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简析福雷《船歌》OP6(范文推荐)

简析福雷《船歌》OP6(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08 19:2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析福雷《船歌》OP6(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简析福雷《船歌》OP6(范文推荐)

简析福雷《船歌》OP64篇

简析福雷《船歌》OP6篇1

简析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Op.7 No.1)

冯姝菡

【摘 要】【摘要】肖邦是波兰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而玛祖卡则是贯穿他一生的重要音乐作品,玛祖卡独特的波兰民间音乐节奏,是肖邦内心潜藏的浓浓爱国情怀,他把这种节奏型充分吸收并加以表达。本文通过对《降B大调玛祖卡》(Op.7 No.1)的简要分析,以小见大,以助演奏者等人对玛祖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8(038)003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肖邦 玛祖卡 ;
降降B;
大调玛祖卡

一、玛祖卡舞曲简介

玛祖卡是起源于17世纪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民族舞蹈形式。节拍为三拍子,速度多为中速到快速,乐曲每小节的重音通常落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节奏重音灵活多变。从十八世纪开始到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一度成为上流社会极度流行的舞蹈。19世纪中叶为西欧流行玛祖卡的鼎盛时期,玛祖卡从此成为欧洲古典舞蹈体裁的重要一员。[1]肖邦的玛祖卡来自于按照重音不同划分的三种三拍子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尔舞曲,速度较快,力度较强,重音节奏多变不规律,音乐风格欢乐强烈,流行于马索维亚地区;
库亚维亚克舞曲,速度较慢,节奏较为缓和,节拍重音通常都不在第一拍上,音乐趋于舒缓,具有歌唱性,流行于库亚文地区;
奥别列克舞曲,速度轻快,节奏旋律相对较平稳,重音同样较少出现在第一拍上,同样也流行于马索维亚地区。肖邦的玛祖卡充分吸收了上面三种玛祖卡的精髓,并加以升华,加入自己的感情和内涵,把它们有机融合成有肖邦特色的舞曲,并用钢琴这件乐器充分表达。

二、《降B大调玛祖卡》音乐分析

(一)结构

肖邦的玛祖卡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华沙时期二是巴黎时期,华沙时期是肖邦玛祖卡创作的早期,其中作品7号创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献给约翰斯先生,是他早期创作中最成熟的玛祖卡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降B大调玛祖卡是他早期作品中最简朴、流传最广的一曲。

简析福雷《船歌》OP6篇2

简析《德西雷的婴儿》中的反讽

作者:□刘永丽    更新时间:2009-8-24    【字体:小 大】

摘 要:《德西雷的婴儿》是美国19世纪女作家凯特·肖邦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该故事中运用最多的写作技巧便是反讽,本文旨在从分析作品中的反讽入手,解析作者通过故事所表达出的有关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主题。

关键词:反讽 德西雷 阿尔芒 血统

《德西雷的婴儿》(Desiree’s Baby)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曾被评论家利奥尼达斯.R.惠普尔称为“最完美的英语短篇小说之一”。肖邦在小说里不仅在讨论异族通婚,也表达了对种族、性别歧视憎恶的观点。德西雷本是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幸运地被瓦尔蒙德家收养,长大后嫁给了拥有路易斯安那州最古老、最令人自豪姓氏的农场主阿尔芒.奥比尼,并为他生育了一个儿子。丈夫的宠爱,为人母的欢乐,使德西雷处于无比的欢乐之中。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黑人血统的特征逐渐明显,不仅佣人和邻居们窃窃私语议论此事,丈夫也开始对她十分冷淡,没有了往日对她的爱恋和对孩子的疼爱。于是,面对丈夫对她血统“不纯洁”的猜忌及漠视,德西雷最终选择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家,消失在了牛轭湖边浓密的芦苇和柳树丛中,再也没有回来。阿尔芒这时并没有表现出失去妻儿的夫、父应有的悲伤,却要焚烧妻儿的遗物来完全抹杀他们曾经的存在,不晓意外地发现了一封母亲写给父亲的信,得知原来自己才是真正具有黑人血统的人。

