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4篇)

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4篇)

时间:2024-08-21 0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模,促进城乡繁荣与和谐,保障市场安全,增加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2014年青海省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占比情况

  2014年,青海省商贸流通业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301.12亿元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5.9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11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853.08亿元,增长8.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33元,比上年增长8.2%。

  从省内各地区看,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三个市、州经济增速

  保持在10%以上,其余州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5%。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图22014年青海省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情况

  图32014年青海省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比

  单位:亿元

  2014年青海省各地区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类别

  地区

  生产

  总值

  第一产业

  增长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增加值

  增长

  占比

  贡献率

  增加值

  增长

  占比

  贡献率

  增加值

  增长

  占比

  贡献率

  西宁市

  1077.1413.5%37.755.4%3.5%1.2%560.7316.7%52.1%69.3%478.669.7%44.4%29.5%201.320.4%53.3%69.1%123.311.5%32.6%25.9%428-0.3%76.43%-14.9%1067.1%18.93%73.6%26%28.8%27.2%海东市

  377.715.1%53.15.1%14.1%5.0%海西州

  5601.5%2620%4.64%41.3%海南州

  130.7210.5%31.125.5%24%海北州

  106.624.1%17.496%16.4%黄南州

  68.833.8%20.094.6%29.19%果洛州

  34.074.8%玉树州

  56.493.1%12.1%64.8413.2%50%58.371.8%54.8%24.812.8%36.05%60.7%34.769.9%30.768%23.934.4%34.76%6.074.6%17.82%15.68%15.322.5%44.97%25.34%12.688.3%37.21%58.98%26.13%46%10.15.5%18%-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各地区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4.09亿元,增长13.1%,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383.77亿元,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0.52亿元,增长12.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563.50亿元,增长13.6%;餐饮收入51.11亿元,增长6.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1%,化妆品类增长13.8%,中西药品类增长21.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7.2%,汽车类增长13.6%;金银珠宝类下降2.8%,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下降5.9%。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基本情况

  2014年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宏观环境下,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商贸企业在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政策引领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青海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法人单位快速增长,全省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5312个,比上次经济普查时增长90.3%,年均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企业法人单位734个,比上次经济普查时增长46.2%,年均增长7.9%。资产规模在成倍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702.5亿元,比上次经济普查时增长6.7倍,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为77.6亿元,比上次经济普查时增长1.8倍。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78365人,比上次经济普查时增长68.2%,年均增长11%;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从业人员23799人,比上次经济普查时增长19.0%,年均增长3.5%。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批零住餐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就业的发展。

  (二)批发零售业占据主导地位,依然引领流通市场发展

  面对2014年消费市场变化,全省批发零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消费为立足点,积极拓宽消费领域,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总体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流通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全省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68.13亿元,增长15.2%,占全省消费品

  零售额的比重为92.44%。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49.21亿元,同比增长13.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8.92亿元,同比增长16%。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4.6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增长12%)1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人均消费突破万元。从分月社零增速看,上半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较为平稳。1至5月份,分别增长12.5%、13.9%、13.1%、13.3%、13.1%。进入下半年,受经济增幅回落,消费增长动力减弱,家电下乡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7月份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11.7%,8至10月,在系列促销活动推动下,增速缓中回升,分别增长12.1%、12.9%、13%。11月和12月,在新一轮促消费资金刺激下,增速回升较快,分别为14.6%、13.4%,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

