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5篇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5篇

时间:2022-11-16 15:24:01 来源:网友投稿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5篇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关于在全体青年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5篇,供大家参考。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5篇

篇一: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关于在全体青年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进一步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坚定信念、砥砺品格,学校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榆次一中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方案》,将在全体青年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确定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百年从头越·青年建新功二、活动内容1.利用德育综合课观看央视网《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一堂好课》(思政课)、《党史故事100讲》等影视作品,可以选集观看,要求每班交回观后感不少于10篇,3月底交回政教处。2.各班召开《百年从头越青年建新功》主题班会,回顾历史上的青年作为,畅谈现实中的自我使命,要求每班按时交回班会实施记录表、班会课件资料和现场照片不少于3张,4月初交回政教处。3.各班制作一期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或事件为主要宣传内容的板报,可以参考《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也可以自我创作,要求每班交回主题板报照片1张,4月15日前交回政教处。4.学校将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歌咏比赛、戏剧比赛等活动,具体活动方案随后下发,时间在五四青年节前后。三、具体要求1.各班任是各项活动的第一负责人,请各班认真组织积极参与。2.树立工作留痕意识,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切实提高班级组织力和战斗力。

  政教处2021年3月6日

篇二: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实践研究

  摘要:2018年11月以来,我园申报的市级课题《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以来,第一阶段,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园深入挖掘内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尝试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革命武器”融入美术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同时结合对幼儿进行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教育,萌发其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实践《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融入本土资源,不仅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内坑作为革命老区基点镇,蕴藏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与独特资源,孕育和铸就了“革命精神”。那么,如何深入挖掘内坑本土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将其有效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呢?近年来,我园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特别是2018年11月申报的市级课题《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以来,第一阶段,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园深入挖掘内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尝试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革命武器”融入美术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同时结合对幼儿进行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教育,萌发其爱家乡的情感。一、多渠道收集、整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挖掘美术活动素材。内坑作为革命老区基点镇,蕴藏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与独特资源,孕育和铸就了“革命精神,拥有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如何深入挖掘并整理成适合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素材呢?

  1.家长问卷,初步了解。我们首先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到有部分家长对内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了解较全面,于是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向他们了解相关的信息,对内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有了初步的框架。2.走访老一辈,强化认识。紧接着,课题组成员走访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一辈人,取得他们的支持,向他们详细了解内坑革命斗争史,请他们入园为师生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3.实地参观,深入挖掘。我们还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参观相关的革命遗址、革命设施,深入了解、挖掘内坑红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物件、革命物资等资源。4.查阅资料,核实求证最后,我们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从中共泉州特支到泉州中心县委的革命斗争史》、《泉州闽浙革命史研究》、《晋江党史》、《晋江红色遗址》等,对获取的相关资源进行整理、剔除、挖掘,形成红色资源网络结构图及资源库,收集革命老物件,筹办“红色革命小博物馆”。5.研究讨论,形成素材。课题组对所形成的资源库进行多次研究、讨论,聘请专家指导,经过整理,初步将内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分为内坑红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物件、革

  命物资、革命武器、革命精神、革命遗址、革命设施等八大类,我们尝试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分阶段融入各实验班美术教育活动中。本阶段,我们围绕“革命武器”挖掘适合的资源,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经验,将其融入各实验班的美术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中。

  本土化教育内容必须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必须从孩子熟悉的实际出发,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获得发展为目标。我们深入挖掘内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并有效融入到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从小接受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教育,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创作世界,也拓展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

