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2023年度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完整文档)

2023年度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完整文档)

时间:2022-11-12 15:18: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5篇【篇一】近几年,为深入推进“人才强旗”战略,通辽市**立足实际需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不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积极拓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供大家参考。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5篇

  【篇一】

  近几年,为深入推进“人才强旗”战略,通辽市**立足实际需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不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积极拓宽引才育才渠道,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有效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多方联动,激活人才“蓄水池”。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农牧业、蒙中药材、沙产业、镍基合金新材料、民族文化旅游“五个全产业链”实施人才引育计划,通过外聘专家、柔性引才、院地合作、现场实训等方式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断探索“线上+线下”人才引进模式,通过举办“人才引进网络直播推介会”、“暖春行动”人才招聘会,共引进小城镇建设、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人才800余名。

  多措并举,做好育才“大文章”。依托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建设,借助旗委党校、旗职业教育中心等师资力量,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劳务培训2262人次,开展维修电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5605人,变外来“输血”为群众自身“造血”。积极探索“1+n”帮带模式,从农、牧、林、水等部门抽调多名业务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课下乡、现场技术指导等活动,年初以来,共组织送课下乡活动48次,听课群众近15万人,为群众解决蔬菜大棚、舍饲养畜、果树栽培等技术难题260余个,为广大农牧民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3200余次,帮助培养了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壮大了本土人才队伍。

  优化政策,厚植留才“新沃土”。修改完善了《**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对人才引进的标准、方式、程序、考核、管理、待遇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奈曼英才”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坚持在薪酬待遇、住房、户口、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累计兑现各类人才奖励300余万元。建立一人一档,每年定期组织一次人才座谈会,关心人才的思想、工作及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平台吸引人才,服务温暖人才,环境打动人才,让奈曼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篇二】

  政以才治,国以人兴。**紧紧围绕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在人才“引育用留”上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引才标准多样、育才力度不减、用才精准高效、留才靶向解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强力“人才磁场”。

  坚持需求导向,以海纳百川之态引进人才。产业招引人才。**紧盯新型煤化工、新能、沙产业等特色产业,围绕产业特点,找准定位,创建平台载体、基地建设,摸清企业人才需求,依托产业引才。采取“人才+项目+平台”引进,通过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技术联姻等方式,引进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应用型人才和产业紧缺技能人才,形成人才聚集高地。需求招引人才。聚焦群众迫切需求领域,大力引进一批城乡规划、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人才,发挥其懂项目、懂管理、懂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不足的难题,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宜居指数,强化留才硬实力。

  立足长远发展,以育木成林之心培养人才。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企业自主建设”的方式,力争建成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众创空间等人才载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积极申报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培育本土人才。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鼓励重点领域人才、高层次人才到基层一线设立科研工作站和服务基地,进园区、进企业开展服务活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创新体制机制,以人尽其才之举使用人才。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以嘎查村为单位的乡贤人才库等,完善协调和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对称完整,在用才上不拘一格,打破政策壁垒,搭建创业平台,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性,进一步推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真正让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评价办法,完善容错机制,真正用好人才评价这根“指挥棒”;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抓紧修订和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使引进来的人才能继续“成长发育”。

  营造良好环境,以讲信修睦之诚留住人才。为践行好对优秀人才的“保姆式”服务,出台《**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并推出“**人才服务卡”,为人才在**创新创业提供了健康医疗、文化旅游、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打造**“人才驿站”,汇聚人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畅通人才诉求渠道,广纳良言、广征良策,推动人才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同时,通过构建人才对话交流平台,分享经验、做法,从而使观点、思维碰撞,进一步增进人才沟通互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才资共享,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营造待遇从优、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

  **将把做好人才工作作为强旗之基、发展之本、转型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篇三】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不断打破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瓶颈”,围绕自治区打造“一心多点”引才新格局,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等多元化的柔性引才方式,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向**汇聚。

  立足旗情,突出柔性引才重点。一是人才政策向柔性引才聚焦。先后制定了《**20XX—2022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性文件,对柔性引进的各类人才在政治待遇、成果分享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激励保障向柔性引才倾斜。对成功引进“两院院士”和“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到我旗创新创业并取得突出业绩的,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奖励。支持企业通过建设科技研发平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给予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自治区级实验室、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30万元奖励。

