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40篇)读《裁判是怎样写成》有感汇编

2023年(40篇)读《裁判是怎样写成》有感汇编

时间:2023-12-29 08:00:1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40篇)读《裁判是怎样写成》有感汇编,供大家参考。

2023年(40篇)读《裁判是怎样写成》有感汇编

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有感汇编(40篇)目录让老百姓感受到家门口的法院学会对话善于对话 写出具有说服力的判决书融汇法、理、情,用心谱写裁判乐章笔墨之间见寰宇在学海中畅游在写作中闪光司法有理性裁判有温度做一个合格的学徒以裁判之名求法律正义公平正义拳拳为民新时代裁判文书之美学无止境,做“会说话”的法官用公心、善心、耐心书写每份答卷法理情的融合统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写理性而温情的裁判文书用“匠心”书写公平正义裁判写作之三境界守正持义落于笔下“对话是为了说服”融汇情理法浇筑天平红在裁判文书中释放学习热情  思辨能力与写作冲动吃得了苦、装满着爱、着眼于细成于琐碎折于骛远裁判应当这样写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用心写好每份判决书裁判的温度与理性打开裁判之门何以成就裁判佳作裁判的力量:让人为之清醒而又无比动容坚守公平正义初心  写就高质量裁判文书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看得懂的方式实现执行路上铸文章一枝一叶总关情如何在裁判中正确对话对话式裁判文书的现实意义秉持学徒精神传承火炬之光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练好基本功工夫在文书外裁判是一场修行

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有感汇编

(40篇)

目录

1. 让老百姓感受到家门口的法院3

2. 学会对话善于对话 写出具有说服力的判决书6

3. 融汇法、理、情,用心谱写裁判乐章9

4. 笔墨之间见寰宇11

5. 在学海中畅游在写作中闪光14

6. 司法有理性裁判有温度17

7. 做一个合格的学徒20

8. 以裁判之名求法律正义23

9. 公平正义拳拳为民26

10. 新时代裁判文书之美30

11. 学无止境,做“会说话”的法官34

12. 用公心、善心、耐心书写每份答卷37

13. 法理情的融合统一40

14.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44

15. 写理性而温情的裁判文书47

16. 用“匠心”书写公平正义50

17. 裁判写作之三境界53

18. 守正持义落于笔下56

19. “对话是为了说服”59

20. 融汇情理法浇筑天平红61

21. 在裁判文书中释放学习热情  思辨能力与写作冲动64

22. 吃得了苦、装满着爱、着眼于细67

23. 成于琐碎折于骛远72

24. 裁判应当这样写75

25.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79

26. 用心写好每份判决书81

27. 裁判的温度与理性84

28. 打开裁判之门86

29. 何以成就裁判佳作89

30. 裁判的力量:让人为之清醒而又无比动容91

31. 坚守公平正义初心  写就高质量裁判文书94

32. 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看得懂的方式实现97

33. 执行路上铸文章99

34. 一枝一叶总关情101

35. 如何在裁判中正确对话103

36. 对话式裁判文书的现实意义106

37. 秉持学徒精神传承火炬之光109

38.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112

39. 练好基本功工夫在文书外115

40. 裁判是一场修行118

让老百姓感受到家门口的法院

近日拜读了李广宇法官写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感慨颇深。虽然这本书主要写了行政审判的案例和司法理念,但法律本身都是相通的,都透出大爱、公平和正义,都是为老百姓解决矛盾。其中李法官在书中写到湖北等地进行巡回审判的案例,也让我想起前些年办理的一起“五棵树”案件。

案件看上去并不复杂,因被告砍了原告的五棵树,原告要求被告进行赔偿,诉讼标的仅数千元,但在看了起诉书后我却发现这个案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简单。一方面,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被告之所以砍树是认为原告种的树侵占了其自留地,二人真正的矛盾实际是对自留地权属的争议。土地矛盾往往是乡村矛盾的起源和核心,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后续一系列纠纷,不仅影响邻里和谐,还易形成各类争讼信访,此案标的虽小,但矛盾绝不小。另一方面,原、被告双方邻里矛盾数十年,但当地村干部不愿过多介入做深入的思想教育和调解工作,任由二人的矛盾愈演愈烈,直至诉至法院,这也反映出基层干部自治意识的缺失和自治能力的不足。

秉着院领导积极办理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理念,同时也为推动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矛盾化解,构建和谐村民关系,我主动提出承办该案。在召开听证、初步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我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并对周边村民进行了调查询问。通过现场地貌和村民陈述,我基本确定了五棵树所在土地的确属于被告的自留地这一事实。在对案件心中有数后,我当即决定开展巡回审判,借助“左邻右理”法官进网格平台,会同当地政府和村委到现场开庭。在我的要求下,村干部在开庭前也主动找到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安抚双方的情绪,开庭当天还邀请了当地村民参与旁听庭审。庭审结束后我又分别对原、被告做思想工作,以基本事实为基础,从双方在处理矛盾中存在的不妥行为入手,让原、被告分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双方均同意各退一步,最终原、被告握手言和,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原告返还土地并放弃要求被告赔偿损失,被告当庭向原告赔礼道歉。当时不仅原、被告双方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旁听的村民也纷纷表示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同时当地村委和政府都对法院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很认同,是今后在基层自治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结案后,我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本案之所以能够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正是因为巡回审判所带来的优势:一是通过现场的实地勘察和调查,确定基本的事实,从而把握双方的心理底线,为调解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巡回审判也给了当事人一定的道德压力,原告在法庭听证时一口咬定案涉土地不属于被告的自留地,而在巡回开庭当天,面对知根知底的乡民,原告对土地权属问题不再矢口否认,最终同意归还土地,而被告在认识到自己擅自砍树的错误后,同意当着众多乡亲的面向原告赔礼道歉,也让原告觉得自己有了面子,最后不再要求被告赔偿五棵树的经济损失;
三是巡回审判拉近了法律和老百姓的距离。正如李法官在书中所写“对话是为了说服”,巡回审判本身也是法院和老百姓之间一场面对面的对话。于当事人而言,是法院到家门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于老百姓而言,则是法律在俯身聆听人民的声音。法律是权威的,但并不代表司法应当是冰冷的,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倾听,就是在传递司法的温度、展现司法的温情,让老百姓不仅因为法律的权威性而愿意遵守法律,更因为司法的说服力而愿意相信法律;
四是巡回审判也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我作为院长,带头开展巡回审判工作,给当地干部参与乡村矛盾化解的压力和动力,而村干部的积极参与,也为调解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巡回审判,基层村干部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司法工作是如何开展,促使基层自治组织形成第一时间参与矛盾化解的工作机制,有力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法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同时这也是法院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

审判如何体现公正,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公正,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判的公正,还要审的公正。对于司法者来说,审判不是机械地运用裁判技巧,不是单纯地审结案件,而是在审理过程中,讲清是非曲直,尊重公序良俗,传递法治理念。我想,这也正是李法官所说的“另一个层面的司法的温度”。


学会对话善于对话 写出具有说服力的判决书

每观经典裁判文书,如同欣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既为其文辞之斐然流畅所折服,又被其情理法汇融一体所膺服,可谓神乎其技。反观自己之判决,总觉相去甚远,虽揣摩日久亦难窥堂奥。近日,反复研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深感获益匪浅。该书系最高人民法院李广宇法官所撰,积其多年审判之功力,以简约文风解释其中关窍,可谓形神骨肉皆备,令人阅后有醍醐灌顶之感。书中提出的“对话式裁判文书”,尤其让我有触动有共鸣。

判决是一种说服的艺术。“对话是为了说服”,判决亦是为了说服。一份好的判决书,必须具有说服力的内在品格,否则其心不服则必然瓜葛丛生。要学会说服,则必须依赖对话,以判决书作为对话载体。对话式的判决书,必须晓其实情、通其真意、明其道理,又须文风文辞恳切、情理法理精当、援法释法充分。

好的判决,要学会和当事人进行对话。通过对话,能够查清问题、解冤释结,消除当事人的块垒积愤,让当事人真心服判息诉。李广宇法官在书中谈到“找话题”,很值得借鉴。和当事人进行对话的话题,需从当事人提交的各项材料中去寻找。但是,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可能会思路不清,缺乏逻辑,甚至杂乱无章、讹误百出。这就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当事人的话题,“不能杜撰”“善于加工”“学会归纳”“注意排序”“埋下伏笔”“脏话不录”。在找话题的过程中,要全面准确概括当事人的意见和主张,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刻意回避。开庭前要认真做好庭前准备工作,把握好每次庭审机会。必要时可以到现场去走访,就地办案、巡回审判,使得判决过程更具对话色彩。有效的对话说服,不但让当事人知其然,更让当事人知其所以然。

好的判决,要学会和上下级法院对话。中级人民法院既要监督基层法院的办案,还要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法院与法院之间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裁判文书上。必须上下兼顾,以对话式姿态沟通上下级法院。发改基层法院的案件,发改理由要让基层法官能够理解和接受,要以理以法服人,而非不顾及基层法官之感受甚至简单强横。否则,既严重影响中级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亦不利于构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良性关系。“尊重下级法院法官,并非不讲原则,一团和气,对于下级法院裁判中存在的错误必须指出,即使判决结果并没有变动”。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部分案件,还可能接受省高院的二审或再审。秉持向上对话之姿态,须要将判决理由讲得明白透彻、理据充分,要让省高院的法官读得轻松、读得信服、读得赞同,切不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

好的判决,要学会和社会公众对话。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接受社会公众之监督,无疑是法官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判决公开,意味着全民检阅。若不能说服社会公众,判决本身可能会招致社会批评,严重的可能演变为社会事件。我们需要学会对话、善于对话、在对话中说服,判决时就以社会公众作为潜在的说服对象,摆事实、讲道理、堵争点、论法据。这不仅要求我们法律功底深厚、表达严谨流畅、文风简约易懂,更需要我们丰富社会经验、关注社会动态、把握社会趋势。“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一份好的判决,应当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或共情,引发社会公众的理解或认同。这尤其需要我们娴熟掌握以文对话、以判说服的法律艺术。或许,我们不能像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那样文采飞扬、汪洋恣肆、雄辩滔滔。但是,至少我们的裁判文书要让普通老百姓读得懂、绝大多数人读得通、社会公众读得认同,善于用他们理解接受的道理规则阐释支持我们的判决结果。


融汇法、理、情,用心谱写裁判乐章

“经典文书来源于对案件的精准把握,也来源于法学理论的深厚积淀;
来源于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也来源于对话式文书的孜孜以求。快乐合议,快乐书写。青灯黄卷,其乐何如。”这是李广宇大法官在《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中,法官助理记录的他们在第四巡回法庭的工作方式,也深刻总结和概括了一篇经典的裁判文书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干警,常常只顾着怎样快速有效地审结案件,却忽视了裁判文书的重要性;
常常只注重裁判文书中的判决结果,却忽视了如何说理、让当事人信服才是好的裁判文书的灵魂。读完《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触是:一篇经典的裁判文书,要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好的裁判应当讲清法理。如何让人“看得见”司法公正,裁判文书中除了需要公开事实认定的过程外,还应当适法得当,论理充分。文书的说理与论证才是裁判公正的核心,是案件事实与裁判主文的桥梁。李广宇大法官积极倡导的“对话式裁判”,即“跟当事人对话,逐项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只要有的放矢,充分说理,就能有效提升司法裁判的接受度”。具体到文书写作中,就要求法官要学会在复杂案件之中抽丝剥茧,准确归纳争议焦点,然后针对焦点一一回应。唯有如此,才不会出现“置当事人之论点于不顾,胜诉者,有侥幸之感;
败诉者,心有难服之处”的怪象。

好的裁判应当讲透事理。案件事实是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确定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客观事实都是“过去”的事实,作为裁判者首先要通过庭审、运用证据规则、经验法则等对案件事实进行判断、认定,从而推导出最接近客观真实的法律事实,使已成为“历史”的客观事实得以重现。在这个推导过程中,每一位裁判者做到细思量,重实地勘察。正如李广宇大法官为了查明宅基地如何被占用而选择直奔现场就地办案,为了一个搬迁纠纷案件亲自到塌陷区,为了一个地址灾害案而去现场勘查“死亡路段”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写好裁判文书,实地走访、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好的裁判应当阐明情理。感人心者,莫不先乎于情,裁判文书也不例外。法律是司法机构和法官应当掌握的“灵丹妙药”,法律以外的道德、人情也是司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正如卡多佐的名言:“不管法律规范表现的多么严格,实际并没有失去悲天悯人的品质”。在辉县1700余名水利伤残民工要求提高抚恤金标准的再审案件中,李法官便提出“带着感情去办案”新思路,在裁判文书中,一方面对案件性质进行了定性,另一方面又大量篇幅表达对农民工的理解与同情。这份被誉为“最高法史上最温情判决”,得到了当事人及社会各界的好评,更为法官树立了榜样。

李广宇大法官这本《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是一本实用的法律读本,作为年轻的法官助理,应当常读常思,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用心撰写裁判文书,成为李法官书中所讲“接过火炬之人”。


笔墨之间见寰宇

学习法学期间阅读过一些中外法学名著,字里行间,博大精深,更添对法律世界的景仰。如今步入法院,邂逅这本好书——最高人民法院李广宇法官撰写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我感到惊喜而幸运。不同于其他高深的法学著作,读这本书像是与李法官穿梭于一个个话题间交流对话,如切如磋。才华横溢又亲切自然的文字下,蕴含着作者丰厚的精神财富。打开书本,细细翻阅,我仿佛既在浏览高深理论的通俗讲义,又在观看司法实践的记录影片;
既在借阅资深法官的思考随笔,又在学习年轻法官的成长指南。

“对话式裁判文书”概念的提出、理性诉权观的论述、对行政诉讼不同维度的认识、诉讼类型化的阐释、司法温度的意义……书本所探讨的这些话题、观点充分彰显出作者的司法哲学与价值目标,发人深省。而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法院新人与法律学徒,通过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对裁判文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写出优秀的裁判文书有了神圣的使命感与不断探索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裁判文书——当事人间法律关系的宣言书。裁判文书对于当事人而言,是法律最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裁判文书,争议的法律事实得以认定,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得以回应,权利义务得以分配,以及在一次次的判决中,通过裁判文书对诉讼正义作出司法判断。因此,对于诉讼当事人而言,裁判文书就是双方之间法律关系最具权威的宣言书。同时,它也并非冰冷无情,而应是一张有温度的宣言书。正像作者所主张的那样,透过裁判文书还要传递法律所应有的温情。这里“情”可以是民意与舆情,也可以是对弱势群体的衿恤之情。怀着对法律的景仰,抱着对当事人的尊重与负责,法官撰写一篇篇文书,除了应当具备足够的法律素养,还要有一颗正直衿恤之心,以内心的善良温暖融化制度规则的冰冷。

裁判文书——面向公众的最佳普法平台。作者说,裁判文书的首要任务,在于向外界解释说明判决是规范合理的,进而使公众信服并感到满意。作为国家审判机关,除了直接参与诉讼的当事人之外,法院与社会大众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法院不需要重视其法治宣传和教育引导的功能,而裁判文书就是连接法院与公众的一座桥梁,通过文书公开,辨法析理,引导公众理性行使诉权,培养公众的法治意识,引导公众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就是其普法价值的发挥,所以说判决就是活着的法律。胸怀大局,用心普法,把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当成一堂法治公开课,也能体现另一个层面的司法的温度。

裁判文书——法官最亮眼的名片。裁判文书是“裁判的载体、司法过程的总结、审判结果的结晶”,也是一名法官法律素养与判案能力的体现。在《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中,作者几乎在每一篇中都会引用自己撰写的裁判文书原文以举例或说理,其文书个人风格强烈,行文流畅精准,兼具理论性与文学性,体现出其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与法律实践经验,更流露出他对审判事业的执着热爱。公众和读者通过这张名片对于李广宇法官有了直观的认识,笔墨间流露出的法治观念与文学才华塑造出他的卓越风采。我突然明白,通过实践中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打磨,以及法学专业知识以外的博览群书,原来法官的才情可以不被庄严的黑袍所掩盖,法官的理想可以不被厚厚的卷宗所淹没,而创作出入情入理且文采斐然的作品。作为法律学徒的我,也将学而不厌、上下求索,用整个职业生涯的努力去铸就这张名片。

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终于将这本书读完一遍,对于作品中的道理可能只悟得皮毛,需要今后摆在案头多次翻阅。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好书陪伴,让自己在优秀作品的浇灌下蹑景追风、精进不休。


在学海中畅游在写作中闪光

对该书的了解,是源自于一篇公众号的分享内容,因为当时正在为征收补偿类案件的撰写发愁,但后续并没有深入拜读。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本书开宗明义,从审判实务出发,将司法理论、审判理念等融合于实际案例中,不止于此,背后展现的更是作者丰富的法学功底和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成绩斐然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学习,更来自于对写作的兴趣。

好的裁判文书源自于学海无涯。我平时的撰写流程是在归纳争议焦点的基础上,援引法条后再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释法明理,可以说这种流程突出的是一个“稳”字,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撰写态度,看似四平八稳,凸显的是知识储备的不足。全书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法学大家的理论和精彩判词,如对丹宁勋爵及《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大量论述,作者在撰写《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读本》时参考的《日本行政程序法逐条注释》,可见知识的积累是量变到质变转化的前提。多少次看到庭里的前辈法官青灯黄卷,积案盈箱,在每一个办案的日夜,都有他们激烈的讨论和火花的碰撞,这些都是我的榜样,是我学习的财富。

好的裁判文书源自于笔耕不辍。“你要想当一个出色的法官,一定要培养起对于写作的兴趣,而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李广宇法官精准的话语点明了优秀裁判文书的必要条件。记得我刚刚撰写裁判文书时,很多时候对案件说理只是简单地罗列,或者参照最高院类案文书进行复制粘贴,毕竟办案之外的法官助理还有诸如综合文稿、D建维护、信访接待等的“杂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做到保质保量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南通中院的“女子五次被结婚”案和常州中院的老小区加装电梯案件分别入选最高院和省高院十大案例,承办的法官及合议庭人员在案件量巨大的情况下实地勘察走访,多次与当事人及行政机关沟通,正是由于多年来的写作经验,才能在裁判文书方面做到兼顾法理人情,贯彻司法为民理念。很多时候的文思泉涌、灵光闪现就是来自于手下的一尺笔锋,多看多写,克服懒惰情绪,去努力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让判决充满司法温度。想想大部分民事部门的案件远远多于我所在的行政庭,且能涌现出很多优秀法官和裁判文书,身为法官助理的自己又怎能嫌苦怕累呢?