  二、创设环境,充分营造红色革命文化的氛围《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园楼道、楼梯一侧墙面、楼梯拐角平台、班级创设相应的红色革命主题教育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比如,我们在楼梯的三个拐角平台墙面上分别布置了内坑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介绍、攻打安海、泉州劫狱等场景;在楼梯一侧墙面布置了用泥塑制作的亲子作品“革命武器”墙饰;在学园楼道张挂了亲子作品“革命军人”的泥塑吊饰,展示了与红色革命主题相关的绘画及手工作品;在班级的墙面、区角隔断及班级的家园联系栏等都融合了与班级红色教育主题相符的元素,展示了适宜幼儿学习、感知的图片、图画书、摆饰等,让幼儿每天来园时都能看看、说说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故事及革命武器,同时让幼儿参与制作与布置,用革命英雄人物、革命故事吸引、感染幼儿。孩子们在浓厚的红色革命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下,在看看、摸摸、说说、做做中,对家乡的革命英雄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产生了认同感和敬畏之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我们通过在学园大环境、小环境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定期更新教育主题,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得到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传承教育。三、借助多样艺术手法,研发创意美术课例儿童艺术教育观认为,儿童艺术教育不光是让儿童习得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体验运用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开发红色革命文化美术课程,引导幼儿体验、欣赏、感受并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表现、创造,最后形成具有红色革命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从欣赏“革命武器”的外形、造型美,感知“革命武器”的基本构造及外形特征,再到细节的美,如“坦克”上的颜色、花纹、驾驭室的造型及人物等,注重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展开想象,运用泥工、线描画、刮画、撕贴画、纸板印画、面粉画、酱油画、手工制作等多种美术表现手法,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案例。围绕“革命武器”这一主题,课题组的老师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海、陆、空创新美术活动课例,如:中班美术手工活动《坦克》,老师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供三组不同材料(第一组:大小不同的纸盒、彩泥、吸管、瓶盖等辅助材料;第二组:大小不同的纸盒、各色马克笔、木棒、易拉罐、铁丝球、扭扭棒、双面胶等各种废旧材料;第三组:大小不同的纸盒、各色水粉颜料、水粉笔),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制作陆地武器坦克,活动中,孩子们设计出的坦克各不相同,很有创意,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体现。又如:小班美术面粉画活动《海上武器》,老师打破传统美术形式,利用厨房常见调味料——面粉,提供卡纸、小木棍、湿抹布、碗、勺子、报纸待材料让幼儿作画,小班的孩子们

篇三: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赏[27P]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一书。《画典》精选了现、当代美术史上100多位美术大家和新锐的220多幅油画、国画、版画等作品。画作反映的是90多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风貌,以此为主线,配以简明易懂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以画带史,贯穿起9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这本书,就像展开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让读者重返历史现场。

  何红舟、黄发祥:《起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张国焘、李达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去安源》是以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组织工人运动为表现题材的油画。该画曾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画面描绘了器宇轩昂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他身着蓝色长衫,左手握拳,右手持一把雨伞,正在崎岖的山路中阔步前行,背后是连绵的山脉和滚滚白云。毛泽东的形象居于整幅画面构图的中心,坚毅的面庞和姿态又与被山风吹起的衣褶和崎岖难行的山路相交融,背景的连绵山脉和滚滚白云更衬托了青年毛泽东形象的英伟。

  罗工柳的油画《前仆后继》是一件经典历史作品,画作表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大批革命党人被杀害,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革命人士不畏艰难,前仆后继的悲壮场面。画作采用了黑白对比的简约语言来表现,色彩沉稳厚重,笔触凝练有力,强烈叩击观众的心灵。

  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是罗工柳的艺术创作和探索过程之中极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描绘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形象,身着深色红军军服,头戴军帽,一颗红色五角星极为醒目;坐于一小山丘的山石之上,右手扶膝,左手持烟,目视前方。在其左侧的山石之上还放置书籍和纸稿,显示出他正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思考和探索崭新的理论。通观画面,毛泽东的形象居于画面的核心,也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形象显得极为伟岸,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从远处的青山可以看出,此时正是万物萌发的初春时节,而这也象征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春天已经到来。

