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7篇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引进外来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而改善农村空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引进外来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而改善农村空巢化的现状促使更多的农村本土居民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促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新时代,国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极度重视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没有合理、配套的处置办法。在农村随处可见垃圾到处堆放的现象,并且除了生活垃圾,还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垃圾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漏液渗入地下,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降低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二是“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农药、地膜、化肥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带来了农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农村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村民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不注重对植被的保护,导致农村整体生活环境恶化,黄沙漫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农村基础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的政策方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形成严密、有序的工作体系。针对农村现有的环境问题制定明确、有效的工作方针,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差的问题。(二)做实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环境立法,及时填补一些重要环境领域内的立法空白。建立健全高效的乡村环境管理体制,着力解决乡村环境执法薄弱、日常监管缺失等问题。(三)加大财政投入。由政府主导建立农村垃圾回收站点、购置垃圾清运工具、安排工作人员定时定期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四)加大技术投入。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引进外来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而改善农村“空巢化”的现状,促使更多的农村本土居民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五)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仅仅是开始,重要的是留住人才。农村之所以留不住人才,关键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搭建产业平台完善
人才安置机制,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保障机制,让下乡人才无后顾之忧,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多献良言、办实事。
(六)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差的问题,必须扭转村民的固有观念。要定期向村民宣传随意倾倒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正确的垃圾处理方法和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农村环境的治理,仅靠政府的推动是搞不好的,应积极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二、挖掘农村潜力产业(一)突出民族风情,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深入挖掘坝上游牧历史文化、突出民族特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彻底改变自然美景与贫困“窘境”并存的局面。(二)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在现代都市型农业中,极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环大城市圈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对接京津,全面提升我市农业质量和效益。在产业扶贫上,抓好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补贫困地区短板。
篇二: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党课教案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党课教案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和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大意义,也就是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有哪些挑战。路。
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
一是背景和意义,二是挑战,三是对策,讲这三个问题。出的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
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一体总体格局。我们十八大报告的说法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国家。
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我们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看一下关键词,关键词就是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有关自然、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基本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一些次数是增加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提出了美丽中国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什么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有哪些?这是我们需要从目前现状来进行国内外现状分析的。(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的情况,也就是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资源约束,就是资源高消耗制度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制度已经完全不可持续。当前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说法就是地
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没有问题,世界第一。幅员辽阔没有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排名前三位。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是对的,但是物博绝对不对。中国的物产非常的不博、不多。尤其是一些资源型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我们中国是极度欠缺的。
我们中国目前统计数据,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的1/3,水资源人均是世界的1/4,天然气人均是全世界1/20,铜是1/5,铝是1/13,水平都非常的低。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国。美国宇航局的全球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像美国,这是西欧和北欧,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朝鲜,朝鲜没有什么灯光。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资源能源消耗越大。美国总人口3亿,占全世界人口4%多一点,但是消耗全球1/3的能源,排放世界1/4的二氧化碳。美国的人均能耗是中国的5倍。中国现在经济是全球第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我们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全世界都完蛋了。非常简单,美国人口是中国的1/4不到,消耗了全球1/3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照美国这个人口方式消耗把全世界能源4/3都消耗掉了,就是现有能源里面还缺1/3的口子,不知道哪找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美国是1/4,中国如果像
美国那样生活,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的升高。所以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经济越发达这一条路越走不通了。我们必须得警惕。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第二就是生态约束很强,我们生态代价惨重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般是以生态为代价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的,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的惨重。举个例子,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里面,其中前八大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而且前八个里面都是在6、70年代,4、50年代时期出现的,到70年代时期以后,西方国家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不是那么惨重,实际上以前代价非常的惨重。过去二三百年以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实际上温室气体比较,二氧化碳增温效应是63%,二氧化碳生命周期是可以生存两百年的时间,甲烷可以生存12年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可以生存120年,全氟化碳是可以生存5万年。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所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在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导致全球变暖,《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
