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水闸防洪排涝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
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洪水灾害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加。为了有效预防洪水和排涝,建设水闸防洪排涝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将研究水闸防洪排涝工程的可行性,以期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项目内容和方法
1.项目内容:
(1)调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查洪水频率、积水情况和排涝需求,并考察可行的水闸建设地点。
(2)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适合当地的水闸防洪排涝工程方案,包括水闸的尺寸、位置、闸门类型和数量等。
(3)工程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水闸工程的实施,包括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闸门安装和设备配置等。
(4)测试运行:完成工程建设后,对水闸进行测试运行,验证其防洪排涝效果和设备运行情况。
2.研究方法:
(1)调研:通过收集历史洪水数据、实地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的洪水情况和排涝需求。
(2)设计:根据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方案和经验,结合当地的特点和需求,设计适合当地的水闸工程方案。
(3)工程建设:根据工程方案,进行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闸门制作安装等工作。
(4)测试运行:通过模拟不同场景的洪水灾害和排涝需求,评估水闸的效果。
三、项目预算和资源需求
1.项目预算:
(1)调研费用:100,000元。
(2)设计费用:200,000元。
(3)工程建设费用:5,000,000元。
(4)测试运行费用:300,000元。
2.资源需求:
(1)人力资源:4名调研人员、2名设计人员、20名工程人员、2名测试运行人员。
(2)物资资源:建设所需的土石料、混凝土、钢材、设备等。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
1.社会经济效益:
(1)有效防洪:水闸防洪排涝工程建成后,能够有效控制洪水,减少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提高城市排涝能力:水闸工程的建设将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减少雨水积涝现象。
(3)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将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2.环境可持续性:
(1)水资源利用:水闸工程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生态环境保护:水闸工程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技术可行性:
(1)通过调研和设计,保证水闸工程的技术可行性。
(2)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注意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水闸工程的防洪排涝效果。
五、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1.风险分析:
(1)天气风险:恶劣天气可能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2)资金风险:项目预算可能被超支。
(3)技术风险:设计不合理、设备故障等问题可能影响工程效果。
2.风险对策:
(1)制定应急方案,应对恶劣天气的影响。
(2)严格控制项目预算,进行费用审计,防止超支。
(3)专业人员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六、项目实施计划
1.调研阶段:历时2个月,包括收集数据、实地调查和分析。
2.设计阶段:历时1个月,包括设计方案确定和绘图。
3.工程建设阶段:历时12个月,包括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闸门制作安装等。
4.测试运行阶段:历时1个月,对水闸进行测试运行。
七、项目评估和效果预测
完成水闸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后,预计能有效防洪,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减少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还将带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减少工程风险,并通过测试运行验证工程效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为水闸防洪排涝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总字数为1200字。
篇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关于城市内涝治理的调研报告(仅供学习)
城市内涝整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彰显城市管理水平,既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重大发展工程。近期,在春节期间,我按照市直属工委《关于开展2023年全市机关党员干部新春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有限的几天里,采取谈话交流、电话咨询、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掌握XX市城市内涝治理相关情况,实地察看城区排水防涝治理工程和易涝重点路段,访问了易涝点周边小区住户,并同科室内同事开展了讨论研究,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市城市内涝治理现状
