至还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及鸡痘等疾病频频出现在鸡的养殖中。
而传染病中由于细菌而导致的也有一些情况出现,比如鸡白痢;
由于地区的不同,性质的不同也会有鸡大肠杆菌病出现。
鸡球虫病、鸡蛔虫病及鸡羽虱等;
普通病主要有啄食癖等是寄生虫病中最主要的一些。
(一)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NDV),又名亚洲鸡瘟,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病鸡和带毒鸡的粪便是传染源,如果该污染物接触到了在养殖过程中的饲料,饮水等方面,病毒就会被传播开来,而在四级更替如同春冬交替的时节,即便是不同年龄或者品种各异的鸡都能够被传染,而在传染难易方面,比较血统单一纯正的纯种鸡更容易被该病毒感染。而更多不容易被养殖的山鸡或者珍贵飞禽更容易携带或者传播该种病毒。
(2)临床症状
急性的情况下,鸡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现象,这个时候的鸡不能食,没有精神,通常会低头或者不抖动翅膀,如果此时将鸡头向下提起来,会有大量的发出异味的酸性液体流出来,而且颜色发黄。整个过程大概是3-5天,之后大部分的受病鸡就会死亡。
(二)禽流行性感冒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1)流行特点
禽流感一旦发生,鸡特别容易死亡,难以存活。
(2)表现
潜伏期由几小时到几天不等,病症很多无法总结,但基本取决于鸡的种类、年龄、性别、并发感染情况和病毒性肿胀,这个时候的鸡通常都变现不安,或者叫声异于平时,有的甚至无法呼吸而死。
(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布罗病)。由传染性囊病病毒引起。
(1)流行特点
在该钟病毒研究里可以发现,大量的病毒是藏在鸡的粪便里面,一旦出现了病的鸡,那么病的鸡在排泄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病毒跟随排除,由此可知,该种病毒主要是由受病的鸡在鸡群内通过排泄物来进行传染的。该病毒在传染过程中,除了提及到的通过粪便来进行传染,也可能通过不再干净的鸡蛋壳来进行细菌的传染。
(2)表现
颈部毛竖起。下痢后虚脱而死。
该病时间比较短,当发生疫情时候通常不超过48小时鸡开始死亡,在一个星期内是大量的受病鸡开始死亡,过了这个期间消失,而鸡恢复之前的正常状态。
(四)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冬春季节多发。通常是因为缺少必要元素而使得鸡群生病。
2、临床症状
该种传染性疾病在开始的一个星期内是潜伏作用,并不一定会真实发生在受病鸡身上,然而不同的鸡由于感染着不同的血清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表现。
2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2.1 鸡新城疫
2.1.1在有明确规则和制度的监管下,只有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对鸡群进行按时按值的检查,并且清洁其成长环境,才能做到最初的一步预防措施。
2.2 禽流行性感冒
需要在卫生方面多注意,注意对有可能携带病的鸡进行检查。
严防蛋传染:已传染的母鸡有可能通过新孵化小鸡使得鸡携带病毒,注意环境的清洁,常更换消毒鸡舍内的垫料,将其与鸡的粪便远离饲养中心,进行发酵处理垃圾或者可污染物。严格检查新鲜蛋,减少粪便污染蛋的几率。
2.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对于这个病,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可以有效果的解决,只能预防为主。
具体预防方法:对于鸡舍储鸡实行严格的规定,使用同进同出的方法来进行可疑鸡的排除,同天的鸡和来自于同一只母鸡的鸡进入同一个鸡舍,使其同进同出后彻底消毒后才接下一批。此方法容易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4 传染性支气管炎
通过给鸡注射有效的针对性疫苗来解决。对于可能感染的鸡,就处理为好。或通过具体的医食疗法对应在发病集中的幼鸡群中。
支气管问题中,需要尽量改善鸡舍的通风环境,减少蓄积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以及可携带传染物的各种由于发酵腐烂而来的有害气体。氨的量不能超过百分之0.15,清洁程度应该达到人体感无异味。
3 小结
在控制好各类疾病蔓延的同时,应该积极吸取多年来的养殖经验,在鸡养殖过程中,注意养殖环境的卫生,注意各个变量之间的调控,已达到提高养殖鸡效率的目的。只有在科学调控各个因素的前提下,在鸡生长的各个过程中准确地调控其生理周期内的因素,及时对鸡群进行观察分析,按照规范方法进行养殖,尽量做到避免各类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抑制病菌的增长。各从事经营的养殖户各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经验和对鸡传染性疾病的知识储备,做到当问题产生时候可以及时解决,没有问题时候做到防范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养殖鸡技术。
【篇4】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源微生物和原虫引起的,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按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血源性传染病四种。
二、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打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所以传染病的预防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做到六“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早预防。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手足口病、肺结核等。
预防措施
1、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经常洗晒;
3、接种疫苗预防:如接种卡介苗、接种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
4、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尽量减少扎堆
四、肠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肠道传染病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
预防措施:
1、加强自身防护,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不暴饮暴食、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
3、杜绝生吃水产品;
