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8篇)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8篇)

时间:2024-08-28 13:3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试题: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国开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答: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但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亿人口的区域沦陷。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失失地。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以2万多人突袭东北。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第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1937年7月至8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后来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对抗战丧失信心,竟纠合20多名中央委员、58名将官率60余万军队降日,组织伪政权并充当伪军,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一直拖至1941年12月9日,蒋介石眼见日军袭击珍珠港引来美国参战后,才正式对日宣战。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牺牲是巨大的,特别是广大爱国将士在凶残、强大的日军面前英勇抗敌、宁死不屈,表现出了伟大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但是,也要看到,22次会战中,仅有为取得外援反攻滇缅一役是主动进攻,其余都是被动防御。

  第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拖住了日本陆军80%的兵力,粉碎了日军北上进攻苏联的计划。

  2.国民政府先后动员了743万军队对日作战,基本上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在亚洲日本总共投入了42个师团的兵力,其中投在中国的就有34个师团。

  3.国军在对日作战中,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理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优势力量,日军虽然攻占的地方多,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伤亡特别大,每攻占一座城市就要分兵把守,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官兵疲于奔命,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部队无法得到及时修整,无力再次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国军虽然丢的地方多,但是可以随时得到补充,为以后的反攻创造了机会。

  4.选择了正确的盟友-美国,通过与美国的合作,1943年2月-1945年4月期间,沉重打击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5.8年抗战国军是承受了80%的侵华日军,大大减轻了解放区人民的抗日压力,1937年7月-1945年8月间,国军共击毙侵华日军165万人,而被解放区军民击毙的侵华日军总共不超过30万。

  6.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赢得了所有欧美战胜国的尊敬。但同时,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正面战场反遭大败,又丢弃了40个师的装备。

  进入1944年春夏季之后,世界各反法西斯战场都在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游击反攻”,惟独中国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在日军针对豫湘桂的“一号作战”中,国民党军丢失6000万人口广大区域,丢弃了40个师的装备,一直败退到贵州独山。1945年初,日军又打通了从河南至广西边境和广州的“大陆交通线”,国民党政府甚至准备迁都到偏远的西昌。

  第四,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维系全国抗战的作用,但在抗战各个阶段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能够积极抗战;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政府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是有限的。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表现为: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计划;为中共起了掩护作用;鼓舞了士气;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内迁争取了时间;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在相持阶段,表现为: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对日本侵略继续组织了抵抗;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国民党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的22次会战,大都是被动防御,但中国军队广大将士的英勇精神可歌可泣。

  从卢沟桥事变至1938年武汉失守的一年多时间内,正面战场上国民党200万军队抵御70万日军,虽一再败退,但多数官兵表现英勇,装备劣势的中国军队还能给日军以许多意外重创。那时,中国仅得到苏联给予的3亿美元援助,美英因害怕得罪日本而不敢干预。1937年秋的淞沪抗战是正面战场最惨烈的一战,国民政府投入70个师即全国1/3的兵力抗击日军。由于上海便于日军发挥海空优势,中国军队在无险可守的地形上坚守3个月伤亡25万人,虽杀伤日军4万多人,却因幻想外援而一味被动僵

篇二: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5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

  A、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B、东北抗日联军C、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D、保卫中国同盟

  2、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呼吁一致抗日。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停战议和一致抗日》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3、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A、《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国同胞书》

  C、《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和“以战养战”的策略。

  A、1937年10月

  B、1938年6月

  C、1938年10月

  D、1939年1月

  5、1940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将军在枣宜会战中殉国。

  A、张自忠

  B、张治中

  C、张灵甫

  D、张发奎

  6、在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A、运动战

  B、阵地战

  C、地雷战

  D、敌后游击战争

  7、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这个命题。

  A、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A、《反对党八股》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9、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

  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0、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是()

  A、忻口战役

  B、淞沪战役

  C、豫湘桂战役

  D、枣宜会战

  11、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D、广州——南京——重庆——南京

  12、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本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1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A、晋绥根据地

  B、冀鲁豫根据地C、苏南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

  1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凇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5、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

  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

  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16、下列关于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

  ②英美支持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

  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5③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7、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8、下列文献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

  A、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

  B、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

  C、中共“八七”会议的决议

  D、中共遵义会议的决议

  19、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0、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

  单项选择答案:1-10:ABACADBCBC;11-20:ADDDDACBBD;

  二、多项选择:

  1、侵华日本的严重暴行有()

  A、大屠杀

  B、掠夺中国的资源

  C、迫害劳工

  D、在中国进行细菌战E、推行奴化教育

  2、抗日战争时期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国民党组织的会战有()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桂南战役

