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4篇
【篇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
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选登
信阳浉河:农村基层党建“五位一体”模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带领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信阳市浉河区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党建,积极推进“党总支(支部)+双强村组干部+合作社(协会)+远程教育+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五位一体的党建模式,以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持。
【背景与起因】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提升农村党建整体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浉河区既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同时也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业大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着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基层党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特别是今年4月,信阳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赋予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新的历史使命,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党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提升农村党建整体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浉河区茶叶、板栗、生猪养殖、蔬菜、水产、小杂果等支柱产业快速形成,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新阶段,如何引导农民由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到发展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复杂化、个人追求的趋利化、人群活动的分散化等。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凝聚人心显得尤为紧迫。同时,从业方式的多元化使处在不同阶层的农民党员对活动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需求有所不同。只有不断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和党员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尽快解决。少数农村党员干部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工作能力与农村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些村党组织领导发展创新能力不强,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调动农民积极性不力,吸引人才在农村干事创业措施不多,农村党组织发挥农民积极作用与农村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只有不断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有
【做法与成效】
为顺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浉河区以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手段,把支部建在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上,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党支部实施有效管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特色农业人才,壮大特色农业人才队伍,培育“双强”村组干部,培养发展新党员,扩大党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双强村干部+合作社(协会)+远程教育+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五位一体的农村基层党建模式,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推行新模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在实践中,浉河区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的原则,以创新党组织设置为手段,着力构建“五位一体”党建模式,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1、强村弱村联建党总支,以强带弱构建“五位一体”模式。针对一些地域相邻、产业相同或相近、经济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行政村,因势利导,实行强村弱村联建党总支,在经济发展强村建立党总支,在弱村设党支部,在组织上实行党总支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董家河乡孔畈村经济发展起步早,处在全乡的前列,其周边的黄龙寺、三角山、集云三个村发展相对滞后,乡党委采取强村带弱村的方式进行组织整合,在孔畈村设置党总支,下辖孔畈、黄龙寺、三角山、集云四个村党支部,党总支在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统一领导四个村的经济社会事务,统一规划村镇建设,统一开发支柱产业,统一培养实用人才,走上了强村弱村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
2、组建跨行政村的合作社(协会)党支部,产业支撑构建“五位一体”模式。对规模较大的跨行政村的农民合作社(协会)建立隶属于乡镇党委直接领导的合作社(协会)党支部,明确党支部在合作社(协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履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训教育管理党员,参与合作社(协会)重大问题讨论决策,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等职责,使党组织设置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对合作社(协会)中的党员,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将组织关系从行政村党支部转到合作社(协会)党支部,创设科技示范、致富信息等功能型党小组。
3、升格行政村党组织,以村为主构建“五位一体”模式。对村内有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且党员人数接近50名的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根据党员从业情况下设合作社(协会)、农业、企业、老年等党支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合作社(协会)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合作社(协会)与行政村的优势互补,农村党建与合作社(协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如五星办事处琵琶山村升格设置党总支,下设农业科技协会、农村社区、老年党员等专业党支部,党员按从业情况分别划到相应的党支部。