  莫朴的《南昌起义》藏于军事博物馆。作品中起义的五位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相对集中地出现在画面的主要部位,尤其是周恩来的画面空间位置,被处理在画面宽度的黄金分割位置上。作品选择的画面瞬间是起义官兵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的带领下群情激昂、高呼口号、红旗挥舞、枪支高举的一刻,画面总体呈现动荡感,气氛异常热烈。

  董希文的油画《红军过草地》,以大面积的黑蓝、普蓝和小面积的橘黄色的对比,浓重地渲染了长征路上严酷的物质环境和红军战士坚毅乐观的精神。

  傅抱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在表现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画的元素,山峦更为苍翠和富有质感,只是在山峰之巅隐现出红军的旗帜,与远处天际的朝霞交相辉,尽情地赞美了红军的伟大。

  高泉:《北上》。油画《北上》反映的是红二、四方面军指战员告别甘孜群众,继续北上,向陕甘苏区进发的场景。画面主线是长长的行军队伍呈“S”形延伸至画面深处,近处军民依依惜别,一位老乡握着红军的胳膊不忍离去,后面墙上的“北上抗日”口号赫然醒目。画面远处乌云密布,给人压抑感,与近处鲜亮明快的笔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红军将要担负艰巨的抗日使命。作品寓意深刻,历史感较强。

  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表现抗战的经典之作。画作抓取烈士跳崖之前横眉冷对日伪军的场面。五位壮士呈金字塔式构图,具有纪念碑般的效果,坚实而不可撼动,五个人动作神态各异,或回头怒视,或大义凛然,有的战士紧握双拳,表现出依然想消灭敌寇的愿望。作品中人物描绘惟妙惟肖,具有较强的体积感,整体色调偏冷,演奏出为中华民族献身的壮丽篇章。

  罗工柳:《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罗工柳的这幅画作真实再现了这一会议场景。画面采用水平线构图,通过与会人员的视线将毛泽东带到画面中心位置,突出了领袖形象,显得十分生动、真实。画面色彩处理层次较为单调,油画的笔触肌理也不明显,反映了当时油画的风格。

  石鲁的《转战陕北》一反画领袖形象的固有范式,将毛泽东置身于黄土高坡,成为大山大水中的点景。作者大胆取舍,通过对西北山川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一方面突出了领袖形象,另一方面又把观众带到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让人感到山谷间似乎隐藏着千军万马,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黄胄的《爹去打老蒋》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参军即将分别的场景。画面左侧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和两个孩子,怀抱的孩子用手指着旁边正要跨上战马的父亲,父亲则满是关爱地回头望着孩子和妻子。画中的战马矫健、有力,战马后侧蹲坐着的狗悠闲地吐着舌头,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画中四个人物、两只动物,都极为真实、生动,没有丝毫的造作和虚夸,能让人真切地体味到这个家庭的朴实和纯真。这幅作品被选入第一届全国美览,受到美术界的好评,更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由此也成了黄胄的成名之作。