好的裁判文书源自于慎思笃行。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后,许多案件得到下沉,一个案件到手,主体资格、案件事实、诉讼请求和诉讼类型等每一个环节的出错都可能导致审判方向的不同。行政诉讼的目的之一在于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当事人何种利益受损,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及一审程序是否合法,这些都需要在裁判文书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精审涉教育、医疗、征收等涉民生案件,优化行政审判思维,查清案件事实,显得尤为重要。记得在给某个案件的文书校对时,发现事实查明部分出现了严重错误,经查是因为将同类案件其他裁判文书的某段进行摘录复制后没有更改,因案件涉及补偿金额,判决一旦发送结果不堪设想。

最后,引用该书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快乐合议、快乐书写,青灯黄卷、其乐何如。”在学海中畅游,在写作中闪光,愿我以后的法官之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司法有理性裁判有温度

近日有幸拜读了最高人民法院李广宇法官的著作《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他详细记录了在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和第四巡回法庭工作期间对所办理行政案件的分析思考和探索过程,提炼出“对话式裁判”“实质性裁判”和“彻底裁判”的审判理念和裁判方法,直击审判实践难点,为解决裁判困惑提供了良方。

一、“改”与“不改”的选择之惑

作为一个从事民商事审判多年的法官,阅读过千余件上诉状,发现它们从格式到内容,从行文风格到表达立场,可谓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由于文化水平、写作技巧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当事人或代理人都能提交一份符合法官要求的上诉状,但上诉意见又是每份裁判文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对上诉状“改”还是“不改”以及“如何改”,就成为民商事法官比较纠结和头痛的问题。“不改”或者说“不大改”自然有他的道理,因为曾有顶真的当事人投诉,说法官对他的上诉状进行了修改,没有保留他的“原汁原味”。几经纠结后,我还是坚持对上诉状进行适当的修改,抛却文字、语句上修改不说,对上诉观点和理由的归纳提炼,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二审的审理方向和审理思路,更为裁判文书的说理部分锁定了争议焦点。

二、法理与情理的选择之痛

法律的生命在于法理,法理是每一个法官都应当坚守的。可是案件办得越多,就越觉得法理与情理会产生冲突,在不断碰撞。作为法官,一面要提醒自己保持公正中立,做到铁面无私;
可另一面,毕竟不是超凡脱俗的神仙,每每看到“老实人吃亏”“小人得利”的案例,还是会于心不忍。与其说是在法理与情理中取舍,不如说是想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如何把握情理融入法理的分寸,于是就会倍感煎熬。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将案件再梳理一遍,或者到现场切身感受一下,正如李广宇法官所说的“到塌陷区去”,通过真实切入案件的情境,看清事情的真相,努力寻求情理与法理融合的突破口,力争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虽然这样会拉长写裁判文书的时间,但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三、专业与通俗的选择之难

法官的工作是审理案件,撰写法律文书则更多的是在说服当事人,在把握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让当事人信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服判息诉,才能落实司法为民的理念。非常赞同李广宇法官总结的“对话式”文书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能够有效回应当事人的诉求,不仅能让他们知道胜负,还知道为什么胜负。具体到裁判文书的表达方式,则应兼顾专业与通俗,力求两者能达到平衡。以民四庭审理的案件为例,建设工程类案件专业性极强,对于女法官来说,尤其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在办案过程中查资料、勤学习。只有将相关的知识点学通学透,在撰写裁判文书时才能体现出专业性,才能在准确适用法律条款的基础上,对法律条文作出专业的理解剖析。而土地承包案件和房屋买卖、租赁案件,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案情更涉及家长里短,这类文书的撰写就要侧重于通俗易懂,将法律规定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当事人看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是每一位法官的追求,最后套用书中的一段话“经典文书来源于对案件的精准把握,也来源于法学理论的深厚积淀;
来源于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也来源于对话式文书的孜孜以求”,与各位法官共勉。


做一个合格的学徒

初见书名,让我想起了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但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来自法官的著作,当我翻开书本,从《第六合议庭》读到《裁判还能这样写?!》时,我就像小标题中的“?”和“!”一样,被深深折服了,“如勾魂摄魄之具”“使人执卷流连,若难离别”。于是,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李广宇法官的这本著作,感觉酣畅淋漓,如饕餮盛宴,让人甘之如饴回味良久。全书以案例为引,除去头尾共包含68篇文章,内容广泛,从多个视角来详释裁判文书“应当怎么写”,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法官助理上了一节生动的课,受益良多。

一、学会在裁判文书中对话

裁判文书是最好的普法平台,作为司法权的执行者,法官要敢于在裁判文书中“说话”。一方面要学会跟当事人对话。要合理地在裁判主文中回应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及其最关切的事项,跳出“官老爷”的定位,在裁判文书中跟当事人“沟通”,可以花更多的笔墨来释法明理,通过“对话”来增强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认可与尊敬。另一方面要学会跟下级法院对话。要改变上级法院自认为“嘴大”的观念,上级法院的权威不是来自于案件“发改权”,而是来自于对下级法院的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断无疏漏的担当。在撰写上诉或再审裁判文书时,对下级法院正确的观点要予以赞同,对错误的地方不能一笔带过,要不惜篇幅地把问题说清楚,把路径指明白,这也是上级法院应尽的职责。

二、学会探寻自己的司法理念

在学校时,就经常听老师提起“法学跟哲学是密不可分的”、“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哲学是法学的终点”等观点,但什么是“法官的哲学”呢。在本书中,李广宇法官对“法官的哲学”下了定义:“法官的哲学”便是司法理念。裁判是司法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裁判文书是一个法官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对裁判文书的探讨、分析、思考和探索应当是对法律制度、价值目标、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探究。这些专有名词看起来有些高深莫测,但如果换成李广宇法官所述的理性诉权观、诉的利益、司法的温度、司法权界限等名词,再结合书中具体的案例注析,便会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对司法理念的直观印象。如,树立理性的诉权观,就是要通过立法、释法、司改等多种手段,一方面来缓解案多人少的压力、尽可能减少滥诉情况;
另一方面也要合法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保障解决矛盾的司法道路畅通。法官的哲学并非是完全同一的,否则就像哲学脱离了“辩证法”一样。每个法官的哲学都要自己探索,同时不断吸纳有益经验(正如本书所授,我想这也是李广宇法官的初衷),最终形成自己的哲学。正如丹宁勋爵所说“不是许多法官——即使是上诉法院法官——都有明确的法律哲学的……我发现我慢慢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法律哲学”。

三、学会如何写好裁判文书

首先,要正视法律与文学的关联。合格乃至优秀的裁判文书离不开遣词造句、释法说理,行文简洁流畅、逻辑严密扣题,这既是法官的必备素养也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波斯纳法官曾说“文学能力可能是法官的优秀特征中比分析力更重要的一个特征”,提升写作能力和技巧,是写出“会说话的裁判文书”必备要件。其次,裁判要结构清晰、叙述分明。根据最高法院的规定,只有裁判文书的“本院认为”部分,才是法官可以自由发挥的“自留地”,如何写好这部分,框架基础很重要。李广宇法官给我们提供一种成熟的经验参考:根据具体案情的需要适当划分段落,每个部分加上一些小标题,以便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再者,“法贵简当,使人易晓”。这里有两层要义,第一层要义是指:在撰写裁判文书时要注意提炼、删繁就简,不能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写的杂乱冗长,让别人看着累;
第二层要义是指:撰写的裁判文书要让读者看得懂,裁判文书最直接的读者是当事人,间接的读者是社会公众,这些读者中固然有专业的法律人士,但更多的普通群众,要求裁判文书在书写时,尽量少用行话,多用简洁直白的话语。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也是初入法院队伍的“学徒”,我满怀一腔激情,渴望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挥洒自己的汗水、正义和勇气。但是目前阶段打好基本功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感谢李广宇法官的这本如《钢铁》一样的书,让我在初始的道路上看到了前辈们“高举的火炬”,也希望将来的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接过这“火炬”,继续向前。


以裁判之名求法律正义

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一个好案例胜过一沓文件”。而裁判文书不仅是整个司法过程的总结及所有审判成果的结晶,也是案例的主要载体,更是社会认知、参与司法活动的主要窗口。可以说,能否撰写好裁判文书是考量一名法官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然而,裁判文书应当怎样写,却是一个还没有达成共识的话题。近日,在认真研读了最高人民法院李广宇法官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后,我获益匪浅,感触良多:一份好的裁判,应以法官的公正之心为灵魂,以勤勉尽职为保证,以牢握法律思维为基础,以行文之美为外在。

一份好的裁判以法官的公平正义之心为灵魂。司法裁判不是法律条文对于案件事实的简单套用,而是充满了法官对于法律的理解与解释,对于社会认知的吸纳与应用,甚至如李广宇法官所说的那样,需要“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创立出与生活的步调相一致的新的、公正的判案原则”。法律的规则也许会改变,也许会过于原则而多义,也许会因逻辑上的不周延而相互冲突矛盾,甚至也许会因不能及时修改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正如李广宇法官所提出的,作为一名法官,如果“只关心法律事实上是怎样,而不是它应该是怎样”,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只知砌砖而不对自己所建筑的房子负责的泥瓦匠”。然而,如果法官解释适用法律不以公平正义之心为“内功”,则其法律技术越丰富,则离撰写好的裁判就越远。因此,要完成甚至要创造一份好的裁判,首先需要法官秉持一颗公平正义之心。

一份好的裁判以法官的勤勉尽职为保证。公平是法律的基本品质,正义是法律的基本追求。而公平正义在司法个案中的实现需要以法官勤勉尽职,兢兢业业,依法运用证据规则查清案件事实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就需要法官在办案中多翻几遍卷宗,多审核几遍证据,多与各方当事人进行几遍沟通,多向当事人问几个“为什么”,多向自己多问几个“怎么办”,才能更好地掌握案件争议焦点,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证据质证与认证,才能更准确地确认案件事实,也才能最终真正吃透案情,为实现法律正义创造基本条件。

一份好的裁判以法官牢握法律思维为基础。公平正义展现于裁判,核心在于阐明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这就需以法律解释、运用、分析为具体路径。因此,一份好的裁判,不仅需要法官正确理解法律的字面文义,以保持法律实施的可预见性,更需要法官正确挖掘、理解法律条文背后所蕴含的法律体系逻辑及价值追求,以保持法律实施的个案正义。正如李广宇法官所言,司法裁判的过程充满了系统性,法律适用者必须将法律理解为相互联系的内容与价值评价的统一。良好的法律思维无疑是理解好、运用好法律系统性的基础与保证,也是架起法律正义与个案公正的主要技术桥梁。因此,一份好的裁判,不仅需要法官具有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谨,论证合乎逻辑的良好形式法律逻辑,更需要法官具有良好的系统论、辩证推理等实质法律逻辑。

一份好的裁判以行文之美为外在。正如李广宇法官所提出的“对话式裁判文书”这一新概念,裁判文书是法院与当事人、社会公众对话的重要载体,因此,裁判文书只有有的放矢,充分说理,体现行文之美,才能提升司法裁判的可接受度,才能充当好沟通之桥梁。行文之美并不是要求裁判文书要如诗词歌赋般辞藻华丽,修辞浮夸,而恰恰是要求裁判文书需讲求切事而论,平实简明,周密严谨。裁判文书说理要体现真实美,要有针对性,要务实求真;
裁判文书说理要讲求简洁美,要层层剖析,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不失透彻;
裁判文书说理要注重逻辑严密美,要论点正确、鲜明,要论据简洁、丰富,要论证合乎逻辑。

对于法官而言,裁判不是简单机械地运用法律技术,而是以一颗公平正义之心运用法律思维孜孜追求法律正义之过程;
裁判文书也不是司法过程的简单记录与归纳,而是法律正义实现过程的书面“对话”。正如李广宇法官所言,“经典文书来源于对案件的精准把握,来源于法学理论的深厚积淀,来源于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也来源于对话式文书的孜孜以求”,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研读李广宇法官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不仅要学习其裁判文书写作技巧,更应当领悟其追求法律正义之目标与初衷,以裨益于日常的审判工作。


公平正义拳拳为民

时光荏苒,转眼本人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已十年有余,期间辗转民一、审监、民五、民二多个部门,承办的案件涵盖了民事案件的各种案由、各道程序,也与各行各业的当事人接触、交流、争论过,当然也阅读了颇为庞杂的专业书籍。回想起来,感受最深的前一本书是已故邹碧华法官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因为它几乎可以说是手把手教我审理民事案件。而后一本,就是李广宇法官所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

新书刚到手时在案头闲置了几日。因为粗粗翻阅,发现谈论的多是行政审判方面的内容。“对我这个民商事法官,估计没啥大用吧”,心里不禁冒出这样的想法。不久,常州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我家所在单元有密接(后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社区紧急通知“哪里也不要去,直接回家隔离!”手忙脚乱地把可以撰写结案文书的案件材料上传云盘时,无意中瞥到了案头这本绿色硬封皮的新书。“闲来无事,翻翻也好”,这样想着,就把它连同一大摞材料塞进了居家办公的行囊中,风风火火地离开办公室。

居家隔离的日子重复、枯燥、焦虑,一家六口整天挤在不大的屋子里,老人的叹息声和孩子的打闹声不绝于耳,白天很难集中精力阅卷、思考,更遑论写文书了。想着以身作则培养亲子阅读的良好氛围,我拿起了这本绿皮书。温暖的阳光下,我一页一页慢慢翻着,越翻越感慨于自己先前认识的浅薄。李广宇法官虽然是在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写下的这一篇篇短文,但殚精竭虑地寻求事实真相、“摘下蒙眼布”去完成“道路的追寻”、层层诘问式地推演论证说理,这些一个个鲜活事例中凝结出的方法论和映射出的价值追求,值得所有以法律为业者共勉。感慨良多,但最令我震撼的,还要属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一位人民法官的拳拳为民之心:

《到塌陷区去》——“无论是基于《委托协议》约定的义务,还是基于湖北省关于治理重大地质灾害、实现安全生产的指示,对采矿塌陷区内的土地征用和地表设施搬迁所涉及的住户给予妥善安置,都是大冶市政府及金山店镇政府的法定职责,理应履行……同时,本院也建议再审申请人依法务实地予以积极配合以使纠纷尘埃落定,早日重建家园。”

《打转转》——“在事证清楚且裁判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首先选择对赔偿问题作出具体裁判,而非一概交由赔偿义务机关重新作出赔偿决定。……本院对这一状况亦深表忧虑,虽然并非通过本案所能解决的问题,本院仍吁请赔偿义务机关尽早作出处理。”

《彻底裁判》——“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方面认为,‘……王幼华房屋自被拆迁至今,未能得到安置补偿。洪山区政府作为该辖区政府应当履行相关职责,组织处理该房屋因被拆迁而遗留的安置补偿问题,以便早日妥善解决王幼华的安置补偿问题’;
另一方面又仅仅作出确认违法判决,而不是如再审申请人所请求的那样作出一个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而且,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也没有对是否存在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等情形作出任何说明。因此,再审申请人质疑二审法院‘遗漏诉讼请求、适用法律错误’并以此为由申请再审,理由成立。”

《司法的温度与界限》——“本院也专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辉县市政府依据与当前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就本案伤残抚恤金标准及相关问题统筹研究,在财政状况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提高抚恤金发放基准,以保障和改善水利伤残人员的生活水平。我们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再审申请人以及诸多水利伤残人员在内的人民群众。”

《不要小看小案件》——“对于这类十分常见的纠纷而言,与其兴师动众刚性裁判,不如协商调解来得经济和彻底。经合议庭建议,行政机关决定向再审申请人提供复印件。当合议庭致电再审申请人时,再审申请人正在去行政机关的路上,他说:‘我的诉讼目的就是为了拿到这份函件的复印件,现在他们愿意给我提供一份复印件,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同意撤回再审申请。’……合议庭乐见这种结果,并且一致认为再审申请人的申请应予准许。”

……

这些文章中摘录的李广宇法官本人所撰写的裁判文书片段,使我大受震撼!在缜密分析、准确说理的同时,随处可见的是对行政案件相对人实际困难的关心与为民解忧的真心。无论是认定原审行政裁判违法裁定再审,还是驳回再审申请但呼吁、建议行政机关解决实际问题,哪怕是解决纠纷后准予撤回再审申请,李法官的文书中都直接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切。

回想十多年的办案经历,很多当事人的面孔和话语仍历历在目。扪心自问,自己也是一个追求实质公平正义的法官,希望尽可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事实一个真相,但是司法的温度更多体现在现场调查和庭外调解中,鲜少在裁判文书中会有类似的表达。裁判文书应该怎么写?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似乎,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法官,我们习惯于解释论的路径,将法律的规定与案件的事实形成恰当的联结,关注这种联结的说理,形成逻辑和法理的自洽,通常便觉得大功告成。我们常常会告诉当事人“不行”,但鲜少敢告诉当事人怎么才“能行”;
我们会害怕多说多错、担上超越诉请裁判的嫌疑,而当事人权益的保护也往往在这种退缩中打上了折扣。李法官的裁判文字,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裁判思维并为之汗颜。法学理论的深度可以随着办案和调研逐步加深,裁判文书的写作能力也会随着总结和思考不断进步,但技巧的精熟必须以“为民司法”的情怀为核,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们要善于表达,更要勇于表达。如果我今后的每一篇裁判文书在定分止争的同时,也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让其他读到它们的人感受到类似李法官文书中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对人民的热爱,那么,我亦无憾了。