  E、武汉会战

  3、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为国捐躯的有()

  A、佟麟阁

  B、赵登禹

  C、谢晋元

  D、李宗仁

  E、张治中

  4、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B、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C、实行片面抗战路线D、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实行的对华政策是()

  A、速战速决

  B、以战养战C、以华制华

  D、重点进攻解放区战场

  E、加强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6、毛泽东科学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包括()三个阶段。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撤退

  E、战略反攻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A、发展进步势力B、争取中间势力C、孤立顽固势力D、反对投降势力

  E联合所有势力

  8、毛泽东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E、《论持久战》

  9、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及其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它们有()

  A、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加拿大

  E、法国

  10、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有()

  A、民族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B、民族精神是奋进的动力

  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5C、综合国力是自立的保证

  D、反对侵略是生存的权利

  E、共产党领导是美好未来的前提

  多项选择答案:1、ABCDE;2、ABCE;3、ABC;

  4、ABCD;5、BCD;6、ABE;7、ABC;

  8、ABC;9、ABCE;10、ABCDE;

  三、判断改错:

  1、华北事变以后,国民党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共产党必须坚持“工农共和国”的口号。

  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

  3、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4、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时期,因此抗战时期也必须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5、抗战爆发后,英美政府采取了坚决支援中国抗战的立场。

  6、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太原会战。

  7、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8、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七七事变。

  9、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10、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

  判断改错答案:

  1、答:此观点错误。华北事变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时党提出了“联蒋抗日”的口号,后来,党又适时地提出“逼蒋抗日”的口号,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主张和平解决,使事变得到妥善解决,十年内站基本结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2、答:此观点正确。

  3、答:此观点正确。

  4、答:此观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联合和团结最广大的人民,应该停止地主土地的政策,而是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5、答:此观点错误。抗战爆发,美国对日本一度奉行绥靖政策。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美国采取两方面政策,一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又向日本大量出口战略物资。

  6、答:此观点错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战役。

  7、答:此观点错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8、答:此观点错误。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一二九运动。

  9、答:此观点错误。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10、答:此观点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

  简答

  1、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2、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3、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4、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55、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五、论述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简答题答案:

  1、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2、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2)

  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3)

  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4、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2)

  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5、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论述题答案: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5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篇三: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思考: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啊。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四: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你我共享

  第六章

  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

  A、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B、东北抗日联军C、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D、保卫中国同盟

  2、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呼吁一致抗日。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停战议和一致抗日》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3、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A、《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国同胞书》

  C、《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日军在()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和“以战养战”的策略。

  A、1937年10月

  B、1938年6月

  C、1938年10月

  D、1939年1月

  5、1940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将军在枣宜会战中殉国。

  A、张自忠

  B、张治中

  C、张灵甫

  D、张发奎

  6、在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A、运动战

  B、阵地战

  C、地雷战

  D、敌后游击战争

  7、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这个命题。

  A、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A、《反对党八股》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9、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

  A、中共五大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0、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是()

  A、忻口战役

  B、淞沪战役

  C、豫湘桂战役

  D、枣宜会战

  11、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D、广州——南京——重庆——南京

  12、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本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1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A、晋绥根据地

  B、冀鲁豫根据地C、苏南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

  1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凇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5、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

  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

  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16、下列关于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

  ②英美支持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③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7、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8、下列文献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

  A、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

  B、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

  C、中共“八七”会议的决议

  D、中共遵义会议的决议

  19、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0、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

  单项选择答案:1-10:ABACADBCBC;11-20:ADDDDACBBD;

  二、多项选择:

  1、侵华日本的严重暴行有()

  A、大屠杀

  B、掠夺中国的资源

  C、迫害劳工

  D、在中国进行细菌战E、推行奴化教育

  2、抗日战争时期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国民党组织的会战有()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桂南战役

  E、武汉会战

  3、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为国捐躯的有()

  A、佟麟阁

  B、赵登禹

  C、谢晋元

  D、李宗仁

  E、张治中

  4、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B、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C、实行片面抗战路线D、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实行的对华政策是()

  A、速战速决

  B、以战养战C、以华制华

  D、重点进攻解放区战场

  E、加强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6、毛泽东科学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包括()三个阶段。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撤退

  E、战略反攻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A、发展进步势力B、争取中间势力C、孤立顽固势力D、反对投降势力

  E联合所有势力

  8、毛泽东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E、《论持久战》

  9、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及其人民的支持和援助,它们有()

  A、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加拿大

  E、法国

  10、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有()

  A、民族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B、民族精神是奋进的动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C、综合国力是自立的保证

