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8篇)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8篇)

时间:2024-09-01 0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新兴产业成为了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支柱。所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以维持国家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本文将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概念和定义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基础上,具有导向性、支柱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是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这一产业群体主要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是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物。

  二、历程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提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该文件明确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新兴产业在市场、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9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中国科技创新体系。2010年,国家提出了“新兴产业先导计划”,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提出了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列入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2014年,国务院

  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现状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里列出一些方面的发展现状:

  (一)新材料

  在人才、投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下,中国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了新兴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无论是高技术、高端装备还是民用产品都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和自主生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新能源

  新能源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我国一直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和风电光伏的发展。国家已经将新能源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性行业,借助国际合作和市场化推进,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并在国际制高点赢得了大量个人和集体荣誉。

  (三)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兴领域。该领域的发展需要行业及其相关支持部门的紧密合作,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许多环节。同时,政府部门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等优惠,使企业和投资者真正动起来。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逐年迈步向前,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果,获得许多国际性的认可和奖项。

  (四)高端装备制造

  高端装备制造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构建制造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未来,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将成为新兴产业切实做好结构调整、储备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总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直接涉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新兴产业的研发与消费市场的早期发展,一方面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跨过市场教育、产品标准等多个方面的“门槛”,需要良好的政府支持和舆论环境发挥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

篇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国信观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慢不得,也急不得

  非常之时采取非常之策,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国内经济振兴政策的推动下,顺利实现了保增长目标,但也带来传统产业产能进一步过剩、结构调整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等问题。2010年,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已然发生变化,应急之策已不再是主调,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重点,其中重中之重是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投资潜力、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能让我国经济发展提速,更能促使我国经济升级换代,从而向全球经济制高点迈进。从各大部委的表态以及两会提案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热度很高的词语。对此,我们的看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慢不得也急不得。

  1、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一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

  那么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指出: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表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它要有重大的科技创新,同时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既代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又能代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它因为有战略性这样一个前置,应该能够在将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有比较大作用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具体地说,目前大家谈论的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

  -精品-

  国信观点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共识

  国际金融危机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

  美国奥巴马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刺激政策。

  欧盟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其一,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那只是在较低需求层次进入了,而高层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短缺的。怎么办?只有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解决。

  其二,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我们在启动内需的过程中,增加有效供给是进一步启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精品-

  国信观点

  的重要动力。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就是要启动新兴产业。

  其三,发展新兴产业是提高全社会效率、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其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缓解我国当前的低端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将在应对全球变暖和发展低碳经济两大挑战中抢得先机。

  4、战略性新兴产业慢不得:中国不能再错过时间窗口

  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已经错失了四次发展科技的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满,对外,将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之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对内,满足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的清朝,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革”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

  而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在新一轮的科技和新型产业的竞争中,并非没有机会,我们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绝不能错过时间窗口。

  -精品-

  国信观点

  5、战略性新兴产业快不得: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战略抉择,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规划和重点扶持,将有效带领中国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预见,2010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出台的密集之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元年,大动员、大投入、大发展,理所应当,但同时也应严防一些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投机资本将这一“战略”作为“战术”,念歪经,走错路,干坏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绝非战术。

  从目前来看,一些新兴产业还没有原创的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新兴产业从短期来看,成本比较高,大家接受程度比较低。同时,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最终投产,其投入是非常大的,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不要寄希望于新兴产业短期内对结构调整有多大作用。现在应该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选准方向,切忌炒作概念,空泛议论。

  尽管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了雏形,但是要真正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经济主导,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正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新兴产业选择标准难以模式化,二是新兴产业尚无实质性政策支持。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既要有紧迫感,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对之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性方向的一个修正,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目标应当是,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要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

  笔者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

  (1)坚持自主创新

  -精品-

  国信观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国外企业不可能轻易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厢情愿。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能低水平盲目扩张。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把建设创新型产业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在这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

  (2)必须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坚持自主创新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不能为了发展新兴产业而忽略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新的生机。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钢铁工业如果能够采用新的节能减排技术,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

  发展任何新兴产业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发展,它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又要为新一代产业的崛起创造条件,以推动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协调或融合。