4、有发热、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时到医务室或肠道门诊就诊。
五、虫媒传染病的预防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
预防措施:
防止被蚊子叮咬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开展爱国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地;
2、防止蚊虫叮咬,添加防蚊设施;
如设置蚊帐、使用蚊香、外出穿长袖衣服等;
3、感觉有不适情况及时就诊。
【篇5】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操作规程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 h;
感染性心内膜炎;
骨髓炎;
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 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 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 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 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 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 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 ml。
四、运送要求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2.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五、报告要求
(一)紧急口头(电话)报告
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记录在案。
(1)报告者全名(或工号);
(2)报告的时间;
XXXX年XX月XX日 XX时XX分(24小时制)
(3)所联系医生的全名(或工号);
(4)报告镜检结果并强调其紧急价值;
(5)确认临床医生收到报告并复述结果。
(二)最终结果(书面)报告
(1)无菌生长(培养5天无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
(2)阳性培养结果(最终鉴定结果、最终药敏结果)。
(三)其他报告和记录
1.标本被拒收时,需即刻通知临床立即重新采血,并记录在案。
2.最终结果与紧急口头报告结果不符,需要变更时,需立即通知临床,同时必须在书面报告上提供正确的结果,注明变更的内容。
3.其他需临床注意的事项的记录,如:采血量不足、标本转运时间过长、标本采集份数不够等信息。
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一、采集目的
一般可用于普通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和军团菌的涂片或培养检测,经气管穿刺吸引物可用于厌氧菌的检测。
二、一般原则
1.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2.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
3.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送检每天1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 h内多次采样送检,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4.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
三、采集方法
(一)自然咳痰法与雾化导痰法
1.用物准备:无菌容器(盒)、生理盐水(250 ml或500 ml)、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无痰或痰量极少者可用3%~5%氯化钠溶液5 ml雾化吸入约5 min后留取痰液。
4.如有可能,应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清晨第二口痰。嘱咐患者留取前摘去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后反复用生理盐水漱口;
深吸气后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置无菌容器内。应尽可能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样品,不应用纸巾包裹痰液。
(二)支气管镜法
鼻或口腔插入支气管镜。常用采集方法有经支气管镜吸引、支气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毛刷采样或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等。
(三)经人工气道吸引法
1.用物准备:负压吸引器、生理盐水、一次性吸痰管、无菌手套,无菌容器(试管)、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将患者头部转向操作者一侧。
4.进行手卫生后将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拆开,连接吸引器,调节吸引器至适宜负压(成人:40.0~53.3 kPa;小儿:<40.0 kPa)。
5.将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去除,戴手套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6.折叠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插入口腔或鼻腔或人工气道至适宜深度,放开吸痰管末端,轻柔、灵活、迅速地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吸痰。见吸痰管内有痰液吸出,即折叠一次性吸痰管退出,将一次性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使用人工呼吸机者,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需吸入高浓度氧气1~2 min)。
7.将痰液注入无菌容器(试管)内,如痰液黏稠可用一次性针筒向吸痰管末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将痰液冲人无菌容器(试管)内。
四、运送和保存
应在2h之内送至实验室,否则应4℃冷藏,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4 h。
尿液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一、采集时机
宜为抗菌药物使用之前的清晨第一次尿液。
二、采集方法
(一)清洁中段尿
