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2022年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精选推荐】

2022年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17 12:3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精选推荐】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5篇

第一篇: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Lecture Ten: Jazz Time and Lost Generation, Fitzgerald, Hemingway

菲兹杰拉德,F.S.(1896~1940)美国小说家。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矩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最后一个巨商》(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朗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人们通常都会问小说作家这个问题:「你的角色拥有多少你的特质?」对作家菲兹杰拉德,也就是大亨小传 (The Great Gatsby) 的作者来说,答案是「很多」。菲兹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对「爵士时代」 (Jazz Age,1920年代) 的描述,而那也是他所成长的年代。斯科特的名字是以远房亲戚法兰西斯.斯科特.凯伊 (Francis Scot Key) 的名字来命名的,法兰西斯也就是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 (The Stat-Spangled Banner) 的作者。费兹杰罗在圣保罗从小就被以美国贵族的养成方式培养长大,但是他写作的主要动力却来自高度浪漫的想像。

  菲兹杰拉德从学校毕业之后,他选择进入军队服务。当他驻扎在雪瑞登营 (Camp Sheridan) 的时候,他遇到了丽尔达.莎伊瑞 (Zelda Sayre) ,而且与她相恋。为了赢得丽尔达的芳心,费兹杰罗在1920年重写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天堂的那一端」 (The Side of Paradise) 。这本小说反映了费兹杰罗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时的时光,内容在说明一个年轻人努力追求爱情与工作上的成就满足。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虽然费兹杰罗必须面对自己的酒瘾毛病,以及丽尔达的健康问题,但是费兹杰罗夫妇还是沉浸在文学上的生活与名声。

  西元1925年,菲兹杰拉德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而世人也认为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虽然这本书一开始并不畅销,但是这本关于美国物质美梦的小说,却成为美国文学小说的代表作,受到大众的喜爱,广泛阅读及讨论。书中主角杰.盖兹比 (Jay Gatsby) 也成为人们拿来与菲兹杰拉德相比较的人物。

虽然菲兹杰拉德夫妇后来搬到法国的里威耶拉 (Riviera) 度假胜地,但是丽尔达的病况却越来越严重。她有时候会突然想要练习芭蕾,就日夜都不休息的跳着。丽尔达第二次精神崩溃之后,菲兹杰拉德只好把她送到北卡罗莱纳州爱须为尔 (Asheville) 的医院里接受治疗。在他生命的最后数年,菲兹杰拉德搬到好莱坞,并且靠著编剧的工作维生。他在45岁的时候因为心脏病发而去世,留下他最后一本小说《最后的大亨》 (The Last Tycoon) ,这是一本有关好莱坞生活的小说,不过只写了一半。

《了不起的盖茨比》

  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

  盖茨比与黛茜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盖茨比热恋的姑娘当作青春、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当作靠手段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美国梦”。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错了。他看错了黛茜这个粗俗浅薄的女人。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被黛茜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盖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欢歌笑舞的“爵士时代”的写照。

F. Scott. Fitzgerald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September 24, 1896 – December 21, 1940) was an American writer of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whose works are evocative of the Jazz Age, a term he coined himself. Fitzgerald was regarded as the spokesman of his time, especially of the reckless 1920s. He is considered a member of th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twenties along with contemporaries like Nathaniel West. The Great Gatsby, which is Fitzgerald’s greatest work, with another published posthumously, and wrote dozens of short stories that treat themes of youth and promise along with despair and age. Fitzgerald is also famous for the phrase, "There are no second acts in American lives," which resonates with his own death in middle age.