4、根据党员职责、特长和从业状况,重新编排党小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或岗位、特长相同”的原则,重新调整划分党小组,以便于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技能培训,利于党员互相沟通、交流提高。在重新划分党小组过程中,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民主权利,把组织意图和党员意愿结合起来,根据党员自己的从业情况和特长以及兴趣爱好,本人提出参加哪个分类党小组的意愿,再召开支委会研究,最后在党员大会上宣布,不搞硬性分配,使广大党员心情愉快地参加新的党小组生活。重视选配党小组长,注重把“双强”党员、村民小组长党员和威信高的老党员充实到党小组长队伍。明确各类党小组的任务和职责,开展设岗定责、发挥无职党员作用。
目前,浉河区按照“五位一体”模式建立了行政村党总支8个,跨行政村的合作社(协会)党支部5个,强村弱村联建党总支1个,重新编排党小组 125个。
二、构建新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新模式催生新机制,新机制激发新活力。农村党建“五位一体”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单一化、封闭化走向多元化、开放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大党建”格局,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1、党组织统领抓发展。在行政村党组织中,明确党总支的核心领导地位,统揽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全局,围绕本村人才、资源等状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积极参与支持合作社(协会)建设,鼓励“双强”村组干部领办合作社(协会),引导党员加入合作社(协会),指导帮助合作社(协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各专业党支部以合作社(协会)为载体,以示范带动为手段,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典型引导农民,用服务帮助农民,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上显出活力,构建起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新机制。董家河乡孔畈村党总支带领群众组建了集云茶叶合作社,统一为群众提供技术、物质、信息等服务,引导群众新发展茶园5000亩,年人均增收800多元。
2、合作社(协会)牵头壮产业。合作社(协会)在党组织的带领和“双强”村组干部示范带动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最终落脚点,通过技术帮扶、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等为会员和农民搭建产业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有计划地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增强农民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组织化程度和闯市场、搞经营的能力。浉河港两潭茶叶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机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产业效益。据统计,2008年该社会员比上年平均增收1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500多万元。
3、整合资源育人才。党组织牵头,以合作社(协会)为纽带,以远程教育、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邀请农业专家、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以培育“经营型”人才为目标,组织会员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以培育“发展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有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
以培育“领导型”人才为目标,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浉河港两潭茶叶合作社党支部自成立以来,新发展党员18名,培养“双强”党员32名,培育特色农业人才56名。董家河乡孔畈村党总支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培养了22名“双强”党员,在“双强”党员中选拔了6名村干部,有3名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双强”村支书。
4、服务流动党员建“金桥”。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交易地域广、交际面宽、销售网点多的优势,加强本地党员与流动党员联系,利用合作社(协会)销售网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目前,已建立42个流动党员服务站点,476名流动党员都有了固定地联系人,架起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致富桥”、“连心桥”,形成了本地与外地的人才流、资金流。五星办事处外出务党员熊广群致富不忘乡亲,回到家乡琵琶山村创办了五星生态科技农业观音山种养基地,带动周边180户群众发展养殖业,500余户群众发展种植业,年创社会效益2000余万元。湖东办事处外出党员张有宽优先安排家乡60多名群众就业。截止目前,全区通过外出务工党员牵线搭桥,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上项目30多个,增加就业岗位4000个,带动2000户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发挥新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力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我区“五位一体”农村党建模式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引领农村改革发展新跨越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1、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集聚合力。“五位一体”农村党建模式的推行,增强了农村组织的凝聚力,拓宽了服务党员群众的渠道,形成了联系群众的新阵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热情。谭家河乡大桥村养猪协会党支部,定期从郑州畜牧专科学院请来专家教授给协会成员及养猪散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群众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东双河镇杜河村党总支书记左法军说:“过去组织党员学习,除了读报纸就是念文件,一些党员不是这理由就是那原因借故不参加,现在通过下设的协会党支部举办学习活动与科普讲座、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结合起来,大家一次都不愿落下,即使丢下手中的活也要来参加支部组织的学习”。
2、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汇集智力。“五位一体”农村党建模式的推行,增添了培训群众的新途径,找准了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阵地,形成了集聚各类人才的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锻炼了一大批致富本领强、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造就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据统计,全区已累计培养特色实用人才23700余人,“双强”党员816名,“双强”村干部489名,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3、发挥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添动力。“五位一体”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推行,找准了农村党建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推动了农村支柱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游河乡养猪协会党支部开展的猪病防治统一用药,统一饲料供应等工作,降低了协会成员的养殖成本,产业的效益大幅提高。十三里桥乡生态甲鱼养殖合作社党支部带动周边叶湾、左利、学堂岗等村发展甲鱼养殖面积4000亩,亩产商品甲鱼达400斤,年均亩产值24000元,产品远销郑州、武汉、上海等城市,带动1000多农户走上了致富道路。许多农民高兴地说:“支部来领航,协会来帮忙;