很多地方海平面会上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曾经之前写过一本书是《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做了一个纪录片是《难以忽视的真相》,就是因为这本书和这
个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在这个纪录片里面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至今65万年以来全球温度一直是变化是横向变化的,但是自从1950年过后就一下子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上升。
全球变暖了,会导致北极和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格陵兰岛冰川都会融化,如果是事实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有了,泡在水底下了。
比如我们看新华社发这个图片。马尔代夫这个国家平均海拔就是1.5米到3米左右,如果海平面上升4到5米全泡在海里面了,所以马尔代夫已经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买土地,准备迁过去,那时候马尔代夫的美景我们就看不见了。我们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搞好能源生态惨重这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是37%多,荒漠化面积是占27%,90%的草原,90%的江河湖泊都受到退化在污染。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不足,在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内蒙古、很多地区就不适合居住。
篇三: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政策解读
(党课讲稿)前言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
-1-
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树立生态伦理。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第二,营造生态文化。在发展生态科学、推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制度中,规范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绿色消费……以此营造生态文化。第三,调控生态行为。要建设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推广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控、纠正我们的行为,就要下功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低碳社区、生态城市等。第四,建设生态环境。要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就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以上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支撑这四大核心内容的是两项重要工作。一个是生态政治建设,就是我们的政
-2-
治理念、方针政策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个是生态科技支撑,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工作。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都离不开生态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来看,在生态系统层面,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目标层面,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在措施任务层面,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论体系层面,强调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2018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看,首先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中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指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同时梳理了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其次,在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强调,“要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最后,在今后工作部署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2018年全国两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写了“生态文明”等内容,主要是: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2018年全国两会上,我们还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是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第一,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有关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
-4-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这样,就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而且还可以对自然系统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第二,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这样,就可以实施统一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项工作均在向具体化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有了新内涵。如图所示,在政府大力主导引领下,在企业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公民大众广泛参与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
-5-
绿色发展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为抓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突出环保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要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人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促进?一是坚持节约优先,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是以预防为主,开展综合治理;三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6-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第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开放理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寻求全球合作,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区域生态共建共享,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另外,健全资源资产、修复治理、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绩效核算和奖励制度等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第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突出问题(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一,人与自然日益和谐,生态系统趋向稳定。五年来,我们加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
-7-
到3000万亩;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保护好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就会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趋向稳定。这是一个巨大的可喜的成绩。第二,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特别是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从这方面看,我们是下了大决心,做了很多努力,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第三,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引领全球。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最近20年,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总节能量的58%,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5%左右,最近这几年的增量部分占全球40%左右。我国在节能增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肯定。
-8-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五点,即,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系统退化限制、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行政分割制约和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具体来看:第一,资源环境约束问题。首先,资源约束。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就相对不足。比如土地资源,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2/3的陆地领土是山地,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样,人均水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这是我国的资源形势。所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能耗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都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可见,资源有限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较大约束力。其次,环境污染约束。空气污染,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有32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30天。另外,水污染的问题也很严峻。2016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V类和劣V类分别占6.9%和8.6%;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各占45.4%和14.7%。474个城市