新时代裁判文书之美

李广宇法官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记载了作者作为最高法院资深法官在撰写裁判文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提炼出了“对话式裁判”“实质性裁判”和“彻底裁判”的审判理念和裁判方法,展现了一名高级法官的专业素养、为民情怀和文学功底。读完,让我受益匪浅。我受教最深的当属书中无处不在的新时代裁判文书之美。

“裁判文书是法院的门面、法官的脸面”。在很大程度上,裁判文书就代表着法院、法官。裁判文书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法院之美、法官之美。

裁判文书之美:善良之美。西方的法谚有云: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裁判文书的善良之美,在于法官对审判权的敬畏。审判权是法官对有利益冲突的矛盾纠纷进行居中裁决的判断权,具有国家公权属性,又与当事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人们常说:法官办的案件是自己的工作,却是别人(当事人)的人生。面对审判权,法官要始终心存敬畏,时刻谨记审判权的行使事关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以及当事人的家庭兴衰、命运荣辱。法官要用良知来驾驭审判技巧。裁判文书的善良之美,在于法官对公平正义的伸张。法官为公平正义伸张,要充分关注当事人的诉求。既要关注当事人表面的诉求,又要关注当事人隐含的诉求。针对当事人的诉求,既要从诉讼的角度去考虑案件如何了结,又要从化解矛盾纠纷的角度去斟酌如何案结事了。案件处理要力求“法、理、情”有机结合。当证据所呈现出的事实与客观事实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时,法官要主动依职权查清事实,无法查清事实时,尽量促成各方当事人调解。在有明确的裁判思路前,要先进行审慎的观察和研究,按照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出更理智更全面更接近客观公正的判断,确保作出的裁判兼顾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裁判文书的善良之美,在于法官对弱者的恻隐。古人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法官面对的当事人,有强者,也有弱者。我们既要坚决摒弃“谁弱谁有理”的错误倾向,又要坚决给予弱者必要的帮助。由于能力弱,弱者可能有理但无证据,我们要在举证上给予其必要的帮助。由于能力弱,弱者通过诉讼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在纠纷解决的渠道上给予必要的帮助。

裁判文书之美:专业之美。裁判文书的专业之美,在于形式:结构合理,要素齐全。结构合理、要素齐全的裁判文书能够清晰地反映当事人的诉辩意见、证据和案件的审理过程、事实、争议焦点以及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也符合一般人了解案件的习惯。在叙述案件事实时,要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详略得当的叙述。对于与争议焦点关系密切的事实,要详细叙述,对于时间先后特征明显的案件,要按照时间先后叙述。对于事实多、关系复杂的案件,要整理成不同的事实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呈现事实。尤其要注意的是,既要叙述无争议的事实,也要叙述有争议的事实。裁判文书的专业之美,在于内容: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的基本事实,即与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相关的事实,要查清。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对法院调取证据进行严格限制的情况,要依据法律规定,对于当事人的举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当事人调取证据存在困难的,要依法由法院调取。对在案的证据,要严格按照证据认定规则来进行认定,对于非法证据要坚决排除。裁判文书的专业之美,在于结果:适用法律准确,裁判结果妥当。对于案件可能适用的法律,要根据证据和事实,选择最契合的法律规范。对法律规范存在的理解歧义或空白,要按照法律解释的基本规则进行解释。对存在多种生效裁判确定的裁判方案的,要结合法律适用方法和法官良知,选择最妥善的裁判方案。要避免机械适用法律,导致裁判脱离基本国情和社会习惯。要避免逃逸法律规范,导致裁判规避法律规范和裁判规则。

裁判文书之美:平易之美。裁判文书的平易之美,在于对待当事人的姿态。法官在裁判文书起草时要放低姿态,平视当事人,切实体会当事人的想法,对当事人表现出尊重,与当事人的观点面对面,采用“对话式”的方式对当事人的主张进行全面有效回应。一些裁判文书从当事人主张的背景、真实意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给予当事人足够的尊重,指出其观点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最后即使没有支持其诉求,仍然获得了当事人的高度理解。这就是裁判文书采用平视当事人的姿态获得的良好效果。裁判文书的平易之美,在于语言的平实。裁判文书的语言要平和、理性、简洁,避免情绪化、晦涩化和个性化。实践中,有些裁判文书文字优美,传递的情绪鲜明,这样的裁判文书不能认定为好的裁判文书。有的裁判文书中出现“被告的主张毫无依据”“原告的诉请证据非常充分”等带有明显情绪的表述,不符合居中者的身份要求,导致当事人和公众对法院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裁判文书的平易之美,在于说理深入浅出。裁判文书说理要以争议焦点为起点,以论理为中心,将事实与法律有机结合,言之成理论之有据,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使最终的结论水到渠成的呈现。对于法律理解上的争议,要按照文义、目的、体系等法律解释方法进行论述,要避免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对于事实上的争议,要通过对各方当事人的证据的分析来阐述法院认定的事实。对于当事人持有的与争议焦点有关的主张,要逐一有效回应,以便让当事人知晓和理解法院裁判结论的原因。对于说理部分的语言风格,要做到深入浅出。一个真正理解了法律和审判工作的法官,一定是一个能非常随意和自如地把法律和审判工作用平实的、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人。

裁判文书不仅是法院的门面、法官的脸面,而且是法官的内心和司法能力的外在表现。要写出美的裁判文书,需要法官具有善良的内心,还需要法官具备完善的司法能力。


学无止境,做“会说话”的法官

晋升四级高级法官之际,有幸拜读了最高院李广宇庭长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细细读来,被李庭长深邃的法理功底、文学功底,还有他涓涓流淌的法官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折服。从事审判工作近15个年头,制作的裁判文书也难以计数,尽管撰写每一份裁判文书时也尽自己所能研究个案,学习类案,但不知不觉中竟真的成了书中所写“不知何时,我们的裁判文书沦为了不忍卒读的新八股。究其根本,是不会说话,不会说人话,不敢说人话”,想来着实令人心慌、惭愧,亟需谋改变,谋自我革命。

李庭长的这本书虽然主要有关行政诉讼,但裁判是相通的,都需要实质解决争议,传递人文关怀和司法温度,其中蕴含的写好裁判文书的要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刑事审判。读罢本书,才知那些好的裁判是在鲜活实践、复杂案情的激发下,经过“青灯黄卷的酝酿、坐穿法椅的苦功、落笔踯躅的焦灼、偶得佳句的惊喜、辞达则止的克制、为民初心的检验”才得以成就。至此,深感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要的,就是要做一个“会说话”、“敢说话”的法官,一个善于裁判文书说理的法官。一位法官说过:“说到说理,不少人常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说起,如何把理说透,且深恐言多必失,引祸上身,于是乎不如不说”,道出了我们不少法官的“心声”。事实上,自己也是这样的想法,总认为刑事裁判更重要的是严谨,不能有漏洞,因此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给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惧怕说理,反映了我们对案情吃的不透,对学术理论掌握的不够,司法能力还有欠缺。如何做一个“会说话”的法官呢,李庭长说,“会说话”的最高境界,是精当准确,是言浅情真,也就是“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看得懂的方式实现”。

“会说话”的第一步是善于对话。刑事案件在吃透证据,了解检察机关公诉意见后,最主要的就是与被告人、上诉人对话,耐心倾听他们的辩解和理由了。刑事被告人往往文化水平不高,又面临锒铛入狱,紧张情绪下往往难以准确表达,对此,李庭长在《找话题》一节中要求法官要有披沙拣金的功夫,要在尊重当事人原意的前提下,善于加工、归纳、排序,实现“句句是他的话,句句又不是他的话”的最高境界。对李庭长的这个要求,值得欣慰的是自己做到了一二,如耐心倾听,适时总结归纳,反复确认被告人真实意思,裁判文书中被告人所提辩解理由部分按照先事实证据、后法律适用、再诉讼程序的先后顺序书写。这一步做好了,才能为判诉对应打好基础,才能做到精当准确。

“会说话”的第二步是精准易晓。倘若法官对法学理论一知半解,或对法条首尾难顾,说出来的“理”难免牵强,公之于众后更难免贻笑大方。即便理论功底深厚,如果表达晦涩,文字生硬,必会让人不知所云。如我们擅长的裁判往往行话太多,不注重把行话转换成群众通俗易懂的文字。书中摘录的李庭长的一篇又一篇的裁判文书,结合个案案情,充分运用法学理论,提炼裁判要旨,解决实践问题,并用群众看得懂的文字表述出来,无不见其法学理论和文学功底之深厚,读来深感,判决原来可以这样写,理论原来可以这样用。而这一切均源于李庭长的孜孜以求,正如北京高院行政庭霍振宇法官回忆的“深夜、休息日,别人都走了,他却坐在电脑前、书堆旁,继续深思与耕耘。这大略就是我所知道的自选集里裁判文书的生产过程”。这样的精神和追求,是李庭长最难能可贵、令人钦佩之处,值得我们深思并终身学习。

“会说话”的第三步是得到认同。判决正确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让人容易理解、认同接受。书中《找话题》一节中说到“不回避、不掩饰、不王顾左右而言他,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就能获得当事人的认可”。此外,裁判还要适当体现司法的温度,按照书中《司法的温度与界限》一节中所说,作为刑事法官,即使我们要依法判被告人有罪,也应当尽量把道理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把每一个刑事裁判都当成一堂法治公开课,或许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司法的温度。

读这本书的初步感受先写到这,这篇读后感并非终结,而是起点,是我们学习李庭长孜孜探索、不停深化、超越自我精神的起点,是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法律职业信仰和热爱的起点。


用公心、善心、耐心书写每份答卷

作为法官,我写过无数份裁判文书,有一审判决书,也有二审维持、改判、发回重审等等各类判决书或裁定书。细想起来每篇文书虽不同,但是格式化或者习惯的痕迹相当明显,从来未总结过应该如何写好一份裁判文书,以及写好一份裁判文书的重要性。意识到写好裁判文书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是从阅读李广宇的这本《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开始。

打开这本书,我看到作者的开场白说,撰写裁判文书是法官应具备的最为基本的技能。那么如何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最佳,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法官深思的问题,如果说阅卷到开庭是上课,那么最后书写的裁判文书就是答卷,答卷得分高低,要看公式用的对不对,语言的运用和答题的逻辑是否让阅卷人满意。我们的阅卷人就是案件双方当事人,一方当事人满意,另一方当事人服气,这就是一份好的答卷。

再往后翻,我发现这是一本主要写如何写好行政诉讼类裁判文书的书,想着自己是办理刑事案件的,会不会用不到啊?我带着疑惑读着读着就被作者一个个案例的说理方式所吸引、震撼,时而共鸣,时而茅塞顿开。下面浅谈一下我读完整本书后对于如何写好裁判文书的感想。

第一,写好裁判文书必须集思广益,不厌修改。作者把裁判文书的公开比作丑媳妇见公婆不能太寒碜。是的,随着社会发展,司法机关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程度越来越强,党和人民对司法机关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彻底改变在裁判文书中含糊其辞,蒙混过关的老思想。要想改变,首先从合议方式改起,三个臭皮匠赶个诸葛亮,就是这个理,注重群策群力,才能把法律条文解释清楚,把“理”说透,一份裁判文书在公布出来之前改多少遍都不为过,因为一份漏洞百出的文书足以毁了一个法官的一世英名,甚至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

第二,一份好的裁判文书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放开说话”。掌握了当事人的诉求后,可以大胆地用最朴素,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对其释明法律,既不回避当事人的质疑,也能直言不讳地对当事人的正确观点表示赞同。

第三,亲临现场,与当事人拉近距离,会给裁判文书的书写带来不一样的感悟。法官多做换位思考,多与群众打交道,多点温暖、柔软的语言,才会写出有温度的裁判文书。

第四,一份好的裁判文书不应是独白,而应是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对话,找出可以对话的话题,说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话时还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审级来展开对话,我们作为中级法院的法官既要在写一审判决书时说服上级法院的法官,又要在写二审文书特别是改判或发回重审一审法院的案件时说服下级法院的法官。

第五,多读书,多积累,相信书看多了,总有理论碰上现实的那一天。写裁判文书就好比医生做的手术,就是要将当事人提出的各种诉讼理由层层剥开,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法律知识将“毒瘤”铲除抚平后,再细织密针地缝合。所以,法官的水平只关乎对法律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的能力,与审级无关。大法官杰克逊说过:我们是终审并不是因为我们永远正确,相反,我们永远正确仅仅因为我们是终审。所以,学无止境,方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第六,写好裁判文书,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吃透法律精神,多维度着眼,不局限一点,不机械运用法律,从实质上把握立法本意,在裁判文书中多解释法律,阐述法律原则。

总之,读了李广宇的裁判文书摘录部分,那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地娓娓道来,犹如一股清风拂面,如一股甘泉滋润心田,对我未来裁判文书书写提供了一剂良药,勇敢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开拓新思路,认真答好每份试卷。


法理情的融合统一

读完《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时已是深夜,作为曾经从事过多年行政审判的我而言,久久未能平复。广宇庭长裁判文书写的好,在行政审判领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然而为什么写的好,这本书为我解开了多年的谜团。

很多人觉得,相比于民事和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简单,裁判文书很好写。然而现实中,绝大部分行政裁判文书尤其是本院认为部分,除了广宇庭长书中提到的南通中院专委高鸿等几位大咖,写的好的并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掌握或者做不到法、理、情三者的融合统一,这里的情不是感情,而是情怀!写好一篇裁判文书,至少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娴熟掌握法律。在众多法律领域,法院在法律制定层面是绝对的权威,然而在行政法领域,除了行政诉讼法,法院不再是法律制定的主导者。换言之,在行政法领域,法官不再是法律的国王,这就要求法官抱有更多谨慎谦逊的态度去学习、理解和适用行政法。对于法官而言,不要求能够背诵具体法律规定,但应掌握条文背后的立法本义以及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政法的源渊可谓数量众多,五花八门,不光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还有规章、规范性文件甚至各级政府各个机关的红头文件,不仅有复议法诉讼法这样的救济法,还有许可法处罚法强制法等等程序法,更有散落于各个行政管理领域的实体法。除了上述法律源渊之外,广宇庭长在书中不止一次的谈到,在思考以及形成裁判文书的过程中,梁慧星和王泽鉴的观点、丹宁勋爵的经典著作及判例、《名公书判清明集》《清明集》等等,这些古今中外各种法律、判例以及学说著作也是其思考、建构并形成经典裁判的重要依据,这些也是我们应当学习和掌握的法律源渊。

第二阶段,善于法理分析。行政诉讼绝不是简单地合法性审查甚至合理性审查,绝大部分裁判文书能做到第一个阶段,但也仅仅停留在第一个阶段,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裁判文书少之又少。为什么说理在行政裁判文书中这么重要,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行政法对于时代的回应一直也必然是被动和滞后的,往往是历史推着行政立法在前进,例如新冠疫情等等。相关法律制定之前,翻遍薄薄的诉讼法许可法等法律规定,很多问题都找不到答案,这就需要法官学会并善于从行政法的原理中去寻求、推导并得出答案,否则裁判结果很容易走向件件要改判或者件件要维持两个极端,从而被人诟病没有大局意识或者闭着眼睛维持。在我看来,广宇庭长文书写的好,不光是因为他对于法律规定烂熟于心,更在于其透彻清晰的法理分析,从行政程序重开到行政行为的治愈,从类型化诉讼到实质法治主义,从诉的利益到行政协议与民事协议的界定,无一不走在行政法研究的最前沿,回应最为迫切的时代需求。

第三阶段,具备深厚情怀。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让社会更和谐,让行政机关变得更好。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不是法理分析如何深奥,而是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广宇庭长自身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对于行政诉讼的深厚情怀。感受不到法官情怀的裁判文书是没有灵魂的文书,是一篇篇冷冰冰且拒人千里之外的逻辑壁垒,当事人因此看不懂更加不能理解裁判结果。有情怀的裁判文书现实中非常罕见,需要法官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深厚的学识储备以及夜以继日的付出。在三巡学习期间,我有幸见到不少这样的法官,如最高法院耿宝健庭长和王晓滨法官,南通中院后起之秀殷勤法官等等,他们都是用生命在热爱及从事行政审判工作!于是,在刘书平案件中,“当一个公民满怀期待向行政机关寄去一份国家赔偿申请,收到的却是一份被中国邮政标注‘拒收”字样而退回的信封原件,他的沮丧和愤懑可想而知。”在黄绍花案件中,“我们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再审申请人以及诸多水利伤残人员在内的人民群众。”

当然,做到法理情的融合统一,离不开博览群书的底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广宇庭长对于中外法律名著以及经典判例几乎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更让人信服的是,李广宇庭长的阅读不仅停留在法律领域,对于法律之外的诸多经典特别是文学,也是颇有心得,甚至在合议庭各种观点争论不下时还不忘朗诵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为开篇以厘清各方头绪。正是基于这样的家底,广宇庭长办案之余还不忘过过诗瘾,《做一名主审法官》就是这样诞生的。

