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党课讲稿5篇绿色发展党课讲稿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色发展党课讲稿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绿色发展党课讲稿
“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党课讲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人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人类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人类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发展的脚步能走多远。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凸显,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两高一资”企业比例较高,造成一些地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超越和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使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优先,既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直是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些地区曾经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导致水体或土壤严重污染,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等。当前,急需贯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开发、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开发建设活动的约束条件,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敏感区域,必须加强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能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地方对自然生态的索取1
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以致自然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严重失衡。利用自然能力恢复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做法。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可以依靠自然本身力量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近几年来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其本质就是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经过几年实践,许多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应该总结推广这一经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要实现两个目标,今后GDP年均增速仍要达到7.1%左右,这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只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等结合起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确保实现发展目标。三、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全党未来的奋斗目标。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其他4项建设赖以承载的基础。这一战略布局的深化,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应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比如,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如果其他几个方面跟不上,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就会造成短板效应,制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固有发展理念的束缚,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措施并没有被完全贯彻执行,在一些地方,甚至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这就要靠生态文明建设。当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导向,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都应当也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进行调整,应当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和评价。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和创新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坚持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当前,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确定。全国环保系统应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要全力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研究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除了物质的丰富之外,还应包括拥有绿色家园、健康生活。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而且将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崛起。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未来一定可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哪些新要求?今后五年该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相关热点问题,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报告一大亮点就是在独立篇章里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他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杨伟民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资源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节约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都提出明确要求。如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报告从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增加生态产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是首次提出来的,是一个根本性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需要我们的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
3
篇二:绿色发展党课讲稿
五大发展理念与脱贫攻坚——党课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21-2021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亮点有以下几点。
亮点一: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趋势性变化,强调要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亮点二: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谋划“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亮点三: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强调在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短板上多用力。
亮点四: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主线,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放在主要目标的第一位,发展主线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亮点五:高度重视和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亮点六:推动实施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重大政策创新和重大项目,为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提供持续动力和根本保障。
亮点七: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亮点八: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宏伟愿景。
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第一,消费需求;第二,投资需求;
第三,出口和国际收支;第四,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第五,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第六,市场竞争特点;第七,资源环境约束;第八,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第九,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第二,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第三,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第四,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五,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第六,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三)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三、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目标、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脱贫攻坚进入夺城拔寨阶段,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明确了路线图。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精准践行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处理好一些涉及重大问题的诸种关系。创新理念一应处理好脱贫与致富的关系。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生存问题,致富是发展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
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致富只能运用普惠性制度公平竞争;脱贫,政府必须全面兜底,确保生存权,致富,政府只能创造软硬环境,
提供发展条件,不可全部包揽;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
有利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的责任主体应是以县为单位的“块块”,致富的责任主体应是从上到
下各涉农部门的“条条”及社会各方力量。在脱贫问题上应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基本住房保障,三是基本教育保障,四是基本医
疗保障。在致富问题上应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改善条件,二是提高能力,三是创
造机会。二应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扶贫开发应既重瞄准个体,更重扶持合作。不合作无法抵御来自市场、自然、政策及国际的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合—分—合”的变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实现从“组织农民”向“农民组织”的飞跃,让农民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合作”,成为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主导和主力。1898年光绪曾发上谕“各州府县力推农会”,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努力。尽管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0多万家,但贫困地区数量太少、体量太小的问题依然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三应处理好死钱与活钱的关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必须的,但要想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还应推进政策性金融批量注入贫困地区,并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式民间金融,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让农民在世界货币战争的“正规战”中学会“游击战”,让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不再成为货币战争的盲区。要克服贫困地区存贷比高达70%-80%的恶性循环现象。皮凯迪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近100年来,人类社会财富增长了8倍,而富人的财富增长了128倍。在金融成为经济的重要主导时代,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没有较大规模的“活钱”注入,财富的增长就不可能有大的起色。协调推进一应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物理学上有能量守恒定律,在一定历史阶段,财富也是守恒的,而财富的分配则是不均衡的,有人富就有人穷,
有人穷就得扶。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动态现象,既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要不断强化扶贫开发是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政治导向。
篇三:绿色发展党课讲稿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讲稿2021Word文档可编辑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