-9-
(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19.8%。地下水的污染是我们看不见的,这个治理起来更困难。第二,生态系统退化限制问题。前些年,包括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荒漠、沙地、裸地在内的生态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壤侵蚀以及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面积也比较大。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1/4。这些问题反映了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来,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另外,生态系统的退化,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非常大的限制性。第三,法律制度体系还需要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来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生态空间权属还不清晰,权责还不明确,这不仅严重影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还使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经济制度来看,对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经济处罚,还没有完整的制度化设计;对于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也缺乏稳定的常态化制度设计,缺乏体现区域生态正义与生态公平的经济制度安排。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来看,需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权利、生态责任,全面完善和落实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等法规制度。第四,行政分割制约问题。一方面,生态系统空间与行政区域往往并不匹配。比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横跨了好几个省、
-10-
市、自治区。这样的话,如果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考核,那么区域生态的公平与正义就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同一行政区域内部,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协调。所以,当前这种行政分割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而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第五,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真正落实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过去那种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思路仍根深蒂固,个别地方一说到建设就是占用耕地,集约化、绿色化、内涵化发展理念还不够深入。还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不够程序化、具体化,公众生态行为、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深化程度较低。比如说,垃圾分类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分类垃圾桶常见,但多数人并未实行垃圾分类。这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还没有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在讲这部分内容之前,先来看看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1-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环境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生态环境系统。1.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特征——以人口高度聚集的特大城市为例第一个特征,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在人工环境主导下形成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同自然生态系统差别较大,其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人工建设空间所占比重非常高。比如,特大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密度的人工化的覆被景观。以武汉为例。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程度非常高,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人工化环境(建筑物、道路、桥梁等)显著,人工化覆被(沥青、混凝土、绿化)面积广,人工化水系(给排水系统)突出,人工化气候(城市气候、城市热岛)强。这就是人工环境主导下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高度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论人工环境怎么主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第二个特征,人口高度聚集的自我驯化系统
-12-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如图,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正三角形,植物是生产者有机体,量最大,占三角形底部。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什么意思?如果草是生产者有机体,兔子吃草,那兔子就是一级消费者,狼吃兔子,那狼就是二级消费者,以此类推。农村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正三角形。人类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使动植物越来越少。我们看,人类在三角形的顶部,在一定比例上占主体地位。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倒三角形,人类在顶部,占绝对主导,动植物在中底部,且比例越来越小。
-13-
这样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其营养结构经过了高度的自我驯化。比如,城市产业链,就是围绕消费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输入输出。再比如,消费,体现在吃穿住行上,就是我们可以盖房子、造汽车,可以生产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和衣物,等等。在高度自我驯化的物质循环方面,我们构建了城市物流系统、城市水循环系统。
如图,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环节,就是降下的雨水通过人工沟渠和地下排水管网流入江河湖海。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结果。在高度自我驯化的能量流动方面,城市能源有一次能源,如原煤;有二次能源,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热力、
-14-
电力等,其供应与传输是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方向流动。总的来说,自我驯化就是让事物往人类所需要的方向调整。第三个特征,网络化的圈层空间结构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以流动和信息、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发达,伴随大都市网络化圈层发展,生态系统也呈现显著的网络化圈层结构特征。
如图,圆的中心是城市中心区环境,然后往外依次是郊区环境、区域环境。城市中心区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到郊
-15-
区就是农村生态系统,到自然保护区就是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网络化圈层结构。举个例子。北京市中心城区呈高度聚集的环形状发展,市域范围内表现为4个圈层: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城乡过渡生态环境系统、平原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涵养型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要重视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化圈层结构。第四个特征,高强度的开放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有着高速而大量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比如,河北、山东等地的蔬菜运到北京来卖,北京生产的产品也在往其他地方输出。这就是高强度的开放系统。也就是说,特大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口,所以能源、物资等都依赖于外界输入,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又需要向外界输出。而这样的输入输出,主要且必须依靠人类活动来协调,才能使之趋于相对平衡。第五个特征,多元化的环境格局特大城市快速发展,从区位关系、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城市功能、环境问题等方面来看,整体环境一般表现为发展水平多层性、城市功能多元性、环境敏感点的特殊性、环境容量有限性、居住人口流动性、环境条件多样性的多元化环境格局。解释一下环境容量有限性,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扰动强度也非常大,这样就会不断突破环境容量的底线。综上,我们以特大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五个方面的特征,那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
-16-