故事中,农场主阿尔芒表现出了对黑人异常强烈的歧视,对黑人奴隶们“统治十分严厉,在这严厉的统治之下,他的黑人已忘记了如何是快乐”。虽然这种严厉在德西雷甜蜜感情的润泽下有所缓和,但当自己儿子逐渐表现出黑人血统的特征时,严厉更是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了黑人奴隶们身上,“在对待奴隶时,撒旦的幽灵仿佛控制了他。”对曾经疼爱有加的妻子和新生不久的儿子,他甚至连多看一眼也不愿意。阿尔芒的虽可以娶身世不明的德西雷为妻,但要以她不带有黑人血统为前提。作者通过故事中女主人翁德西雷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这一社会问题,并全篇运用反讽手法来深化对这个主题的表达,尤其是故事的结局更是将这种反讽推向了最高潮。

反讽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作者首先就将反讽设计在了女主人公的名字上,德西雷(Desiree)是一个法语词,“本身的意思即为‘被渴望的’”,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却恰恰处处是不“被渴望的”,她的生与死都是被抛弃的。当德西雷被亲生父母抛弃在大石柱下时,这位没有生育的瓦尔蒙德太太带来当母亲的希望,这时她的存在是“被渴望的”,一直在瓦尔蒙德家的宠爱中长大。嫁给阿尔芒后,对德西雷在丈夫爱的渴望中继续着幸福的生活,直至后来的抛弃,更突出“一旦她不再被渴望,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故事的结尾,德西雷面对丈夫的无视与抛弃,选择了以死亡来抛弃自己。这时第一个对主题反讽的运用。

反讽的第二个运用体现在阿尔芒对德西雷的爱。阿尔芒对德西雷的爱来得突然,“就好像是被一支手枪的子弹打中了一样,那就是所有奥比尼加德人的恋爱方式。”突然开始的爱似乎注定会突然消逝。尽管阿尔芒和德西雷的婚姻生活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俩深厚的情感看不出分裂的隐患,但当阿尔芒发现自己的儿子所表现出的黑人特征时,他对妻子的爱瞬间消失,“她给他的家和姓名带来了未意识到的伤害,他已不再爱她了。”他对血统的认可超过了爱情、家庭等等人伦常情,坚定地抱着的白人血统更优的观念。他不假思索的认为儿子的黑人血统是来源于出身不明的妻子德西雷,是她给他的家族荣誉带来了耻辱,这是男尊女卑的惯性思维使然,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反讽的第三个运用是阿尔芒真正血统的揭晓。阿尔芒一直深信自己是白种人,为自己优良的家族出身而自豪。当自己的儿子具有黑人血统时,他把一切的过错归咎到了德西雷身上,绝情地抛弃了过去一支深爱的妻子和儿子。但事实却十分残酷,原来“热爱他的母亲属于因有奴隶大烙印而遭诅咒的那个民族”,自己才是儿子黑人血统的真正来源,自己的母亲才是被他称为的给家族“蒙羞”的人。这个结局的反讽指向德西雷和阿尔芒的母亲。前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保有尊严,而后者却选择了逃避和隐瞒。阿尔芒的母亲一生未曾到过丈夫生活的庄园,还在信中感谢仁慈的上帝让阿尔芒不知道自己身上的黑人血统。两位母亲的反差恰好表现出了种族歧视的荒谬和虚伪,也是作者对德西雷的褒奖,对种族歧视分子的讽刺和憎恶。

参考文献:

[1][美]凯特·肖邦:《觉醒》,程锡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金莉:《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Seyersted,Per. Kate Chopin: a critical biograph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美]M. H. Abrams:《文学术语汇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刘永丽: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简析福雷《船歌》OP6篇3

简析《德西雷的婴儿》中的反讽

作者:□刘永丽    更新时间:2009-8-24    【字体:小 大】

摘 要:《德西雷的婴儿》是美国19世纪女作家凯特·肖邦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该故事中运用最多的写作技巧便是反讽,本文旨在从分析作品中的反讽入手,解析作者通过故事所表达出的有关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主题。