  冯法祀:《控诉会》。1950年,冯法祀赴京郊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创作了大幅油画《控诉会》。画作的题材、人物来自生活,作品人物众多,构图饱满而不拥塞,色彩沉稳而响亮。画面以控诉的农民人群构成的大面积灰色,插入画面中心青年农民土黄色的背影及白色头巾,与红色棉袄的青年妇女相映,使作品在压抑中透出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表现出解放了的农民迸发的新的精神风貌。《控诉会》的中心人物——“老人”站在桌子上控诉,神情激愤;几位农民怕他在桌上站不稳,急忙上前扶着他的腿。这样的细节,没有亲身经历此情此景的人是构想不出的。《控诉会》是新中国油画家在建国初期尝试创作主题性作品及大场面构图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彦涵的《百万雄师过长江》是新中国成立后,彦涵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套色版画。作品刻画了人民解放军乘坐船只横渡长江的场景,近处满载解放军战士的船只与远方的一面面风帆连成一片,水面上浪花汹涌,暗示着激烈的战斗仍然在进行。在炮火的映照之下,风帆与红旗相映生辉,与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成名作,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由于时代变迁,《开国大典》曾两度被修改。1955年,画中高岗因“高饶反党集团”事件被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1968年“文革”发生后,画中的刘少奇被刮去,原作第二排的董必武补到空缺的刘少奇的位置。1970年,江青曾指示删掉林伯渠,因画家重病在身而未修改。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成名作,创作于1953年,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画面气势宏大,喜气洋洋,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由于时代变迁,《开国大典》曾两度被修改。1955年,画中高岗因“高饶反党集团”事件被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1968年“文革”发生后,画中的刘少奇被刮去,原作第二排的董必武补到空缺的刘少奇的位置。1970年,江青曾指示删掉林伯渠,因画家重病在身而未修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著名画家蒋兆和为新中国诞生创作的庆生之作,创作于1949年。画面中人物着工农服装,高举红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背景欢呼的人物作虚化处理,突出了主体形象。画面中两位工农代表了千千万万受苦的中国人民,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代表了新中国的活力,画面主题明确,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创作手法上,画家采用的传统的用笔方法,使色墨和素描体面关系得到完美的结合,有力地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跨过鸭绿江》是侯一民创作的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历史油画。画面中朝鲜的土地已经满目疮痍,朝鲜人民欣喜地迎接志愿军的队伍。白雪皑皑中,志愿军队伍从前方呈“之”字形蜿蜒至连接中朝边境的大桥,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队伍前方,手持武器的志愿军战士整齐划一地走向抗击敌人的战场,画面左侧负伤的人民偎依在一起,欢迎为朝鲜人民战斗的志愿军朋友。作品横向构图,视野开阔,大气磅礴,色调低沉,以夜色比喻朝鲜人民的境况,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突出志愿军所担当的历史使命。

  靳尚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双手摊开,站在万隆会议的演讲台上慷慨陈词,他身着深色中山装,大方、朴素,表情和蔼而自信,这就是勒尚谊的油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睿智的大国领导人的形象。作品接近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动作、表情、光线,成功地运用肖像画的技法处理历史题材。

  靳尚谊:《我们的友谊遍天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描绘了毛泽东会见国外友人的情景。画面中的毛泽东在中央,与远道而来的非洲兄弟双手紧握,旁边的亚、非、拉等洲的朋友围绕在他的周围,满怀敬仰之情。毛泽东身穿中山装,沉着而大方,体现了国家的自信与好客。他双手紧握黑人弟兄的手,眼神慈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各国的朋友身着其国家礼服,庄重而不失亲切。作品造型简洁,单线平涂,体现了当时油画民族化的风格尝试。作品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与第三世界兄弟国家建立的友情。

  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描绘的是大庆工人在漫天飞雪中钻井的场面。画面中雪花纷飞,石油工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顽强地斗争。左边铁人王进喜固定住钻井台,右边的工人展开双臂,用力旋转操作钻井机器,旁边的工友全神贯注地盯着画面中间工作的工人。画面主要采用横向式构图,后面高耸的标语、前面的设备、中间的钻井和忙碌的工人,使得画面富有秩序感。在风雪中,石油工人如雕塑一般,给观者深刻印象。

  冯远的《领袖·父亲·设计师·儿子》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肖像画。他满头银发,面容严肃但也显现出了老人的憔悴,上穿白色短袖衬衣,下着黑色长裤,脚穿白色袜子和黑色布鞋,水墨语言也十分朴素,但却恰到好处地将主人翁集领袖与设计师、父亲与儿子几种不同身份汇集一身。让人感到极为朴实和亲切,可以说,这看似普通的形象却又极不普通,在平淡中见高明。

  丁一林:《科学的春天》。油画《科学的春天》表现的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画面选取了参加这次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昂扬地步出会场的场景。科技工作者们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蓝、灰色中山装,3月春天的阳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面庞之上,并与他们幸福的笑容一起绽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袭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给科技工作者们带来的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既是科学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