合上这本书,从李广宇庭长身上,我似乎有点懂了,有点理解被众多行政法领域学者和法官奉为经典的对话式裁判文书是怎样练成的,“在最高人民法院西区四楼的某间会议室里,李广宇副庭长常常和他的合议庭成员相向而作坐,一盏清茶或一杯咖啡,左边一本胡芬的《行政诉讼法》,右边一本中村的《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间或回趟办公室,取两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繁体讲章,借助一个个案件,讲解与聆听,交流与争论。深夜、休息日,别人都走了,他却坐在电脑前、书堆旁,继续深思与耕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法律学徒,我常会在草拟完裁判文书后,思考怎样的文书才能称为一篇好的裁判文书,如何才能写就好的裁判文书。前段时间,有幸读到李广宇老师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书中“经典文书来源于对案件的精准把握,来源于法学理论的深厚积淀;
来源于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来源于对话式文书的孜孜以求”,寥寥数语,概括了成就经典裁判文书的精髓,读完顿觉有醍醐灌顶之感,书中提出的理性诉权观、对话式裁判、司法的温度与界限、不要小看小案件等观念犹如枯燥的裁判文书写作海洋中的一座座灯塔,让我坚定了司法为民的信念,也让我对如何写好裁判文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写好裁判文书前提是要丰富知识储备。书中引用了李广宇老师多篇经典判决文书的主文部分,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丰富的审判经验、深厚的法学功底、娴熟的审判技巧及看待社会问题的宏大视角。阅读过程中,我被李老师旁征博引、博古论今的深厚理论功底深深折服。一个成功的裁判文书作者,必然也是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勤勉的写作者。法律不是一个闭环的学科,除了要精通专业的法律知识外,还应当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文书撰写打开另一扇窗户,获取别样灵感。回想起自己草拟的法律文书,大多为一板一眼的“新八股”,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将所学灵活运用于文书写作过程中。作为新时代的法院人,应当在平时作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把道阻且长的裁判文书写作看成是一场求知之旅,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亦提高文书撰写能力。

写好裁判文书基础是要精准把握事实。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司法裁判的两项基本任务,精准认定案件事实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在日常办案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案件,很多人常常会认为案件事实一审法院已查明,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再做功课,导致裁判之前夹杂“先入为主”的主观情绪。但当我读到李广宇老师“就地办案”、“到塌陷区去”章节时,深觉作为裁判者,应当通过仔细查阅案件材料、综合分析各类证据、庭审尽可能仔细全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客观事实,必要时,实地走访、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精准把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适用法律,进而作出正确裁判。

写好裁判文书精髓是要体现司法温度。“我们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再审申请人以及诸多水利伤残人员在内的人民群众”,这是被称为“最高法史上最温情判决”的结尾句。读到这句话时,我内心被深深触动,正如李广宇老师在书中提到,作为裁判者,纵使不能遍洒阳光雨露,也应当“一枝一叶总关情”。法律是无情的,但裁判文书却可以是有温度的,在日常工作中,即使面对一些“小案子”,也不应当“小看”,而是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当事人的诉求,尽量把案件中的情理、法理、事理向当事人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心坎里,把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当成是一场法治公开课,这也是另一个层面的司法温度。

写好裁判文书目的是要实现裁判对话。书中,李广宇老师首次提出“对话式裁判文书”的概念。裁判文书实际上就是法官与两造当事人的一个对话文本,而与当事人对话,无疑就是解疑释惑,裁判文书中要尽可能回应当事人的诉请、上诉理由,不应“顾左右而言他”,而应做到开诚布公、坦诚相见,减少“案结事不了”的烦恼。在我看来,裁判文书最重要的对话功能就是要善于与社会公众对话,在裁判文书与社会公众之间嫁接起对话沟通的桥梁,通过文书中的充分说理及公正结果引导公众树立理性诉权观及法治意识。

阅读已暂告一段落,但我深知,优秀裁判文书的写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在未来的法律之路上,我将全力以赴不断精进自身的文书写作能力,高举火炬继续向前,虽道阻且长,但我坚信行则将至。


写理性而温情的裁判文书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初看这个书名,我脑袋里有两个想法:第一,这是裁判文书技术性的工具书籍;
第二,这是法官撰写裁判文书的心得体会。对于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来说,因为工作节奏的关系,工具书似乎更受青睐,我们更希望这些参考书籍明确给出问题的答案,好在自己的工作中加以使用,而很少去关心别人是如何思考的。

但当我看到全书第一次摘录的判决理由节选之后,便深深被吸引住了,裁判文书的说理原来还可以这样娓娓道来,详实而有力。真正将这本书读完,才发现自己收获是如此丰富。

如何对待裁判文书?这是李广宇大法官开篇便抛出的问题。在审判流程全公开的今天,裁判文书网上已经上传了数以亿计的裁判文书,这些文书都是司法过程的总结,是所有审判成果的结晶,无论是一个文书反复修改六七次,还是把自己关在宿舍埋头写文书,这都是李广宇大法官对于裁判文书的态度。作为一名基层刑事法官,在面对大量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提倡简化裁判文书,使用要素式裁判文书的同时,如何保持对于裁判文书写作的兴趣,而不把复杂文书的写作作为一种负担,首先是要正视自己的职业,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法官的职责,作出一份能够定分止争、平讼息诉的裁判文书是一名法官职业的内在要求。

如何撰写裁判文书?李广宇大法官并没有在书中进行说教式的长篇大论,而是从案件本身出发,讲述了自己所办理的几个案例,通过案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写判决书而写,真正好的判决是在对案件充分了解、系统理解法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到塌陷区去”正是法官为了真实切入案件情境的办案方式,而不单单是坐堂问案,只有这样,裁判文书才能贴近案件事实。对于基层法院的法官来说,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案件的基本事实,同时尽可能多地综合了解案件外的其他因素,才能作出更加准确、全面的裁判文书。

如何在裁判文书中说理?这是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李广宇大法官在书中大量引用了自己撰写裁判文书的说理部分,对话是为了说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目的是通过阐明裁判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正当性理由,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说理并不是说教,首先要明白自己撰写的裁判文书是写给谁看,说给谁听,裁判文书作为司法活动的总结,最终是要给当事人看,说服的对象是案件当事人,这就是为什么要采用对话的方式,全面、准确的把握案件当事人的诉求,同时在裁判文书中对这些诉求要准确、全面的回应。作为一名基层刑事法官,只有在判决书中对事实、证据准确的进行分析论证,正确适用量刑情节,在裁判说理中对犯罪构成以及其他量刑因素进行完整阐述,才能真正让被告人明白,自己触犯了什么法律,有什么法律后果,为什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真正做到服判息诉,也能避免单纯因为被告人对裁判不理解而造成的上诉,既浪费了司法资源,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也不能达到有机统一。

详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使我对裁判文书的理解更深,书中的很多方法、理念对我案件办理、裁判文书撰写都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作为一名学徒,我会真正沉下一颗心,办好每一个案件。


用“匠心”书写公平正义

裁判文书的撰写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裁判文书不仅能以理服人,提升司法公信力,更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起到良好的普法效果。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三年的法官助理,我有幸拜读了李广宇法官撰写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李法官将自己在审判实践中撰写裁判文书的丰富经验和心得体会融入其中,娓娓道来,带给我很多启示与收获。

高质量裁判文书的标准是什么?“经典文书来源于对案件的精准把握,也来源于法学理论的深厚积淀,来源于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也来源于对话式文书的孜孜以求。”在我看来,李广宇法官对于经典文书来源的凝练表述已是最好的答案。

深入调查、把握案情,裁判文书才能聚焦案件核心。聚焦案件核心,精准归纳争议焦点,才能准确把握案件审理思路,而深入调查客观事实、全面把握具体案情则是重要前提。李广宇法官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期间,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经常不辞辛劳,巡回到各省就地办案,也正因如此,才能查出许多对案情至关重要的事实,使案件最终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在部分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我也曾跟随承办法官多次至现场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的案件因关键事实得以查清而得到公正判决,有的案件因找出了争议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得以调解解纷。所以,只有深入全面查清案件事实,才能聚焦案件核心,实现精准、公正裁判,这对调解解纷也同样适用。

潜心钻研、积淀理论,裁判文书才能做到逻辑严密。加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能进一步促进司法理性公正权威,一份高质量的裁判文书在判断证据说理、认定事实说理、适用法律说理、行使自由裁量权说理方面都需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考验的是裁判文书撰写者的理论功底。正如李广宇法官所说,“没有理论的指引,你就连案件的法律问题点在哪里都找不准”,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对于裁判文书撰写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王泽鉴教授曾说过,“学说是为裁判而准备,而裁判乃在实践学说”,身为法官助理,我平时也应坚持多调研、多学习、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学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并将理论与审判实践相结合,在裁判文书撰写过程中不断提高释法说理能力。

坚守信仰、秉持理念,裁判文书才能彰显司法情怀。李广宇法官认为,“裁判是司法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裁判文书是一个法官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根据傅郁林教授的观点,一份高质量的裁判文书不能仅停留在写作方法等技术层面,而需要对相关法律制度、价值目标、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探究。在我看来,司法理念对于裁判文书的撰写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撰写裁判文书,既要以公平正义为依归,也要考虑其中蕴含价值导向,更应体现司法的温度,只有兼顾天理国法人情,才能令裁判文书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耐心倾听、充分对话,裁判文书才能实现以理服人。李广宇法官认为,“裁判文书,就是法官与两造当事人的一个对话文本。”莎士比亚法官则认为,判决很少被上诉的原因是都很详尽且很好地向当事人表述了判决本身。在实践中,许多败诉当事人收到裁判文书后难以服判息诉,而其意见在诉讼中并未得到充分表达及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则是重要原因。因此,学会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观点,注重裁判文书的说服功能,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里,是每一位法院人的“必修课”,而我也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身为一名法官助理,我将在裁判文书写作道路上砥砺前行,笔耕不辍,磨砺自我,在积累中不断沉淀,在历练中实现成长。


裁判写作之三境界

翻开《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莫名地让我感到既陌生又亲切。陌生在于我从未办理过行政诉讼业务,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甚至对于一些词汇都已经开始有些淡忘,但是李广宇主任自然朴实的文风又让我十分亲切,脑海深处波斯纳法官的法律理念被唤醒,对案件、对当事人、对身边人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仿佛就在眼前,字里行间饱含着法院人的信念与力量。

读罢此书,思绪万千,“裁判文书是裁判的载体,是整个司法过程的总结,是所有审判结果的结晶”,裁判文书既要表达法律的理性,更要体现司法的情怀和艺术。“经典文书来源于对案情的精准把握,也来源于法学理论的深厚积淀;
来源于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也来源于对话式文书的孜孜以求”。再次研读此书,我将书中阐述裁判文书写作的方法论,归结为裁判写作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技巧——对话式裁判文书。对话是为了回应需求,为了析法明理,为了说服。书中提到要跟当事人对话、跟行政机关对话、跟下级法院对话、跟社会公众对话,一份裁决书需要面对不同群体,同时需要说服不同的群体。作为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一员,我深知对话的意义,尤其是跟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充分的交流、精细的解释,对当事人的诉求结合案件的证据和法理逐一回应,才能做好当事人的说服工作,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行使诉权,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第二种境界是情怀——司法式人情温度。书中介绍了黄绍花的案件,夸赞了以黄绍花为代表的建设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甚至在裁定中直言不讳地写下了审判员的纠结情绪。作为司法工作者,我们不能背离法院人的初心和使命,不能打破法律的原则和界线,但是我们可以拥有爱民之心,可以心怀斗士之志。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周姓拾荒老人,子女、邻居、社区都反应她有拾荒的癖好,提起了侵权诉讼。见面前我做了很多思想准备,但第一眼见到老人时,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姿和腰板努力挺直,我敏锐地察觉到老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其中一定另有原因。我客气地请她入座,在对方控诉时仔细向她询问核实,耐心地听她讲述她的“故事”,从她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原因,放下司法者的身份,像一名学生一样尊重老师,像一个晚辈一样体谅长辈,像一位朋友一样关怀老友。“一枝一叶总关情”,给当事人一点阳光,就会灿烂,那天的调解工作异常顺利,老人平静地接受了邻居的所有埋怨和诉求,本来十分嫌弃母亲种种行为的女儿如释重负,在最后签调解协议时夸赞道“我的母亲写字非常漂亮”。

第三种境界是艺术——文学式写作语言。正如翻译工作讲究“信”“达”“雅”一般,裁判文书写作的最高境界也应当是“雅”,裁判文书不仅是法律作品,更是文学作品。现在许多裁判文书篇幅冗长、言之无物、无端铺陈,优秀的裁判文书应当是精妙准确、言简意赅,司法工作者需要将晦涩的法律思想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平民文学,通过裁判语言传达朴素的法律价值观,引导受众在潜移默化间自觉接受和崇尚法律理念。“文学力可能是法官的优秀特征中比分析力更重要的一个特征”,法言法语是理性而刻板的,文学语言却是生动而丰富的,想要获得裁判文书写作中的文学力,需要每一位法院人长久的磨炼和积淀。


守正持义落于笔下

读了李广宇法官的著作《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不仅收获了裁判文书的写作技巧及司法理念,更深深地从中感受到一位学者型大法官的人格魅力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

民事裁判文书是记载法院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的法律文书,是法官价值取向、法律素养、文字功底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法官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法治面貌的一个名片,因此,写好裁判文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萌发了以下几点感悟:

裁判文书要注重规范性。规范裁判文书,能够反映司法审判的权威性。以前民众对司法裁判的信任度不高,即便是公正的裁判也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受到公众质疑,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裁判文书的不规范。风格不同、形象各异的裁判文书,容易使社会公众对司法裁判产生标准不一、论证欠佳等误解,使裁判文书不能在社会公众印象中形成足够的辨识度,造成裁判文书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李广宇法官在书中提到,他写一个文书能够改上六七次,足以见其严谨和耐心;
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书。

裁判文书要注重逻辑性。首先,要固定诉辩主张。案件的审理是围绕着当事人的诉辩主张而展开,因此当事人诉辩主张的确定对于法律适用而言意义重大。在裁判文书的文字中要进行全面准确地表述,并有所回应。《对话式裁判文书》一篇中,李广宇法官写到,“我也在尝试一种‘对话式裁判文书’。所谓‘对话’,首先要跟当事人对话。在一审阶段,要逐项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
在二审阶段,要逐项回应上诉人的上诉理由;
在审判监督阶段,要逐项回应再审申请人的再审理由。”其次,要对证据审查判断。要摒弃仅单纯罗列证据的做法,要求对当事人有争议的证据进行分析和认证。最后,要注重事实构建。要在查清案件事实基础上做出专业分析和判决。“到塌陷区去”是李广宇法官查明事实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目的是法官真实切入案件的情境,切入案件的事实,而不仅仅是坐堂问案。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裁判文书要注重说理性。判决书公布说理对于败诉者的意义远远大于胜诉者的意义。胜诉者往往坚信自己的立场正确无疑,而败诉方往往会急于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输,输在什么地方。所以,对于败诉一方而言,司法公正的意义要通过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及败诉方清楚了解到败诉原因得以实现。当然,这并不等于败诉方一定会愿意接受自己败诉的事实,尤其是当他出具的证据不被法官采纳时,法官应当通过判决书的表述,给出败诉的理由。因此,充分、透彻的说理有利于增强说服力,有利于定分止争,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有利于体现司法的公正性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正如李广宇法官在书中所说的:“多说几句,可以令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不仅可以打消当事人的误解,抑且具有教谕功能。”

这本书的最后,李广宇法官引用了《司法过程的性质》里的一段话:“先生们,未来属于你们…当火炬在你们手中时,那火焰将格外辉煌。”我们只有认真读懂、悟透李广宇法官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够接过这“火炬”,并且让它“格外辉煌”!


“对话是为了说服”

近日来,我阅读了李广宇法官所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话是为了说服”这一篇。作为一名刑庭工作人员,我日常参与的庭审无法像民事或行政诉讼那样氛围宽松,但法官、或者说法院与被告人、检察院乃至社会之间仍然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即便沿袭纠问式的诉讼模式,在现代社会,法院亦不能单纯以上位者或家长的身份“下达”判决,而更应通过合乎法律、逻辑通畅、符合情理的释法说理来发挥判决的指引与教化作用。

刑事判决是法院与被告人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倾听,直接言辞原则要求法官必须通过庭审对证据进行审查,而“面对面”地倾听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则尤为重要。法官必得先抛弃几千年来的“父母官”身份方能抛弃对被告人的偏见,亦方能贯彻“任何人非经法律审判不得定罪”的刑事审判原则。同时,即便在刑事侦查手段已经迭代发展的现在,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仍是大量案件的重要证据来源,因此,法官有必要发挥查清事实真相的能动性,巧妙地在“发问”与“对话”之中找到平衡,力争通过讯问与交叉讯问的方式查漏补缺、探究被告人的内心真实。

刑事判决是法院与检察院之间的对话。一方面,检察院是为国家利益提起公诉,其打击犯罪的目的要求法官积极响应其公诉意见,然而“对话”的前提要求法官站在检察机关的“对面”而非身边,法官需要在诉讼程序中保持与检察机关一定的割裂才能成为多方对话的中间人。另一方面,部分案件中,检察院的背后也隐藏着被害人的权益,鉴于大多数案件被害人并不会单独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所以法官在与检察机关对话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其未尽之言,甚至需要主动打开话题,避免在刑事诉讼之外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或不满。

刑事判决是法院与社会之间的对话。现代社会的诉讼不仅承担定分止争亦承担教化宣示的作用,因而类型化的判决或说理亦是法院代表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公民须先知法而后才能守法,单纯的“教育”只能在短暂的震慑之后使公民陷入更大的疑惑乃至恐惧之中,而“对话”则能在更平和且亲近的氛围之中将法律背后的道德取向与社会价值向公民娓娓道来,并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法治宣传与教育的作用。

上述倾听与对话的过程最后都将呈现在判决的主文部分。越是细致透彻的“对话”越能使判决的说理详实有据,通过书面化的表达方式将“对话”的内容以逻辑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被告人知晓自己的供述与辩解皆被认真听取且仔细审查,有关其定罪量刑皆合法有据,亦让社会从中感受法律与普世价值的合一,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


融汇情理法浇筑天平红

公平正义如江河滔滔,法官对每一个案件的裁判如同在正义之河中取水一瓢,这一瓢水既有法律规定,也有天理常情。如何做好情理法的平衡,在行政审判领域耕耘经年的李广宇法官所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让我心戚戚焉并深以为然。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法律规定、天理常情彼此渗透、难以切割。天理、国法、人情都是扎根于人心中的正义观念,这就决定了作为正义守护者的法官在裁判中,必须将案件置于天理、国法和常情等多重维度中,找到普遍正义体现在特定案件中的最优方案,达致情理法融合的最高境界。