  (3)开辟专项资金引导投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等特点,一般企业很难进入;即使能够进入,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实力还不够强,资金积累尚显不足,单纯依靠自身积累很难负担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所需的巨额投入,追赶国外先进企业的难度也相当大,很难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因此,有必要开辟专项资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可以考虑由国家财政牵头,联合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大型工业企业,分领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精品-

  国信观点

  金,投资范围严格限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项目以大型、超大型项目为主,主要目标为攻克核心、基础性、共性技术,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4)金融应提供积极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其核心还在于是否有相关的资金投入。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导向决定了这是在中长期发展阶段才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资本市场也应通过债券或股票等方式直接为处于成长期或成长初期的战略性新型企业注入急需的债权资本或股权资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形成包括天使资本、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业创投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到公开股票市场的完整的投融资产业链,全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从而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供给不足的矛盾。

  (5)环境营造更重要

  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资金的投入支持,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精品-

  国信观点

  创新突破。要加快推动科研人才、资金、技术、专利向企业转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鼓励创新、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充满激情的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各类企业的服务,鼓励创新的良性竞争,不当企业的“总经理”,当好保姆和服务员,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国际人才,培养储备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专家,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保障。

  (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

  中国在传统加工产业方面有厚实的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起步于某些传统加工业,但不能停留在产业的加工生产环节。我们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把产业的内涵外延做深、做透,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向国外延伸,逐步确立产业高端上的国际竞争优势,传统加工业也有可能改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外的技术创新路线图理论,一个产业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过程。政府不仅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协调落实每个环节的衔接问题,还要消除信息鸿沟,主导统筹调动各方力量。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集聚,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精品-

篇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未有效拓展产业链、投资跟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而科技人才的缺乏、创新精神的缺失和制度环境的不完善等更是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一是生产规模总体偏小且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及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很低,很多省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值仅在10%左右,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性不是很强。从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产业,而新兴产业由于规模小,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成本要高于传统产品,其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因此发展滞后。

  二是产科研一体化进展缓慢且高端产品开发和生产应用不配套。虽然有一些省市拥有大批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也有各种先进设备、产品、技术的研究成果面世,但产科研一体化进展缓慢,科研应用转化效果还不理想,研发与生产脱钩,甚至还存在本土研发与本土生产难以共存的现象。

  三是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拓展。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才能体

  现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除新能源产业具备产出预期和较大投资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缺乏研发方面和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没能有效地向中高端产业链拓展和延伸,导致高精尖产品较少,部分行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和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甚至比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值低。这种情况导致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乏力。

  四是缺乏统筹规划且出现投资跟风现象。“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纷纷“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已经有17个省市提出将光伏产业作为这些省市的支柱型产业;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加入了新能源产业的开发热潮,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有接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50%以上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等。很显然,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产业定位的雷同,导致出现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

  五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推动作用,跟其规模大小和作用力量大小有莫大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普遍存在市场发育程度差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拿光伏产业来说,资料显示,我

  国光伏产业50%以上原料需要进口,而90%以上的市场又在国外,但光伏产业所产生的污染又全部留在了国内。即使国内10%的市场,由于一些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研发能力不足,又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很显然,缺乏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是没有根基的,是没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的,是不能长久的,其成长是受限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该发挥的力量也很难实现和发挥。

篇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及破解思路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取得明显的成就与进步,这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扶植政策和相关的经济决策,以图抢占先机获取未来发展主动权。这无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又需要强大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地方政府的战略选择、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培育策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如何科学地选择推进策略,已经成为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

  1、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石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速度却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为研发能力及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培养和利用都不充分。这也是当前很多技术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发电设备的90%、医疗装备的95%都依赖进口,此外绿色低碳环保关键技术的75%也都靠进口。另外,科技成果与产业直接连接较差,研发与应用严重脱钩,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我国高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为25%,产业转化率为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863”计划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得到应用的仅占38.2%,真正形成产品的只有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有2.5%,近90%的科研项目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培育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尽快取得关键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难题。