关键词:反讽 德西雷 阿尔芒 血统

《德西雷的婴儿》(Desiree’s Baby)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曾被评论家利奥尼达斯.R.惠普尔称为“最完美的英语短篇小说之一”。肖邦在小说里不仅在讨论异族通婚,也表达了对种族、性别歧视憎恶的观点。德西雷本是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幸运地被瓦尔蒙德家收养,长大后嫁给了拥有路易斯安那州最古老、最令人自豪姓氏的农场主阿尔芒.奥比尼,并为他生育了一个儿子。丈夫的宠爱,为人母的欢乐,使德西雷处于无比的欢乐之中。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黑人血统的特征逐渐明显,不仅佣人和邻居们窃窃私语议论此事,丈夫也开始对她十分冷淡,没有了往日对她的爱恋和对孩子的疼爱。于是,面对丈夫对她血统“不纯洁”的猜忌及漠视,德西雷最终选择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家,消失在了牛轭湖边浓密的芦苇和柳树丛中,再也没有回来。阿尔芒这时并没有表现出失去妻儿的夫、父应有的悲伤,却要焚烧妻儿的遗物来完全抹杀他们曾经的存在,不晓意外地发现了一封母亲写给父亲的信,得知原来自己才是真正具有黑人血统的人。

故事中,农场主阿尔芒表现出了对黑人异常强烈的歧视,对黑人奴隶们“统治十分严厉,在这严厉的统治之下,他的黑人已忘记了如何是快乐”。虽然这种严厉在德西雷甜蜜感情的润泽下有所缓和,但当自己儿子逐渐表现出黑人血统的特征时,严厉更是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了黑人奴隶们身上,“在对待奴隶时,撒旦的幽灵仿佛控制了他。”对曾经疼爱有加的妻子和新生不久的儿子,他甚至连多看一眼也不愿意。阿尔芒的虽可以娶身世不明的德西雷为妻,但要以她不带有黑人血统为前提。作者通过故事中女主人翁德西雷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这一社会问题,并全篇运用反讽手法来深化对这个主题的表达,尤其是故事的结局更是将这种反讽推向了最高潮。

反讽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作者首先就将反讽设计在了女主人公的名字上,德西雷(Desiree)是一个法语词,“本身的意思即为‘被渴望的’”,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却恰恰处处是不“被渴望的”,她的生与死都是被抛弃的。当德西雷被亲生父母抛弃在大石柱下时,这位没有生育的瓦尔蒙德太太带来当母亲的希望,这时她的存在是“被渴望的”,一直在瓦尔蒙德家的宠爱中长大。嫁给阿尔芒后,对德西雷在丈夫爱的渴望中继续着幸福的生活,直至后来的抛弃,更突出“一旦她不再被渴望,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故事的结尾,德西雷面对丈夫的无视与抛弃,选择了以死亡来抛弃自己。这时第一个对主题反讽的运用。

反讽的第二个运用体现在阿尔芒对德西雷的爱。阿尔芒对德西雷的爱来得突然,“就好像是被一支手枪的子弹打中了一样,那就是所有奥比尼加德人的恋爱方式。”突然开始的爱似乎注定会突然消逝。尽管阿尔芒和德西雷的婚姻生活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俩深厚的情感看不出分裂的隐患,但当阿尔芒发现自己的儿子所表现出的黑人特征时,他对妻子的爱瞬间消失,“她给他的家和姓名带来了未意识到的伤害,他已不再爱她了。”他对血统的认可超过了爱情、家庭等等人伦常情,坚定地抱着的白人血统更优的观念。他不假思索的认为儿子的黑人血统是来源于出身不明的妻子德西雷,是她给他的家族荣誉带来了耻辱,这是男尊女卑的惯性思维使然,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反讽的第三个运用是阿尔芒真正血统的揭晓。阿尔芒一直深信自己是白种人,为自己优良的家族出身而自豪。当自己的儿子具有黑人血统时,他把一切的过错归咎到了德西雷身上,绝情地抛弃了过去一支深爱的妻子和儿子。但事实却十分残酷,原来“热爱他的母亲属于因有奴隶大烙印而遭诅咒的那个民族”,自己才是儿子黑人血统的真正来源,自己的母亲才是被他称为的给家族“蒙羞”的人。这个结局的反讽指向德西雷和阿尔芒的母亲。前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保有尊严,而后者却选择了逃避和隐瞒。阿尔芒的母亲一生未曾到过丈夫生活的庄园,还在信中感谢仁慈的上帝让阿尔芒不知道自己身上的黑人血统。两位母亲的反差恰好表现出了种族歧视的荒谬和虚伪,也是作者对德西雷的褒奖,对种族歧视分子的讽刺和憎恶。