阐明“事理”,说清案情原委“一桩事”。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推进、裁判文书的公开化和社会大众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裁判文书。不管是案件当事人还是社会大众,都不再是狭隘片面地只关注裁判文书中判决结果的简单呈现,而是更加渴望看到裁判文书中展现的案情原委。如果裁判人员在制作文书时一味地生搬硬套固有格式,不分青红皂白千篇一律地套用同类案件,不能结合特定的具体案件关注当事人的行为动机、社会危害性、民众情感、事实经过、证据分析,则会导致文书的事实描述不足,不能令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李广宇法官在书中提倡“小故事一样的判决书”,并强调“梳理事实就是为结论埋下伏笔”,就是要做到一方面吃透法律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能够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表达出来。裁判文书能够令当事人心悦诚服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逻辑之美,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分析透彻严密的裁判过程和裁判文书才能使双方当事人信服。

释明“法理”,用好引律入题“金钥匙”。法学是说理的学问,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释法明理,是每一个法官都逃避不了的工作,也是每个法官都要掌握的技能。正如王泽鉴先生在《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所说的:“判决理由简略,法理铺叙未详,置当事人之论点于不顾,则胜诉者,有侥幸之感;
败诉者,心有难服之处”。在每一个个案中都要把“法理”讲清楚,李广宇法官强调,不是简单地把法条抄下来就能不言自明的,多说几句,可以令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不仅可以打消当事人的误解,抑且具有教育功能。在情与法的处理上,李广宇法官又循循善诱道:“曲法施恩却是有害法治的”,司法的温度是有边界的,裁判者不能为了温情而破坏既定的法律规则,否则就会越界,也不利于公共利益。正如书中的黄绍花案、祭城路更名案,法官虽然给予当事人深深的理解和关怀,但也并未因此就支持他们的再审请求。这也教导我们只有坚持依法裁判、法律至上的理性思维,兼顾民众情理与道德的作用,才能使得法理和情理在具体案件中得以协调。

讲明“情理”,架通司法为民“连心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在书中,李广宇法官提出了“司法的温度”这一命题。平时,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带着理智去办案”,因而作者提出的“带着感情去办案”更发人深省。可以说,站在不同的诉讼立场,感情和理智的去向是不同的。民之所欲,法之所从。这让我联想到2014年无锡中院二审判决双独夫妻遇车祸亡故后,其生前留下的冷冻胚胎由其双方父母共同监管、处置。这一国内首例胚胎权属纠纷判决充分考虑了为人父母暮年丧子之痛与延续血脉之切,合于法又发乎情,可称融合情理法的典型判决。主审法官在总结审判经验时说“法官是严肃的,但法律并不是冰冷的。”法官唯有深入研判案件本身的基本事实以及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审判工作,正确适用法律,排除非法因素干扰,同时又体察公众普遍认可的公正要求,顺天意、存人伦,方能作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完美统一的好判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裁判文书不仅有生涩的法学理论做支撑,更应该有符合人情的拳拳爱民之心见著笔端。唯有在法治实践的道路上不忘司法为民的初心,不畏青灯黄卷的孤寂,不负人民的殷殷期许,才能让法院工作秉持公正,兼容并蓄,抚慰人心,我想这也正是李广宇法官洋洋三十余万字的意义所在,激励着我们在每一个案件审理裁判中慎终如始,笃行不怠。


在裁判文书中释放学习热情  思辨能力与写作冲动

作为一名法院新人,在刚开始拟写裁判文书的时候常常不敢轻易落笔,或者陷入除了“本院认为”其他部分只是简单铺陈的误区,对于事实部分有时难以全盘掌握,对于法律适用也难以熟练运用。幸运的是,在从稚嫩生疏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倾囊相授、言传身教的法官们。阅读李广宇法官所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便又是一次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这本书中既有李广宇法官多年从业经验与心得,也有古今中外例证说理,角度新颖、旁征博引又生动轻盈,像是四月的春风,吹拂过我这个“法律学徒”心头。

“简洁与直白,远不如长篇累牍写起来简单”——《从学徒开始》

最开始接触裁判文书是在上学的时候,导师常说要想写好论文做好研究就得多看案例,多从案例中提炼问题归纳观点。裁判文书便是最好的窗口。到后来看文书的速度不自觉变得快起来,因为一篇裁判文书从头到尾读下来是很顺畅利落的,从中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及裁判理由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这是我认识到裁判文书这种写作体例魅力的起点,就像李广宇法官所说,“简洁与直白,远不如长篇累牍写起来简单”。

“裁判文书,就是法官与当事人的一个对话文本”——《对话是为了说服》

等到自己开始书写的时候,越是惊叹一篇裁判文书里没有一步是赘述无用的。就比如二审裁判文书里的上诉请求,当事人往往是站在己方角度阐述观点、提出请求,有时难免出现重复强调、词不达意的情形。对于这样的上诉请求,如果全部放进由我们法院负责制作的裁判文书中,虽然一定程度体现了对上诉人意见的尊重,但却更像是李广宇法官作出的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形容——“毫无表情的复制粘贴”。一位带教法官也这么跟我说,精炼上诉人观点与请求的过程其实也是便于法院归纳与回应争议焦点的过程。李广宇法官在书中提出的“对话式裁判文书”概念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诸如此类的经验与智慧,遍布这本书。

“把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当成一堂法治公开课”——《司法的温度与界限》

可以感受到,之前对于裁判文书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当事人、律师、法学生等利益相关人和法学从业者。随着法治中国的发展,裁判文书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前不久看到一种观点,便是建议年轻人在走入婚姻之前,去裁判文书网找十篇关于婚姻家事的裁判好好读一读;
也有越来越多既严谨又温情的判词被大家津津乐道。我想这便是裁判文书的另一种魅力——既是生动的案例解析又是绝佳的普法文本。李广宇法官也这样说到,对于学理表述“结合具体案情,用朴素的语言去把它说出来,效果绝对不一样”。裁判文书是活的法律,是回应社会关切最好的方式之一,我想每一个法院人都是带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落笔成文。

回想工作以来的八个月时间,写裁判文书的那段工作时间总是格外满足与充实,是一种表面平静、内心却在不断活动的乐趣。经过前期的阅卷、听证,最终静下来对着电脑写文书的时候,所有案件信息在心中翻滚,遇到尚存疑惑的法律适用问题,查一查类案判例、找一找法律法规、看一看各方观点,时间总是不知不觉过得很快。学习的热情、思辨的能力和写作的冲动在一份薄薄的裁判文书里充分释放。这种释放的机会,在离开学校学习环境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存在,是珍贵的。就像李广宇法官在书中说给年轻人的一段话,“法学写作是你书本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提升综合素养的最佳路径”,而“法院为你提供了充足的法学写作机会”。感谢传道授业解惑的李广宇法官,也以此篇心得自勉,“高举火焰,继续向前”,今夜如此,夜夜如此。


吃得了苦、装满着爱、着眼于细

2017年7月,我参加了全省法院行政审判条线业务培训班。这次培训,省院行政庭专门邀请了时任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分党组副书记、副庭长李广宇给全省行政审判法官授课,讲授的主题是《政府信息公开案例解读》。受培训时间的限制,本次培训只给李庭长安排了下午两个半小时。可一开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台下学员聚精会神。整整一个下午,没有停顿,就连中途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李庭长也基本上是被众多学员围堵在讲台答疑解惑中度过的。讲课一直延续到下午五点多,拖堂近一个小时,这是此类培训课难得的拖堂,更是少见的学员心甘情愿地一次被拖堂。李庭长在大家掌声和少数学员跟跑提问中离开了教室。一堂业务培训课,搞成了答记者问的阵仗,大伙都会心地笑了,大家既有胜读十年书的满满收获,也有意犹未尽的稍许遗憾。这一次,李庭长深厚的法学功底、敏锐的洞察能力、丰富的审判经验、娴熟的办案技巧以及览闻辩见的学者风度大大折服了我,我为全国行政审判条线有这样一位领导和前辈感到自豪和骄傲。四年多后,我有幸拜读了李广宇撰写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受益颇多,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基层法官,自知没有李庭长那样的功底、学识和经验,但他忘我的敬业精神、为民的拳拳之心和细腻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个法院人尤其是基层法官们去学习,这便是我读了这本书的最初感悟。

一、吃得了苦,是所有法院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在我的思维定势中,在我们法院系统里,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加班加点这些词,似乎是赞美我们中基层法官的专用词语,与最高法院众多法官并无太多关联。总认为最高法院案件不多,远离矛盾中心,法官工作体面而轻松,而中基层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案件多、压力大,需要以“吃苦”精神办理大批案件、化解大量矛盾,所以大家经常把自己自嘲为底层“司法民工”。如今拜读了《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让我对最高法院法官们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在第四巡回法庭工作期间,李广宇法官曾这样描述他们日常审判工作状态:“你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大堆案件已经在等着你;
日常的生活就是这样一种简单重复,不是在开庭,就是去开庭的路上;
你要练就敢把法椅坐穿的本领,你要学会结案季抢人合议的招数,你要培养庭前会议能开到月明星稀的功夫。”这就是最高法院法官们的工作常态,原来他们也很忙,也很累,压力也很大,李广宇法官则是他们中的代表。读完这本书,李广宇法官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对自己过“狠”,吃得了苦,有一种拼命三郞的感觉。在回忆四巡工作时,他这样说:“我自己的裁判文书,都是在非常繁忙的审判和管理事务之余挤时间写就的。在四巡的两年,周末、乃至春节假期,整个大楼里常常只有我一个房间的灯亮着。还记得巡回期满即将返回本部的时候,将近一个月,我都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埋头写文书。”同事也对李庭长工作场景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深夜、休息日,别人都走了,他却坐在电脑前、书堆旁,继续深思与耕耘。”1963年出生的他,年龄上不再年轻,却干出了年轻人的豪气。基层法院处于司法第一线,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收案势头不减、人员配备不增的状况下,如何缓解人案矛盾,如何提升审判质效,我想,学习李广宇法官这种“吃得了苦”的精神,加班加点工作,挤出时间办案,是我们做好当前审判执行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装满着爱,是所有法院人不可或缺的殷殷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要小看小案件”,是《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中的一个标题,也是对我们基层法官一个忠告和提醒。在“就地办案”“到塌陷区”等章节中,李广宇法官带着大大小小的案件,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跋山涉水,走进村庄,深入矿区,就地办案,努力把矛盾化解在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从中我感受到李广宇法官对人民群众那深深的爱。基层的案子都不“大”,但事关基层治理,事关基层稳定。一个小案往往在一个家庭,就是一件“翻天”的大事;
案件堆在法院是一堆纸,但是,堆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就是一座山。***总书记说,“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法官,不论层级高低,不论坐的堂有多高,不论拍的惊堂木有多响,评价我们工作的终极指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矛盾是否真正解决,老百姓是否真正满意,是否在心中装满对老百姓深深的爱。作为基层法官,面对形形色色的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等各类纠纷,要秉持“情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办案理念,坚持群众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察民意、体民情、贴民心、解民忧。同时要像李广宇法官那样心中装满对人民群众的爱,坚持巡回办案,要敢于走出法庭,善于走出法庭,要带着案子走进百姓人家、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唠家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讲法理,耐心倾听,细致解答,设身处地地从当事者的角度找准切入点,以“真心”换“真情”,真正把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三、着眼于细,是所有法院人不可或缺的务实作风。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关注细节,审判工作也是如此。读完《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李广宇法官注重细节、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面对裁判文书,他有着极度讲究的自我要求,大到谋篇布局、法理剖析,小到遣词造句、文书校对,对待任何一个细小环节,他都极其谨慎、不厌其烦。在“临文时切须检点”章节中,他这样说:“我写裁判,即使面对一点道理都不讲的人,也会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甚至可以说,越是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你越要字斟句酌,小心翼翼,否则一句话不得体就会成为他控告你的把柄。”在“没时间写判决书?”章节中,再现了李广宇即将离开四巡时的赶工场景,“全部写完排版之后,我又加入了她们(助理和书记员)的校对流程。这种孜孜矻矻,固然取决于对于职业的尊重,但同时也是多年养成的对于文字的极度讲究。”字斟句酌、小心翼翼、极度讲究无不体现其对细节的把控和重视。这样对于细节的描写,书中多处可见。反思我们基层审判工作,有些案件出现问题,或者当事人对案件有意见,并非由于法官枉法裁判,而是因为少数法官在司法行为的细节操作上存在问题。例如有的法官对待当事人的态度不够诚恳和耐心,给当事人一种冷漠和尖刻的感觉;
有的法官不注意言行举止,对案件随意发表个人观点,误导了案件当事人;
还有的法官不遵守司法礼仪,粗暴打断当事人的陈述发言,甚至随意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等等。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问题都属小节,只要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比较公正,大可不必深究。然而这些简单的细节,却关系到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认可和对法官的信任,更关系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稍微处理不慎就可能对法院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小处彰显担当。因此,要想让案件胜败皆服、案结事了,不但要求法官精通法律知识,严守司法程序,更要求法官注重司法行为中的每个细节,认认真真地做好审判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精益求精,臻于至善。当前全国法院系统正开展司法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庭审、诉讼服务、文书制作上网、“五大行动”等四个重点方面,从小处着眼,全面纠治突出问题,大力改进司法作风,为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作风保障。


成于琐碎折于骛远

近日,拜读了最高人民法院资深高级法官李广宇撰写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我受益匪浅。该书没有生涩难懂的高深法学理论,更多是亲切自然,深入浅出的司法实践感悟,使同为法官的我感触良多。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是李广宇法官在离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岗位两年之后,静下心来对多年行政诉讼审判实务、裁判文书撰写梳理的一些心得。卷闭后其深厚的法律功底,让我深感静水流深、醍醐灌顶。法律是相通的,法学更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撰写裁判文书是一名法官应当具备的当然技能之一。但是,裁判文书怎么写?怎样写得更好,这是个永远无限的一个话题。它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终生学习,来自于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很喜欢书中一段话:一个人如何对待他所选择的事业也就是他道德风范的最佳表现,生活既将我卷入到法学之中,我就应当全力以赴,尽我力之所及,一丝不苟地来展现这一行业的美好前景,以表明这是举世之间至高无上的事业。我觉得这与曹忠明院长要求的法律人必须具备的坦荡之心、感恩之心、进步之心、躬廉之心的“四心”是完全契合的。

有人说法官充其量只是个忠实的法律执行者或者是个高水平的法律实施者。在我看来,法官更应定位是多重角色的有机复合体,他既是能够娴熟应用法律,明辨是非曲直的裁判者,同时也是能铁肩担道以妙手助和谐的纠纷化解者。一袭法袍,外观上显示的仅是职业标记,披挂之后担当的是沉甸甸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作为一名多年的刑事法官,我每天面对大量本身是零星散乱的证据,如何将散乱的证据通过合理布局排列出符合法律逻辑的体系,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同时对案件证据体系的整体把握,又要从各个维度进行一个阐述分析,古诗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审理案件中要不局限于一点,努力从各个维度全方位地去论证,以增强裁判的说服力。除了文书写作必须规范,更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追求极致,以更严苛的要求,多学多改,弘扬司法领域的工匠精神。毕竟,每一份刑事裁判文书承载的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一份好的刑事裁判文书,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犯罪行为人认罪伏法,惩恶扬善,而且有助于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和司法理念。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书中引用卡多佐的话,在这整个国度的数百个法院里,每天都在进行决定案件的工作。你的幸运不只是见到了这些决定本身,还在于我参与了这些决定的生产过程。决定的生产过程远不是自动售货机那么简单。而是综合多种因素,包括事实的、法律的、情感的、伦理的、个体的、社会的,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比例,所有这些成分被投入法院,这个锅炉中酿造成这种奇怪的化合物。刚开始你注定是血气方刚,临走时你可能会老气横秋,不经意间你走向了成熟。李广宇法官书中说,而今天你要记住,你还只是一个学徒,是成于琐碎,才折于骛远。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没有经历过人生就不会知道人生是如此短促,如今我也快到退休的年龄了,可我觉得自己仍然像个学徒,还有好多学问没有学到,还有好多问题没有思考清楚,要做的事情真的还有很多呢。

一位如此有着法律沉淀、人生厚度的法官尚且如此,我更有理由从今天开始清零,从学徒心态开始,从努力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开始,沉下一颗心,继续严谨细致成就审判成果的结晶,努力实现正义的价值期待。


裁判应当这样写

裁判文书是反映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的最终载体,是解难题化纠纷的强有力依据。薄薄几页纸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实践、是对当事人的一份交代,亦可能成为同类案件的评判参照,成为对社会关切的重要回应。撰写裁判文书是一名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写好裁判文书是所有裁判工作者应当追求的工作目标。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聚焦了作者李广宇作为最高法行政审判法官撰写裁判文书的心路历程,全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叙述了其对办理行政案件的分析思考和探索过程,联系个案裁判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将行政诉讼的结构、理念、方法、注意点娓娓道来,用自身积累的知识经验为“裁判应当怎样写”这个“远没有达成共识”的话题领域填补了真知灼见。通读本书,犹如翻开一本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解行政诉讼知识要点,“受案范围”“当事人适格”“合法性审查”“既判力”……整个行政诉讼的体系结构在脑中逐渐成型。书本的后几章更是使我感受到了一名法官对公正的孜孜追求,对法律的崇高敬仰,对人情的准确把握,对文学的重视与热爱。这值得每一位法治工作者认真研读并将精神熟记于心。

如何写好裁判文书,很多人主要从格式、叙事、逻辑、法条应用等要素分析,均让我有所启迪。细读李广宇法官的经验之谈让我获得新知,“先具结构于心中”,阐述事理、解明法理、把握情理、注重文理,方能觅得攻略,沉淀思想,尖锐笔头。