Novels

∙This Side of Paradise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0)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New York: Scribner, 1922)

∙The Great Gatsby (New York: Scribner, 1925)

∙Tender Is the Night (New York: Scribner, 1934)

∙The Last Tycoon – originally The Love of the Last Tycoon – (New York: Scribner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41)

Ernest Hemingway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1939年至1960年期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这段期间海明威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古巴革命胜利以后,海明威曾与古巴革命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在2002年11月11日时,卡斯特罗亲自出席了海明威故居博物馆的落成仪式。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数个不同的奖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3年,以《老人与海》获得普立兹奖;
1954年,《老人与海》又使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辞世之后,美国现代图书馆在2001年所评出的“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他的两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名列其中。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的很多作品现在仍旧是极具权威性的著作。

著名作品:

《49个故事》

1938年,海明威所作的49个故事加上他唯一一部完整的剧本《第五纵队》出版成《第五纵队与49个故事》。海明威的目的是,如他在该书的前言所说,要多写作。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在其他书包括《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胜者一无所获》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找到。

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故事都很短,但是在它们之中却也有很多颇著名的,而其中的《杀人者》(The Killers)就是很著名的一个短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1939年春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战胜了共和军,结束了西班牙内战。佛朗哥法西斯分子夺去了海明威的家,在1940年,海明威因离婚而失去了他在基韦斯特心爱的家。离婚数星期后,海明威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玛莎·盖尔霍恩,是为其第三任妻子。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该书1939年写于古巴及基韦斯特,并于1940年7月写毕。这部长篇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作为背景,叙述一个名叫约丹(Robert Jordan)的美国人在共和军一方与西班牙士兵战斗的故事。故事素材主要是来自海明威在西班牙的经历及战争报道。这是他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书名源自约翰·唐尼的《沉思第十七篇》(Meditation XVII)。

写作风格: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惜墨如金且轻描淡写而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受在《堪城星报》作记者时的影响,后来整辈子的写作都是沿用在星报工作时用的写作风格:“句子要写得简洁,文章开首之段落要短,用强有力的的字眼,思想要正面。”

1925年,海明威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大大震动美国文坛,一再向他说明他这种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是为美国文坛所接受的。

海明威简洁、直接的写作风格亦是影响后世作者最大的地方。他很少用装饰性的字眼,而是以简明的句子讲诉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勇气、力量和尊严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及《老人与海》。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出版。它是一部描述西班牙内战的作品,海明威表达了佛朗哥极权统治不但影响西班牙人,也影响其他国家的人。那个时期,欧美国家很多左倾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表态反对极权统治。该书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满怀理想的美国青年约丹(Robert Jordan)志愿参战,逃亡时因受伤而被遗弃在后方,于是独自与敌人火拼,最后以自杀了结此生的悲剧。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刻划生动。曾拍摄成电影。但是夏志清指出晚年的海明威写来写去还是这个笔调,甚至是自我嘲讽。

作者作品:

  ·《非洲的青山》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战地钟声》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

  ·《曙光示真》

  ·《不固定的圣节》

  ·《过河入林》

  ·《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险的夏天》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Sea

  ·《伊甸园》

  ·《死在午后》Death in the Afternoon

  ·《岛在湾流中》

  ·《有钱人和没钱》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精选集》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 — July 2, 1961) was an American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and journalist. He was part of the 1920s expatriate community in Paris, and one of the veterans of World War I later known as "the Lost Generation." He receiv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53 for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Hemingway"s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economy and understatement, and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 writing. Hemingway’s protagonists are typically stoical men who exhibit an ideal described as "grace under pressure." Many of his works are now considered classic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fluence of Hemingway"s writings on American literature was considerable and continues today. James Joyce called "A Clean, Well Lighted Place" "one of the best stories ever written". (The same story also influenced several of Edward Hopper"s best known paintings, most notably "Nighthawks.") Pulp fiction and "hard boiled" crime fiction (which flourished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50s) often owed a strong debt to Hemingway.