党员做模范,基地做示范;
跟着组织干,大伙把钱赚。”目前,全区茶园面积发展到32万亩,板栗20万亩,养殖水面15万亩,生猪存栏万头以上大户30余户,形成了沿环湖路的茶叶,沿107国道的板栗,沿312国道和近郊的养殖、蔬菜、小杂果等特色农业板块,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启示】
浉河区农村党建“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党建加强、产业壮大、经济发展、群众受益的多重效果,从中得出几点有益启示:
1、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水平相适应,力求组织结构科学化。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强弱,首先取决于其结构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结构形式以及农民党员的分布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社会关系日益发展的横向性决定了党组织结构不能再停滞于垂直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党组织形式不能只限于一种模式,农村党员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党组织设置不能单纯依据地域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巩固领导核心地位,唯有与时俱进地创新自身的设置形式。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阶层分化所产生的影响,在组建合作社(协会)党组织时审慎地把握其发展的前景,在升格行政村党组织时客观分析实际工作的需要,在重新划分党小组时切实尊重党员个人的意愿,从而使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保持同步,优化农村组织资源配置,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2、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制度建设、班子建设相配套,力求组织功能最大化。制度建设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班子建设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关键。要注重用制度来规范、约束新建党组织的行为,着力防止两种不当倾向。一是防止重视组建、轻视组织作用发挥的倾向。党组织组建后,要及时明确合作社(协会)党支部、村党总支及其下设支部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职责,形成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防止“新瓶装老酒”。二是防止重视组建、轻视班子选配的倾向。要按照新建党组织职能定位要求选好配强领导班子,要扩大党内民主,充分尊重党员意愿,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致富带富能力强、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党员选进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防止合作社(协会)党组织班子建设行政化倾向,防止“老马拉新车”。
3、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创新党员培训管理、发展新党员工作相同步,力求组织运行高效率。新设置的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优势,结合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党员致富技能、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能力。要勇于创新党员管理方式,通过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步确立双重管理的理念,使合作社(协会)党员接受合作社(协会)党支部管理的同时,可参加居住地行政村党员议事会、参与村党组织开展的“双带”活动,在居住地党组织仍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发挥作用的舞台;
确立党员组织生活与村民自治活动可分离的理念,使合作社(协会)党员继续拥有参与居住地行政村村民自治的各项权利,从而确保组织设置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注重在合作社(协会)中设立“致富信息服务岗”,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入党积极分子,在年轻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中发展党员,为党的组织输入合格的新鲜血液,增进党组织的活力。
4、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村组干部、产业协会党组织负责人致富、带富能力的提高上。大力培养“双强”村组干部、合作社(协会)带头人,是搞好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建设高标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也是对农村党员干部提出的先进性要求。我们提出每个村组干部至少要选择1-2个富民项目,要掌握1-2项实用技术,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风险自己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篇二】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湖北省兴山:推广农村党建“两会两评”模式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近年来,特别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兴山县委积极应对农村党建出现的新情况,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凝心聚力为突破口,以培养跟党走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大胆探索“两会两评”模式,着力构建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和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
包、综合配套改革、两免一补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服务群众缺“配套”。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与群众服务需求不配套。一是服务需求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愚人员,生产生活面临重重困难,种田缺劳力、发展缺技能、生活无人管、思想无人问,“年猪就杀不死”的现象普遍存在,急需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二是服务人员少。合村撤组后,村管理面越来越大,干部职数越来越少。兴山县古夫镇平水村,由原来的8个村合并而成,村干部却只有7人。一个村干部平均要服务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农户,精力不济。无职党员服务意识淡化,激励机制不健全,参与的少,坚持的少。三是服务内容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停留在盖章子、发票子上,停留在节日慰问、抢险救灾上。无职党员服务群众停留在“结对子”帮扶上。四是服务手段少。干部还能借助党的惠农政策,无职党员仅能凭借一张嘴、一双腿、一双手服务群众。 二、村民自治缺“实效”。一是自治内容未更新。现在真正体现村民自治的,就是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其他自治活动实际上很少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村集体成了“空壳”。除了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应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大多不存在,群众的关注度降低。群众需要自治的新内容,无人组织,比如产业结构调整、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等。二是自治程序难到位。无论是召开村民会议,还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能议事的人都外出务工;
