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8篇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8篇

时间:2022-07-21 16: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8篇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1

  党的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扶贫论述摘编》共分8个专题: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2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

  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3

  人们向往过上富足有尊严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全民的美好愿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当今世界,我国的制度优势日渐凸显,党领导全体人民建成了全面小康的社会,完成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未来,我们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前行。然而,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粗暴的杀富济贫,而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去创造财富来实现的。

  共同创造,把财富的蛋糕做大,让国家富裕起来。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总量提上去,才能真正实现富裕。现今社会,我们的财富资源呈现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两方面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只盯着贫富差距,更要通过全民的共同奋斗创造更多的价值。各行各业都是社会发展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角色分工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要大力弘扬奋斗拼搏的创业精神,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要鼓励诚实劳动,保护合法收入。要摒弃好逸恶劳的恶习,剔除等靠要等不健康思想。让奋斗成就劳动者,让奋斗成为财富汇集的源泉。

  科学分配,把财富的蛋糕切好,让人民富裕起来。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是调节居民收入的核心手段,财富的初始分配方案尤为重要,要在顶层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衡量标准上科学把控,将奋斗转化价值,通过奋斗实现富裕。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调节手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因地制宜,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精准施策。通过税收政策等再分配手段确保共同富裕的目标得以实现,体现公平公正性。公共财富的投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将公共财富用于公共事业不仅解决了财富分配的问题,也直接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结果。

  勤俭节约,把财富的蛋糕传下去,才能有持久的富裕。富裕的本质是资源充沛,而很多宝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的生活需要消耗资源,但不能无度挥霍,万贯家财不知勤俭持家也早晚会败光。财富需要创造,也需要守护,要树立正确财富观,坚持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鼓励适度消费,坚决遏制奢侈浪费现象。要珍视富裕美好的生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严格限制。大力开发清洁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富裕干净且可持续的未来,让子孙后代守护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实现且必能实现,富裕不单指物质上的富足,也包含精神文化上的丰富多彩,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精神财富需要传承,需要持续创造。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创造出物质生活富裕、精神文化灿烂的美好明天,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4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在共青团即将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担当。从“最美奋斗者”黄文秀到“最美快递员”汪勇,再到戍边英雄陈祥榕……一个个优秀青年以身报国、用爱作答,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

  坐标回拨当下。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手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份必考卷,就应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解好地区差距这道“必答题”、城乡差距这道“关键题”、收入差距这道“抢答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我们不必怕,蓝图宏伟,任务必然艰巨。从打造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到实现“扩中”“提低”、缩小收入差距的探索突破,从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到发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从构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到健全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一系列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没有哪一项任务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也没有哪一项工作是简单易行、按图索骥就能完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强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攻坚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遇围突围、面壁破壁,向着星辰大海一步一步铿锵前行。

  我们不放松,征途漫漫,自有天道酬勤。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每年都要形成一批标志性、突破性的成果,这离不开我们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与苦干实干。无论是数字化改革的纵深推进,还是山海协作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不管是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精密智控机制的持续优化,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行示范,都需要我们在一个个节点工作上“钉钉子”,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勤勉之心创未有之业,确保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积跬步以至千里。

  我们更不能等,机遇难逢,奋斗时不我待。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我们青年的黄金发展阶段相遇相交,生逢其盛更需“一马当先”。我们要坚决摒弃“躺平”的心态、“躺赢”的状态,以奋斗的姿态“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让共同富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广大青年必须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推动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中,不断开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青春图景。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5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开始进行艰辛奋斗。新中国成立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脱贫攻坚补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已经开局起步,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砥砺奋进。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6

  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它是以整个社会的发展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福祉为制度建构的基点和价值追求的目的设定的。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集社会主义的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内在善与外在善于一身,要求从动机上确立其根本善和基本善的伦理合理性,从机制、过程和实践上确立其行为善和制度善的伦理价值,从目的、目标和理想上确立其终极关怀和价值目标的至善意义。共同富裕确证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必然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也必然提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和遵循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而且应当落实到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维护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合理性的集中表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体制改革的依据和目的理性,也是社会主义全体国民必须努力去追求、去践行的伦理价值观念。

  一、共同富裕的伦理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绝大多数人,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能过上比较体面和幸福的生活。相对于少数人富裕而言,共同富裕强调了共同即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共同富裕既反对普遍贫穷,又反对两极分化,既是一种目的性的绝对命令,又是一种手段性的行为要求,它不只是一种远方的呼唤,也是一种现实的主张,是需要从社会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诸方面去努力追求和践行的价值理念。