  D、反对侵略是生存的权利

  E、共产党领导是美好未来的前提

  多项选择答案:1、ABCDE;2、ABCE;3、ABC;

  4、ABCD;5、BCD;6、ABE;7、ABC;

  8、ABC;9、ABCE;10、ABCDE;

  三、判断改错:

  1、华北事变以后,国民党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共产党必须坚持“工农共和国”的口号。

  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

  3、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4、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时期,因此抗战时期也必须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5、抗战爆发后,英美政府采取了坚决支援中国抗战的立场。

  6、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太原会战。

  7、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8、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七七事变。

  9、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10、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共产国际七大的指导。

  判断改错答案:

  1、答:此观点错误。华北事变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时党提出了“联蒋抗日”的口号,后来,党又适时地提出“逼蒋抗日”的口号,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主张和平解决,使事变得到妥善解决,十年内站基本结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条件。

  2、答:此观点正确。

  3、答:此观点正确。

  4、答:此观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联合和团结最广大的人民,应该停止地主土地的政策,而是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5、答:此观点错误。抗战爆发,美国对日本一度奉行绥靖政策。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美国采取两方面政策,一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又向日本大量出口战略物资。

  6、答:此观点错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战役。

  7、答:此观点错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8、答:此观点错误。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一二九运动。

  9、答:此观点错误。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10、答:此观点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

  简答

  1、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2、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3、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4、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5、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五、论述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简答题答案:

  1、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2、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2)

  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3)

  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4、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2)

  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5、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论述题答案: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出师表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我共享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篇五: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篇六: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试题: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国开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答: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但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亿人口的区域沦陷。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失失地。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以2万多人突袭东北。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第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1937年7月至8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后来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对抗战丧失信心,竟纠合20多名中央委员、58名将官率60余万军队降日,组织伪政权并充当伪军,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一直拖至1941年12月9日,蒋介石眼见日军袭击珍珠港引来美国参战后,才正式对日宣战。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牺牲是巨大的,特别是广大爱国将士在凶残、强大的日军面前英勇抗敌、宁死不屈,表现出了伟大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但是,也要看到,22次会战中,仅有为取得外援反攻滇缅一役是主动进攻,其余都是被动防御。

  第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拖住了日本陆军80%的兵力,粉碎了日军北上进攻苏联的计划。

  2.国民政府先后动员了743万军队对日作战,基本上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在亚洲日本总共投入了42个师团的兵力,其中投在中国的就有34个师团。

  3.国军在对日作战中,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理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优势力量,日军虽然攻占的地方多,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伤亡特别大,每攻占一座城市就要分兵把守,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官兵疲于奔命,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部队无法得到及时修整,无力再次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国军虽然丢的地方多,但是可以随时得到补充,为以后的反攻创造了机会。

  4.选择了正确的盟友-美国,通过与美国的合作,1943年2月-1945年4月期间,沉重打击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5.8年抗战国军是承受了80%的侵华日军,大大减轻了解放区人民的抗日压力,1937年7月-1945年8月间,国军共击毙侵华日军165万人,而被解放区军民击毙的侵华日军总共不超过30万。

  6.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赢得了所有欧美战胜国的尊敬。但同时,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正面战场反遭大败,又丢弃了40个师的装备。

  进入1944年春夏季之后,世界各反法西斯战场都在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游击反攻”,惟独中国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在日军针对豫湘桂的“一号作战”中,国民党军丢失6000万人口广大区域,丢弃了40个师的装备,一直败退到贵州独山。1945年初,日军又打通了从河南至广西边境和广州的“大陆交通线”,国民党政府甚至准备迁都到偏远的西昌。

  第四,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维系全国抗战的作用,但在抗战各个阶段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能够积极抗战;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政府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是有限的。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表现为: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计划;为中共起了掩护作用;鼓舞了士气;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内迁争取了时间;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在相持阶段,表现为: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对日本侵略继续组织了抵抗;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国民党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的22次会战,大都是被动防御,但中国军队广大将士的英勇精神可歌可泣。

  从卢沟桥事变至1938年武汉失守的一年多时间内,正面战场上国民党200万军队抵御70万日军,虽一再败退,但多数官兵表现英勇,装备劣势的中国军队还能给日军以许多意外重创。那时,中国仅得到苏联给予的3亿美元援助,美英因害怕得罪日本而不敢干预。1937年秋的淞沪抗战是正面战场最惨烈的一战,国民政府投入70个师即全国1/3的兵力抗击日军。由于上海便于日军发挥海空优势,中国军队在无险可守的地形上坚守3个月伤亡25万人,虽杀伤日军4万多人,却因幻想外援而一味被动僵

  持,终于招致大崩溃。此后,蒋介石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策略,以节节抗御的方式进行了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虽然其战术呆板只防不攻,不过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英国需借重中国战场,3年间提供了16亿美元援助,然而“驼峰空运”送到大后方的物资很多又流入黑市,造成军心士气日益颓靡。同时,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末期将美国装备的部队又多数放在后方,明显是保存实力准备内战。

  总体而言,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两党的共同合作是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核心保障。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实现,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

篇七: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2、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

  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篇八: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争?