即使有群众愿意参与自治,半天才走到村委会,屁股没坐热,就要急着往回赶,“一事一议”难“议”。村民自治过程中,党的领导未落实。三是自治主体不积极。现在的农民是“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普遍认为开展村民自治误工贴钱,还不如抓紧时间干自己的活,缺乏参与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组织建设缺“活力”。一是书记无责任。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后,农村出现重“村务”轻“党务”、党建工作无人抓的现象。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考核,往往以主任岗位考核代替书记岗位考核,以经济指标考核代替党建工作考核,以党委政府考核代替群众考核,从导向上弱化了党建工作。二是党员无能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兴山县6368名农村党员,55岁以上的占51%,35岁以下的仅占11%,且大多无一技之长。三是组织无财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兴山县92个村(居委会)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只有32个。财政转移支付村级办公活动经费只有5000元左右,订报、交水电费后所剩无几。“这年头没把米,连鸡都唤不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下降。四是评议无结果。民主评议党员走形式,你好我好大家好, “个别党员不像党员”,组织处理不硬,群众反映强烈。 四、农民思想缺“感恩”。一是农民思想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新兴媒体的兴起,农民的思想出现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倒置、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只知索取,不讲回报。现在的农民是“有田有粮不理你、不偷不抢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矛盾纠纷增多。二是工作方式简单化。对党的惠农资金,村干部一“发”了之,没有向群众讲明党的惠农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实行惠农资金“一卡通”后,群众只领“钱”,不知“党”,导致农民一面享受党的惠民政策“吃奶”,一面“骂娘”,缺乏对党的感恩之心。三是教育手段政治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停留于开大会、读文件,内容空泛,脱离实际。邪教、宗教势力乘虚而入,进村入户,打着“治病行善”的旗号,反复做思想工作,竭力拉拢老弱病残愚等群众。 通过准确把脉,兴山县委认识到: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二、主要做法:
对症下药,兴山县委调研发现:2003年首创于榛子乡的“户联责任区”制度,在村民自治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07年首创于水月寺镇南对河村的“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模式,无疑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2009年春,在总结完善上述两项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兴山县委决定全面建立“两会两评”农村党建模式。两会即“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
两评即“书记、主任分岗评”和“党员、理事群众评”。“两会”是核心,“两评”和加快发展集体经济是保障。由此,强化服务,加强自治,凝聚民心,强基固本,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变党员“结对子”为组织“搭台子”,建立“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关怀理事会,积极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长。支部增选一名支委,担任关怀理事会常务理事,专门负责关怀理事会日常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元的工作经费。按需设置理事岗位,以理事岗位分类成立党小组。根据群众需求,普遍设置生产关怀、生活关怀、思想关怀和文化关怀四个理事岗位,相应建立了四个党小组,组长由党员理事推选产生。每个理事岗位由数人承担,村干部、无职党员、致富能人、九佬十八匠、退休干部等自愿申报,村党组织确认后开始履行职责,任期不限。重点关怀三类对象,即老弱病残愚、鳏寡孤独、留守家庭等特困群众;
农村进步青年;
参与邪教、刑满释放等特殊人员。关怀理事会理事以党的惠农政策和个人特长为关怀手段,参与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项目。县财政按1000元的标准,支持各村成立民间文化协会,添置必要的文化设施。按500元/场的标准,鼓励县昭君艺术团送戏下乡,带动民间文化协会开展活动。 二、变村域层面自治为农户联合自治,建立“村委会+户联理事会”。以屋场院子、自然村落为基本单元,兼顾考虑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等因素,由农户自愿按25-30户的规模联合组成“户联理事会”,推选理事长1名、理事1-2名。户联理事会组织农户开展“四联”自治活动,即经济联合,推动产业化,形成一“会”一品;
治安联防,开展平安创建,反邪教,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好事联办,由公益事业建设、困难帮扶向人的精神关怀拓展;
文化联学,老曲新唱,丰富群众集体文化生活。开展“五好”户联理事会创建活动(即产业发展好、社会风气好、党员作用发挥好、公益事业好、村庄面貌好),一年一评或一年多评,以奖代补,与惠农项目安排挂钩,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自治和理事组织自治的积极性。 三、变“一肩挑”为责权重构,实行书记、主任分岗评。对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细分村书记、村主任两个岗位的职责,将党的惠农政策落实事项明确为村书记岗位职责,村民自治事项明确为村主任岗位职责,进一步突出村书记的党建责任。村书记落实惠农政策事项,按“党支部形成初步方案→党支部召集“两会”理事商定最终方案→党支部落实→党务公开”的程序运行,改变传统上由村委会干部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运作路径;
村主任落实村民自治事项,按“村委会或户联理事会提出议案→党支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村委会组织实施或指导户联理事会实施→村务公开”的程序运行。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实行分岗考核,作为村书记应向乡镇党委和本村全体党员述职,接受乡镇党委的考评;
作为村主任应向村党组织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村民代表的考评。运用分岗考核结果,书记、主任双岗考核均合格的,继续实行“一肩挑”;
主任岗位考核合格但书记岗位考核不合格的,原则上可继续担任村主任,但书记应受到批评教育,严重者应免去其书记职务,另行选(派)村书记;
书记岗位考核合格但主任岗位考核不合格的,或批评教育,或依法罢免主任职务。罢免主任职务的,原则上不能继续担任村书记。 四、变“一言堂”为扩大民主,实行党员、理事群众评。将群众评议引入党员民主评议、“五好户联理事会”评比和优秀关怀理事评比中,先由群众“背靠背”(党员、理事回避)评议党员或理事发挥作用情况,然后在党员会或理事会上通报群众评议结果,最后组织党员或理事“面对面”相互评议,始终把党员和理事置于群众监督之中,强化群众对党员和理事的舆论教育功能。依据评议结果,对党员和理事给予奖励或批评。对不合格党员,适时进行相应的组织处理。 五、变无钱办事为有钱办事,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实施“155 ”工程,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即盘活集体土地,建成100亩以上集体经济“高效经济林”;
