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完整)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完整)

时间:2023-11-06 18:00:2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完整),供大家参考。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讲话(完整)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并多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这就要求集学者和师者于一身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讲政治、善为学、做强师,既要肩负理论创新的责任,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也要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与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为哲学社会科学献身的情怀,更要坚守勤耘学田开展研究以守正创新、躬耕教坛培养学生以立德树人的本分。

首先,要讲政治。政治立场坚定是对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的第一位要求。首要的是坚持人民立场,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与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党性与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同样是辩证统一的,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应学会“以学术讲政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其次,要有学识。我们经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现在看,“一桶水”的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不仅要著作等“身”,更要著作等“心”。不仅要做“大国良师”,更要做“大国良参”。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在研究和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真效果。

再次,要懂规矩。深刻认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具体内涵,“无禁区”是相对的,不是说只要是学术问题就可以随意“研究”,就可以不顾场合地口无遮拦,更不能沽名钓誉地标新立异。学术“无禁区”要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学术上,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都不能违背党的基本路线、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歪曲党的方针政策、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理论的产生总与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相关联,总要服务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只有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流方向,立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格局、大视野,才能更好地推进理论创新。

首先,要有担当。“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
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担当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行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应始终胸有大业、肩有担当,站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高度对待学术研究,力求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严谨治学、务实科研。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与“勇于批判”的精神统一起来,针对一些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要敢于亮剑,坚决批判,揭露本质,积极引领舆论主流和方向。

其次,要有眼界。眼界、视野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知识面和信息面的重要体现,体现在“腹有诗书”“术有专攻”“博雅达观”,定位于“心系国之大者”和“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善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切实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

最后,要有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战略定力,就是希望我们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和错综复杂形势时从容不迫、意志坚定,能够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新时代新征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并用创新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精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定力。树牢中国学术发展的“主体意识”,在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建构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要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培养自己的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还要以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态,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好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工作,努力培育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首先,踏实“做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不同的角度谈“做人”,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部《论语》几乎句句不离“做人”,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学者做人首要的是增强政治自制力,有忠诚大品格,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做社会的“真君子”。关键是崇德修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行为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与学术影响力,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义利观、得失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其次,认真“做事”。实践是理论的先导,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做学问也是一样,也要做到“实”。一方面,搞清楚为谁研究、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做“真学者”,研究“真学问”。另一方面,要围绕解决“真问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调研真实情况,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面临的各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扎实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发挥咨政作用。同时,培养“真学生”,严以治学,谆谆教诲,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最后,为人民“做学问”“育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做学问要深入基层、进入一线,走到群众中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面向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立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崇尚科学、博雅多识、爱党爱国、胸怀天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 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讲话 会上 队伍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