课讲稿2021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讲稿2021,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讲稿2021,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如果想要获取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工作范文网。关于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讲稿
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新发展阶段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新要求和赋予..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供销力量。围绕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服务水平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从种到收、从产到销,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在聚力农民种上,依托培育的1000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
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为小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集中育秧、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系列化服务,以此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等问题。2021年,全系统开展土地流转及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270万亩。十四五期间,将初步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聚焦农民销上,充分利用系统1324个基层社、14234个农村综合服务社和近.万个连锁经营服务网点,积极发展农批、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形式,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2021年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近..亿元,力争2025年达..亿元。创新设立省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省消费帮促体验中心,为省内外特别是重点帮促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常年提供展示、展销、商务等一体化服务,并成功举办长三角名优农产品展销会等系列农产品推介活动。在聚推农民富上,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重点培育..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推动卖农产品向卖加工品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探索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截至2021年底,全系统领办创办的..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多万农户增收致富。围绕农村现代化,助推美丽..建设建设美丽..,既要有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城市,还要有让城市更向往
的美丽乡村。近年来,省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抓源头,推进农药减量增效。针对农药销售乱象、过度使用等现象,我们在苏州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年在全省推开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服务,目前已覆盖全省40个县(市、区)的..万亩农田。这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安全+减量+控害+降本+增收的多重效应,深受农民群众称赞。我们将继续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的原则,加快推进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抓田头,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依托农药配送主体和基层经营服务网点,我们按照定点回收、分类整理、集中转运、专库储存、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同步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市、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累计回收近.亿件;31个县(市、区)开展废旧农膜回收,累计回收近8000吨。实行统一回收处理后,散落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塘沟渠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得到清理,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将加快构建完善以社有农资企业为龙头、配送中心为依托、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为基础、信息化管理为支撑的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到2025年覆盖90%的县(市、区)。抓村头,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和重要消费市场,大
量废旧资源和生活垃圾的产生,给废旧资源再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直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主营业务。我们将推动再生资源企业转型发展,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结合起来,把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对接起来,形成村级回收+乡镇转运+县域分拣加工+省市再生资源基地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生态高效,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打造为农服务新优势。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完善经营服务体系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的
锁超市、农贸市场的信息化改造的同时,着力打造省有电商平台、县有运营中心、乡村有服务站点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系统年电商销售额突破500亿元。我们将持续推动农村电商服务融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培育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电商品牌,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高品质商品通过云端走向市场。研究开发..省帮促采购线上平台——鲜丰汇,帮助省内外对口帮促地区销售农产品。三是推动双层经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推动社有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开展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以社有企业为龙头、以基层社为基础的供销合作社双层经营服务体系。我们将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推动社有企业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项目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升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每年改造..个以上薄弱基层社,领办创办一批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拓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功能,做到农民有什么需求、供销合作社就提供什么服务,把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融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让农民感受到供销社又回来了。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专题党课讲稿2021的全部内容,阅读了这么多,我想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工作范文网一直关注范文分享,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工作范文网。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案例2021版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21(精选两篇)2021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标语大全2021以组织振兴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个人心得体会范文3篇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范文精选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篇四:绿色发展党课讲稿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意见要求,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协调的永续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但至今仍有部分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做起来投资大、难度大、不易短期见效,很难具体量化。有些群众总觉得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个人难有作为,缺乏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一些群众有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意向,但参与渠道不畅通,知
识储备和能力训练不足。这些都使得有关生态保护的一些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生态脆弱地区不能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足。一般而言,城区生态保护投入大一些,效果相对显著,但是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投入很少,进展相对较慢。例如,长期以来,大城市的近郊区都有大量裸露堆放的生活垃圾,很少得到科学处理,污水也未能很好地纳入城市污水管理系统。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便利、面积大、地价低等特点,成了城区生活垃圾的堆放地和污染企业聚集地。有些垃圾场甚至就位于城市的地下水源补给区内,垃圾渗滤液和污水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反过来又影响到市区的供水质量。绿化等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除了城市中心区的公园和道路两侧,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绿化美化工作基本“靠天吃饭”,很少有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其中。
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亟须加强。对生态问题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区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扩大公共交通、推进节能减排以及环保部门之外的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配合等方面都还需要多做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科技支撑机制、监督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问责机制等都亟须加强。
二、对策建议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城市发展规划、有关规章制度、财政投入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进行落实时,除环保部门外的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配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引进竞争机制,将垃圾处理等工作进行产业化经营。即由政府指导和引导企业投资、投标建设及管理,把政府的职能转化为监督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建设宣传引导工作的研究,在内容与形式上着重民众的接受性,让节约用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健全完善系统完整的生态法律制度、生态规划制度、生态考核制度、生态经济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形成务实管用、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弘利教育)
篇五:绿色发展党课讲稿
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从现在到2022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
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
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
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即年初目标承诺制。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
季度督查谈心制。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
年末述职评议制。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我乡*个村的
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x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
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篇二同志们:x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
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
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
底色。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
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