  (四)各市州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14年全省实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分地区看,西宁市实现生产总值1077.14亿元,同比增长13.5%,社零总额412.86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376.53亿元,增长13.1%,乡村实现零售额36.33亿元,增长15.8%;海东市实现生产总值377.7亿元,同比增长15.1%,社零总额71.4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45.27亿元,同比增长14.89%,乡村实现零售额26.17亿元,增长11.18%;海西州实现生产总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5%,社零总额7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城镇零售额70亿元,增长12%,乡村完成零售额4亿元,增长12%;海北州实现生产总值106.62亿元,增长4.1%,社零总额16.87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14.54亿元、同比增长13.7%,乡村实现零售额2.33亿元、增长12.4%;海南州实现生产总值130.72亿元,同比增长10.5%,社零总额22.07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14.43亿元,增长14.2%,乡村实现零售额7.64亿元,增长12.2%;黄南州实现生产总值68.83亿元,同比增长3.8%,社零总额7.55亿,同比增长13.5%。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5.42亿元,增长12%,乡村实现零售额2.13亿元,增长16.9%;玉树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6.49亿元,同比增长3.1%,社零总额9.12亿,同比增长12.6%。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6.5亿元,增长14.8%,乡村实现零售额2.58亿元,增长7.3%。果洛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07亿元,同比增长4.8%,社零总额4.65亿,同比增长12.6%。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3.99亿元,增长12.76%,乡村实现零售额0.66亿元,增长11.61%。

  (五)电商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网络消费大幅提升

  2014年,我省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建设,40多家省内外电商企业入住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成规模较大的电商平台20余家,“青海过日子网”、“大美易购网”、“京东商城中国特产·青海馆”、“1号店特产中国·海南州馆”等网络购物平台投入运营。“双十一”网络购物节省内主要电商平台及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达2113万元。全年全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64.06亿元,同比增长39.6%,网络零售额73.96亿元,同比增长80.8%,相当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

  二、商贸流通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统计口径致使大量流通活动难以进入现行政策设计的视野

  按照现行统计口径,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行业,但是,在现行国家统计口径之外,第一、第二产业还存在众多生产企业、经济组织自行设置的同样专业化的采购、分销和物流机构,拥有巨额的人财物资源,由于社会分工的性质,也应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但目前还大都属于识别、统计与核算,并致使大量商品流通活动难以进入现行政策设计的视野。

  (二)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的占比分别为67.18%、11.62%和12.04%,海北、海南占比为2.74%、3.59%,黄南、玉树、果洛的占比为1.23%、1.48%和0.76%。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商贸流通业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市场、大型百货商店、综合超市集中在城市中心,方便了城市居民的购物消费,而其它地区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导致了局部区域过于密集,过多的同类流通企业追逐着有限的需求,竞争更趋激烈,而偏僻边远地区由于缺少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和所需的服务,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三)农牧区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

  近几年来,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农牧区的消费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我省农牧区商业网点的业态大多是传统的夫妻

  店、杂货铺、代销店为主,原有的供销社网点投入不足,设施陈旧,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及资金支持,农牧区商业网点少、业态单一。加上农村市场消费者居住分散,消费水平低,交通不便,发展农牧区连锁经营的市场成本较高,致使大型商贸企业开拓农牧区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和消费潜力的提升。

  (四)流通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减少

  一是商贸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资源配置价格不同,流通企业成本增加过快。多数企业依然执行商业水、电,燃气价格。水、电耗费是商业企业经营中的刚性费用支出,水电价格偏高,造成企业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银行卡刷卡收费增加流通企业的经营成本。目前,零售业的刷卡手续费率在1%到0.8%,超市为0.5%,餐饮业的刷卡费率达到2%,刷卡收费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一些小店或者餐饮企业不愿意提供刷卡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三是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成本及商业房屋租赁费用的不断攀升,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五)缺乏较大规模的仓储、货运基地

  随着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与其配套的产业服务能力的提升。而目前,我省与产业配套的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设施老化、物流工具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与产业发展匹配程度差,缺乏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营销策划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设施。自2009年起我省开始依据国家标准开展A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工作,截至2014年底,仅有13家企业进入A级物流企业行列,其中4A级6家,3A级5家,2A级2家。

  (六)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

  受全国用工紧缺的影响,我省商贸流通业企业也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其中餐饮业尤为突出。虽然近年各商贸企业提高了员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但依然留不住人,一些员工刚参加企业的培训就跳槽到另一个企业,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的加快,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提高,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七)市场集中度和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省商贸流通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只占到全部的40%,资金与技术的限制制约了本土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张,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对加快流通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由于企业规模小,流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慢,POS系统、MIS系统还没有普遍应用,一些便利店的POS机也仅仅发挥着打印机功能,而整体信息化管理未得到发挥,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西部大开放以来,我省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连锁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但流通业中传统的经营方式、业态仍居主导地位,大型专业店等新兴业态所占比例较小,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新型业态发展缓慢,餐饮、中介服务行业及广大农村牧区连锁经营更加薄弱。