  丁一林:《科学的春天》。油画《科学的春天》表现的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画面选取了参加这次大会的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昂扬地步出会场的场景。科技工作者们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蓝、灰色中山装,3月春天的阳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面庞之上,并与他们幸福的笑容一起绽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袭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给科技工作者们带来的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既是

  科学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

  高泉:《1998年夏·丰碑》。《1998年夏·丰碑》再现了1998年广大解放军官兵在党领导下抗洪抢险的战斗场面。解放军官兵一字排开呈水平线构图,队伍从右至左延伸远处,突出了抗洪任务的严峻,也彰显了抗洪官兵众志成城不怕危难的大无畏精神。江泽民站立在画面的最中央,在抗洪第一线指挥着抗洪战斗。画面上方乌云天黑的墨青色与洪水的黄色调融为一体,洪水的处理动感十足,把抗洪的惊险场面再现观众眼前。整幅画面刻画细腻,情感丰富,让观众对抗洪官兵的坚强肃然起敬。

  赵志田:《众志成城》。赵志田曾采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主旋律作品。《众志成城》表现的是全国人民奋力抗击非典的场面。人物形象主要以线勾勒,精炼准确,西服颜色采用浓墨晕染,随意酣畅,墨色与背景气球、彩旗的颜色相得益彰,整幅作品达到了艺术与思想的高度统一。作品与时代主题丝丝相扣,反映生活,极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

  苗再新:《梦圆时刻》。画家苗再新善于通过驾驭画面结构,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梦圆时刻》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绘了奥运开幕式当晚的盛况。画面中数不清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难以抑制的心中喜悦,前方的小伙子将国旗绘在脸上,展开双臂;后面的年轻人们有的扬起手中的北京奥运会旗帜或国旗;画面左方一个戴五环眼镜装饰的年轻人做出“V”形手势;夜空里的烟火斑斓璀璨。作品画面色彩鲜亮,具有浪漫主义特征;构图富有动

  感,层次分明,人物丰富而不凌乱,具有很强感染力!

篇四: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插上“双减”的翅膀让美育拥抱课堂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和洗涤心灵的教育。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趣味、胸襟,激励学生为理想而作出不懈地奋斗,帮助其实现梦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双减”背景下,学生从繁重的校内外学业压力中解放了出来,有时间和机会去接触自然、感受艺术、放飞自我。在如此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学校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美育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汲取了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富有浓郁民族情感的土壤中健康成长。让大家对孩子的教育回归理性,让有效的美育提升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美术课堂实现以美育人

  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美育教学。

  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美术学科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划分为四大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

  造型表现课上美的引导。比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放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放在写字台上的学习用品。美术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外,加入教师适时的引导,这些都能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再比如人物肖象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三庭五眼”比例,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用画笔礼赞抗“疫”英雄、建党百年绘画活动等等都集聚了美育的力量。

  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艺术美,在思想上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如以百年党史学习宣传为契机,在美术课上做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吸引学生关注党史、敬仰英雄。

  设计应用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美术课上学过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是学生应掌握的形、色的审美常识,这些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

  美术活动中的综合探索,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入美感心理。当学生进入美感心理之后,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如:介绍前人的经验、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等,都是有益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课程美育赋能教学创新

  课程美育是指在所有课程中发掘美育元素,发挥美育功能而开展的审美教育。从各学科专业的知识美、逻辑美、自然美、技术美和形式美等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家国情怀。如何能让课程美育赋能教学创新,我认为可以用“以点带面”这个思路逐步展开。

  “点”即一门课程,专业美育课程。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面”即所有课程中都有美育元素,美育是所有学科教育共同追求的极高境界。