  2、市场培育困难。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困难主要是因为:一是产品成本高。如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且主要靠外需和国家政策补助维持。二是服务设施不配套。比如电动汽车的推广,因其缺少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充电场所),既使生产了车也卖不出去,跑不起来。据报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可达几十万辆,去年销量仅万辆。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国产的新产品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尽管我国的高铁、通信、大飞机、汽车及许多高技术产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舆论、广告、诚信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群众更相信国外品牌。四是市场发育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远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五是产能过剩。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各自为政一哄而起的重复建设更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给新兴产业的市场推广带来更大困难。

  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形成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科技体制急需深层改革。当前改革面临的难题是:科技储备不足,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高校科研过于强调论文学术水平、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忽视经济效益,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新技术产业化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产学研结合协调机制很不完善,科研既与市场脱节又与企业脱节。企业参与研发的成果只能作为科研样品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构建起持续研发的动力机制。科技体制深层改革方向之一是学习发达国家,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政府管理缺乏宏观协调机制。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措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贻误战机,最终落后于人。例如,“三网融合”喊了十几年,至今仍困难重重,其中电信/广电存在的利益冲突,体制分立是根源,使许多领先技术无法及时推广而丧失产业化良机。铁路与民航,煤炭与电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冲突也有类似原因。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和协调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

  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与当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和政绩竞争环境仍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将会驱使各地方政府本能地选择要素投入式短平快总量增长模式而非科技进步后劲增强式渐进质量增长模式。因而经济工作重心明显地倾向于前者,表现为抓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总量增长不遗余力,实实在在;抓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有气无力,虚张声势。规模扩张增长模式的偏好和大手笔投入带动的中间需求,又给资源和房地产产业等低技术产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而简单低技术产业的过度繁荣发出错误的利益导向,本身就会抑制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如果简单低技术(如房地产)就能轻松获取暴利,谁还愿意去做那费力却获利缓慢的自主创新?房地产暴利的示范效应,吸引企业和资金趋之若鹜,一度使中国进入狂热的全民炒房时代。当普通百姓都把炒房赚钱视为真理的时候,比百姓更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大量进入房地产业及近年来央企争相当地王而非当创新尖兵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政绩竞争对经济总量扩张有短期的积极效果,但对科技进步和推动自主创新作用却是消极的,是产生发展思路误区,导致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和新兴产业市场化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的基本思路

  1、创新动力和能力是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能力主要来自研发主体的创新动力。用体制机制设计激活研发主体创新动力是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恰恰是很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尽管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大量扶植政策,并提供相应财政支持,却难以有效激活其创新积极性。多数企业的投资取向更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对创新研发投入却非常吝啬。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只占营业额的0.5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多数企业的赢利模式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而是靠政府政策扶植、银行货款、贿赂关系、广告效应和其他短期行为。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的内在原因,除了自身创新基础较差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利于激发其创新动力的利益导向环境。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造成环境因素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对本地落后企业实施政策保护,使其免除了被淘汰的生存压力,也就难以激发其为求生存的创新动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能够得到政府保护获取廉价生产要素的企业大多是大中型国企,这些本该是创新主力且实力雄厚的企业却表现出创新动力最差,而那些没有受到政策扶植,随时都面临着生存竞争威胁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恰恰是创新动力最强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说明,政策保护的效果实际上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篇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这些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依赖进口,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其次,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再次,一些政策和规定的不完善,也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也非常激烈,我国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我国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其次,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新兴产业过快发展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应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强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三,政府应完善政策和规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政府可以采取减税、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措施,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创新活动。同时,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序。

  最后,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扩大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拓展支持,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总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我相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意义,具备国际竞争力,具有创新性、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奠定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将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以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为例,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拥有全球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这得益于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此外,中国人工智能、新能源车、新型材料等领域的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已经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拥有数量庞大的科技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有望在未来发展壮大。

  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实力不断提升。我国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数据驱动的新生态正快速发展,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等地成为全国前四大创新中心,通过大数据的产业链拓展,传统的工业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洪流涌动带来巨大的机遇。