2.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问题特征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系统脆弱,就是生物多样性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二是外界依赖性过强,如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外界供给的农产品、过度依赖人口输入;三是生态滞留严重,就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污水的产生量大,难以自我分解;四是环境板结严峻,比如人口拥挤板结区、水泥森林板结区、城市热岛板结区、交通堵塞板结区;五是环境容量有限性,就是土地的人口容量、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超负荷。这五个问题要高度重视。(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第一,人是自然系统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的扰动强度要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持续;人类生存环境要宜居优美,比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环境、美丽的景色;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日益增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第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四,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
-17-
美生态环境需要。第五,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实现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措施第一,推进绿色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通过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第二,加强环境治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这里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形成山青地绿、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通过推进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持续。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证(1)湿地的修复与恢复湿地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文、调节气候、防止污染的生态功能。以德国郊区生态社区的污水处理为例。德国在郊区建生态社
-18-
区时对污水的处理,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在住宅下建造独立的堆肥式旱厕。这种无水冲卫生厕所,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满足社区中的绿化建设。二是建造专门的生活废水和雨水收集系统。在生活废水处理过程中,将所有住宅的灰色污水——主要是厨房污水和洗澡、洗衣污水收集起来,输送至沙床湿地。而这个沙床湿地是人工建造的专门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主要为沙土床和湿生植物。污水经过沙床湿地的过滤,成为清洁的水,之后或流入沟渠水系、或用于农田绿地的灌溉、或进入市政管道。这样既处理了污水,又改善了环境,凸显湿地的生态功能。总而言之,湿地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基本上人均2-5平方米的湿地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修复湿地,要把湿地建设纳入生态社区、美丽乡村等的规划建设中。(2)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的作用非常大。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里有一个词,低影响开发,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那么,什么叫低影响开发?简单的说,就是要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影响降到最低。
-19-
如图,对于雨水,普通城市基本都是“快排”模式,就是水泥地上的水迅速流入地下管网,之后排到沟渠水系,雨水的排放量大于80%。海绵城市的模式是,让雨水下渗减排,集蓄利用,使其排放量小于40%。也就是说,城市要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雨水。而这样做的核心就是低影响开发。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有的地上停车场是水泥地面,这种硬化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并使其快速排入管道里。还有一些停车场铺的是有网格的透水砖,这样的地面可以长草,也可以使雨水下渗。另外,湿地也会像海绵一样吸水,也是有储水功能。如果在小区周边建好多这样的湿地,那么雨水就可以收集起来,无雨的时候,湿地蒸发水汽,吸收太阳热量,使
-20-
小区的空气湿润宜人。同时,地表水和生活废水经过湿地的过滤、净化,渗入地下,对地下水进行了补给。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核心是低影响开发,就是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降到最小。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如何理解?用王如松院士提出的生态健康的“五化需求”来讲,就是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第一,净化,就是干净、安静、卫生、安全。比如说,水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整洁的,食品是安全的。第二,绿化。它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绿色环境,就是森林多、湿地多、植物多样;二是绿色发展,就是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符合生态规律。第三,美化。这个美不仅在于表面,还在于过程。也就是说,美是整体性的,相协同的,同时体现在过程中是可循环的,能自生的。第四,活化。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虽然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但它是活的,有生命的,具体表现在水欢、风畅、土肥、生茂、人类可持续。第五,文化,就是要有人气、有文脉、有情理、有风貌。实际上,这“五化”就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标准。那么刚才讲到,呈倒三角形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还很脆弱,不稳定,也不是很健康,怎么办?如何支撑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用“三角支架”。我们要加强城市复合生态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好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和谐社会这“三角支架”。它体现了
-2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涵。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美丽中国。如图,美丽中国建设要以人为本,重点体现两个美,即生态美和环境美。生态美就是生态稳定、生态和谐,环境美就是环境清洁、环境美化。我们要通过一个驱动——创新驱动,一个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空间优美、环境友好、天蓝地绿的绿水青山。然后,通过区域开放共享,建设宜居的美丽家园。这样,从源头、过程到终结,从生产、生活到生态,都是美的,这就是美丽中国。
-22-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归纳起来有八点。第一,空间美化,实施“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优化行动计划,构建优美空间格局;第二,大地绿化,实施山青地绿行动计划,提高林草覆盖率;第三,资源活化,实施开源节流行动计划,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第四,环境净化,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第五,环境宜居化,实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行动计划,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第六,生产绿色化,实施绿色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第七,生态资产化,实施生态产业化行动计划,重视生态资产价值转化;第八,生态文明化,实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化教育。我们通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案例来看一下美丽中国建设。特色小镇,强调的是整体设计,建设有特色的生态家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举几个例子。北京市昌平区的北七家科技商业园区,采用大量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暴雨径流收集与再利用设计,通过提高了绿地率以削弱城市热岛效应。这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实现形式。天津桥园公园,运用简单的填—挖方技术,营造微地形形成海绵体,收集酸性雨水,中和碱性土壤,修复城市棕地,形成一个能自我繁衍的生态
-23-
系统,同时形成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再来看一种农业创意——稻田画。这原是日本的一种农业艺术形式,就是农民通过在稻田中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来作画。目前,我国多地也在搞稻田画,并通过这一形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2014年,农业部开展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的推介活动,按照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现代新村、历史古村四个类别评选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根据油菜花景观、桃花景观、梯田景观、草原景观、稻田景观、向日葵景观、果园景观等13个分类评选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城市是美的、乡村是美的,那我们的国家就是美的。这个美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还是过程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之,我们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理念、原则和行动,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其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勾画了路线图。2018年全国两会又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任务和路径。总的来看,我国生
-24-
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任务艰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25-