  “以点带面”,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跨界融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能力。落实课程美育,真正做到美育和智育融通。这个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教学渗透美育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努力并充分地完成学校中小学阶段开设的每一门学科的智育任务,同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美育融入所有学科,就是要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尝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品味美的语言,接受美的熏陶;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字美、图表美、数学中的逻辑美;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物质的结构美、元素的变化美等等,总之,让每一个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场所,从而把每一堂课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让美育充分包孕在学校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2.校本课程打造美育特色

  在保证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具有美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菜单,让他们尽情地在多彩的舞台上舒展生命、启迪智慧、快乐成长。

  比如:校本课程《说京剧画脸谱》涵盖了戏曲舞台美术,《用画笔描绘的胜利凯歌》运用色彩、线条美,把对传统京剧脸谱的描绘,自然引入到现代京剧中

  的革命英雄人物的美育教育;并结合党史学习充分融入美育之中,坚持以美培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学生伴随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美育课不仅是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课,也是文化类学生的通识课。在这种育人模式下,也可以把“技能+美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让美育来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学校有责任、有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美育中都春暖花开。

  三、智美课堂提高教学效能

  我认为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美”的元素。美育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智美课堂的构建,营造灵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善美育的课程体系之外,构建以美启智、智美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堂结构的安排要贯彻美育原则。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之美,重在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节奏,比如在数学课上把握设计、讲解、讨论、训练等教学环节,行云流水的课堂结构,学生才能如沐春风,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内容的传授和作业的设置,同样要深入挖掘其中灵动的美育内涵。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自身的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等。让学生主动被其所吸引,培养学习兴趣,使教案与灵动课堂实现有效对接。比如七年级语文教师讲授朱自清的《春》,联合美术、科学、音乐等学科,布置带有综合色彩的跨学科作业——“我眼中的春天”。学生到户外欣赏大自然风光,画春天美景,探究万物生长的秘密,歌唱春天、描绘春天、享受春天,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成为了感悟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

  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也要注重美的原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加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以美育智。

  美育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美、教学板书美、教学灵动美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实践的课题。努力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美,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的至高境界。

  身展“减负”双飞翼,心有“美育”一点通。美育是一项灵魂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美育彰显特色,美育实现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再朝着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以及“五育并举”,这是新时代教育精神的宣言与号角。

篇五: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轮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2022.3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

  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

  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

  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

  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

  2.《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

  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

  的做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

  3.北宋咸平三年,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摔倒在殿上。御史中丞弹劾其

  失仪。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宋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

  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这一事件说明宋代

  A.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B.御史中丞权力超越宰相

  C.崇文抑武治国策略进一步得到落实

  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

  4.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众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米,

  以米兑军运(粮赋)”,当地所需粮食大量购自外地。这说明当地

  1

  A.新型生产关系得到发展

  B.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C.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

  D.民生与市场联系密切

  5.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纯属宗教宣传

  品的有329种,占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

  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占24.2%,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据此可知

  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

  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

  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科技的主动性增强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思潮的倡导者们在认识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以康有为、严

  复为代表的和平渐进论,强调社会进步的循序性;另一种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

  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一现象

  A.说明进化论正确解释了人类演进

  B.实质是有志之士的救亡道路之争

  C.唤醒国人普遍投身于救国潮流中

  D.说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激烈

  7.图1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

  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

  图1

  A.采用绘画作品写实的风格

  B.表明中国引领世界的决心

  C.反映了当时政治转型艰难

  D.描绘了生物进化论的演进

  8.1920年,李大钊撰文说:“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他(孔子)

  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

  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这表明他

  A.全面认识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2

  C.明确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任务

  D.大力倡导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9.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

  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且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

  制式,增加生产。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A.优化工业布局

  B.扩大军备以进攻苏区

  C.适应战时需要

  D.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10.表1是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统计表。据该表可知,我国

  表1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差额

  1978年

  355

  167.6

  187.4—19.8

  1985年

  2066.7

  808.9

  1257.8—448.9

  1988年

  3821.8

  1766.72055.1—288.4

  1991年

  7225.8

  3827.13398.7428.4

  1995年23499.912451.811048.11403.7

  1997年26958.615152.811805.83347.0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对外开放的重心在沿海地区