第二篇: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中国留学生:一代更比一代差

王冲

(最近,中国留学生在美被杀,还有啥私了改口供等事,想起曾写过一篇留学文章,贴出来吧)

你是不是为是否送孩子出国读书而纠结?你是不是为让孩子多大出国留学而多方打探?你是不是为了孩子毕业后是否回国工作而犹豫?你是不是为了是否出国陪着孩子读书而踌躇?……

如果你生活在大中城市、有房、有车、有孩子,有50万以上的存款,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正为这些问题而烦恼,这篇文章,也正是试着减少一点你的烦恼——尽管无法保证给出“标准答案”。

 

留学百年

留学,是个清末积弱以来让中国人纠结的话题,古代中华为天朝上国,万国来拜,不是落难或被通缉,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反倒是海外各“蛮荒之国”愿意来见证华夏文明。即便是英国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出使大清,也被乾隆帝视为“蕞尔小国”之臣民,要求他们必须行三拜九叩大礼。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那时的留学,绝不是什么光荣之旅,而是孩子养不起无可奈何才送去“番邦”,父母心中满是悲愤和屈辱,这批孩子回国后大显身手,其中就包括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此后,中西交流繁荣,胡适、林语堂为代表的留美学生在学界、政界大放异彩。然而,解放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我封闭,基本关上了留学西方的大门。

改革开放后,留学重新热起来,那时大家去读书,是为了回国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贡献给四个现代化建设,充满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色彩;
及至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们疯狂考托、考G,更多是出于自我对知识的追求、对美好前程的追求,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拿到了全奖或半奖,可以打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学费,自食其力。

 

因何留学

21世纪初,扩招带来的就业难让留学更热,而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父母有了送子女出国的资本,于是,出国者更多。2009-2010学年,有大约13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大学读书。

出国者增多,盲目者也更多,几年前,我曾问一个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这孩子回答是“出国”,听起来荒谬、可笑,但这却是事实。这个事实道出了出国的盲目性。从国家派出去、自己派出去到今天的父母派出去,留学已经变味了。然而,随着社会取向的传递效应,大家越来越认为不让孩子出国,就是落后,就对不起孩子。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送孩子留学,切忌就是跟风炒作随大溜,不能说因为亲戚朋友的孩子出去了,你就出去,还是想想为什么送孩子出去,你要的到底什么,这是需要想清楚的。还有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在父母、孩子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出国留学,才是上上之选。

为什么出国?要解答这个问题见仁见智。非常过硬的留学理由就是国外的教育更加自由开放,更加鼓励个性和创造力。如果你不愿让国内的填鸭式教育束缚孩子,不想让孩子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丧失自我,不想让孩子在后门成风、送礼成风的学校环境下迷失,想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开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潜力和材质,那么,考虑把孩子送出去,是明智之选。

美国媒体就看到了这一点。2011年5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分析了中国孩子出国留学的原因。该报认为,海外留学可以不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一生只有一次的高考上,许多中国父母把美国的教育看作找到好工作的一把金钥匙,学生们认为美国的大学是鼓励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的场所。

不喜欢国内的教育而送子女出国已经是“过去时”,很多人为此全家移民。11月,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中国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另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合计起来,就是高达六成中国“先富”群体有移民的想法。

他们为什么出走?想要什么?《联合早报》在报道中指出了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移民者向往外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你有足够的银子,有着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过度全家在那里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子女而言,可以有机会进入欧美主流社会,但对于父母而言,则意味着社会话语权、影响力、社交圈的迅速缩小。如果你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那随时可以行动。

富裕人群送子女出国很容易,但也产生了很多的“留学垃圾”,即出国后大肆花钱的公子哥儿,这说明,国外不是包治百病,在国内打架斗殴、天天向下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走出国门就立即变成乖乖仔,上进的孩子送出去可能会更佳,但不上进的孩子送出去可能更不上进,因为国外自由放任式的教育,不利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

有人说,管他呢,送出去再说,至少能学好英语,这就大错特错了。我大学时曾受老师之托,教过一个父母是大款的高中生英语,半年后他略有进步,于是飞往加拿大,一年过回国看我,满口老家的东北话,我问你回来干嘛呢,这位小兄弟说,回新东方学英语呢——在温哥华全是东北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了,更何况英文?