  由于经营规模和连锁化程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使本土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高。

  三、趋势预测及建议

  (一)构建现代流通业发展新格局

  贯彻落实《青海省加快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多中心的流通网络体系,流通布局向着多级化格局发展,形成省级-市区-区级-社区四级流通网络体系。协调商业空间和其他空间的关系,要协调好为生活服务和为生产服务的关系,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和中小型商店发展的关系,商业设施的新建和改造的关系,不同行业业态,规模和设施的关系。要协调好城市商业空间和城市居住空间,旅游空间,工业空间的关系,特别是做好商业空间和旅游空间的互补关系,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依托关系,商业空间和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的协调性关系。

  (二)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要把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区流通网络完善、农牧区流通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点予以强化。要从城乡一体化和建立畅销体系的角度重新考虑商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商贸、服务体系突破城乡、所有制和主管部门的界限,向农牧区多渠道延伸、渗透、设立以连锁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业网点,加快农牧区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牧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建设,完善农牧产品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更好地促进农牧民增收,启动农牧区消费市场。此外,继续开拓农牧区家电、汽车市场,促进农牧区居民对电冰箱、电视机、移动电话、电脑、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升级换代。

  (三)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加速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目前,我省大多数连锁企业尚无独立的配送中心,即使有些企业有,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和配送比例较低。物流配送是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配送的完善和快捷成为实现连锁经营的重要保证。

  (四)利用新型城镇化机遇挖掘商贸潜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特别强调的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为中小城市的加快培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随着我省城镇化水平的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推进城镇化将是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的主线,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将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商贸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和智能化城市。我省应该科学编制规划,在优化整体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的同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商贸流通增长极。

  (五)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一是落实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青海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市州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加快形成全省商务发展的合力,加快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两市六州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推动试点示范。加快青海省电子商务货源基地、产业基地、加工基地建设,完善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功能配套,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推动全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

  用。三是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继续支持我省已上线电子商务做强做大,鼓励支持新平台的建设运营,推动电子商务在我省各领域的普及应用。

  11

篇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

  

  商贸流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商贸流通的定义

  商贸流通是指各种商品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流通过程,涉及到商品的购买、销售、运输、仓储、物流、支付等环节。商贸流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商品流通和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

  商贸流通的主体包括生产者、流通商和消费者。生产者负责生产商品,流通商负责购买、运输、销售商品,消费者则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

  2.商贸流通的重要性

  2.1促进生产和供需平衡

  商贸流通通过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促进了生产和供需的平衡。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生产,而消费者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商品。商贸流通的高效运作可以有效地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衔接,避免了供需失衡带来的浪费和资源闲置问题。

  2.2扩大市场规模和推动经济增长

  商贸流通能够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商品销售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通过商贸流通,商品可以迅速传递到不同的地区和消费群体,扩大了市场的范围和潜力。商贸流通的发展可以促进商品的流动性和市场的竞争,加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2.3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商贸流通在商品的购买、销售、运输等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各种职位和岗位,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同时,商贸流通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2.4提升消费者福利和满意度

  商贸流通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调节,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商贸流通的发展可以提高商品品质和种类的丰富度,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和满意度。商贸流通还可以通过成本的降低和价格的竞争,使商品价格更加合理和实惠,提高了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

  3.商贸流通的应用领域

  3.1零售业

  零售业是商贸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一环。零售业通过销售商品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零售也成为了重要的商贸流通形式。

  3.2批发业

  批发业是商贸流通的重要环节,主要负责从生产者处购买大批商品,再进行分批销售给零售商和其他流通商。批发业的发展能够加速商品的流通速度,减少库存压力,为零售商和消费者提供稳定的供应。

  3.3物流业

  物流业是商贸流通中的重要环节,负责商品的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物流的高效运作可以保证商品的快速交付和配送,提高了商贸流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3.4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商贸流通的新兴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品的线上交易和流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商贸流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商贸流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