盘活集体山林,建成500亩以上集体经济“高效丰产林”;
村平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过5万元。实行“两让一返”扶持政策,即让利、让权、返税。抢抓宜巴高速和十宜铁路建设机遇,将河道采砂权全部“让”给村集体;
抢抓小水电建设机遇,把过去县、乡在电站中占有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让”给村集体。对烟叶种植村,按产值返还一定比例的税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对以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兴办的企业,返还地方留存部分税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变“输血”为“造血”,从资金、信息、项目等方面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
三、初步成效:
“两会两评”模式推广以来,全县建立关怀理事会92个、户联理事会1001个、关怀理事党小组372个,共有关怀理事1908名,户联理事会理事2961人,网络农户42840家。机制一变天地宽。“两会两评”模式的运行,起到了“通一脉而活全身”的功效。 一是创新了联系服务群众方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成立关怀理事会专门联系服务群众,在服务形式上实现了组织化,在服务内容上实现了具体化,在服务对象上实现了分类化,在服务时间上实现了经常化,在服务手段上实现了多元化,扩大了党员的参与面、群众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困难在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尤其是通过党组织“搭台子”,无职党员的个体“零散服务”已转变为有组织的配套“全面服务”,被动完成“政治任务”式服务已转变为主动“紧贴群众需求”式服务,真正做到了关怀有真感情,关怀有真措施,关怀有真成效。据调查,各村关怀理事会基本做到了“每月走访所有农户一次、帮困难群众办实事一件”。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无人管;
如今,水月寺镇南对河村村民简帮青在广州因工死亡后,关怀理事会理事长简锦带领3名理事与厂方交涉,使厂方在原定赔偿28万元的基础上追加了17万元精神抚慰金。死者家属感激地说:“村党支部是我们的主心骨,关怀理事会是我们共同的家!” 二是延伸了农村社会管理链条,村民自治水平提高。“两会两评”模式通过“户联理事会”这个小单元,搭建了“村委会——户联理事会——农户”这一新的村民自治链条,加强党的领导,方便村民自治,重组了民心、民智、民力,激发了农民联合起来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通过“四联”,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自治内容紧贴农民需求,逐步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虚到实的转变,村级组织的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指导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自户联理事会普遍建立以来,村民互换劳力21.2万人次,自发整修堰塘水渠11.8万人次,修路105公里。峡口镇泗湘溪村钟家槽有40多户不通公路,柑橘运输难。去年,村委会计划修通此路,却因“赔树还田”搁浅。今年,在户联理事会的牵头下,农户自愿集资,村适当补贴,三个月就修通了2.8公里路,解决了卖柑难。返乡农民工王江发展山鸡养殖,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他当选户联理事会理事长后,联合群众走“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迅速扩大5倍,年创产值达80万元。 三是健全了监督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基层党建激活。书记、主任分岗评和党员、理事群众评,既是监督机制,也是激励机制,更是保障机制。评出了党建责任和党员意识,评出了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评出了荣誉和价值,评出了党建活力。首创“关怀理事会”的南对河村党支部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党组织后,该村书记简锦感慨地说:“过去埋头抓经济,经济也没抓上去;
现在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党员活了、群众活了,经济也活了”。过去,老党员自身放弃服务群众,组织也未要求服务群众;
如今,81岁的老党员林和玉,自觉参与思想关怀,帮助2名参与邪教的邻居改邪归正,她自豪地对群众说:“一颗红心向着党,海枯石烂不变心!”过去,少数党员不仅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拖群众后腿;
如今,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争着带头,担心落后被群众批评。在高速公路建设房屋拆迁中,党员黄教明哭着做通妻子工作,按时完成搬迁。2009年底,兴山县可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保证了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在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的昭君村,60岁以上的村民人人享有“养老金”,都说“托了共产党的福”!
四是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跟党走新型农民增多。党的惠农政策由党组织召集关怀理事会理事来落实,群众从党员干部、党员理事手中领取党的惠农资金,明白了党的惠农意义,真切地体会到党的温暖。群众自觉凝聚在党的周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参与到关怀行动中来,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难题得到缓解。无职党员在关怀服务中参与惠农政策的落实,畅通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扩大了党内民主,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的统一。成立民间文化协会,遇有红白喜事,群众自娱自乐,说唱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政策,在节目中展现了真、善、美,展现了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党员、群众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赢得了群众。古洞村关怀理事会上门帮助参加邪教组织的郑明申办好低保手续,解决了生活困难,他逢人就说,“还是党组织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改邪归正,自觉跟着共产党走。全县在关怀对象中已发展党员61人。安桥河村今年有50多名群众递交入党申请书。南对河村在外务工的万淼知、万忠婷受到关怀后,夫妻双双加入了党组织。 四、启示 兴山县农村党建“两会两评”模式,切合村情民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创新之举。它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农村党建必须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两会两评”模式成败的关键是支部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怀理事会”关键在支部的主导;
“户联理事会”关键在支部的领导;