近些年来,异常气候、连续强降雨现象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市委、市政府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统筹规划,高位推动,加大投入,连续作战,中心城区内涝点已基本得到治理,初步消除了重大积水隐患,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像6月29日下午我市连续数小时强暴雨,中心城区降雨量达到66毫米,我市中心城区也仅有XX互通立交桥下、XX路XX铁路涵洞等少数几处严重积水,且雨后20分钟内积水就被及时排干。目前城区共有10个内涝点。具体地点如下:1、XX铁路下穿立交桥;2、XX互通立交桥;3、XX大道XX铁路下穿立交桥;4、XX路XX铁路涵洞;5、XX路与XX路立交桥;6、XX立交桥;7、XX互通立交桥XX路桥洞;8、XX大道与XX铁路下穿涵洞;9、XX大道与XX铁路下穿立交桥;10、XX路与站前西路下穿XX铁路涵洞。
(一)精心谋划内涝整治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强化城
市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实施《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30)》《xx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xx—2030)》,明确了“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及排水系统建设详细规划,完成了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普查工作,谋划生成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市政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又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工程、黑臭水体治理、内涝点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XX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推进地上地下和水中岸上综合治理,有效奠定了新老城区的“天然海绵体”本底,为中心城区成功化解内涝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积极实施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在组织职能部门对中心城区内涝点进行摸排、制定防涝治理规划的基础上,先后投入数十亿元,积极实施“两江”治理、XX江改道工程、主城区(包括城中村、居民小区)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工程、城市排涝站新建与改造提升工程、低洼地段防汛排涝项目(一期、二期)、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劳动桥立交桥下通道内涝点改造,公园路不足排水断面管道提升改造、居民小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等治理工程建设,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xx年以来,仅海绵城市建设就实施了66个重大工程,总投资达28.8亿元,26.3%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中心城区26处常年易涝重点地段改造基本完成,13个城中村、225个居民小区、主要沿街干道和“空白”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也已全部完工。
(三)不断完善防涝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建强工作落实机制。建立“早部署、早清淤、早准备、早督办、早上报、早巡查、早通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落实制度,市城管局、市水务
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汛排涝领导小组,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定奖罚,层层分解防汛排涝任务,逐级签订防汛排涝责任书,确保发生城市内涝等灾情有组织、有领导、有人员、有预案,落实好防汛排涝各项工作要求。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了城管、气象、交通、水利、住建、公安等相关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和风险会商联动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和关键岗位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每年汛前,均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内涝治理隐患和薄弱环节排查,对影响城市防汛排涝的违章、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时清理整治;对需要增储补充的防汛物资储备,及时采购补充;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和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立即整改到位,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三是完善城市排涝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立汛前排水管网清疏制度,重点加强对施工工地和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周边以及常年易淤积管段的清疏工作,提高现有设施排泄能力。健全排涝设施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制度,依法加大了乱排水、堵塞排水孔、雨污管网混接等破坏排水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及演练制度。建立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制度,提升内涝预警预判和防治能力。与时俱进更新完善防汛应急工作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实战演练培训,建强预警与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的应急处置体系。
二、我市城市内涝成因及问题
近两年来,我市“城区看海”现象虽然很少发生,但建成区地势低洼小区、道路局部积水、内涝现象频现,彻底根治城市内涝问题任重道远。
(一)排水管网体系规划设计还不科学。我市主城区排水压力有很大
一部分来自仰天岗山洪水,而一直以来我市都没有针对该山洪水设置单独的排水管道、做到高水高排,均是通过既有城市雨水排水管网排入XX江、XX江。这不仅加大了城区管网的排水压力,而且容易因山洪水泥沙多造成排水管网积淤和堵塞。另外,下村工业基地、高新区也没有就近科学设立最终雨水排水口,均是通过一条漫长的狭窄管道排入XX,导致一遇暴雨,沿途管道检查井口就污水喷涌,造成积水和内涝。同时,由于中心城区“五湖”(XX、XXX)相互没有连通,虽有储水功能,但缺调蓄作用,排涝潜能未有效发挥。