  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追求和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价值观念,排斥了那种“我好,你不好”或“你好,我不好”的价值对抗性,也是对中国古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核心价值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彻底告别贫穷和落后,实现富裕;也要发展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亦即实现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伦理精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既体现在富裕的程度上,更体现在富裕的范围和富裕的主体上。资本主义造成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大多数人的贫穷。虽然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绝对贫困化有所减弱,但是工人、农民和底层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却呈现出日益加剧的态势。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和劳动者地位的改善不是资本家愿意其成果让工人和劳动者分享,而是工人和劳动者斗争的结果。即便这样,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注定了它是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天堂,维护资本家或资产阶级利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要求。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同,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以追求大多数人的富裕与幸福作为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不是偏重于某一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偏狭社会,而是将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其制度关怀和制度保护对象的社会。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统治地位根本有别,社会主义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社会主体的,所确立的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设立,表征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善和内在善,说明社会主义本质上必然把绝大多数人的福祉和利益置于行为目的和意义导向上,这种目的善和内在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同时,共同富裕的思想也是通过与资本主义的对比论述中得来的。如果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的过大差距。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就最终历史使命来看,共产党人闹革命搞建设,就是要逐步实现并不断推进人民的共同富裕。

  不特如此,共同富裕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还必然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建设过程、行为设计和制度建构中,成为一种政策导向和根本价值。共同富裕具有自己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但同时也是现实的呼唤和生活的要求,是同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改善和造福民生的工程所内涵的。它表现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一系列具体的造福行为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分配正义的实施中,表现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中。这就显示了共同富裕之为外在善和手段善的一面,具有工具理性和可操作的效能。共同富裕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工具性要求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以及不进则退的历史感尽量去达成一般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水平,实现全面小康,并由此向着较高的目标前进。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步富裕是平均主义的表现,追求它只能导致普遍贫穷。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反对普遍贫穷的平均主义,又反对和防止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两大问题。共同富裕与同等富裕也有重大区别。共同富裕在实施过程中,是以承认差距为主要特征的,必然具有差异伴随性。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表现为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有一个辩证结合的关系。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的关系。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是部分先富的最终结果。没有目标,部分先富就会失去方向和归宿;没有道路,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共同富裕虽然凸显的是经济上财富伦理的要求,但是却有着更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伦理要义,是一种立足于财富伦理而向着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和社会伦理发展和提升的伦理精神建构。共同富裕有着来自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规定,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不能允许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更不能允许少数人凭借资本或特权垄断社会财富分配,剥夺大多数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和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必然要求共建共享共发展,大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和谐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和伦理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热切的呼唤、最强烈的诉求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取向。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伦理关系上要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一己富裕与他人富裕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我富裕关系,并把“你好”、“我好”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追求和向往“大家好”的价值模式。实质上,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保罗·利科在《如同他人的自我》一书中指出:“我之所以不可替代,首先是由于他人。在这种意义上,关怀实现了他人对我自己的评价。”“这种交流使我们可以说,除非我将他人视为如同我自己,否则我无法尊重我自己。”正是在与他人、群体和类的关系中,人们发现了意义的联系,也认识到人的道德性的独特之处,产生了属于人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人道。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本质上要求把人我之间的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人我兼顾、己他两利。墨家更倡导 “有财者勉以分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佛家也推崇“己渡渡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人的本质是人我关系的相互认同和彼此把对方当做人来看待。人要使自己成为正常的文明人,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不特如此,人还应当积极主动地去爱人和帮助人,人们总是把那些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行为视为美德,真正有道德的人也会产生并体验到帮助人的快乐,党员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树立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光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富裕和集体富裕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己群富裕关系,并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人我关系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伦理关系,那么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公私关系。处理公私关系,不仅要讲兼顾与互利,更要讲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公私兼顾,意味着要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先公后私,意味着要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倡导“天下为公”,主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吕氏春秋》提出“贵公”的价值追求,认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这些伦理观念落实到个人富裕与集体富裕的关系上,则要求把集体富裕放在第一位,通过促进集体富裕来实现个人富裕。党员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弘扬通过推动集体富裕来使自己个体富裕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伦理精神。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不同性质和形式的集体富裕与集体富裕的关系,力求能够做到群群共富。比如率先富裕的东部发达地区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对口支援,一帮一,一对红,进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集体富裕格局。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一国内部,而且也体现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主张建设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并坚持认为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宇宙浩瀚,星汉灿烂。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发展中国家如何破解自己“成长烦恼”与“崛起瓶颈”,莫过于使自身利益的延展与世界发展趋势和大部分国家共同利益相辅相成、顺势而行,莫过于树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在促进自己发展和崛起的同时,也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一般来说,平等互利,是对待所有国家的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但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除了利益对等原则之外,中国还应给予一定的单方面优惠和照顾。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道义,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伦理态度和道德责任感。