篇四: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关于党课:乡村振兴方面党课讲稿(三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党课:乡村振兴方面党课讲稿(三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乡村振兴讲稿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之后,党的又一重大战
略、重要举措,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打响乡村振兴攻坚战,要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实“四个突出”,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突出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桥头堡”“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实施、见到成效。唯有突出强基固本、夯实基础,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地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要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生活制度,做好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要牢固树立“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的理念,从致富能手、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等
人员中选拔一批党性强、作风好、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领头雁”“当家人”。
突出因地制宜,走出强村富民“致富路”。强村富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走出强村富民“致富路”。要坚持精准方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培植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吸纳本土农民就业,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要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探索推行“党支部+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努力实现产业在哪里、党组织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要落实各类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农民解决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降低农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乡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要依托抖音、微博、公众号等互联网载体,广泛宣传推广乡村的特色农产品,打开市场、拓宽销路,让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突出凝心聚力,汇集乡村振兴“强能量”。多方聚力齐攻坚,描绘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人力、资金等多方聚力,不断汇聚乡村振兴“强能量”,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多方之智、汇各方之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体系,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坚持引才、育才、用才三措并举,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需要,制定符合本土乡情的引才政策,面向社会引进一批乡村紧缺人才,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等驻村帮扶,帮助攻克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难关;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培训教育,努力打造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使用价值和效益。要加强部门联动,瞄准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堵点”共同发力、统筹推进,破难题、攻难点,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有序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硬实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有效的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硬基础”“关键招”。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突出有序有效,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推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要推进一体化大综治平台建设,整合各种治理资源、汇聚多部门力量,统筹抓好安全治理、风险防控等工作。要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走到群众身边、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力帮助解决。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带、干部群众一起干”。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乡村振兴讲稿二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建设好农家书屋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激发农家书屋的活力,不能仅让其成为“网红”打卡地,而是要它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多元素注入,开启文化繁荣“新引擎”,让农家书屋“活起来”。要不断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就必须赋予农家书屋新的内涵、新的机制、新的模式。这就需要以“农家书屋+”为路径,通过“农家书屋+村邮站”“农家书屋+电商平台”“农家书屋+美丽乡村驿站”“农家书屋+青年之家”“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农家书屋+残疾人阅读平台”“农家书屋+扶贫夜校”“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共建模式,构建一批以阅读为核心,多主题、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传统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和延伸服务,让农家书屋“活”起来。
多举措并行,建立乡村振兴“新阵地”,让农家书屋“动起来”。要使“书香社会”在农村扎根,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要拓展服务内容,通过为农村群众搭建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农技培训等平台,开展农技培训辅导,为农民朋友“充电”,为农业生产“求经问宝”。要通过举办现场讲学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同时邀请有经验的农户现场传授技术、解疑释惑,开拓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思路,让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要依托农家书屋,以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为目标,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让农家书屋“动起来”。
多角度发力,打造延伸服务“新平台”,让农家书屋“用起来”。农家书屋是落实党的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要真正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满足基层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必须发挥农家书屋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用好用活农家书屋,真正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黄金屋”,让这一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食粮”。要依托农家书屋,举办政策宣讲、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电影放映、文艺汇演、灯谜竞猜等活动形式,打造“种书乡间”活动品牌,逐步构建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农村全民阅读,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农家书屋”真正“用起来”。
乡村振兴讲稿三
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是人才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抓好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好“万名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构建“全程导师制”培养体系,推广“师带徒”模式,通过构建“1+N”体系,厚植乡土人才成长沃土,盘活乡土人才力量,破解乡土人才匮乏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科技副职“1+N”体系,筑牢乡土人才“压舱石”。科技副职工作是科学技术与地方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要充分发挥科学决策的参谋、成果转化的先锋、项目研发创新的带头人等角色,结合科技副职的能力和特点,由1名科技副职带动多名乡土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深入推进产学研高度合作,解决各类项目在突破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提升当地企业自助创新能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以派出单位为依托,发挥派出单位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帮助乡土人才建立和拓展派出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决策咨询,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协助其编制本地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乡土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谋划产业发展。