(二)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我市中心城区部分排水渠及箱涵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的片石拱涵,设施严重老化,有的片石渠本来就是无砂浆干砌,不仅设计标准低、走向布局不合理、结构强度差、覆土埋得较深(有的在路面8米以下),而且很多箱涵被建筑物挤占,部分排水渠两侧紧挨房屋等建筑物,甚至一小部分房屋等建筑物就坐落在排水渠正上方,给日常管养维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最终影响管网排水的通畅。比如XX湖泄水排水渠,XX、XX湖和
XX泄水渠部分区段,以及XX大道中心绿化带位置、三粮库小区内、东侧天恒花园内部、XX路东侧XX路北侧及小区内部排水渠及箱涵,就属于这种情况。前些年,我市就发生过局部片石渠及箱涵坍塌应急抢修等事故,如五中东侧、总工会处、XXX处倒塌修复等。
(三)市政排涝设施建设标准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市虽然在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功夫,而且改造提升速度也很快,但受财力不足影响,总体建设标准不够高。比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提升,我市中心城区
是按目前国家最低的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一一“五年一遇”的排水能力标准来确定管径规格等,管径规格小、雨水口少,排水能力有限。
(四)XX抬水(航道开发)带来压力。XX抬水工程实施后,XX水位明显高过我市城区两条主要排涝通道XX江、XX江出水口水位,强降雨时如不及时泄洪降低XX溢流坝(发电站)水位,极易造成XX水流倒灌XX江、XX江现象,这也是近年来造成中心城区“看海”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目前我市正在谋划实施XX航道提升工程及港口建设项目,计划将城区范围内XX、XX水位会抬高至43.5米(暂估值)。这将直接导致城区范围内受外河水位顶托,市内内涝风险等级显著提高等不利影响。一是XX江片区主排水渠出口(一中闸坝桥下游)将完全淹没在正常水位以下,即使晴天,XX的水都会沿XX江排水渠上涌至学士路附近,从而极大降低XX江排水渠的排水能力。二是XX江片区主排水渠出口(百花湖公园上游)将完全淹没在正常水
位以下,即便晴天,XX的水也会沿XX江排水渠上涌至火车站以西260米,严重影响XX江排水渠的排水能力。三是百花湖公园东侧有一排水渠(1.5X1.5米),该排水渠主要承担解放东路两侧地块(XXX等)排水,因XX水位的抬升,该排水渠出口也将基本淹没,排水能力将显著降低。四是受XX水位顶托影响,西街、伍家片区现有排水渠排水出口将完全淹没,伍家片区内涝风险增大。五是新开河两侧、湿地公园临水地带部分,会常年被淹没。六是XX小学周边地势低洼,排水设施老旧,XX水位的抬升将极大增加该区域内涝风险。
(五)防洪排涝分区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防洪排涝实行的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区划片管理体制,市城管局负责XX大道以西、XX大道以东、仰天大道以南、XX以北区域的内涝治理,高新区负责XX大道以东区域的内涝治理,渝水区负责XX以南区域的内涝治理,仙女湖区负责XX大道以西区域的内涝治理,致使建成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涝治理标准、资金投入、力量配备等各方面相差悬殊,各分区之间内涝治理成效参差不齐。比如渝水区仙来办辖下局部城区,就时常会发生道路被雨水淹没的情况。另外,我市中心城区排涝工程和设施由多头建设及管理,防洪排涝治理牵头单位是市城管局,排涝工程和设施由市投控集团投资建设,排涝站由市水务局负责,XX溢流坝发电站归一家民营企业所有,致使中心城区滞洪排涝统一调度有难度,管理体制问题影响城区的排涝能力。
三、根治我市城市内涝问题的对策建议
建议把城市内涝治理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注重借鉴成功经验,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因素,结合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省级示范市、XX航道开发和XX港口建设,高水平谋划、高标准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努力实现整个城市排水设施无缝对接,使排水系统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前进,全面消除城区内涝隐患。
(一)健全理顺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建议由其统一指挥部署、统合力量资源、统筹标准体系、市区一体推进主城区各片区防洪排水排涝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切实解决各县区可能因人力、财力、物力迥异带来的片区排水排涝工程建设标准降低、未能有效衔接配套等问题,重点关注在建项目的排水管理问题,避免项目建成后却无处排水或造成周边被水淹的状况。二
是要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建议建立市城管局牵头,市直相关职能部门、XX溢流坝发电站及高新区、渝水区、仙女湖区政府参加的主城区防洪排涝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城区统一、协调的汛前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应急预案及演练制度和排涝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等,切实强化城市排涝设施设备统一建设管理和调度使用,确保汛期能顺畅及时地启闭相关水闸和排涝泵站,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城市排涝设施的运载能力。三是要强化责任考核。建议将城市排涝工作任务纳入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区目标责任制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进行定期督查和年度考核。