“两评”关键在支部的引导。因此,在“两会两评”模式的运行中,兴山县注重了支部班子建设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只有抓住了支部这个“龙头”,新农村建设才真正有了“领头雁”。 二、农村党建必须发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关怀理事会”主要是发挥了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关怀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户联理事会”主要是激发了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治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在“两评”中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好坏群众说了算。通过“两会两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员和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党在农村的领导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农村党建必须服务中心、紧贴群众需求。在“关怀理事会”中设置生产关怀、生活关怀、思想关怀、文化关怀等理事岗位,在“户联理事会”的“四联”中突出经济联合、好事联办,让“两会两评”模式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来展开,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支部也通过“两会两评”的运行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农村党建在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四、农村党建必须着眼于凝聚民心。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就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关怀理事会”对农民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怀,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通过“户联理事会”开展“四联”活动,让村民始终围绕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开展自治,让农民感受到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通过“两评”,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员的为民宗旨和责任。农民通过切身的感受,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对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期盼。农民心齐了,气顺了,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农村党建自然而然显现出勃勃生机。
广东翁源: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
广东省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在全县农村实施了“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全县共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152名,银行提供贷款512万元,政府贴息50多万元,拉动民间投资创业资金30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起初动因 一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农村党员处于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不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对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三化”问题,仍然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瓶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一项新的机制来加以解决,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正是基于新形势下这一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探索和实践。 二是增强和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农村党员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他们的形象如何,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整体水平。农村群众看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强不强,农村党员先进性能否体现出来,党员的“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如何通过从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问题,提高他们创业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和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正是结合这一现实需要,顺应时代要求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 三是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客观要求。由于现实中农村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对等,义务强调的多,权利体现相对较少,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党员就是修桥修路带个头,捐款捐物带个头,选举时投一下票,每个月交交党费而已,久而久之,党员在许多农民眼里变成了有奉献没实惠的苦差事,导致许多农村中青年骨干和致富能手不愿加入党组织。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让农村党员得到了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使党员得到的实惠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这项工程,实质上是一项关爱帮扶机制,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的、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具有致富带富能力、思想政治品德好的人向党组织靠拢,从而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创新载体。
四是促进党内互助和推进全民创业的必然要求。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理应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其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群众希望身边的党员既是党对农村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也是致富奔康的引路人,渴望党员说给他们听,干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基于这种必然的要求,“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要求被列为帮扶对象的农村党员要签订《帮扶承诺书》,积极履行相关义务,不仅要带头创业致富,还要发挥创业示范带动作用,主动积极地帮助群众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同时,通过建立与困难党员、普通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制度,使之成为了一条促进党内互助和推进全民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二、主要做法 (一)结合产业发展,选准帮扶对象。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帮扶对象主要是农村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标准和条件一是有发展生产的能力、有可行的创业致富项目,种养具有一定规模;
二是有良好诚信度,诚信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
三是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群众信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建设;