  怎样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划分为2个发展时期。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所以,认为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关键在于为现实服务,科学、和谐地发展好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立抗日根据地,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蓄谋已久,既定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

  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中国

  有利条件:国内政局是国共十年对峙.国际:英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革命时期:

  解决:制定土地革命的总路线,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党把农业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作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所需,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②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封建地租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双交双减)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根据地度过难关

  ③解放战争时期:

  解决: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④过渡时期:

  解决: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作用:通过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⑤探索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⑥新时期:

  解决: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作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时期的土地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简单讲,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团结了地主,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抗战结束,矛盾变化。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按照《中国土地大纲》要求,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主要还是团结贫下中农,限制富农,打到地主,均分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原因是: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

  ②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③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你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

  (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英国殖民者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绝对不是传播什么“近代文明”,而是要以武力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并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市场。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不仅利用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损害。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野蛮和掠夺,更是民族的创伤与屈辱。

  (3)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在客观上激发了中华民族近代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奔走,上下求索;但这决不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侵略者来中国的目的所在。

  (4)评价历史,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不能以片面的客观历史作用作为历史评价的标准。否则,就会不自觉地陷入“美化侵略”,为侵略者“歌功颂德”的误区。

  (5)即使没有外来因素,中国自身也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因为在那时中国已经渐渐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只是可能历时更长。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虽然使中国提前发展近代文明,但其带来的破坏更甚。这种破坏不仅包括了资金,土地,人员,还有几千年的文化和人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不能用物质衡量的。所以鸦片战争带来的文明只是暴力的畸形文明。

  而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岁给中国提前带来了资本主义,但其对中国社会环境的破坏,对中国劳动力和资金的疯狂剥削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所谓“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他并没有认清鸦片战争的本质,忽视了这个过程中对中国的巨大的伤害。

  (6)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但本质上还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

  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第二;理由有:(1)我们不仅对鸦片战争,还要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侵华,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是一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它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损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峰社会。当然,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导致了新思想的萌发,但这只是它的另一方面。(2)不能以客观的“进步”作用作为评判的标准。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受阻,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沉沦,使中国近代发展困难重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更是灭顶之灾。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启示

  1.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靠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才能完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们代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们的斗争成效甚微,都不能使中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事业引向胜利,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2.近代中国各个阶级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但未能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地主阶级改革派是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结果失败了;洪秀全作为农民战争的领袖,提出了具有平均主义性质和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也很快遭到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运用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结果也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三民主义纲领,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成果,但这个方案在短时间内就破产了。

  3.中国革命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个革命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局限,他们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利用宗教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在革命发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宗教既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也不能正确指导现实斗争。维新派是以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为理论指导进行维新变法的,虽然影响很大,结果还是失败了。孙中山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理论,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可见,在近代中国各个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一切旧的思想武器都败下阵来,都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发展,要求有崭新的革命理论来指导。

  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探索与主张

  1、地主阶级主张:

  ①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未付诸实践,但启迪着后人继续寻求强国救国之道。

  ②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发展了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科技的思想并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它涉及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改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由于其没有从根本抛弃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③戊戌变法运动是得到一些开明地主拥护,光绪帝支持的爱国运动,但由于顽固派破坏,最终失败。

  2、农民阶级主张:

  ①太平天国领袖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企图建立人间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方案,当然是一种无法实施的空想。

  ②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也没有实施。

  ③义和团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特别尖锐的现实,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由于其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盲目排外,对清政府的实质认识不深,最终失败。

  3、资产阶级主张:

  ①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护派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但他们只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缺乏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②维新派要求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虽发动百日维新,但最终失败。

  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果,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④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是爱国和进步的。但由于民族工业处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夹缝中,难以发展壮大,因此也是一种空想。

  ⑤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

  意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失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展开,其中护法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四、五四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一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二是缺乏国际政治同盟的有力支持;三是时机不成熟,促使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领导组织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够完善。

  主观原因:一是领导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二是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三是领导阶级未能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四是未能发动起广大人民群众,五是不能辩证看待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激进派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一些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由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行工农联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走人民战争路线,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特别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今天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四)笼统地特别是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主观地宣称“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历史唯心主义。

推荐访问: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 国民党 抗日 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