(二)强化五项重大排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是妥善解决好XX航道开发和XX港口建设给城区内涝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在确保XX航道开发顺利实施同时,不抬高XX水位,采取河道挖深方式解决XX通航问题。但是如果确定必须抬高XX水位的话,则需全方面考虑其给城区排水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编制我市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模拟在外河水位抬高的前提下计算城区内涝风险点,形成风险影响分布图,并根据新的规划,制定排水设施改造方案,消除水运航道建设可能形成的内涝风险。二是建设仰天岗山洪水截流排水工程。建议为仰天岗山洪水单独建设截流排水管道,使其通过高水高排直排至XX或XX,以此分解城区既有管网排水压力,减轻管网积淤堵塞和损毁。三是实施中心城区“五湖”连通工程。充分挖掘和实现“五湖”连通调蓄功能,做到雨天预警提前排水,腾出库容,有效减轻城区排涝压力。四是做好老旧片石排水渠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建议委托专业普查单位对我市主城区老旧片石排水渠进行一次全方面“体检”,并对发现的问题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修复改造方案,确保老旧片石排
水渠的稳定、安全、正常运行。五是加大城区排水排涝管网系统改扩建力度。适度提高市政排涝设施建设标准,按照完善后的《XX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修编)》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主城区排水系统建设,对于满足排水要求且管养维护程度较好的合流制管道,仅对其进行雨污分流改造,使其成为未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的一部分;对排水能力严重不足、损坏严重的合流制管道,需予以重建;对排水设施建设不完善的区域,规划新建分流制雨水管道。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尽快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结合城市“智慧大脑”建设,统筹“天网”工程、智慧城管等公安、气象、住建、交通、城管等部门信息化资源,加快建成排水防涝信息化管控平台,推动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应急管理。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加大移动排水应急泵车等应急设备购置投入,确保超过城市暴雨内涝设防标准的暴雨时,人防、物防和技防都能准确到位并发挥作用。
(四)建立积涝水位监测站。在城区易涝重要地点布局电子水尺监测设备,与水文、水务和市政部门实现城市路面积水水位信息的实时共享,建立XX城区积水水位监测平台,通过移动部门无线网络传输,获取分钟级积涝水位监测数据,并存储入库,实现对主要道路易涝点积水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报警。
篇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防汛工程调研报告
防汛工程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及背景
近年来,我国频发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加强防汛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目前我国防汛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情况,为进一步完善防汛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
1.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防汛工程规模和建设情况;
(2)防汛工程运营管理情况;
(3)防汛工程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调研主要包括走访调研和现场观察,资料收集主要通过相关报告、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进行。
三、调研结果
1.防汛工程规模和建设情况
经调研发现,我国防汛工程分为水库、堤防和抗洪道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已建成一批大型水库,形成了一定的防洪能力。同时,在主要河流流域建设了大量的堤防,以提供常年的防洪保护。此外,还建设了一系列抗洪道,如自动防洪闸、排涝站
等,用于调节水位和排除内涝。
2.防汛工程运营管理情况
据调研了解,我国对防汛工程的运营管理比较规范。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防汛部门,负责统一协调与管理防汛工作。同时,建立了各类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水位和气象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此外,还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防汛工程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然而,目前我国防汛工程建设与运营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要求防汛工程需要具备很高的防洪能力,但目前一些防汛工程的设计标准和规模与实际需求不符,导致抗洪能力不足。其次,一些地方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合理和低效问题,如河道清淤不及时、防洪设施维护不到位等。此外,在预警与应急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与改进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及改进措施:
1.加强防汛工程规划和设计,按照实际需求提高防洪能力,并加大投资力度。
2.完善防汛工程运营管理制度,加强河道清淤、设施维护等工作,并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
3.加强宣传和资源整合,提高防汛工程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工作的合力。
4.加强人员培训和专业能力建设,提高防汛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我国防汛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防汛工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防汛工程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报告,提高公众对防汛工程的关注和参与,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推荐访问: 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排涝 防洪 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