还有一件父母切忌之事。作为工薪族,如果家境太紧张,千万不要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没必要。完全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奖学金。量力而行,而不是竭泽而渔,这才是正道。大学毕业以后,可以让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去,这样子女更有奋斗后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要不要留学,需要父母和孩子有共识,尊重孩子意愿,目标明确,而不是人与亦云,浑浑噩噩不知其所以。

 

是否回国

留学之后,寒窗苦读也罢,稀里糊涂度日也罢,总有毕业那天,总要面临选择,要不要回国。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不要回来,根本而言是孩子的选择权,而不是父母所能决定。无论国外大学毕业还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学生都领略了海外的生活,已经是成人,他可以选择留下,也可以选择回来,父母可以建议,但不可以强制,个性化、自我选择、自由选择,正是西方社会的特征之一。

就个人而言,要不要回来呢?先看数据。美国《侨报》12月初有篇文章的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有意愿回国,但留在美国的人数仍在60%以上。20多年来,中国赴美攻读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获得学位后九成人留在了美国,而不到一成的人回国。

这一数据表明两点:第一,留美学生回来的少,这是因为美国移民社会,不排外,相比欧洲国家而言更容易留下;
第二,理工科留下的多,因为理工科在美国相对更容易找到工作,进入中产阶层。至于文史、哲学、艺术等文科专业,留在美国就不容易了,读哲学的人留在美国难,如果改学JAVA就容易多了。

其实,回不回来,根本就看你喜欢哪儿,愿不愿意为你的选择而做出必要的牺牲。你愿意在国外空气优良、山清水秀的地方做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那就留下;
你更想在竞争激烈、机会更多的中国展示才华,那就回来。

无他,就这么简单。

其实,在国外,未必一无是处;
回国后,未必是香饽饽。“海归”变“海待”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近,我面试了一个德国留学回来的女孩,他本科学德语,在德国的一家著名企业工作两年后,辞去高薪职位,去德国读书一年,回来后却发现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用她自己的话说,走,没有想好;
回,也没有想好。留学,最忌讳的就是这样。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深,随着中国的发展,通过海外经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已经不灵了,必须要通过在海外学到的货真价实、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事,才能在和“土鳖”的较量中占据优势。因此,留学生回国,一定要放低身段,不要高高在上。你或许长远而言成长性高于国内学生,但短期内未必赢得了他们。薪金么,就不要太奢望了,很少有公司仅仅因为你是国外回来的就另眼相看。今年年初的国企高薪招聘海外华人回来担任高管,只是面向特别高端的群体,普通留学生难以够格,更有网友说,这是为留学的“官二代”量身定做的职位,普通大众就不要企及了。

 

尊重人才

当然,国家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106万,其中已有27.5万人学成回国。在宏观政策层面,政府可谓仁至义尽,但归国者却并不买账,因为他们回来是想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是为了适应中国国情而每天进行思想学习和汇报。对归国者专业的尊重,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创造能让他们发挥才能的软环境,让大家在一个开心的氛围里工作,是最重要的,单纯靠房子、票子、车子,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最后需要讨论一下的,是留学低龄化问题。我曾在北京电视台就此进行辩论。我认为,高中把孩子送出去,还可以,因为16周岁已经基本有了自理能力,但这期间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引导一定不能少;
初中就让孩子出去不合适,太早。

人,就像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初中太小,在对母国文化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出国,结果可能会东方文化一知半解、西方文化稀里糊涂,进而对自身的归属、价值都出现迷茫和混乱。无论,出国还是不出国,出去后留下还是回来,留下后是否加入外国籍,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标签是印在骨子里的,如果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事儿,还是要做的,这是根本,不可忘却。

第三篇: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一代更比一代强

作者:王国华;

作者机构:;