  (2)技术储备愈加紧密。中国在高铁、输变电、核电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日益紧密,这些领域均具有国际上的核心技术,然而新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高。可探索未来相互融合,使新产业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供给也愈发多元化、优秀化,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才的政策支持与引进力度,已经成为该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4)政策保驾护航。我国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上也一直采取了重视的态度,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及产业升级政策,用以提高企业创新性、研发效率、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以及在内外竞争中突显优势,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细分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其中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方向之一,无论是打造智慧城市、打通产业价值链,还是围绕数据模型进行创新,都需要先导的数字技术来支撑新业务新模式的扩展。人工智能是下一代引领

  科技发展的领域之一,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新能源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新材料则是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础,两者对于我国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现有问题难以避免,但不代表未来发展前景被质疑。虽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产业链不成熟、竞争压力等等,但这些问题并不代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被质疑。相反,这些问题将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更加稳固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中国创新、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需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坚定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补齐产业链短板,以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篇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姜大鹏,顾新

  0引言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1.1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

  1.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

  1.4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1新能源产业

  2.2新材料产业

  2.3信息网络产业

  2.4生命科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

  2.5空间海洋开发产业

  2.6地质勘测产业

  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

  机构。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最

  直接指标。据统计,我国目前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大约为20%

  左右。专利实施率还不到10%¨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诸如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主要是

  因为我国中介服务体系十分弱小,虽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

  构的数量不少,但中介机构十分缺乏。大量企业难以获取

  适合的技术成果,而不少科研机构的成果找不到扩散的合

  适渠道,只能自己小规模转化,使先进技术成果的社会效

  益不能发挥。

  (2)企业规模比较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

  技术相对较少,实现商品化并形成知名品牌的更少。许多

  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都以贸易为主,做外国产品代

  理的较多。即使是出口自己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也多处于高

  科技的中低端,并没有充分表现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

  点。而且我国的企业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科技

  创新的动力,很多高新技术产品以模仿为主,缺乏真正的创新。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差,国内企业面临跨

  国公司优势技术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出现了联想、华为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但总的来看,我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水平较低,企业的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较弱。

  (3)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近年我国的科技经费支

  出虽然有了显著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发

  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2007年我国的这一比重为

  1.49%,而美国达到2.62%。日本为3.39%,韩国为3.23%㈨1。

  国家科技经费主要投入科研机构和高校,而对企业特别是

  1/4中小企业的支持较小。造成我国科研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是融资渠道狭窄,虽然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已超过

  70%,但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占有相当比例,风

  险投资不健全,民间投资不活跃。从本质上来说,政府仍

  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国外,风险投资

  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来源,民间投资非常发达。

  (4)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匮乏。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到2007年我国科技活动

  人员总量达到454.4万人。但我国的高科技人才却严重缺

  乏,2007年每万个劳动人员中R&D人员仅有22人,而同

  年日本达到114人,法国128人,韩国99人。我国的高科

  技人才严重缺乏,同时还面I临人才流失现象,每年都有大

  量人才流人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07年我国

  14.4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归国人员只有4.4万人…。近

  年,微软、惠普、摩托罗拉等一批国外的大公司,纷纷在

  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加盟,同时还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招聘人才。人才外流使我国的科

  技实力严重削弱,不得不依赖于技术引进。可以说,科技

  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5)国际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348亿美元,但进出口仍

  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

  86.6%和79.4%。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

  差的主体,三类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均在20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564.1亿美元。而内

  资企业除集体企业的出口超过进口外,其它企业类型仍然

  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其中,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最大,2007年达到123.4亿美元,私营企业的贸易逆差也达到38.6亿美元…。由此看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然在总体

  上呈现贸易顺差。但顺差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外商

  独资企业拥有相当高的贸易顺差,而大部分内资企业仍然

  具有较高的贸易逆差。虽然这不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数据,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含于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数据也可以反映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国际分

  工的较低层次,很多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

  术,对外依存度大。如移动电话的芯片及其它一些元器件

  如片式高频电感、电阻和电容等长期依赖进口;数字电视

  机中的核心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Intel芯片等也是如此。我

  国对于软件和集成电路的设计有很大需求,它们是信息产

  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核心部分,但我国现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这造成对