  C.加入WTO促进贸易发展

  D.开放步伐加快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1.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

  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

  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主权

  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12.有西方学者指出,文艺复兴首先得花钱,这些财富来自危险的东方航程,来自计算、投

  资、贷款、利息和分红——直到盈余足够买下议院、政府而有余,他们便聘请一位米开

  朗琪罗把“金钱幻化成‘美’,使财产带着艺术的芳香。”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文艺复兴

  A.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13.表2是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表2判断,

  3

  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表2(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国家或地区1913~19501950~1973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东欧和前苏联、中国、西欧

  C.中国、日本、东欧和前苏联、西欧

  D.西欧、中国、东欧和前苏联、日本

  14.20世纪30年代,苏联加快推进北极地区开发计划,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之外,在能源

  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这一举措

  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

  B.促进了新经济政策发展与完善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图2是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摧毁柏林墙》,照片中一位年青人正在用

  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该作品

  图2

  A.表明欧洲地区的军事对抗已经消除

  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民众渴望结束对抗的迫切愿望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丧和颓废

  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

  张居正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

  (1525—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

  1582年)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

  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宋应星

  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1587—

  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约1666年)

  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12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

  充分,逻辑清晰。)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胶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

  5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侵占山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德国获得修筑山东境内铁路权,并拥有铁路沿线30华里内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1899—1904年,德国修筑了自青岛至济南的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站点分布图胶济铁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鲁中大道而成为山东新的商品流通主干线路。胶济铁路与青岛港直接连接,内陆与沿海紧密联系,内地农产品经由火车运到沿海港口进入销售市场,减少了大车长途运输费用。运河在南北运输及贸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沿河地区的货物改由铁路运送,愈来愈多的货物流向济南、青岛。铁路沿线许多城镇,特别是设有车站的地方,如胶州、青州、潍县等城市,因运输的便利而成为商品集散地并繁荣起来,还有许多县、镇、村庄,一跃成为商业重镇。铁路运行和停靠时间的严格规定,迫使人们增强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活节奏。长距离的出行,外出经商者屡见不鲜,传统的坐守田园,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被打破。人口的流动加快,活动与交往的空间扩展,人际交往渐趋频繁,封闭保守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日趋社会化。乘坐火车要男女同坐,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逐渐淡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侵蚀下,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耻于言利”的思想,

  6

  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都表现出趋利的观念。伴随近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娱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吃西式牛排、喝青岛啤酒也成为一种新风尚,济南出现了像石泰岩饭店、胶济铁路饭店等30余家西餐厅。

  ——摘编自《胶济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胶济铁路与近代区域社会变迁》

  就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加以阐释。(14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作品名称

  作品简介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何红舟、黄

  发祥创作于2009年,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

  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这一历

  史瞬间

  油画《井冈山会师》。王式廓创作于1957年,作品描绘了毛泽东同志带领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南昌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时的情景

  油画《遵义会议》。画家沈尧伊以独特的构图形式,描绘了遵义会议期间20位参会者各自的人物神态和内心世界

  7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画家陈坚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场面

  油画《开国大典》。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大历史场景

  (1)根据以上美术作品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史实,绘制党史年代尺,并对有关史实加以说明。(9分)

  (2)任选一幅油画进行赏析,并读谈你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看法。(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交州商人徐某,常年漂洋过海做生意。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中行驶时,忽然被一阵狂风

  吹至深山密林中的夜叉国,夜又国人居住山洞,牙齿像刀戟,眼睛好像灯笼,说话像鸟兽叫,

  以狼、獐、鹿等动物的生肉为食。因为徐某带了一些熟食且有做熟食的手艺,让夜叉国人觉

  得熟食很美味,他没有被杀掉或吃掉,反而很受欢迎。他随遇而安,逐渐融入夜叉人的生活,

  还和母夜又结婚生了三个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某带着大儿子回到交州老家,大儿子从