来源:杂文选刊:下半月

ISSN:1008-3936

年:2010

卷:000

期:001

页码:P.17-17

页数:1

中图分类:I26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典签;南朝宋;矿业生产;王萧;子罕;一杯水;给你;邵陵;州刺史;口含天宪

摘要:明朝的时候,皇帝派出大量太监到各地,监视文官、武将,检查税收、矿业生产等。普天之下,凡有井水处皆有太监。因为他们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谁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而早在南朝宋齐年间,有一种奇怪的、与此类似的制度——典签

第四篇: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2021写作素材:新一代与新时代+理想与征程(附:运用示范)
01
新一代与新时代
做时代的弄潮儿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这句话用在任何时代都是面向未来的真理。新一代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拥有更好的机遇、更广阔的视野、以及天然的自信。时代造就他们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应有的历史使命。
他们必须融入新时代,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所未有的时代,造就前所未有的一代人
电脑普及率高、手机依赖程度高、互联网使用率高……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在“00后”身上体现极为明显。
作为“屏幕动物”,他们即便从未踏出中国国门,也能跟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陌生人结识。
“‘0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也在广泛接触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念。”
在网络快速普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一代,身上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从小练就了获取资讯的本领,会利用网络,也依赖网络。“前所未有的环境,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一代人。”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00后”可谓生逢其时,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便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甚至发展成为个人事业。

后千禧一代: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
毕晓天是一名中国科技大学的22岁大学生,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家外卖送餐公司的创始人。两年前,毕晓天在大学生创业比赛的帮助下获得了启动资金,成立了这家公司。尽管只有3名员工,但他开发的应用软件还是被北京的多所院校使用,他的梦想是,用户数量能在两年之后突破500万。还有许多人像毕晓天一样,他们是后千禧一代中最年轻的创业者。他们将会带来无边界的工作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注重物理边界和行政管理的习惯。
“我们这一代人和后千禧一代很不一样的是,我们一直在痛苦的过程中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他们则是在快乐的过程中,看上去不大费力地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你奋斗了一辈子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好像意义也非常有限,他们希望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从事人口统计学研究的企业主管王晗说,“他们现在只是在打怪升级,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未来就会更好,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的价值观。”
吴晓波对后千禧一代的未来出路表现得更为乐观:“他们是中国多年来长期和平年代带来的没有贫穷记忆的第一批人,他们活在一个资源丰富、科技迭代频繁的数字信息时代,跟全球化也十分契合。他们是引领中国走完这一转型时期真正需要肩负责任的一代人,他们可能活得很快乐,但他们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核心论点】
与时代同频共振,做时代新青年。
【运用示范】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作为时代新青年,我们应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其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还不如肩负历史使命,紧跟时代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让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成为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大舞台。02

新一代与标签
没有一朵“后浪”需要被定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00后面对的,本质上和前浪们一样,都是汹涌的历史洪流。
尽管他们曾被视为舆论场中的怪物,曾被想当然的被定义,但仍无法抹杀他们个性化特征,无法掩埋他们身上的无限种可能性。
他们正以斗志昂扬的姿态,正从前浪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书写人生华彩。
年轻一代:我不是这样的“后浪”年轻一代:我不是这样的“后浪”
《后浪》的刷屏,引发了人们关于“前浪”与“后浪”定位、特点的讨论、争议,更在互联网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巨浪”。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后浪》想要让社会重新认识这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向全社会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力量。然而,在触发强烈共鸣之后,也有不少人表示质疑,代表性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不是这样的‘后浪’,承受不起这样的夸赞。”面对“前浪”送上的激情澎湃的“后浪”称号,为什么有的年轻人会“佛系”、“无感”?我们要看到,这一代青年虽然在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的环境中长大,但与前代人相比也面临社会阶层固化、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许多年轻人只是为生活奔波,忍痛将梦想让步给现实。虽然看上去社会能提供很多选择,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选择的权利”其实是别人的,“奔涌”的门槛却变得更高了,正如视频中高空跳伞、穿着汉服跳舞、cosplay、VR、全世界旅行、拿到电竞赛事冠军等场景,是大部分年轻人从未体验甚至永远无法体验的美好事物。而这引发了一些网友的群体焦虑和阶层断裂感。零零后:“后浪”有千朵,每朵万般样
十年,也许仅是宇宙一瞬,但对于人生却是一段漫长的成长历程。从2006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历时十年,跟踪记录了十多个零零后孩子的成长足迹,其制作的五集纪录片《零零后》上周在央视播出,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思考,同时让该片导演张