  4.商贸流通的发展趋势

  4.1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贸流通也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和跨国物流等形式的发展,使得商贸流通的参与主体和市场范围更加广泛,推动了全球商贸流通的深度融合。

  4.2数字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商贸流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商贸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在逐渐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商贸流通的效率和便利性,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4.3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商贸流通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绿色供应链、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低碳物流等都成为商贸流通发展的方向,推动了商贸流通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5.总结

  商贸流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生产和供需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升消费者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商贸流通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等。随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商贸流通也呈现出国际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商贸流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商贸流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篇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

  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市场监管。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必须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政府应加大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价格机制和市场准入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秩序。

  其次,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力度,提高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电子商务交易的监管,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第三,优化商贸流通业的人才培养。商贸流通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设商贸流通专业,并加大对商贸流通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还应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四,加强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合作。商贸流通业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业,各个环节之间需要密切协作,才能实现良好的运转。政府应加强对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流通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为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最后,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的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商贸流通业已经进入了智能化时代。政府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

  度,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于商贸流通业中。同时,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加强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要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优化人才培养、加强合作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现代商贸流通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篇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努力化危为机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实现我市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面临严峻形势的紧迫需要。

  一、流通力的内涵与发展流通业的重要性

  (一)流通力的内涵

  流通力就是流通领域的生产力。流通生产力应该是社会把产品运送到消费(包括生活和生产)领域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花费在流通领域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同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花费越少,产品被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数量越多,就说明流通生产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流通力取决于流通规模和营销能力,即流通力=流通规模+营销能力。流通规模是硬件,营销能力是软件,两者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流通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

  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助推器。

  计划经济是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受生产支配,往往容易形成卖方市场和短缺经济现象。而市场经济是以消费需求决定和带动生产。努力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成为市场经济能够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流通带动生产,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运用高新科技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大流通体系,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三)城市要发展,流通必先行

  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流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和辐射力。一个已为国际经验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城市的特征都表现为商业高度发达与成熟。所谓商业高度发达是指多种业态并存,为商业配套的企业设施齐备,信息系统与服务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辐射范围广;而所谓商业成熟即意味着商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明显,并拥有科学的管理系统、营销技术和经营理念。唯有流通活跃,经济才有活力,要素的不断流动与重新优化配置才能得以实现。

  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即:竞争力=生产力X流通力。在生产相

  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流通力小于1,不仅本地生产能力无法实现,而且内外交流堵塞,这就大大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如果流通力大于1,不仅可以弥补本地生产能力的不足,而且通过促进内外交流、优势互补、组合配置,可极大提高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更依靠商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名列世界竞争力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其生产优势,而在于其强大的流通力;我国香港也是靠“商”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流通力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才能促进杭州城市发展和杭州各项功能的发挥,提

  升杭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市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部门,对拉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1-9月,我市商贸流通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3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实现增加值3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全市GDP的11.6%,比重较上年有所提高。商贸流通业总体效益提升,2008年1-9月实现利润总额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一批实力强,发展快的大型企业,在我市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2008年1-9月,在全市贸易企业中,销售总额超亿元的贸易企业778个,拥有资产总额2232.2亿元,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887.76亿元,分别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87.5%和92.1%;实现利润总额73.46亿元,占全市限额

  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99.4%,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和蓬勃的发展生机。具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流通主体呈多元化格局,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商品流通业是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领域之一,打

  破了国有经济主体大包独揽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格局,建立了新型的商贸流通所有制结构。2008年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

  经济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百分之百下降至4.1%,非国有、集体经济比重高达95.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7.1%,股份制经济比重占30.3%,外商及港澳台

  商经济所占比重为8.5%。我市流通领域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1-9月,我市民营经济实现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5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1%;实现商品销售额4358.67亿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民营企业已成为全市流通领域的主力军。(见下表)

  2008年9月底限上批零业和住餐业企业及就业人员

  法人单位(个)

  就业人员

  (人)

  法人单位(个)

  就业人员

  (人)

  合计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201111152200773157663272062411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632411022324658331045162257642498(二)行业结构日趋优化,流通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结构是商贸流通业内部以流通环节和渠道的设定