四是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社员(会员)等。由农村党员个人申请,基层党组织推荐呈报,县领导小组组织专员实地考察和项目评估,符合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帮扶对象。目前全县已有种植13位种植兰花、72位种植九仙桃、三华李、柑桔等水果,以及27位养猪、18位养鱼、13位养鸡等共152位农村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创业示范帮扶对象。 (二)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创业发展。由县统一筹集设立“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帮扶资金,从2008起,由政府贴息50多万元,银行贷款512万元,帮扶培养152名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帮扶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帮扶资金管理办法,在县扶贫办设立专帐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帮扶资金落到实处。县农信部门开辟贷款绿色通道,目前已为152位创业示范带头人发放了每人3至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共512万元。 (三)建立教育基地,提供技术支持。按照“面向农村党员、强化党性锻炼、突出实用技术”的方针,翁源县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在创业示范带头人所在村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使创业示范带头人得到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同时,组织本县专业技术人员与创业示范带头人开展结对帮扶,提供项目和信息,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帮助分析市场前景。目前,全县已建立兰花、柑桔、九仙桃、水果种植等10个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2007以来,在全县各镇共举办兰花、三华李、九仙桃种植和猪、鸡、鱼养殖等各类培训班53期,培训农村党员群众6000多人次。 (四)创业示范承诺,发挥带动作用。翁源县加强对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管理,要求帮扶对象签订承诺书,一是对帮扶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认真规划经营管理好发展项目,争当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二是带头学习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带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争当产业发展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头遵纪守法,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依法办事,争当文明兴村带头人;
四是带头联系群众,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帮困解难,争当为民办事带头人。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对示范户的生产和带动群众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了解承诺执行情况,听取村民对示范带头人的评议和意见;
年终,对创业示范带头人进行评估考核,对发挥作用好的示范带头人继续予以支持,对发挥作用不够的取消帮扶资格,不再享受帮扶待遇。
(五)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协会(合作社)带动。县委成立“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每一创业示范带头人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跟踪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成立各种类型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建立了兰花、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及养殖行业等23个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上,组织协会和合作社中的党员成立党支部,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产业”,为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带动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初步成效 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已成为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和党内互助的重要载体,推进农民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农村党员威信不断提高。翁源县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瓶颈”问题,为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提供了动力,激发起了他们的创业致富热情。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使创业示范带头人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致富本领,一批农村党员一跃成为当地创业致富带头人。如江尾镇仙北村党员陈求坤种植兰花15亩,年产值可达70多万元;
九仙村党员王文坚种植九仙桃30多亩,挂果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多万元;
龙仙镇李洞村党员郑绍畅扩种柑橘30亩,水果种植面积达70多亩,全部挂果后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随着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能力的提高,使群众对党员刮目相看,农村党员在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形象,提高了的威信,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提升。 2、农村党员先进性不断凸显。帮扶对象在享受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优厚待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积极履行帮扶承诺,怀着感恩的情怀,不忘回报社会,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实现共同致富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农村创业的“领头雁”,较好地彰显了党员的先进本色。如江尾镇仙南村兰花种植专业户陈现夫,不仅招聘当地农民务工,还牵头创办了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从技术和资金扶持了30多户农户种兰致富。联益村李达明养鸡致富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实践积累,带动了5户群众户均养鸡10000多只,每户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
南塘村沈成柱在发展综合养殖致富后,主动帮助村民建标准猪舍,无偿为村民养猪提供技术支持,为村民提供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有10多户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他还垫资25万元为村里建设食水工程,使全村和周边群众喝上了干净的山泉水。目前,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与一般党员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党内互助”,全县逐渐形成了“先富带后富,齐奔致富路”的创业热潮,152位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共带动全县1452户农民群众走上创业致富之路,为村民办好实事实事216件。