  创新方式,拓宽柔性引才渠道。在大力推行“人才+项目”招商引才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岗位特需引才、向专家学者借智等渠道广泛开展引才借智工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引进科研成果等形式,享用现成人才团队的智力。通过与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研究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落地海水稻研发中心**分中心及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着力打造“杭锦模式”试验田,借用“外脑”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上海挂牌成立了“**人民政府驻沪招商工作站”,与上海**商会共同签订《**招商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更好的宣传**项目推荐、人才交流、企业联合、信息互通、精准招商奠定了良好基础。

  优化服务,改善柔性引才环境。最大限度地给予人才以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让人才“引得来、留的住”。通过《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为县级领导主动关注优秀人才的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情况提供了制度保障;整合我旗各方面人才资优势,集成各项人才政策服务工作,制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办法》,推出“**人才服务卡”,为人才在我旗创新创业提供了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旅游服务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和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引进人才解决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问题。通过完善政策保障、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舆论宣传等形式,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业热情,初步构建了开放包容的聚才、用才、育才环境。

  【篇四】

  近年来,**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完善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加强聚才育才载体建设、创新用才留才培养模式“三举措”,切实提升人才工作成效。

  完善优秀人才引进机制。推进博士工作站、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工作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来利开展成果转化及科研工作。建成省级研发中心2处、博士工作站2个、高校产学研实训基地5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家。引导企事业单位根据产业特点和技术需求,全职或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造就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32名,硕士学位和中级职称急需紧缺人才76名。

  加强聚才育才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引导企事业单位人才申报省、市重点人才项目。培育省“115创新团队”2家、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4人、“领军企业”4家、皖北创新团队7家、药都“双创英才”5人、市产业创新团队6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持续推进“文州英才”和“淝畔乡才”示范工程,选树“文州英才”30名,“淝畔乡才”200名。

  创新用才留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活动,在青岛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等经济发达地区知名院校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组织选派各类专业人才到基层开展科技下乡、支医支教、示范带动等活动,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选派科技人才75人,深入基层一线,实际解决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658个,优秀教师到基层上示范课、讲公开课、举办学术讲座113场次,医疗卫生人才开展免费义诊活动1270余人次,乡村企业家人才带动贫困户就业3200余人。

  【篇五】

  **县在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做文章、出实招,着力构建红色革命老区特色人才品牌,加速人才集聚打造发展新引擎。

  实施重点项目谋才引才。系统谋划“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围绕智能家居、先进材料、绿色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实施“蓬山精英”招揽、柔性引才聚智、“乡贤才俊”回引等工程,吸引集聚“候鸟专家”“周末教授”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00余名,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育才用才。落实《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的若干举措》等措施,选派一批优秀干部人才到“三重一线”实践历练、增长才干,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畜牧兽医、自然资规划、市场监管等重点行业领域调剂135名编制用于推行“岗编分离”工作,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进行战略合作,柔性引进5名省农科院专家、农业科技人才莅蓬开展智力服务,双向互派5名农业农村人才跟岗学习、挂职交流。

  优化服务环境聚才留才。依托县高端人才服务中心、**经开区人才驿站、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家大院等人才平台,举办文旅人才成果展、技能人才竞赛、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等“展、赛、会”系列活动,举办新型工业人才成果展、青年人才联谊会、企业家大讲堂等专场活动6场次,评选表扬各类优秀人才70余名。组织开展专家人才走访慰问、集中体检和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研修班等活动,为9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发放首批“**英才卡”,为各类人才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抓发展机遇推进人才一体化。建立人才互动机制,同潼南、合川等“三区两县”签订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建立毗邻地区人才、项目、政策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间人才资信息共建共享,人才政策联合制定,招聘信息共同发布。建立毗邻地区“研发+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搭建“项目+金融”创新创业扶持平台、“产品+市场”供给营销互促平台,推动金融资本互惠互利、研发产品互促互销,支持人才更好创新创业。

推荐访问: 发挥乡贤人才作用经验做法材料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工作经验 材料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