  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密切相关的,要求先富帮后富以缩小贫富差距为主体内容的结构体系。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越穷越革命”,社会主义与富裕根本对立,“富裕就会变修”等种种谬论的深度反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直气壮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贫穷等观点,从道德上赋予富裕以积极的意义,并主张通过允许少数人和少数地区率先富裕起来,进而带动全国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虽然诞生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但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尽快摆脱贫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叫什么社会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所追求和向往的社会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揭示了贫穷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社会主义必须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贫穷并最后消灭贫穷。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才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八大报告提醒我们,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作出更多物质财富仍是实现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第一要务,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谈得上共同富裕。分好蛋糕诚然是共同富裕的一个主题,如果蛋糕本身太小,无论怎么分也无法谈得上富裕。就此而论,只有社会财富获得较大较快的增长,并在社会平均水平上超越了贫穷和一般生活的拮据,才有可能使共同富裕的愿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取向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并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贫富差别既与生产力发展不够、不好密切相关,也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因此本质上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促进发展和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才能为分配公正乃至社会公正提供必要的条件,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二)先富帮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摆脱贫穷又要致力于共同富裕,这就需要培育一种先富与共富辩证统一的财富伦理精神。脱贫致富应当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符合实际的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认为,靠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反倒有可能打击先进、鼓励后进,造成普遍的贫穷,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平均主义伦理的非理性。因此,可以通过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后富波浪式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在部分先富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把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到“中心课题”来研究解决。目前贫富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实践中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干扰,譬如一些崇奉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就要推行全面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贫富差距拉大是正常现象,有了差距才有发展动力和经济效率,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滴漏效应”贫富差距就会缩小,社会公平就会实现。如果说有什么过大的贫富差距,那也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彻底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改革。事实证明,依据新自由主义来深化改革,只会使改革滑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最终无助于贫富差距的解决。正确的解决思路只能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国家实施扶贫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而且应该坚持扶贫帮困,坚持先富带后富,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伦理目标取向。

  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且时不我待,要下大力气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已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贫富、城乡、区域三大差距过大,已逼近社会能够容忍的红线。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问题的直接社会表现,就是社会“仇富”心态时有发酵,各种群体性事件和对社会泄个人愤怒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严重对立的危险,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严峻地步了。如今,越来越多有远见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突出问题,如果在贫富分化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贫富分化就会引发中国更多的社会问题。

  第一,采取切实措施缩小地区差距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地区差距,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重视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的宏伟战略任务。实现了这个宏图大略,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社会的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条件。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快一些,有的相对慢一些,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帮助这些地方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一定要下功夫抓好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要重视开发式扶贫和科技扶贫,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通过开发性生产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实践说明,实行开发式扶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不仅能解决温饱,而且可以脱贫致富。这样,把国家的扶持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立足当地实际搞开发性生产,效果很好。搞开发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第二,采取切实措施缩小贫富差距。要实施扶贫开发、扶贫攻坚战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相对困难的群众,各级党和政府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他们的困难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可能产生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种种问题。我们常常讲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关键是治本。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合理调整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按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它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不大力发展经济,就不能摆脱贫穷,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一定要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自身存在的弱点和消极因素,包括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一定要通过运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来加以解决。要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完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抑制不合理收入差距的扩大,既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证共同富裕的原则得以实现,这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采取切实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工程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不断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改革的试行和推广,更是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富裕的程度和速度是有差别的。处理这种矛盾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一方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而追求这一目标的发展过程则构成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实际步骤。共同富裕不仅是理想,也是动力;不仅是“起点”和“归宿”,而且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践证明,抓共同富裕并不耽搁发展。抓共富本身就是抓发展,共富与发展越良性互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越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越多,越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共同富裕,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科学发展的伦理目标。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效率大大提高的基础上,社会成员整体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提高,都有基本保障,达到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并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就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不是片面地限制收入、消极地截长补短,而是要在“带”字上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坚定不移地引导先富带后富,促进慢富赶快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7

 

实现共同富裕之我见作文篇8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在共青团即将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担当。从“最美奋斗者”黄文秀到“最美快递员”汪勇,再到戍边英雄陈祥榕……一个个优秀青年以身报国、用爱作答,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

  坐标回拨当下。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手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份必考卷,就应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解好地区差距这道“必答题”、城乡差距这道“关键题”、收入差距这道“抢答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我们不必怕,蓝图宏伟,任务必然艰巨。从打造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到实现“扩中”“提低”、缩小收入差距的探索突破,从山区26县整体跨越发展到发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从构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到健全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一系列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没有哪一项任务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也没有哪一项工作是简单易行、按图索骥就能完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强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攻坚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遇围突围、面壁破壁,向着星辰大海一步一步铿锵前行。

  我们不放松,征途漫漫,自有天道酬勤。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每年都要形成一批标志性、突破性的成果,这离不开我们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与苦干实干。无论是数字化改革的纵深推进,还是山海协作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不管是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精密智控机制的持续优化,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行示范,都需要我们在一个个节点工作上“钉钉子”,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勤勉之心创未有之业,确保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积跬步以至千里。

  我们更不能等,机遇难逢,奋斗时不我待。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我们青年的黄金发展阶段相遇相交,生逢其盛更需“一马当先”。我们要坚决摒弃“躺平”的心态、“躺赢”的状态,以奋斗的姿态“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让共同富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广大青年必须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推动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中,不断开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青春图景。

推荐访问: 作文 我见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