结构——在格子中跳出美妙舞蹈

裁判文书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有固定的文书样式应当遵守,但在“本院认为”部分可“根据案件情况合理调整事实认定和说理部分的体例结构”。文书结构应层次清晰,根据案情需要作出相匹配的段落安排;
内容应明确具体,针对案情争议焦点予以回应。作者“并列式或者递进式的小标题式”书写习惯突出重点、便于行文,值得借鉴。说理部分采用多角度论证,但要做到轻重有别、简繁有致,仅重点论证重要问题。

事理——要点齐全的邻街故事

说理部分是裁判文书的重点及亮点所在。强化裁判文书说理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升司法能力的基本方式。那说什么理?如何说理?其一,必然是“事理”。“裁判是‘以事实为根据’的,所以,把事实表述好,把事理说明白,是正确适用法律、作出公正裁判的基础。”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应当学会省略不相干的细节,而留下的每个描述都是在为结论埋下伏笔,并把这些事实尽可能地抽象化概括化,这样越能匹配所适用的法律。文中提及的丹宁勋爵“像小故事一样的判决书”,生动简洁,要素齐全,深入浅出,是法学造诣的体现,更是用脑用心的书写;
是令人称叹的杰作,更是值得学习探索的叙事风格。

法理——引律入题,准法析理

释明法理,是必备技能。“法条是简单的,案情是复杂的。”单单读懂了法条内涵是远远不够的,现实情境的多种可能性、问题的多面性,往往会产生许多不清楚的、模糊的事情。这时可从立法的目的、原理、产生的社会条件等角度寻求帮助。讲明法理不是简单照抄法条,进一步说明将法条适用于本案的原因、写明具体“推理过程”,才能更好地达到说理效果。若能“有剪裁”地援引法律,会更显灵活、详略有致。

情理——让群众感知司法温度

“不管法律规范表现得多么严格,实际上并没有失去悲天悯人的品质。”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连着社会、牵着民心。坚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限度的统一是我们的追求。除了“黄绍花案”,近年来有许多案件都体现了司法的温度。“我以我心换民心”“我为群众办实事”,法律的公平正义不可缺,为民办事的步伐也不能停。但“曲法施恩是有害于法治的”,不能为了温度而失了“度”,破坏了法律规则,牢记足够的法律素养是准确把握情理的前提。

文理——用家常话说清法律问题

“听众听不懂你的话总不是件好事。”正如李广宇法官在写此书时,旁征博引、案例涉及古今中外,但表明自己观点时用语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法律人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一方面能够吃透生涩难懂的法律用语、法律精神,另一方面又能够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表达出来。尽一切可能将意思说清楚,不模棱两可、不模糊不清,文书的“文理性”也就成功了一半。而另外一半,生动性、优美性与法律文书也不是相背而行的,多看书籍、多加学习,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一份裁判易出炉,一份好的裁判“难于上青天”。案件越来越多,但并不能成为不仔细雕琢一篇裁判文书的借口,这是态度问题、亦是习惯问题。学无止境,人生的每个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始终有个角色是“学徒”,有不擅长的领域要涉猎、有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掌握、也有常用的技能要迭代升级。写裁判便是,要学习要升级。


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是最高院李广宇法官的一本小书,记录了他从履职最高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长到离开审判岗位几年间他对裁判文书写作的实践与思考,字里行间都是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每一篇目都是他引经据典的艰深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关切,沉下心读来,仿佛就坐在他对面聆听他温暖而激励的讲学。虽是一本小书,却通过丰富的细节呈现了李广宇法官精益求精的司法理念,大胆突破的守正创新精神,深厚高超的文学修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如果要总结一下我对此书的感受,我想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尽管书中原话说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复杂,保持欢喜”。但作者还是给出了自己探索的道路。

面对复杂的难以平衡的利益冲突,应当以人为先、哀矜而勿喜,谦抑而不越界,方能达至欢喜。在《司法的温度与界限》一节,李广宇法官以他办理的1700余名水利伤残民工的“黄绍花案”,讲述了他对司法的温度与界限的把握。为了提高1700余名水利伤残民工的生活待遇,他在裁定中这样写到:“合议庭在对这批案件进行合议时,内心也很纠结。从法律层面上讲,生效的二审裁定应当得到支持,但简单地驳回再审申请人的再审,又对伤残民工的生活境况心怀不忍”。但李广宇法官并没有曲法施恩,而是在他及最高院第四巡回法庭的努力和协调下此事通过司法建议得到了妥善解决。

作为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很多人都有着不得已的难处,就我自己在执行局的经历而言就曾遇到过不少情形。例如,一位妇女作为被执行人接受执行询问时,称信用卡的欠款不是自己借的,是丈夫用她的身份证伪造她的签名所借,丈夫四处欠债,然后赌博输掉后,现在也已离家出走,她直到今天才知道丈夫还欠了银行的贷款。她表示丈夫欠的钱她会承担,但现在她一人在工厂做活,难以偿还十五万元的本金和高达20%的罚息,希望我们能为她做做工作免掉每日增加的利息。面对妇女的倾诉,我们也替她感到不平,但裁判已然生效,她的辩解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我们还是将申请执行人的律师约到法院进行协调,律师表示免掉利息很难,但还掉的部分先冲抵本金,这样只要在履行,压力会逐渐减小。最终,妇女接受了现实。最近接到她的电话得知经过三年多的省吃俭用,她已还清了债务。

如书中所言,法律不是万能的,对于老百姓而言,所求并不多,给一点阳光,就会灿烂。而这阳光,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司法的温度吧。面对两端都没有过错的当事人,李广宇法官指引我们在司法温度和法律规范的复杂关系中找到平衡,用恳切的说理让两端当事人信仰法治,让裁判镌刻裁判者的初心和“欢喜”。


用心写好每份判决书

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法官司法能力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李广宇副主任的新作《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该书聚焦了其作为一线行政审判业务专家型法官撰写裁判文书的心路历程,全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从审判实务出发,采用以教科书式的行政诉讼知识传授,包括但不限于受案范围、原告资格、合法性审查、诉的利益、诉讼类型化等重点、难点问题。

古语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法院的产品是一份份的判决书,也正是这样一份份判决书,起着定分止争、平诉息讼、引导公众行为的作用。写好判决书是每个裁判者的基本功,也是法官职业的内在要求。近日读了李广宇庭长的著作《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深有感触,在面对审判难题时,在判决书中要善于挖掘法律的基本原理,解决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题。在面对群众的司法诉求时,要耐心、细心,用心应对好每一个诉求,这样的判决书才是一份有血有肉,有诉有答的判决书。

写一份判决书要细心斟酌每一个环节,每一篇字句。按照司法公开的要求,法律文书无特殊情况须上网公布。上网意味着你的判决书就会接受当事人的审视和公众的评判。任何一个细小支节的错误都可能引起网络不小的非议,所以必须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最近某法院地名错误引发的舆论危机,教训深刻。李广宇法官在书中提到一个文书能改上六七次,可见其严谨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书。

写一份判决书需要静心静气地写。随着案多人少矛盾的加剧,工作日时间很少有大块的时间来撰写判决书。特别是民事案件,大多数时间花在开庭和接待当事人等事情上了,有时候写上一段突然有个电话来打乱。所以要适当地利用周末或下班后的一段时间来完成判决书的写作。安安静静坐在那边,认认真真思考一些问题,翻阅法学资料,沉浸在法学问题的探究和解难中,也颇有一番收获,也为一份较好的判决书出炉练练内功。看李广宇法官在书中的讲述,青灯黄卷也时会有之,不由得敬佩这种敬业精神,成为我们前行的指引。

写一份判决书要有“到塌陷区去”的精神。法律文书的写作,不能靠自己的凭空想象,也不能仅仅是法学专业术语的堆积。要做到所有的判断都基于确定的事实基础上,要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做出专业的分析和判决。“到塌陷区去”是李广宇法官解决争议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目的是法官真实切入案件的情境,切入案件的事实,而不仅仅是坐堂问案,只有这样,才能更能看清事情的真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尚且如此,对于中级法院的法官,更应当注重查明案件的事实,了解一些案外因素,在全面掌握事实、证据和情境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更有分寸的判决。

写一份判决书要学会“说服”。法官的工作是审理案件,但更多地是在说服当事人,在把握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让当事人信服,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服判息诉,才能真正落实司法为民的理念。说服当事人,就是要摆正事实,讲好道理,写好判决书就是有效说理的好途径。一份好的民事判决书应当具有亲切性,应当能够有效回应当事人的诉求,不仅让他们知道胜负,还知道为什么胜负。事要讲明,理要说清,这是说服的基本要求,也是判决书的基本要求,必须在判决书中予以坚持,丰富说服的手段和方法,努力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写一份判决书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广宇法官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全面、客观、细致地通过行政判决的写作,演示了判决书写作的要义和精髓,每一篇都能有效指导我们判决书的写作实践。今后在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以进一步提升自己文书写作能力。

语言是法律人的工具,解释是法律的技艺。法律规定层见叠出,一本优秀的著作,唯有反复阅读、深入阅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学到精髓。


裁判的温度与理性

闲暇之余,拿起李广宇主任新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口气读了半卷,涨了见识,解了疑惑。不得不说,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成为员额法官之初,还是难抑兴奋之情的,但冷静之后又不免内心忐忑,低吟“我还没准备好”,有人会说“没人是准备好的”,诚如此,在多年潜伏后,也不得不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审判部门独立办案一年半以来,草拟数百份裁判文书之后,深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员额法官,面对任何情况,都要养成冷静分析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裁判精神。

作为颇具自嘲精神的司法民工,法官的流水线产品是一份份定分止争的裁判文书,优秀的裁判文书,既有赖于丰富的审执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得益于个人高超的文学素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高深的法学理论,转化为一种看得见、说的清、听得懂的方式。李广宇庭长有着丰富的行政审判经验,让他善于抓住行政诉讼的争议本源,比如对行政协议客观标准的理解,比如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维度,并且常年笔耕不辍,能够以朴实的文风,严谨的逻辑,回应群众的司法诉求,并饱含良苦用心,特别是其所提倡的“对话式裁判”的审判理念和裁判方法,和贯穿各个环节的“沟通理性”,非常值得我们年轻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加以研读、学习和适用。

而随着司法公开的逐步推进,法律和裁判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未知领地,裁判理由和结果,除了要接受讼争双方的审视和评判外,也要接受时间和公众的检验,有可能成为后人裁判的依据,诞生新的规则,也有可能成为有心人炒作的把柄,司法公开倒逼裁判者加强说理、斟词酌句和审查裁判结果的普适性,近年来被炒作的不外如是。作为四巡审判长的李广宇庭长在书中强调,裁判文书要学会找话题,加工、归纳诉讼理由,要准确、递进总结争议焦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到,并且坦言,常常一份文书改上六七次,耐心和严谨,令人钦佩,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有说服力的裁判文书。当然,案多人少的现实矛盾,压缩了裁判者在个案中撰写裁判文书的时间,但我们仍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案件多一些关注和善意。

审判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法律是一门实践课,裁判者不能只靠凭空想象或专业术语堆积,要基于对事实的判断、证据的分析做出法律意义上的专业论证,既要具备在理论和实践来回切换、反复验证的能力,也要真实切入案件的情境,设身处地的回到争议起源、场景,作出一份接地气、符合客观事实的裁判文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群众的审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想,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或一个的闲暇的周末,备齐工具书,静坐电脑前,翻出以往的裁判文书,沉浸思考一下自己曾经浅尝辄止的法律症结,也许会有另外一番理解。


打开裁判之门

裁判文书记录了审判活动全过程,是司法审判的最终成果,也是法官对外展示的名片。《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为打造并擦亮这张“行走”的名片提供了秘籍。李广宇法官通过漫谈的方式,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件,讲述了多年积累的审判经验和裁判制作方法。读完这本书,觉得它更像一本工具书,一把钥匙,打开裁判之门,惊觉裁判原来如此,裁判竟能如此。

找准话题,吃透“来头”。话题在哪里找,一审在起诉状,二审在上诉状,再审就在再审申请书。这是裁判工作的起点,对话的源泉。一要尊重当事人的原意,不能凭空杜撰;
二要规范改造,善于加工;
三要学会归纳,注重排序;
四要埋下伏笔,心有大纲;
五要谨慎对待,剔除脏话。以我们常见的二审案件为例,这主要针对上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部分,尊重原意是底线,但这部分绝非是单纯复制粘贴上诉状,既要规范用语,全面归纳,又要剔除脏话并精选出值得对话的话题,还要注重多条理由间的排序,或先主后次,或先实体后程序。

提炼事实,讲明“事理”。“事理”便是裁判所认定的案件事实,把事实表述好,把事理说明白,这是正确适用法律、做出公正裁判的基础。在裁判文书中,这部分主要体现在本院查明部分,事实部分并非简单堆砌,为了叙述事实而叙述。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抽象化程度越高,越能匹配适用的法律,要懂得舍弃不相干的细节,并在事实中嵌入“伏脉”,也即事实当中的每个细节都将派上用场。此外,李广宇法官还为我们打开了叙述事实的另一个角度,那就是事实叙述同样可以生动,这是我从未尝试过的方法,也是很少见到的裁判写法,但能肯定的是这样的裁判更能让当事人、让社会公众看懂,获得的效果应该也会是不一样的。

理性对话,释明“法理”。法律仅仅凭借强制力迫使人们服从是不行的,它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而裁判说理便是促使人们认可法律的有效途径。李广宇法官创造性地提出了对话式裁判文书,通过理性对话,辨法析理。在裁判文书中,这部分主要在本院认为部分。理性对话的前提是不回避、不掩饰、不顾左右而言他。一个答非所问的裁判,肯定不是一个公正的裁判,也不是一个能解决矛盾纠纷的裁判。所以裁判说理首先应当围绕找出的话题展开。其次,释明法理就要求吃透法律的精神。没有扎实法律功底,说理自然不敢多说,生怕言多必失。日常要多看一点,多研究一点,提高法律论证与解释的能力,才会有底气、有能力把法理、情理、事理说透。

入行年数不多,却也见了不少文书,基本都是按照文书样式制作,从案件起因、当事人主张等开头,原以为这是唯一或者最佳的选择,看了《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发现,原来文书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的,原来可以这样开头,如小说笔法的开头、法谚开头、警句开头抑或先交代背景,再像摄像机一样慢慢摇向本案等。

初读这本书,感觉每一篇都值得深入学习,值得常读常思。写读后感的时候觉得还有很多来不及写下或者尚未能领悟的,相信日后随着阅读的深入和自身审判经验的增长,定能收获更多,发现更多法门之内的玄机。


何以成就裁判佳作

裁判文书作为法官乃至整个法院系统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长李广宇对其职业生涯的全景回顾,为吾等后进生动诠释了“何谓一篇好的裁判文书”以及“如何写好裁判文书”。纵观全书,李庭长为裁判者精进其作至少提供了以下三条路径:

一、裁判者应力求以小见大。“不要小看小案子”,这是李庭长就“杨子哲”一案所作裁定给予我的启示。关于如何对待那些司空见惯的“小案子”,李庭长认为,对小案进行简单处理固然省时省力,但也因此错失了管中窥豹与借其发声的机会。一方面,李庭长呼吁法官关注小案中的大理论,以便磨砺其剖析问题的眼力;
另一方面,他还倡导小案文书中的说理亦宜透彻,以期为类案审理明确规则。

二、裁判者应习惯放开说话。在遇见《裁判还能这样写》这篇文章前,我总认为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就应当“端着点”“收着点”写,未曾设想过或者尝试过在文书说理部分突破一板一眼的“三段论”框架,代之以法官个人对于案件涵摄以及法规适用的畅所欲言。或许正是李庭长这种“放开说话”的写法,这种坦诚相见的风格,最能促成当事人对于法官及其所作裁判的充分理解,从而为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裁判结果并最终实现服判息诉创造更多可能。

三、裁判者应善于共情说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法,作为法律人的立身之本,是可以通过“多读书,好写作”不断积累的学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共情与说理的本领大都无法单凭读书、写字习得。为此应效仿李庭长所为,除完成法庭上的规定动作外,法官还须恪守“三多”原则,即多去一线走动、多与百姓交流、多用“接地气、家常话一样的语言”说理。唯有亲力亲为多了,裁判者方能真切体悟当事人的急难愁盼,继而透过文书传递出情与理的温度。

作为法院新兵,我免不了会在文山卷海中迷失,而此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敲响了警钟并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我将摒弃“赶任务式”的文书写作观念,转而踏踏实实办好手头的每一件案子。无论大案小案,我都要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下真功夫,做有用功,以期今后创作的每一篇裁判文书都能为矛盾纠纷画上休止符。


裁判的力量:让人为之清醒而又无比动容

初读李广宇法官的“对话式裁判文书”时,都会发出如此感叹:“喔?裁判还能这样写?!”惊叹之余,生出更多的便是震撼。400多页的篇幅,作者将多年的审判经验和对裁判文书孜孜不倦的探索过程和盘托出,一字一句,深入人心,如同缓缓发酵的老酒,耐人寻味而又沁人心脾。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写过的裁判文书几百有余。法官的工作,始于文字而又终于文字。而裁判最强大的力量,纠其根本,是能够将法律的专业判断与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结合起来,以严谨的法理彰显司法理性,以公认的情理展示司法良知。而这一切,都将通过裁判文书来呈现。以下是我读完此书后的三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好的裁判文书是在精准把握案情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的结果。事实是裁判的基础,法律为裁判的准绳。无论古今中外,举凡司法裁判的过程,无非就是在“务得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一份好的裁判文书的形成过程,也牢牢遵循了这个规律。从杨吉全申请再审被驳回案到汪年流宅基地被“占用”案,从裁判文书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看出法官对于事实认定的审慎、细致,对于法律适用的把控、精准,以及最后形成裁判文书的考量、斟酌。杨吉全和汪年流最终都未能达到申请再审的目的,但这一番裁判,却入情入理,让当事人信服。