  外国技术的依附性。

  (6)产业政策不健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

  2/4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创新创业

  环境还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定受其制约。风

  险投资事业在我国才刚刚开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的投融资体系和相关政策不够健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小,且不配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税收优惠和出口优惠政策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尚未

  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

  4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采

  取以下措施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J1]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

  体。其一,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利用已有的科技存

  量,进一步增强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其二,要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的企业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作用,切

  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其三,在国家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中,建立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协同参与的产业化机制,支持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点开发项目,推动科技生产要素

  向企业流动。最后,要改变引进技术的方式,引进目的从

  生产使用与“技术替代”为主向消化创新与参与国际合作

  转变;引进方式从单纯进口生产线向更加重视引进关键设

  备和技术转变,并把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走出模

  仿生产的阶段,进行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方法使用、新技

  术改良在内的技术创新。

  (2)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完善

  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可以给企业以资金支持,还可以使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管理、市场经验和经营策略上的帮

  助。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不多,风险投资机制不

  健全,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引导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

  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创立,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借助于风险投

  资机构,在资本扩张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

  国股市的创业板已经启动,鼓励有条件从事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以此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战略性新

  兴产业,拓宽资金来源,实现资金投入主体多元化。

  (3)JJI]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植和保护。尽快组

  织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预测世界技术

  发展的大趋势,优先配置相关资源,选择并优先发展适合

  本国国情的重大关键技术。尽快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必要的倾斜和保护。为促进一些战略

  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府应在税收

  上实行减免的优惠政策,在信贷资金上给予重点保证,在

  采购上优先购买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增强我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

  3/4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控制

  科学知识供应和扩散的速度及方向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

  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不

  尽人意之处。我国很多企业不是重复研究与开发,就是没

  有对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因而产生了极

  为不利的影响。由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突破

  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

  保护制度更是必须的。

  (5)实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要

  加快国内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

  和吸引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把用好人才、调动人才的积

  极性作为出发点,鼓励和督促广大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把科技工作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另

  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国际人才的争夺。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以发展自己和报效祖国。

  (6)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

  起来。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体,这

  使得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却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

  强国,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结合

  起来,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制造业摆脱低附加值、低收益的困境,也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还

  可以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4/4

篇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郭险峰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8期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未有效拓展产业链、投资跟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而科技人才的缺乏、创新精神的缺失和制度环境的不完善等更是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状

  问题

  制约因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直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初,我国还成立了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以更快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2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大张旗鼓地拉开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为分析新兴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本文对几个典型省市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

  (一)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广东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与港澳地区比邻,历来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居于龙头地位。而且广东省无论是技术还是观念,都一直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很多创新性的技术和观念都源发于广东,广东省深圳市甚至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创意之都。因此,研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产业领域发展的前沿情况。

  1.广东省产业结构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0∶51.3∶42.7;2008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为5.5∶51.6∶42.9,而同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1.3∶48.6∶40.1。可以看出,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同全国相比,更为优化和合理,产业结构层次更高,其中新兴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2.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粗略统计,2008年,广东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航空制造产业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实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工业总产值8885亿元,对当年GDP的贡献率为4.8%,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2.1%;实现工业增加值171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1.2%。

  (二)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河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也是中国的新兴工业大省,其经济发展状况对总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截至2008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还比较弱。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4:56.9:28.6,与全国三次产业比重相比,很显然,第一产业的的比重偏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严重偏低,产业结构合理性还有待提升。即使与中部其他同样发展水平的省份相比,河南省2008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是在中部地区处于最低。

  2.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滞后性。河南省比较弱的产业结构,同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足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河南省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非常滞后,还存在着结构方面的问题,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2008年,河南的传统服务业,诸如餐饮、住宿、商贸、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在全省服务业总量中高达48.1%;而代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产业的比重仅占到全省服务业总量的5.7%,房地产业占9.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占4.2%,软件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仅占4.5%。由此可见,在2008年,河南省新兴产业相当薄弱,还难以承担起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任。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还任重道远(严能能,2011)。

  (三)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我国的经济增长重心向北扩展趋势明显。山东半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与引进资本、技术有机组合,大有希望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那么山东是否具有能支撑其发展的优化的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新兴产业是否又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呢?