构建科技特派员“1+N”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助推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现代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服务模式,以按需选派和双向选择选派的方式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以1名科技特派员对接多个需求主体,鼓励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传经送宝”,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创新创业的事业平台,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带领乡土人才推进农村科技创业,进一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增值,为乡土人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帮助乡土人才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将乡土人才的创造成果更好地推向市场,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技术服务。
构建农业辅导员“1+N”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发动机”。以农业辅导员派出单位为技术依托,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定期向乡土人才宣传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依托产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高科技农业现代化产业示范基地。以1名农业辅导员对多名乡土人才培训,采取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形式,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检测、机具维修、农业堤灌、收割、农产品加工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等相关培训,重点培育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及返乡农民工等乡土人才,着力提高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篇五: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安全(党课讲稿)
前言1972年,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倡建立了世界环境日而且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以此来推进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美好的地球。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口号为“为生命呐喊”。而中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结合改善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的主题,我就选择了“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内容。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生态在日常生活中,“生态”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最早,生态是植物学、动物学下的一个分支,现在的生态学已经超越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的范畴,成为一个连接人们的生活、环境、全球变化,甚至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一个最通用的词汇。那么,最早的生态是什么含义?所谓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每一个生物都有一个生态位,这个生态位就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比如我们周边的植物、动物、房屋、土地、空气、水、光线等要素。这些要素中,既有有机就要素,也有无机要素。所以,人类的生态系统就是人类与周围的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3.生态平衡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是指生产、消费、分解这三个环节要相等。比如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各种草木、花卉等是生产环节。而消费者就是里面的动物,包括各种鸟类、畜类等,当然也包括里面的人。它的分解系统是指微生物。微生物对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残存的尸体进行分解,再还原到生态系统中。4.人工生态系统现在,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很少了,很多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我们平时说的维护生态平衡,一般是指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它包括七个环节: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当这七个通量相等了,人工生态系统也就平衡了。那么,什么叫不平衡?现在所谓的生态不平衡就是指生产过
-2-
剩、消费超前、分解不足。5.生态伦理我们在研究生态文明或者绿色发展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
念,就是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比如,我们如何对待植物?如何对待动物?如何对待我们自己?这就是生态伦理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生态伦理,我们才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延伸到人与周围环境的伦理关系,才能够分清楚什么东西是我们该保护的,什么东西是我们该利用的,该利用到什么程度。
二、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进行公共管理,进行地区、国家乃至全球意义上的制度建设,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意义上,文明是公共管理,那么生态文明就是对生态资源的公共管理。生态文明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摆在首位,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换与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考虑经济的再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
-3-
明社会的实践和活动,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充分利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尤其是要利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互感网、智慧能网),在最少耗费物质、能量和人力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十七大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提出,到十八大时就要求,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一个目标——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二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个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四大任务——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说,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有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十八大以后,又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新环保法和老的不一样。过去,一个地区发展项目往往是项目“一边上马,一边立项,一边环评”,现在则是环评前置,先要进行环境评价,如果环境评价不过关,这个项目就不能够“上马”。而且还要进行环境事故的终生追责。比如这一届领导在环境方面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并不会因为你的退休、离岗就不追究责任,这叫终生负责制。而且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出现了污染,在环境部门提出
-4-
整改之后,如果你没有整改,则要按日计罚,罚款没有上限,直至到你整改好为止。新《环保法》是实现绿色GDP的根本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对于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绿色执政成为主要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与方针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不仅是基本的国策,同时也写进了十八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基本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篇六: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过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意见要求,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实现全面协调的永续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但至今仍有部分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做起来投资大、难度大、不易短期见效,很难具体量化。有些群众总觉得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个人难有作为,缺乏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一些群众有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意向,但参与渠道不畅通,知
识储备和能力训练不足。这些都使得有关生态保护的一些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生态脆弱地区不能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足。一般而言,城区生态保护投入大一些,效果相对显著,但是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投入很少,进展相对较慢。例如,长期以来,大城市的近郊区都有大量裸露堆放的生活垃圾,很少得到科学处理,污水也未能很好地纳入城市污水管理系统。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便利、面积大、地价低等特点,成了城区生活垃圾的堆放地和污染企业聚集地。有些垃圾场甚至就位于城市的地下水源补给区内,垃圾渗滤液和污水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反过来又影响到市区的供水质量。绿化等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除了城市中心区的公园和道路两侧,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绿化美化工作基本“靠天吃饭”,很少有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其中。