1.女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外阴,用手指分开阴唇,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2.男性:采样前用肥皂水或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溶液等消毒液清洗尿道口,擦干后上翻包皮,弃其前段尿,不终止排尿,留取中段尿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二)耻骨上膀胱穿刺
主要用于厌氧菌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的婴儿、脊柱损伤患者的尿液采集。先用0.2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直接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上高于耻骨联合2 cm处刺入膀胱吸取尿液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三)导尿管尿
1.直接导尿法: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会阴局部,用导尿管直接经尿道插入膀胱,先弃其前段尿液约15 ml,再留取中段尿液10~20 ml于无菌容器内。
2.留置导尿管法:医院内尿路感染中,临床最常用此法。采集前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则松管弃其前段尿液,使用0.25%~0.5%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导尿管的采样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斜刺入导尿管(从采样口或靠近尿道的导尿管管壁)抽取10~20 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3.回肠造口导尿管法:摘除导管,弃去里面的尿液,先用0.05%~0.1%的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消毒吻合口,再将导尿管插入到清洁的吻合口,直至筋膜的深部采集10—20 ml尿液于无菌容器内。
(四)小儿收集包
对于无自控能力的小儿可应用收集包采集尿液,这种装置由于很难避免会阴部菌群污染产生假阳性,所以只有在检验结果为阴性时才有意义。如果检验结果为阳性,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使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或导尿法留取尿液进行复检。
三、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并接种,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 h(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如果不能及时运送或接种,应4℃冷藏,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8h。
四、注意事项
1.不应从集尿袋中采集尿液。
2.尿液中不应加防腐剂或消毒剂。
3.若尿液培养前患者曾使用抗菌药物,应反复多次送检。
4.多次采集或24 h尿不应用于尿液培养。
5-除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不应对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常规进行尿液培养。
6.培养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菌落计数以及微生物种类等,进行综合判断。
粪便标本采集法
【目的】
1、常规粪标本 检查粪便的颜色、形状及有无脓血。
2、隐血粪标本 检查粪便内肉眼不能看见的微量血液。
3、寄生虫及虫卵粪标本 检查寄生虫成虫、幼虫及虫卵并计数,进行浓缩集卵、日本血吸虫毛蚴孵化等。
4、培养粪标本 检查粪便中的致病菌。
【操作前准备】
1、患者评估
(1)了解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合作能力。
(2)了解需做的检查项目,以明确收集粪便标本的种类及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 使患者了解留取粪标本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能够配合,
3、用物准备 干净便盆,常规检查应备集便盒(内附棉签2支),粪便培养应备培养皿,寄生虫检查应备寄生虫检便盆。
【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贴检验单副联于集便盒上。
2、核对患者姓名,做好解释。
3、告知患者正确的留取方法。
(1)常规粪标本采集:用棉签取较中央的粪便或脓血黏液部分少许于集便盒内。
(2)培养粪标本采集:解大便之前用消毒液冲洗肛门,用无菌棉签取粪便中央处置于培养皿中,盖好盖子。如患者无便意时可用无菌棉签蘸取等渗盐水,由肛门插入6-7cm,轻轻转动棉签取出粪便少许,插入培养试管中送检。
(3)寄生虫及虫卵标本采集:如查阿米巴原虫,便盆需要先加温,因阿米巴原虫在低温下失去活力难以找到,便后连同便盆立即送检;
查绦虫有时需多次收集粪便,查找绦虫头;
查虫卵则需取大便的黏液脓血部分;
查蛲虫虫卵,需在患者清晨起床前用特制的肛门拭子轻擦肛周皱褶处,放入置有温盐水的试管中立即送检。
4、标本及时送检,做好记录,追踪记录检验结果。
【注意事项】
1、采集培养标本应取未接触便盆的大便,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因污染而影响培养效果。
2、若留取的标本时做隐血试验,则嘱患者在检查前三天禁食肉、肝、肉类食物、含大量叶绿素的食物和含铁剂的药物。
3、如留取寄生虫或虫卵粪标本时,当服用驱虫剂或做血吸虫孵化检查,需留取全部粪便送检。
急性迟缓性麻痹粪便标本:
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高危病例和0剂次AFP病例采集3份)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标本盒的1/2)置专用粪便盒内,-20℃保存。采集齐后3天内在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
粪便采集:
住院病例由医院负责采集病例标本;
非住院病例由病例属地医院保健科负责采集病例标本。标本都要标明姓名、采集日期、采集人、标本序号。
脑脊液标本:
发现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和高危病例时,就诊医院负责采集脑脊液1-2mL,标明姓名、采集日期,区(县)疾控中心于当日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如不能当日送检,需-20℃保存),进行脑脊液培养和PCR检测。
推荐访问: 演练 性疾病 传染 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幼儿园传染性疾病演练总结 幼儿园突发传染病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