  1.山东省产业结构。山东省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6∶57.0∶33.4,较2006年的9.7∶57.7∶32.6,又更为优化和合理,呈现明显的“二、三、一”模式,即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迅速,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和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但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相比,山东省的第三产业还有待提高。即使是2009年,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也仅为3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比广东、浙江、江苏都低4.5、4.5、3.2个百分点。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同新兴产业发展乏力是有一定关系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拉动乏力。正如上文所说,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比较小,缺乏对经济的拉动力。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30.73%,还未达到山东省之前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35%的目标比重。从横向比较来看,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2.49%,总额度为158.12亿美元。山东省如此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跟科技投入,包括经费和人员投入力度不够是有关的,成为制约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8年山东省确定的R&D经费占GDP比重为1.4%,远远低于发达经济区域的投入。相应的,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也比较低,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仅为6.46%,而同年广东、江苏等省的比重都超过15%,这说明了山东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转化方面还明显不足,高新产业对产业层次的提升带动乏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也就明显不够(张鸣、张艳丽,20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从各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拉动和推动效应的发挥还不足。

  (一)生产规模总体偏小且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以及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很低,很多省市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值仅在10%左右,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性不是很强。从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产业,而新兴产业由于规模小,在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的成本要高于传统产品,其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因此发展滞后。

  (二)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才能体现新兴产业的带动效应。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除新能源产业具备产出预期和较大投资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缺乏研发方面和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没能有效地向中高端产业链拓展和延伸,导致高精尖产品较少,部分行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和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甚至比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值低(何建平、张志坚,2011)。这种情况导致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乏力。

  (三)产科研一体化进展缓慢且高端产品开发和生产应用不配套

  虽然有一些省市拥有大批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也有各种先进设备、产品、技术的研究成果面世,但产科研一体化进展缓慢,科研应用转化效果还不理想,研发与生产脱钩,甚至还存在本土研发与本土生产难以共存的现象。

  (四)缺乏统筹规划且出现投资跟风现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纷纷“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已经有17个省市提出将光伏产业作为这些省市的支柱型产业;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加入了新能源产业的开发热潮,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有接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50%以上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等。很显然,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产业定位的雷同,导致出现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汪克强,2011)。

  (五)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推动作用,跟其规模大小和作用力量大小有莫大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普遍存在市场发育程度差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拿光伏产业来说,资料显示,我国光伏产业50%以上原料需要进口,而90%以上的市场又在国外,但光伏产业所产生的污染又全部留在了国内。即使国内10%的市场,由于一些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研发能力不足,又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很显然,缺乏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是没有根基的,是没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的,是不能长久的,其成长是受限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该发挥的力量也很难实现和发挥。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科技人才缺乏

  技术的先导性和创新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与之相匹配,也就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但是现阶段与这些要求不相适应的是,高素质的科技人力,无论是层次结构还是总量规模,都很缺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需求。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缺失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浓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因为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其产生本来就是一个创新的结果。而新兴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浓厚的创新氛围支撑,需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泛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才能为新兴产业的产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是发展新兴产业的社会文化基础。但这些恰好是国人普遍认为缺失的东西。比如湖北省创新研究会会长袁伯伟在“企业自主创新论坛”上介绍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宏观态势中说:“一座可代替传统的四层立交桥的二层互通螺旋型立交桥,是个节能

  、环保

  、创新的科技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现实中推广应用,归根结底还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缺失”。近年来,发生过很多科技工作者学术行为不端,科研道德与诚信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乏的事件,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社会诚信建设,也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制度环境尚不健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政府政策以及制度的支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方面是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方面经验仍然不足,还依然存在用老办法、老体制来应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政府在确定需要重点扶持产业时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而且没有考虑该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从而导致一些缺乏有效市场需求的产业投入过多,产品却滞销。而那些拥有广阔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支持和重视,投入不高,产品又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我国从整体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严能能.经济结构性矛盾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2.张鸣,张艳丽.2005-2009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与评价[J].山东经济,2011(2)

  3.何建平,张志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方路径[J].浙江经济,2011(5)

推荐访问: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战略性 缓慢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