  为基础形成的结构性特征,最核心的部分是由批发和零售两大部分构成,其发展水平反映了流通业

  的演化历程及所处阶段,其变动趋势反映了流通渠道的市场配置及运作效率。从2008年1-9月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显示,我市商品流通行业构成主要以批发业为主,单位数和从业人数分别占到

  72.1%和47.2%,零售业、餐饮业次之,零售业单位数和从业人数分别占17.8%和28%,餐饮业

  单位数和从业人数仅分别占10.1%和24.8%。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中,批发业占88.5%,

  零售业只占11.5%。

  从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的内部行业构成看,据2008年1-9月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显示,批发业主

  要集中在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

  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的单位数占全部批发业的85%,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销售额分别占80.1%、84.2%、83.6%。零售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百货超市零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的单位数占全部零售业的76.2%,从业人员数、资产总

  额、销售额分别占79.2%、78.1%、83.5%。餐饮业主要集中在正餐服务行业,其单位数占全部餐饮业的90.3%,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营业额分别占全部餐饮业的51.4%、81.2%、54.5%。

  (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连锁经营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

  断提升,跨国零售企业和国内大型连锁企业纷纷抢滩杭州市场,基本形成了本地连锁企业、国外连锁企业、外省连锁企业齐头并进的流通格局,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

  发展势头强劲。到2008年9月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零售业和餐饮业连锁企业103家,比2000年

  末增加80家;连锁企业门店数5307个,比2000年末净增5001个,门店数超100个的连锁企业达14家。103家连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8.87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42.7%。2008年1-9月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连锁企业已达42家,其中超10亿元的7家。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

  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市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的136个乡镇中,已开设连锁超市181家,实现了乡镇连锁超市网点全覆盖;在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的基础上,连锁超市的重点向行政村便利

  连锁店延伸和发展,全市农村2124个行政村中有1958个村开设了连锁便利店2406家,覆盖率达

  92.2%。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四)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大市地位不断巩固。我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为促进我市加快建设全省的商贸中心、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改造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硬件设施档次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截止2008年月末,全市亿元以上市场129个,1-9月实现成交额1725.34亿元,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28个,实现成交额1419.61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总成交额的82.3%,超百亿元的超大型市场4家,实现

  成交额632.35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总成交额的36.7%。我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摊

  位数、成交额等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

  (五)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人数不断增加,我市餐饮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1-9月,我市餐饮业实现零售

  额1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增长幅度居商贸流通各行业之首,比批零贸易业增幅高2.3个百分点,比其它行业高23.9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高2.1个百分点,占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增长2.1个百分点。我市餐饮业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营业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快了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2008年9月末我市限额以上连锁餐饮总店发展到20家,连锁门

  店781个,营业额37.33亿元,涌现出如“知味观”、“花中城”、“外婆家”等一批餐饮企业的著名品牌,誉满杭州,打响浙江,乃至全国,从而成为引领杭州餐饮经济的排头兵。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迅猛扩张,经营汉堡包、比萨饼的西点房和形式多样的奶茶店四处开花,咖啡厅、冷饮店、酒吧、休闲吧生意火爆。多业态发展的各式中西正餐特色餐馆、宾馆餐饮、快餐自助餐馆、外卖送餐、商场超市餐饮、美食广场,以及遍布城乡各地的小餐馆、外地风味小吃店,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我市商贸流通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

  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与发达国家(地区)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一)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制约发展。2000年以来,尽管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年攀升,但

  居民消费倾向仍逐年下降。2000年至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分别是80.6%、82.3%、78.2%、77.1%、77%、80.9%、76.1%和68.7%。消费需求下降必然造成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从网点布局看,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相对于城市,我市农村市场建设进展比较缓慢,流

  通体系尚不健全,农村流通网点依然稀少,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综合运行成本偏高等状况仍然存在,导致农村的部分消费流向城市,延缓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进程。2008年1-9月,全

  市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6.6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农村商业网点分布散、市场

  秩序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侵害农村居民消费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市以实施