  军,立下大功,18岁成为“副将”。最后,徐某把妻子和其他孩子接回故土,二儿子考中武

  进士,妻子受封“诰命夫人”,女儿也为国立下战功。

  材料二

  ——摘编自蒲松龄(1640—1715年)《聊斋志异之夜叉国》

  8

  波勃出身条件优越,但不幸在幼年被拐后沦为船舵手的奴隶。因不满压迫他奋起反抗,却在一次失利后连同其他23名起义分子被遗弃荒岛并自谋生路。但波勃等人并不安于现状,他们决定通过自造船只逃离荒岛,在他们的努力下,建造了船只辛格顿号,波勃成为船长。在波勃的带领下,辛格顿号征服了大自然,最终抵达非洲的黄金海岸。远洋航行使船上的人员腰缠万贯,回到伦敦后,他们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波勃的钱财很快挥霍殆尽,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再次加入了海盗团伙干起了烧杀抢掠、贩卖黑奴的勾当。

  ——摘编自[英]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辛格顿船长》阐释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17—18世纪中、西方的时代特征。(14分)(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轮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BADDBCBCDABAA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时代背景,对王阳明的认识进行论述。从程朱理学僵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等角度论述;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影响的角度论述。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李时珍的主要成就,从推动古代医药学发展的角度论述;结合张居正的主要成就,从推动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结合宋应星的主要活动,从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论述。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认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示例: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失去活力,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又为人们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多元选择。(2分)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士农工商只要立足本业,尽心尽力,就会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2分)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有利于塑造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李时珍、宋应星科举不第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道路,分别致力于古代医学、工艺学的相关研究,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居正科举入仕,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锐意改革,革除弊政,推动国家发展,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利国利民。(4分)当今,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学习

  10

  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立足自身,以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不懈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

  17.(14分)阐释:胶济铁路的修建使德国延伸了在山东的势力范围,掠夺了山东的资源,打开山东市场,使山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分)胶济铁路为山东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促进了货物流通,推动了近代山东商业的发展。将山东内地与沿海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内地的传统、封闭状态。引发了山东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机制的变革,冲击了以运河为依托的传统交通体系。铁路沿线的城镇迅速兴起,山东地区经济格局发生改变,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为近代山东的经济中心。(8分)胶济铁路促进了人口流动,对民众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了近代生活方式的传播。(4分)

  (其他阐释,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8.(15分)(1)年代尺:(4分)

  (注:年代尺中应涵盖六幅油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及对应时间。漏掉一处或对应错误的减1分,减完为止,但不得负分。)说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1928年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根据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45年9月9日,日军投降标志着抗战的胜利,表明中共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和剥削,人

  11

  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5分)(2)示例:《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气势恢宏,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各阶层、各民族代表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典礼。作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2分)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手法,借鉴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通过透视和光影的处理强化画面主题,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作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2分)(说明:应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进行赏析,每个角度2分)看法: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上面这几幅作品都是作者在对中共党史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考证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它是对史实、人物和社会现象等的艺术加工,须用其他史料印证。(2分)

  19.(14分)特征:两则材料都反映了17-18世纪中西方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人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断努力的过程。(2分)中国商人遇险后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维持生存并得到发展。回到老家后的描述,说明当时社会重视教育,追求功名。(2分)这折射出小农经济下,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中庸、和谐、包容,追求圆满,封妻荫子的传统思维和官本位思想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4分)西方人沦为奴隶后敢于反抗,努力进取,归国后奢侈腐化,为获取财富不择手段。(2分)这折射出新航路开辟后,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通过殖民贸易和贩卖黑奴,不断加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同时也反映出资产阶级对殖民地剥削的罪恶和丑恶。(1分)

  12

推荐访问: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党史 美术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