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亟须加强。对生态问题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区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扩大公共交通、推进节能减排以及环保部门之外的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配合等方面都还需要多做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科技支撑机制、监督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问责机制等都亟须加强。
二、对策建议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城市发展规划、有关规章制度、财政投入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进行落实时,除环保部门外的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配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引进竞争机制,将垃圾处理等工作进行产业化经营。即由政府指导和引导企业投资、投标建设及管理,把政府的职能转化为监督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建设宣传引导工作的研究,在内容与形式上着重民众的接受性,让节约用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健全完善系统完整的生态法律制度、生态规划制度、生态考核制度、生态经济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形成务实管用、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弘利教育)
篇七: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书生态文明建设,利国利民.下面是整理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书,欢送阅读参考.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书篇1
家长朋友们:为全面贯彻落实和xx届三中全会关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精神,以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广阔家长朋友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我们向家长朋友们提出以下建议:一、积极响应号召,争做生态文明的宣传员.让我们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推动形成"我为建设绿色家园尽责,我以奉献生态文明为荣"的良好风气.二、积极主动参与,争做绿色家园的践行者.自觉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推进绿色家园和生态文明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城乡绿化工程,倡导多种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支持栽植"希望树"、"青春树"、"友谊树",建设"青年林"、"巾帼林"、"成长纪念林"、"结婚纪念林“、〞幸福家庭林〞等,逐步形成以树寄情、以树铭志、奉献绿色的良好社会时尚.三、坚持从我做起,争做爱绿护绿的带头人.践行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珍惜生态绿化建设成果,保护花草树木,争做绿色家园的守护人,争做爱绿护绿的先进和模范,切实保护好造林绿化成果用热情植下一棵树,用爱心呵护一片绿.建设生态彭水、绿色彭水,我们义不容辞!创立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我们重任在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
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积极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创造者,为共建绿色家园,共促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议人:XXX时间:XXXX年XX月XX日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书篇2全镇广阔干部群众:***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和谐宜居***是全镇人民共同期盼.近年来,我镇以"……"和"农村环境整治年〞活动为总抓手,先后创立成为省生态镇、*市文明镇、*市卫生镇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对照科学开展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比,我镇的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亟需改良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河道水质恶化、榨菜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等治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等方面问题比拟突出,已成为***又好又快开展的掣肘.曹娥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当前,全镇上下正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活动.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家园,特向全镇广阔干部群众及所有第二故土建设者建议:一、人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主人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年活动中来,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良好公共卫生习惯,以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影响与教育身边的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气氛.
二、人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表率者.从自我做起,自觉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常识教育、革除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和生活陋习.积极参与去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效劳活动.努力搞好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去除或有效限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对环境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关爱,共同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人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员.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对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敢于抵抗、勇于举报、坚决制止.人人讲卫生、树新风、塑形象,为创立清洁、靓丽、开放、文明的宜居环境做出努力.
为了***的今天和明天,为了我们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让我们一起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来,共同创造绿色环保、文明和谐的生态家园!
建议人:XXX时间:XXXX年XX月XX日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书篇3老师们,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源泉.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面前,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没有水,一切生命都将消失.科学研究说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没有食物但是有水的环境下可以存活7天左右,可是在虽有食物却没有水的枯燥环境下只能存活3天.一个城市在没有正常能源甚至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一定时间的正常运转,然而没有水,这个城市很快就会成为一座死城.一个71%的面积被水覆盖的星球却面临着水危机,这就是地球上的事实.
其中97.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
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局部,缺乏世界淡水总量的1%.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世界上占人口40%勺80个国家正面临着水的危机,开展中国家约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饮水不洁,500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xx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地缺水的地区.联合国水事会议指出水危机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另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人们说:20世纪人类"为石油而战」21世纪人类将"为水而战".
这说明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开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水资源短缺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贫水国无法回避的世纪挑战.尽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依然奔流不息,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水平达5000亿立方米,加上无数引水、抽水设施,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的现实.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缺乏,比拟严重缺水的有110座.春耕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制约,"供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
推荐访问: 对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课稿的建议 党课 新农村 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