好的裁判文书能找到司法理性与司法温度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这其中既要考虑对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又要从本质上解决矛盾,防止诉讼当事人陷入无休止的诉讼流程之中。无论是“王薇三兄妹申请再审被驳回案”中确立的既判力扩张立场,还是“1700名伤残民工提高抚恤金待遇案”中的“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再审申请人以及诸多水利伤残人员在内的人民群众”,这样的裁判内容,极大展现了司法的温度,以及与法律理性之间的拉扯、平衡。一份好的裁判文书,就是解决实质性争议的决断书,就是在司法理性与司法温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能把道理讲清楚,能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能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好的裁判文书必须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不断打磨。谈到不断打磨裁判文书,自觉有些羞愧,基层法院案件量大,何来时间?但每每读到“裁判还能这样写”一文中“有的时候,笔头滞得很,即使勉强成篇,也觉得有些言不及义”的时候,又有些窃喜。哦,原来每位法官都会有卡壳的时候,都需要在不断地琢磨中完成自己的裁判文书,更需要在不断地打磨中成就精品文书。此时的我心中又生出一股勇气,想着再行挑灯夜战三小时。裁判文书的精妙要义,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昏黄灯光的夜晚,在笔下流淌出来,决定着别人的人生。

好的裁判文书,能传播裁判力量。这力量以理服人,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司法理性,让人清醒;
同时,这力量温暖坚定,透露出主审法官的殷殷情怀,让人动容。最后以一首小诗中的字句与大家共勉:“你要练就敢把法椅坐穿的本领,你要学会结案季抢人合议的招数,你要培养庭前会议能开到月明星稀的功夫”。该小段诗句选自李广宇法官的《做一名主审法官》,一日为主审法官,司法责任制便相随一生,愿你我始终不忘初心,共图公平正义,无愧人民。


坚守公平正义初心  写就高质量裁判文书

作为法院人,撰写裁判文书是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如何在案牍如山的工作中坚守公平正义初心,写就一篇高质量的裁判文书以飨读者,一直都是终极追求。近日,认真研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不禁感慨万千,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真可谓收获满满。众所周知,裁判文书是诉讼活动的总结性成果,是展示人民法院司法公正的“窗口”,也是体现法官办案质量和司法能力的“名片”,是司法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优秀的裁判文书不仅能客观地反映案件审判过程及裁判结果,起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的作用,更能达到正面宣传效果,为法院工作营造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对话式裁判”是写就高质量裁判文书的重要抓手。“对话是为了说服”,裁判文书的听众既包括裁判文书所直接针对的当事人及其律师,也包括其他法官和法律工作者,以及研读裁判文书、对裁判文书有兴趣甚至将之作为特殊形式的法律教材的社会公众,加之裁判文书是法院代表国家作出的法律决定的书面表达,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或影响。那么,法官在裁判文书中说明依法认定案件事实、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合理关联,实现与当事人、与社会的理性对话,则有助于当事人理解裁判文书中的法律决定,从而不折不扣地执行裁判文书。

二是“情理法融合”是写就高质量裁判文书的重中之重。“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说话的法律”。公平正义的实现常常以看得见的裁判文书予以展示,一份裁判文书只有“情理法融合”才有说服力和执行力,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也才能真正提升司法执行力。近年来,社会舆情关注度高的诸多案件,单纯因法律适用层面导致争议的并不多,多数是由于审判人员对案件事实作出的“专业认定”,与人民群众根据人情事理、道德标准得出的认知出现明显偏离所致。作为法院人,尤其是青年法官及法官助理在完成办案任务的同时,更应当注重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说理能力,将情理法融入裁判文书说理中,确保事实认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裁判文书结论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是“法贵简当”是写就高质量裁判文书的应有之义。撰写裁判文书,不仅要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实践中更需要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要把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叙述清楚、归纳准确、表达恰当,这就要有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要紧紧依据法律规定来组织文书语言,这就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案件背后的法理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
判决书的案件事实叙述以及得出结论论证的层次性、逻辑性等,又需要法官用文字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三段论演绎推理过程准确展示。因此,一篇被叫好的裁判文书不仅仅在于其事实认定精准、适用法律得当,展示出严谨的规则逻辑,更在于要尽可能多的采用“直击人心”“接地气”的语言,让老百姓能够真正看得懂、能认可。

“伟大的时代必然会有伟大的判决”。作为新时代法院人,我们要勤学善思、明辨笃行,不断完善文书写作,切实提高裁判文书撰写质量,让当事人在裁判文书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写出更多不负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高质量判决。


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看得懂的方式实现

裁判文书是格式文书,首先应当遵循最高院相关文件中规定的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在既定的格式下完成文书的编排与写作。在此基础上,李广宇法官提出了“对话式裁判文书”,在既定的框架内,通过与当事人的对话、与行政机关的对话、与社会公众的对话来完成裁判文书的写作,在有限的格子里“跳出美妙的舞蹈”。李法官是行政审判的专家,但裁判文书写作的理念是相通的,对话式裁判文书的创新理念也对其他领域文书写作有很深的启发。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大抵认为,裁判文书的写作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格式正确、文字规范,按照文书规范进行写作,同时不应当出现文字文本上的错误;
二是事实清晰、详略得当,必须将案件事实讲清楚,只看裁判文书也能清晰地知道案件的全貌,同时对事实的叙述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的;
三是注重说理,逻辑清晰,裁判文书最重要的就是“本院认为”部分,这是体现法官裁判思路、裁判逻辑和最终认定的部分,必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在文书的撰写上我也一直是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李法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维度,对话的维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加强调裁判文书是交流和说服的工具。应用到民事裁判文书的写作上,我概括延伸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当事人对话,不仅要逐项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也要回应被告的抗辩意见,文书说理更要简单明晰,让当事人看得懂,能够“以理服人”;
二是与上级法院对话,作为基层法院出具的裁判文书,必须通过文本尽可能地说服上级法院,让二审法官支持一审裁判;
三是与社会公众对话,将裁判文书作为普法平台,通过辨法析理,引导公众理性行使诉权,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纵使不能遍洒阳光,也应当“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对话式裁判文书的基础上,李法官提出也要注重司法的温度与界限。黄绍花案讲述了司法的温度,而祭城路更名案则体现了司法的界限。民事裁判事关民生,很多案件虽小,却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应当注重司法的温度。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的写作,重视个案中的社会伦理评价,追求实质公平与和谐稳定。裁判文书写作既要排除自己的个人立场,以中立的文字展示观点,又要综合考虑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隐患,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司法服务功能的辐射,同时还要坚守司法权运行的界限,在法律的范围内解决纠纷。

完成一篇事实清楚、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裁判文书会总给我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李法官认为“裁判文书不仅是一种法律产品,也应当是一种文学产品”。学习文学,不仅仅是学习遣词造句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为了以书为鉴,培养情感情怀,“养吾浩然之气”。做胸怀天下、心怀苍生的法官,写凝练生动、情理兼容的裁判文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


执行路上铸文章

和经常拟稿判决书、调解书的审理法官不同,身为执行局的法官助理,到手的都是生效法律文书,自己只撰写执行阶段的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等,在文书撰写方面经验不多。但读完《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让我深感文书写作是每一个法官的必修课,执行局“854”模式迭代升级后,执行工作要做到全过程留痕、全景式展现,这对执行法官文书撰写的全面性、精确性、规范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笼统粗放的文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事人日益增长的信息对称化需要。那么作为一名法官助理,在强制执行阶段如何写好裁判文书呢?

一、以“掘井及泉”的态度撰写裁判文书。裁判文书入门易精通难,如同挖井一般,不能到处寻找水源浅尝辄止,而是要沉下心气术业专攻。文书从格式到内容需要反复推敲,格式上参考最高院的法律文书规范,内容上化繁为简避免重复冗长。遇到难以决断的问题时,多向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请教。思路出现偏差时,停笔思考重新梳理案情。要重视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案件,平时从小案件中汲取教训,打好基础积累经验,边钻研思考边修改打磨,所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

二、以“价值权衡”的思路撰写裁判文书。裁判文书是作品,浓缩了法官的心血思考,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执行和审判的文书特点不同,执行更侧重程序正义。写“终本”裁定时,要养成从时间、空间、行为维度节点式叙述的习惯,将结构具于胸中,全方位有重点地呈现承办法官的各项执行工作,重视与申请执行人的对话参与感,详细阐明申请执行人关注的财产线索、查封情况、资产处置进度;
写司法拘留决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时,不生搬硬套法律条文,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刚性执法与柔性释法相结合,保障被执行人的知情权、救济权;
写查封、解封裁定时既要体现司法速度,即时快速完成查封、解封事项,也要体现司法温度,对年龄偏大、身患疾病的被执行人保留最低生活保障金,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三统一。

三、以“调查研究”的方法撰写裁判文书。裁判文书除了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绳之以法,还要判之可行,就是让判决具有可执行性。有的判决事实清楚法律适用也准确,但判项的表述欠妥。如协助执行单位实现法院判项内容有赖于前置事项,但该事项未在判决中涉及且必须由其他单位处理。诚然,根据“不告不理”原则,法院对原告未提出诉讼请求的事项不进行审判,但为了判决结果可供执行,贯彻“马锡五审判方式”依职权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了解案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执行征程长路漫漫,文书恰恰是执行工作最好的写照。裁判文书写作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在积累试错中保持一颗学徒的心,谦虚、勤奋、不耻下问,每一篇简单的文书都追求完美,每一个忽视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因为重视文书写作就是重视法官自己。


一枝一叶总关情

有幸在工作之余拜读了最高院李广宇法官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从他的文字中感受了他的理论功底、解纷能力以及作为一名法律人的情怀与价值。

撰写裁判文书,是一名法官助理需要深度学习的本领,同时也是深度学习领会法律逻辑和法律条文本身的重要过程。虽然每一个案件的结尾是裁判文书的写作,但一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通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李法官的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写到司法的温度与界限,提起司法的温度,看到温度二字就让我想起曾在家中与家人讨论我们法院人工作的场景。细思起来,我们在法院工作的人,每年都会处理几百个案件,无论数额大小,也无论人数多少,时间久了,好像对一些案件的悲悯之心就有所减少。然而,家人曾经的一句话,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你们每年处理成百上千个案件,案件本身的结果对你们生活本身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打官司的老百姓来说,可能一生只打这一次官司,可能会日思夜想,因为这一个案件就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甚至仅因这一个案件就会形成对法院甚至法官的终身印象。”在工作中,对待案件和当事人,需要的不仅有法律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保有司法的温度。因此当我在目录看到司法的温度与界限时,就忍不住直接翻到文章开始拜读。诚然,如李法官所说,其实法官对待很多案件都会不同程度的纠结,纠结在于除了没有一目了然的标准答案外,还在于除了纷繁复杂的事实、证据、法律,还要平衡许多相互冲突的利益。所以,每一个成文的判决都是法官适法与明理的过程,更是温度与界限的平衡。

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书中保留司法的温度又把握好司法的界限,这应该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进一步诠释。裁判文书,除了向当事人宣示裁判结果,更多的是向当事人解释、说服,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对结果进行铺垫,这样在结论出来的时候,阅读的人也会觉得不出所料。在每一个纠纷案件中,我们法院人虽然是第三人,但是我们需要解纷,要明确处理结果,这结果就是百姓口中的输赢之分。“赢”的一方因为对结果满意,往往不会对说理内容深入研究。但是,“输”的一方就会对结果有诸多疑问和不服,所以,判决书的写作应学习李法官主张的从独白走向对话,要了解并抓住当事人的疑虑点,这样再通过裁判文书与其进行对话,把道理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也就可以解疑释惑了。当然,司法的专业性也要求我们运用法言法语,这也是司法界限的一部分。

如何让当事人理解无生命的冰冷的法条不等于冰冷的法官,是我们作为法律人应当不懈努力的方向。案件无大小,我将努力撰写好每一个裁判文书,让每一个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感受到法律公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如何在裁判中正确对话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讲述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李广宇法官自己行政审判工作的办案经历和思考总结。虽然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我还从未接触过行政审判工作,但法律都是相通的,都是为大众解决矛盾,化解纠纷,都透出公平、正义,也都需要人文关怀、传递司法温度。裁判文书是整个司法审判工作的总结和审判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法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在撰写每一份裁判文书时也是尽自己所能,力求裁判文书能完整表达案件的裁判思路和裁判理由,但真正令自己满意的裁判文书却屈指可数。从《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中,我领悟到好的裁判,一定是建立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将说理说清说透,也就是李广宇法官所说的“对话”,对当事人的诉求要一一进行回应。

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所办理的案件基本上都是小案件,接触的当事人大都是普通老百姓,对话也就无处不在。从与当事人的接待,到庭审提问,再到最后裁判文书的制作,都是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对话过程中正确认定事实,裁判说理是我们每个法官必修的一门课。

一、在接待当事人中要理性对话

在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中,不管是作为原告,还是作为被告,可能大多数人都是生平第一次打官司,对法律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有时急需向法官诉说,而法官出于案件审理的需要,有时也会主动与当事人联系,因此,法官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接待当事人的情形。如何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与其进行对话,既然不能让当事人觉得法官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又不能任由当事人牵着鼻子走,失了司法的权威,需要我们掌握好分寸,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以理服人,而非驯服当事人之上,态度上不卑不亢,要让当事人觉得自己被重视,让当事人完整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注意避免先入为主,从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其实,自己在这方面的修炼还不够,很容易受当事人情绪的影响,容易引起当事人对法院公正审判的怀疑,今后还得着重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二、在庭审中对话要善于发现问题

开庭审理是与当事人直接对话的环节,也是当事人感受最为直接的环节。开庭审理少不了原告陈述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被告要进行相应的答辩,法官要在原被告之间的对话中找出双方的争议焦点,并引导双方针对争议焦点进行举证和质证。在此过程中,也少不了法官的提问,少不了与原被告的直接对话,并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切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要心平气和地抛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庭审这种对话方式,双方当事人充分陈述了事实,阐述了意见,法官也对案件情况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这将为最后裁判文书的写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在裁判文书中对话要加强说理

在裁判文书中的对话,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逐项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抗辩理由。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应该说每份判决书都能做到,但相比而言,回应被告的抗辩理由就要差一些,这就导致作为败诉方的被告很不服气。无论是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还是被告的抗辩理由,我们在裁判文书中对话的通病是说理过于简单,用的最多的套话就是未能举证,或举证不能证明其主张的事实,从而对其诉请或抗辩不予支持、采信。其实,担心言多必失,引祸上身,是我们不少法官尽量少说,甚至不说的原因,也道出了我们不少法官的“心声”。事实上,自己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想法,总认为民事裁判,当事人要的只是一个结果,只要结果正确了,过程没那么重要,因此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给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惧怕说理或者说理不透,总的来说反映了我们司法能力的欠缺。而且,说理不清不透,获胜方嬴得不明不白,败诉方输得稀里糊涂,更加重了老百姓对法院的不信任,也降低了法院的权威,因为“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看得懂的方式实现”。事要讲明,理要说清,这是说服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裁判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充分说理,将理说透,才能尽量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这本书,不仅仅指导我们如何写好裁判文书,李法官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案件审理一丝不苟的精神,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工作宗旨才是我们每个法官更要学习的地方。


对话式裁判文书的现实意义

近来,有幸拜读了最高法院李广宇庭长的专著《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说实话,在研读之前对李庭长不甚了解,然后当翻开权做序言的《第六合议庭》时,生动、形象的文字为我们读者声情并茂地展现了一位睿智、儒雅、博学的法官形象——“李广宇副庭长常常和他的合议庭成员相向而坐,一盏清茶或一杯咖啡,左边一本胡芬的《行政诉讼法》,右边一本中村的《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间或回趟办公室,取两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繁体讲章,借助一个个案件,讲解与聆听,交流与争论……”想来,此著必定凝结了李庭长对司法裁判的理论探究与经验提炼,可以将我们引入裁判文书写作方法的学术殿堂。果不其然,通读此著后,再行回顾自己十余年来的民商事审判工作,随之而来的是醍醐灌顶、打通任督二脉的通灵之感,更让我有了进一步思考“裁判文书现实意义”的底气。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裁判的目标,而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在于立案、庭审、执行等诉讼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他手中所拿到的裁判文书。因为裁判文书上不仅载明了人民法院对该起纠纷处理的终局结论,同时还载明了法官、合议庭寻据、找法、推演的过程。故而,裁判文书承载了认定事实、解释法律、宣告结果的三重意义。如何将三重意义充分得以体现,这对我们法官来说提出了一个更高标准、更大挑战的命题。而对话式的写作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着实有效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就需要:

一、了解原告诉的什么

民事诉讼法对于原告起诉状的形式要求仅局限于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及清晰的事实陈述。而基层法院审理的民商事案件中特别是民事案件的原告对于如此简略的起诉条件或许往往仅能满足明确的被告,而具体的诉讼请求、清晰的事实都会出现障碍。比如请求被告返还价款,对于是否解除合同语焉不详;
比如请求被告支付利息,对于利息计算标准却无法精确……间或罗列大量客观事实但与本案诉争却又无极大关联种种。因此,法官拿到案件的首要工作就是了解原告诉的什么?并非只是将诉状草草读过而塞入卷宗袋中直到开庭,而是一方面审查原告诉讼请求是否明确、是否属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审理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概括事实、提炼要点。对于隐含的诉讼请求积极向当事人释明予以明确、对于不属于民事案件审理范围的诉讼请求及时通知当事人予以更正、对于事实理由中存在违法或者涉嫌侮辱他人言辞的告知当事人予以改正。

二、倾听被告辨的什么

被告的辩称意见往往是让法官头脑保持清醒的苦口良药,避免法官被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理由干扰形成先入为主的概念。同样,倾听被告辨的什么也有助于法官厘清思路、组织双方充分进行诉讼对抗,从而归纳争议焦点、把握案件走向。