第五篇: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一代大商孟洛川》经典语录

1、孟洛川正式拜李士朋为师。第一次上课,孟洛川就在李士朋面前炫耀自己的生意经: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生意做独市、买卖抢先行;
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同本不同利、差别在算计;
百里不贩樵、千里能贩枣;
小店买个便、大店买个全;
不怕店门破、就怕店无货;
货到街头死、人到市中活;
南瓜再大本地卖、辣椒再小穿省过。
如上言语,被李士朋当头呵斥,李士朋告诉孟洛川大商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夫大商者,胸存纵横四海之志,怀抱吞吐宇宙之气;
其学通于大道,其功接于社稷,其势籴入惊风雨,粜出泣鬼神,也正所谓良贾何负名臣,大商笑看书生;
大商之经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于治国;
孙子、吴起之于用兵;
商鞅之于变法。其学问之精深,道法之玄奥,意气之闳远,境界之高明,岂是你这等空想妄论,俚谚俗语所能达到的。可笑之极。
轻狂自负的孟洛川终于静下心来,开始虚心求教。课堂上,李士

朋拿出十二颗珠子,分别刻有“道”与“术”“取”与“予”“利”与“害”“常”与“变”“方”与“圆”“生”与“死”。李士朋告诉孟洛川,将这十二颗珠子上的内容学完,便可以结业而入道了。李士朋首先拿出“道”与“术”两枚珠子,讲解万事万物皆不出“道”“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
道是舵,术是桨;
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
无舵则无方向,无桨则无动力;
所以“道”是方向法则和“术”是方法谋略。
2、路是自个走出来的,点子是自个想出来的
3、无事如有事提防,方可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4、为敌,我要让他心存忌惮;
为友,我也要让他心服口服5、虽然,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却要迂回行动。
6、直养无害,曲能有成,曲直之道,即方圆之道;
直中见曲,曲中见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7、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8、荀子有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0、陶朱商经明奥理,鬼谷六韬藏玄机;
野鹤归去闲心远,大鹏展翅正当时。

11、没有了拐杖,自己走路,难免摔跤,无论摔多少跟头,都要站起来。
12、对于商人来说,财富就是商人的尊严,就是商人的价值;
文人可以靠他的文章诗词说话;
商人靠的是财富,财富就是商人的文章诗词。
13、大商之路没有止境,须要不断的去追求,不断的去探索。
14、世上的人,总是各有各的行道,各有各的出路,各有各的爱好和追求。别人有的,商人可以有,别人没有的,商人也可以有,商人不偷不抢不劫掠,他们是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财富,用财富来实现人生抱负。
15、沿路看看街市的行情,考察考察,这是商人必备的条件。16、大生意靠的是商机,如果商机你抓不准的话,很可能就让别人抓走了,那时候,大钱小钱帐面上的钱,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这些了。
17、做生意,没有百算百准的,不必沮丧。这句话没错,可是我们首先得弄清楚,我们这票生意是怎么丢的,为什么丢的,有什么教训,今后我们怎么改进,你要是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今后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
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9、事物由常而变乃是一柄双刃之剑,既可变而为利,亦可变而为弊,常中求变,因势利导才行。
20、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生意忌变,买卖求稳。

推荐访问: 党课 中国 未来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战疫一代与中国未来党课笔记 战疫党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