  “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户放心店”工程等为载体,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三)从盈利状况看,整体经济效益欠佳。近年来,由于能源、粮食、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扬,导致商贸流通企业购进成本增加,而在销售终端,由于买方市场形成,一些商家为争夺客源,无奈采取低价竞争和各种优惠,使商业毛利大大减少,从而导致商品销售利润率下降,一些企业入不敷出,亏损破产。2008年1-9月,从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看,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达74%,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仅为1.53%、1.31%,表明企业的盈利水平仍然偏

  低。而餐饮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堪忧,2008年1-9月,全市186个限上餐饮业法人单位营业利润总额

  仅为3.94亿元,利润总额仅为3.89亿元,企业亏损面超过50%。

  (四)从利用外资水平看,对外开放程度偏低。加入WT3来,我市对外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商业利

  用外资项目明显增多,国际商业巨鳄中已有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著名连锁超市纷纷登陆杭州市场,全球零售业第一巨头沃尔玛也已入驻杭州。但总的来看,我市批发零售业利用外资水平仍不高,对外开放程度偏低。2008年9月底,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家,只占全部限上法人单位数的外商投资企业仅有22看,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仅为发零售业、餐饮业吸收合同外资

  1.4%,销售额占1.3%,比重明显偏低。从法人单位实收资本结构

  59.35亿元,占全部限上实收资本的2.3%。2008年1-9月,全市批

  3.4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万美元,分别仅占全市的9.5%

  和3.8%。

  四、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奋斗目标,必须加快消费的增长,尤其重视挖掘农村市场的潜力,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格局”。报告中还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应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改造和提升

  1、继续做好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增强市场功能。我市是全省的“市场大市”。数量众多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市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历史上起到了活跃经济、积累资本、培育产业、增加供给、扩大就业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市的商品交易市场在总体上处于三种状态:一部分市场已完成历史使命,逐步趋向萎缩或消亡;一部分市场随着厂家直销方式的发展、全国同类市场的兴起,经营业绩下降,处于勉强维持状态;还有一部分经过不断改造和提升,继续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因此,从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看,今后要按照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依据全市现有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区位,以及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职能

  分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组织、经营和管理的创新。重点要提高其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采取市场经营与商品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利用专业市场的知名度,探索定牌、贴牌加工,自主开发产品;采取交易中心与展示中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市场设立产品展示中心;采取散户经营与公司制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利用专业市场的优势,增加会展功能,培育知名会展;延伸服务内容,增强配送功能,推动商品交易市场从商品集散地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带动市场升级。

  2、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以连锁经营为主要载体,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主流。我市连锁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在流通企业改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没有形成发展连锁经营的合力,导致整体规模较小。我市本地的连锁经营企业普遍存在单店规模小、门店数量少和知名度低等方面的问题。随着零售领域的开放,国内外一些知名连锁企业加快了进入我市的步伐,挤压了我市本地企业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要正视现实,根据全市各地的实际,明确发展重点。当前,应继续发展农村连锁企业,构筑县城、中心集镇和经济发达村的农村连锁网络。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支持市内连锁企业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进货成本。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加快新兴流通业的发展

  1、加速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物流配送是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

  配送的完善和快捷成为实现连锁经营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市大多数连锁企业尚无独立的配送中心,即使有些企业有,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和配送比例较低。因此,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成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配送的关键。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与水平,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配货电子

  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二是整合物流资

  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的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物流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三是抓好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的建设,提高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四是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金,为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它具有无时空限制、便捷、互动等优势,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总的看,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要遵循国际规范,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努力推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重抓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三)整合现有资源,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和组织结构。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发达的商贸流通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如美国拥有沃尔玛,法国拥有家乐福,德国拥有麦德龙。培育大型民族商贸流通企业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也符合我市的实际。我市应抓住机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培育,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2、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我市商贸流通业在抓“大”

  的同时,还要扶“小”。中小型流通企业是我市商贸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从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较少,绝大多数是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销售规模不大。因此,要提高商贸流通行业的整体水平,就要积极推动广大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共同发展。根据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特点,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采用联合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提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其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创造有利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个体经营户的管理,积极为个体经营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推荐访问: 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 流通 重要性 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