3、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做好帮扶对象甄选,跟踪服务,组织评议等各项工作,在引领党员群众创业致富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如仙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苏英明,九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健南,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兰花、九仙桃产业,成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头雁”。农民的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增强了。苏英明、村委主任王健南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均再次当选支书、主任。此项工程的帮扶举措,使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成为党支部的中坚力量,还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作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使入党成为了当前农村的新时尚,涌现了农民入党热潮。同时,在家乡新形势的变化下,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参与创业。如仙北村汤金龙去年主动回乡种植九仙桃30多亩,加入了九仙桃专业合作社,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上半年,翁源农村有入党积极分子1683人,发展农村党员428人,其中35岁以下的236人;
而2007年,该县全年入党积极分子仅有710人,发展农村党员仅有264人,35岁以下的仅有86人。全县从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的人数占农村新发展党员总数的73%,为党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发展壮大了农村党员队伍,进一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组织组织实施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了牵头部门作用,宣传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氛围,财政部门做好帮扶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农信部门加大支农力度,涉农单位加强指导和技术扶持,各镇村党组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都积极关心支持,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下,翁源县农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发展,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富民兴村进程。152位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户均增收2.53万元。江尾镇兰花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并被评为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
【篇三】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网址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师德师风建设】
四川农业大学(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川农大”,实行省部共建,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网址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网址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篇四】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章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依法治校,实现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中文名称为“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四川农大”、“川农大”,英文名称为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缩写为SICAU。
第三条学校法定住所地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学校包括雅安校区、成都校区和都江堰校区。
第四条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第五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努力办好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1
第二章举办者与学校
第六条学校的举办者是四川省人民政府。
学校接受举办者的领导和监督,举办者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第七条学校举办者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法管理和监督学校办学行为。(二)依法考核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任命学校校长和其他须由举办者任命的人员。(四)审查批准学校需要举办者审批的事项。(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八条学校举办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证稳定办学经费,提供必要办学条件,支持学校科学发展。
(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三)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四)受理学校需要举办者审批的事项。(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九条学校享有下列权利:
(一)根据条件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合作。
(二)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调节学科、专业招生比例。
2
(三)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四)依法聘用和管理教职工,依法调整收入分配。(五)自主管理和使用依法收取的学费及有关费用。(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条学校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活动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
(二)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依法保障受教育者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四)实行信息公开制度。
(五)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学科门类与教育形式
第十一条学校设置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第十二条学校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
第十三条学历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
3
推荐访问: 业大 党建 基层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