三、告诉当事人法官想的什么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解与倾听为我们法官与当事人敞开对话奠定了基础。所谓对话式裁判就是告诉当事人法院想的什么?你的诉讼请求为什么会得到支持?你的辩称意见为什么法院没有采信。从自己的日常审判工作思考,通过裁判文书与当事人对话往往会出现的问题是:三段论推理多、分析辩论意见的少;
正向意见论述多、反向意见评析少。我们的法官都经过法学专业教育,对于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推理可谓是得心应手、烂熟于心,但三段论推理仅仅回答了当事人法官是怎么想的,是法官的单方面意见。而事实上,当事人的很多观点、意见在法庭辩论中进行阐述,因而在法庭辩论意见中归纳、提炼当事人的想法,进而在三段论推理的同时以事实与法律告诉他辩论意见的正确与否,才完美地体现了裁判的对话。同理,正向的意见往往是与法院的裁判结果相一致的,论述正向意见仅仅告诉了当事人“yes”、“why”,却没有告诉另一方当事人“no”、“why”。有理有据地驳斥反向意见才能展现与败诉方当事人的对话。

法律仅仅凭借强制力迫使人们服从是不行的,它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从独白走向对话,就是解决司法合理性的根本路径。通过裁判的对话,必定使我们的结论更为清晰明白、更为公众所理解、更为具有说服力。


秉持学徒精神传承火炬之光

由裁判者负责,让审理者裁判。放权不能放任,权力不是任性。新的司法责任制面前,你会体会到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你也将始终听到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作为一名青年法官,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时,深深感受到了法律的实践性和联系社会性之强,面对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同时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勇挑重担的决心和勇气也至关重要。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李广宇法官的这本《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共70余篇目,内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是李法官多年办案经历的积累与结晶,展现了作者在裁判工作中的深入思考和深刻感悟,读后受益匪浅。具体来说,结合裁判工作中自身的一些浅显体会,和大家分享我拜读李法官著作后的几点感想:

要保持谦卑。事成于琐屑,才折于骛远。书中《从学徒开始》一篇给我的震撼最深,读起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许多疑惑。在说起工作态度时,文中提到“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你们从法学院来到法院,就是从知识教学转到了实践教学。而你们,就要从学徒开始。学徒的本分是谦卑,学徒的天职是勤奋,学徒的秘诀是不耻下问。”在该篇目的最后,李法官还写到“没有经历过人生,不会知道人生是如此短促。如今我也快到退休的年龄了,可我觉着,自己仍然像个学徒,还有好多学问没有学到,还有好多问题没有思考清楚,要做的事情真的还有很多呢。”

这对于还在成长期的我们青年法官来说,是劝慰更是告诫。劝慰我们不要害怕遇到问题,而是要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诫我们学无止境,要永远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取得新进步。

要注重总结。在提到证据运用时,文中提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定事实的过程,就是运用证据。认定事实的过程,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艺”,这就告诫我们在查明事实和认定事实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具体案件、具体案情,也要注重总结,不断探索,不断“磨炼”技能,熟能生巧,最终理想的彼岸定会抵达。

要扩充视野。在提到法律适用时,文中提到“要扩充视野,结合案件梳理法律规范,在法律规范之间分析类比。”“简洁与直白,远不如长篇累牍写起来简单。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阅历积累。找好书看,不仅可以升华你的气质、尖锐你的笔头、明亮你的慧眼,还会为你找到一个驱除孤独和寂寞的侣伴。”这就告诫我们作为一名定分止争的法官,在埋头办案的同时,也要通过阅读好的书目扩充视野,努力拥有一双慧眼,提升执法办案的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

司法要有温度。书中写到“即使按照法律规定应当驳回当事人的起诉或者诉讼请求,我们也应当尽量把道理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把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当成一堂法治公开课,这或许是另一个层面的司法的温度。”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笔下的裁判文书,要体现司法应有的温度,说透法理,讲明事理,讲通情理,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背后是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驱使。

要努力传承火炬之光。书中写到霍布斯曾说“一个法官过去了,另一个法官又来了,但是天地从不会过去。”卡多佐在《司法过程的性质》的结束语中提到“未来属于你们。在一个无尽的过程中,我们应征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当我死去并消失很久以后,当我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小角色被人们遗忘很久以后,你们还将在这里来完成你们的那份工作,并将高举火炬继续向前。我知道,当火炬在你们手中时,那火焰将格外辉煌。”

细读李法官的著作,看似不经意的言语背后,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为法律人已经多年,但时常觉得自己仍是一名学徒,愿我们是接过火炬之人,勇敢面对前进的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认真对待一个个案件、一份份裁判文书,奋力传承火炬之光,为司法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文书不仅是法律也可以是文学”,好的文学作品,纵然时空斗转星移,依然能经久不衰,好的裁判文书,承载着正确解释法律、充分宣示正义、合理判定冲突、倾情普化法治的重要功能,绝对不仅仅是文字和符号的堆砌。裁判文书的说理,是一篇裁判文书的灵魂,说理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话题,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是提升司法能力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李广宇副主任的新书《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聚焦一线行政审判业务,以第一人称视角,从审判实务出发,以对话漫谈的方式,还原真实案例和真实的审理过程,将抽象复杂的裁判说理以清晰的方式展示出来。

“对话式裁判”文书是一种全新理念,所谓“对话”首先是跟当事人对话,在不同的审判阶段,逐项回应当事人的请求和理由。其次,裁判文书还要跟行政机关“对话”,行政裁判是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试金石,对话越充分,方向越明确,离依法行政的目标就越接近。最后要跟社会公众“对话”,裁判文书是最佳的普法平台,通过辩法析理,引导公众理性行使诉权,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作者又提出“对话是为了说服”,提出诉讼程序自始至终都是在“对话”中进行。首先,原告与被告在庭审中“对话”,法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性对话平台。其次是庭审中原被告与法官“对话”,法官在庭审中主要是倾听,双方都试图说服法官,努力使法官认可他的主张。最后,法官的裁判文书,是把法官与双方当事人的对话形成一个对话文本。

好的裁判文书源于法。作出正确的司法裁判依赖于法律规定,任何裁判不能随心所欲,裁判文书最基本的要求是回应当事人的诉求,对双方争议的内容进行评判,而如何作出评判的背后,是对法官基本素养的考量。实践中很多判决书之所以说理不充分,是因为在案多人少的困境下,法官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研读新的法律规定,读了这本书,让我们警醒,要写成好的裁判,首先要吃透法律的规定和立法的本意,才会将裁判的价值贯穿于文书中。如果连裁判者本人都不清楚法律的渊源,则强行追求说理透彻的法律文书,无异于无根之木。

好的裁判发自内心。司法判决被认为是向整个社会解释,说服该判决是根据就法律作出的、好的判决,并说服整个社会,使公众满意。英国法理学家边沁曾言“一个细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经常地从纯自然的环境中产生出来,而一个强烈而持久的期望,则只能来自于法律”,好的法官写的好的文书必须让当事人倾听到他内心的内容——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什么样的法律规定,又是如何理解这一法律规定的……将内心的评判通过文书展现给当事人,远比仅仅一个结果和抽象的法律更容易让当事人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裁判才能称之为好的裁判。

好的裁判落于笔端。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每一篇裁判文书都像文学作品那样,言辞华丽优美,但至少可以像文学家浸润每一部作品那样,努力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让语言更加能为当事人所接受,让判决更加充满温情。完成一篇文书决不仅仅是终点,可能是另一个案件的起点,对于文字的遣词造句,对于争议焦点的归纳总结,都需要在一份份文书中加强文字的捶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法官而言,裁判文书的书写终究是寂寞和孤独的,但其定分止争的社会价值,却是无价的。


练好基本功工夫在文书外

李广宇法官所著《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作者自谦为裁判文书写作的漫谈,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佐以生效文书的抄录,中间不乏域外法系名家经典,亦有中国古代上下两千年的经典判词,不仅解决审判实务中的疑难复杂问题,更对后来者娓娓道来独创的对话式裁判文书表达方式。作者从诉的利益、诉讼类型化、司法的温度、写作模式等各种角度阐述文书的产生,具体生动展现裁判文书要阐明事理、释明法理、讲明情理、符合文理,展现了作者对案件的精准把握和深厚的法学理论积淀、彰显了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助理,领会最高院资深法官的思考随笔,已觉干货满满、如沐春风。陆游有诗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为司法过程的最终结晶,裁判文书不仅是一种法律产品,还是一种文学作品。裁判是怎样写成的?除了技术规范外,更重要的工夫在文书外。

一、固定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不仅可以界定法院的审理范围,也便于当事人在此范围内提出攻击防御的方法。李广宇法官提出理性诉权观,从人、事项、行为、时间、空间、效力、程序等多维度提出原告是否有必要行使诉权、法官如何保护诉权。基层法院有时也会遇到诉讼能力不强的当事人,就要“进行必要的释明,建议原告对诉讼请求进行必要的变更,以使双方都能尽量减少诉累”。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当事人的理由进行归纳、加工但不杜撰、为说理需要进行适当排序。学会通过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比对,准确提炼案件争议焦点。

二、客观认定事实

李广宇法官在主持四巡工作期间,分管第六合议庭在内的三个合议庭,繁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余,但他仍时常到巡回区各地就地办案。在安徽绩溪就地办理的汪年流案,到湖北大冶塌陷区办理的明灯食品厂案,到湖北恩施办理的318国道地质灾害案,现场了解清楚情况,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二审终审的诉讼制度设计,加上正在进行的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基层法院一审案件主要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准确运用证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运用法律做出裁决。

三、准确释法析理

李广宇法官提出裁判文书要和当事人(包含行政机关)、下级法院、社会公众对话。裁判文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宣示功能,对诉讼争议作出司法裁判。事实、理由和主文的文书结构设计,为的是正义要以看得见、看得懂的方式实现。实践中,也许会遇到刁钻古怪的问题,且法律依据比较原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无论是既有裁判,还是学术观点,法官都要兼收并蓄,从法律的原义出发进行充分的说理,把专业的法律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一些,提升当事人对裁判的接受度;
日后如果案件上诉,也可以说服上级法院。更重要的是,根据“谁执法,谁普法”,通过辨法析理,引导公众理性行使诉权,达到普法宣传的作用,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四、传递司法温度

在河南辉县黄绍花案件中,经审查可以驳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但在制作文书之前,李广宇法官先后派出阎巍法官和助理以及亲自前往市政府协调,还发送司法建议书,真正体现了“作为司法者,纵使不能洒遍阳光雨露,也应当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法律之外,充分考虑客观情况、公众情感、风俗习惯,时刻怀有善待弱势群体的矜恤之情。基层法院作为联系群众最直接窗口,在提升司法服务的同时,我们还要心怀善意,把每一个司法裁判当成一堂司法公开课,实现另个一个层面上的司法的温度。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定会时刻保持学徒的谦卑、勤奋,汲取资深法官的经验,勇于承担法院赋予我们的责任,将来可以高举前辈的火炬奋勇向前。


裁判是一场修行

近日,沉心阅读了李广宇法官《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当读者觉得充分的说理足以使人明白个案当中的法律逻辑时,总有后续更为透彻的解释分析,这些鞭辟入里的理性文字揭示了类案的本质,顿感打通了任督二脉,令人大呼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细品之后发现,这部行政审判教科书式的著作,更多是蕴含着思考维度、利益权衡的方法论,无论是写作技巧的全面指导,还是职业感悟的悉心教诲,都折射出熠熠生辉的裁判理念。

裁判者应当修为,有为,即文书的制作。

不要轻易放过常见案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索然无味,可是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终究可以再上新阶。常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用经验和理论的积累,深入挖掘常见案件所蕴藏的法律价值,在“三段论”的基础上,努力尝试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或规则提炼并体现到常见案件中,这远比流水作业式的批量供给更有价值。

力求叙事简当嵌入伏脉。案件事实是裁判理由的铺垫。事实是由证据堆砌而成的堡垒,但绝不是枯燥无趣的简单堆积,需要经过裁判者幕后处理。省略不相干的情节,免去长篇累牍之琐碎,填充与定性有关的细节,处处为结论埋下伏笔。简当清晰、要素齐全的案情叙述,一一对应于拟适用法律条文的构成要件,正是一直以来所强调的详略得当、明白晓畅。

合理调整说理体例结构。裁判文书制作规范虽然构建了文书基本框架,但依然充分赋予了说理部分的个性化空间。说理开头可以归纳办理某类案件的要义,这样既能提炼出普遍规则,也能自然过渡到案件情节,是为开宗明义;
可以法谚开头,生动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理,是为通俗易懂;
可以直接评价当事人的观点,亮明结论后详细论述,是为一语中的;
可以引述并解释法律条文,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是为直奔主题;
可以从诉辩观点入手,确定焦点问题,产生对裁判意见的探求欲,是为引人入胜;
还可以先交待背景、现象,有如镜头语言使人代入案情,是为匠心独具。判词撰写竟是如此不名一格,总之根据案情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提升理由阐释的艺术性,耳目一新之余令人读解轻松。

依法裁断不忘融入情理。情理是提高裁判结论正当性和可接受性的辅助论据。除指公众情感外,情理还包括客观之情(情节)、内心情状(主观动机)、风俗习惯、矜恤之情,无一不与裁判的社会效果相关,融入情理更易案结事了人和。当然,情与法既要两全,又有分工。“情法两尽”固然是裁判的追求,但不能为了情理而模糊是非,仍需依法处断时,将情理作为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斟酌因素。

裁判者还须修性,心性,即裁判的理念。

我从该书中领悟到裁判应当深耕雕琢。独立、客观、全面、公正、善于反思是法律人的基本特征,面对矛盾纠纷,深思与耕耘是我们的常态。利益不同,角度多元,观点自然不一。裁判者看待问题,需要仔细甄别、去伪存真,不局限于一点,而是从各个维度全方位考量。一个纠纷在事实层面涉及不同主体、主观意图、客观行为、行为后果、因果关联、生活经验,更为复杂的法律关系还涉及权利来源或基础、行业背景或惯例、商业伦理、职业道德、市场共识等,在法律层面涉及法律条文此与彼的横向异同、法律条文的纵向溯源、原则规定与例外规定的适用条件、一般规则与特别规则优先顺序、立法目的等。在多角度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所作裁判,不仅大大增强裁判的说服力,也沉淀了裁判者的人生阅历。

与深耕雕琢并列的还有立场格局。时刻关注时事热点,领会贯彻政策方针,坚定政治立场,筑牢司法底线,并非只是口号,而应付诸实践。以敏锐意识和国际视野处理纠纷,可以为疑难复杂案件开拓思路、打开格局。一切社会活动都围绕着改革、发展、稳定,司法裁判概莫能外。从先进城市当下的成绩与优势得到启发,除了地理位置与政策扶持,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治理的优渥体制对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科技资源的巨大引力。从司法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而言,司法为营商环境大局提供保障,法官为时代政策导向贡献智慧,视野为法官理念更新创造驱动。全世界各地资源对国家或城市法治的信任,促成了高速发展进步,裁判者唯有固牢政治忠诚、拓宽国际视野、架构宏大格局,才能顺应发展的大势所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诚信是最好的招商名片,以裁判应和国家政策,彰显裁判者的责任担当。

与立场格局并列的还有价值引导。实践中裁判往往关注于法条适用与个案公正,确定具体纠纷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但还应关注规则引领与价值导向。我们要跳出纯粹“就事论事”的局限,在个案中归纳上位层次的裁判要旨,对同类行为起指引或警示作用。也即从个案事实与法律规范中,抽象出社会现象的实然与应然,通过裁判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引导,这也是裁判能否将功效超越个案的关键所在。存在不意味着合理,常见不等同于合法,抽丝剥茧去除伪装,以旗帜鲜明的态度否定大量存在却有悖基本原则的不当行为,革除积弊,使社会重回正轨。我们还要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说理,从具体法律规则上升递进到与价值观的融合,既能明确裁判对于纠纷的价值取向,也能提供人民法院与社会公众观念共通的价值支点,有助于增强依法裁判的法治底蕴、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与价值引导并列的还有兼容并包。有些当事人会提出琐碎繁多且具个性化的理由,避实击虚的取巧做法难以服人。不回避掩饰,不王顾左右而言他,以开诚布公的态度,通过裁判“对话”,针对性地为其打开心结,不失为获得当事人认可的有效方法。我们时而遇到“万字雄文”式的诉状,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对方当事人或原审法院满满的不服与埋怨,可对其质疑理性平和地逐一回应,以耐心与量身定制体现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如此定分止争后,当事人息诉罢访、履行判决义务亦非鲜见。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公民监督意识的提升与法治文明的发展交促同行,少部分当事人出于维护公益的热心,或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在各行各业提出监督质疑,我们不宜预设“职业诉讼人”等身份标签对其抵触抗拒,需以尊重包容的态度面对,对其行为客观上推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效果予以肯定。

与兼容并包并列的还有与时俱进。语言文字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其内涵外延往往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公众认知变化而发生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更新,法律语言亦是如此。立法者以相对原则性的措词作出规定时,正是预留了一定程度的解释空间,以便满足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的实践需求。若法条用语存在狭义和广义的区别解释,根据体系解释等规则尚无法得出明确结论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公众现阶段的普遍观念以及其他最新法律规定及其释义,兼顾立法主旨融会贯通作出理解。当立法旨在权益保障,而广义解释符合该立法宗旨时,裁判就应当体现立法精神,将符合社会发展认知的合法利益纳入当下司法保护范围,兴许不少争议自可迎刃而解。社会发展伴生新型纠纷,陈旧观念难适生活步调,顺应社会发展认知,突破过往做法羁束,正是人民法院对现代社会应有的担当。

在法与社会面前,我们始终是学徒,终日在前行。裁判是一种谆谆善诱、鉴往知来的历练,更是一场司法智慧、认知境界的修行。在此将我的读后感触,说与每一位在法治路上坚守的人。


推荐访问: (40篇)读《裁判是怎样写成》有感汇编 是怎样 有感 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