参考文献:

[1][美]凯特·肖邦:《觉醒》,程锡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金莉:《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Seyersted,Per. Kate Chopin: a critical biograph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9.

[4][美]M. H. Abrams:《文学术语汇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刘永丽: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简析福雷《船歌》OP6篇4

简析《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军的形象
作者:曹辛怡
来源:《金田》2015年第11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田福军;形象;伦理;干部;农民
巴金曾说过,“我想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总是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两个教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1]。”《平凡的世界》就可谓一部优秀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人回味。然而多数人的焦点总聚集在孙少安、孙少平等主要角色,常常忽视一些边缘人物。他们藏匿在书页的缝隙中,却依旧闪耀着他们的光芒。田福军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着墨不多,寥寥几页在人的心里留下了一个轮廓清晰的形象。一、伦理形象
在进入错综复杂的社会之前,田福军的形象首先应是属于伦理范围的。对他的老丈人徐国强来说,他是一个孝顺的后辈。对他的妻子徐爱云来说,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对他的子、侄女以及少平们来说,他是一个和蔼开明的长辈。
徐国强是个老粗干部,不工作后在家里百无聊赖。田福军是个孝顺的女婿。田福军担任着不小的干部职务,政治生涯虽说顺利,却也有着不少烦心事。老丈人过生日的菜,他年年都得亲自上手,一个观大局做决策的干部腰里束起了妻子的围裙,在厨房间忙来忙去,老人便可悠闲地逗着黑猫玩。普通人兴许只是陪伴,老人便已欢欣,更何况一个日理万机的干部女婿还亲自下厨,这里更有一种迎合和讨好老人的心意。田福军的孝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是细心揣摩了老人的心理,认真动了心思的。
農村里往往有男尊女卑思想的残余,领导干部按理说要更大男子主义一些。但在田福军的家庭生活里,徐爱云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甚至可以从一些细节看到田福军的体贴。他为老丈人炒菜后,“拿了一双干净筷子,把炒好的一盘肉丝夹了一点,送到他爱人的嘴边”[2]。一双干净的筷子,极为讲究,肉丝只是夹了一点,颇显细致,而非粗人似的随便一大把,仿若是蓄养牲畜。尤“送”字,田让徐尝菜可说是“亲力亲为”,细小的动作让人感受到一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体贴。
自中国古传统以来,长辈往往担当着一个严肃古板的形象,作为一个农民干部的田福军,似应兼有农民的古板和干部的冷峻。但在后辈面前,他恰恰呈现了一种和蔼开明的姿态。田晓霞抗洪牺牲,他从女儿日记中得知女儿与孙少平的恋情。孙少平是一个农民孩子,而彼时田福军在任市委书记的高官,等级悬殊。他却在晓霞身死后给少平发了电报,更为少平给过晓霞爱情的满足倍感欣慰,还把晓霞关于二人爱情的日记赠予少平,一片真诚。田福军坦然接受孩子

推荐访问: 船歌 简析福雷 OP6 简析福雷《船歌》OP6 简析福雷《船歌》OP6 福雷船歌o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