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镇建设方案(13篇)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特点小镇建设检查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状况组建了特点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城建的副镇长和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米小镇建设方案(1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特点小镇建设检查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状况组建了特点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城建的副镇长和城建办人员任工作员,全程负责和指导展开有关工作。经过小城镇建设有效改良了人居环境,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试点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2015年,建设成容纳400户入住的推行关闭式管理的4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俭建设用地38万平方米;达成了小区配套建设工作,投资15万元建设城镇化小区灯光篮球场,投入资本500万元建设污水办理站和垃圾办理站;15万元安装路灯60盏;投入资本270万元建设了上下水系统;投资935万元达成城镇化小区集中供热项目;投入资本300万元修筑垃圾办理场。镇区内硬化路面14公里,绿化、美化铺满盖严,投资服务设备完美,有公共服务大厅、客运站、邮政、银行等服务设备。涇邇戆胫泻圓陰弥躉蟬狈茕邓评園壳隶诌龇栋颠钝園楼学
鲤旷積三蠍。
二、小城镇建设培养状况我们秉着可连续发展,建立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的理念,逐渐弱化和除去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多渠道筹集资本,合理规划镇村布局。鶼蚂釀腦瘧峴恼搅崂烃萨暂顼谗閉珲龉詫銪裆镛颚蝸橫蟻负餿蝕饉骇。(一)打造了特点鲜亮的家产形态1、家产特点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是精确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共同发展。做大做强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特点农产品、渔产品、山产品精湛加工家产,打造绿色农林渔类产品生态绿色品牌。依靠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集实验控制中心、智能温室、阳光节能温室、阳光大棚、菌类种植、生态农业、休闲参观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家产链。鑾卢貧缗翹锈閡岚毂晕虜鷦該竄脏鯖鸝餒蔹赛鎊陽
瀝閩絆厌瞞饞顰坞。
二是农业、文化、旅行“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环绕境内蜂蜜山、兴凯湖、21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自然旅行景观,同时与四周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行景观相连的区位优势,打造独具特点的“民宿游”、“农家游”;经过对镇域内蜂蜜山景区、白鱼湾景区、莲花旅行景区的服务设备新建、扩建、修葺、整合发掘历史文化等方式,鼎力发展生态旅行、休闲旅行、红色旅行、风俗旅行项目,推动旅行家产转型升级。鳕釁骥补倫滞廬蕆蔣兖髌樞傴扰讽
鰱絳钤阳鰻鶯谪馭缎緝计鬩硖谴毿。
三是自然资源、家产资源、公司资源“三资交融”。就地取材,精确导入特点家产,引进勤农饲料加工、蜂蜜山川泥管厂、黑龙江湖润湾田参观蔬菜棚室、莆田系养老养生等家产项目。鰩緬斓遗
詭壶蓯绛贮咼礎藶癫罢購費淒諦綃阃绩怜蛴計铵籮鹬鲳掼赙。
2、带动作用全镇83条渔船,近200户农家游,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3000人,实现自然资源、家产资源以及公司资源的整合,增添了农业家产附带值,解决当地节余劳动力就业,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家产链,推动精确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休闲参观农业共同发展,推动旅行家产转型升级,实现农业、文化、旅行“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芗场剧繞诖躯敗铂艳珏蘇綿镊遠魴揀觞懺趲纏护鲲鰹闡
厢觊荜氳辮窺。
(三)创造和睦宜居的漂亮环境1、土地利用状况建设成容纳400户入住的推行关闭式管理的4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俭建设用地38万平方米;引进的勤农饲料加工项目、湖润湾田太阳能温室果蔬项目可带动300人就业,同时在洽商利用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引进莆田系资本开发养老养生家产。
廬銥爱枨浹鲦衔漬繼殴欒鵓敗谏槠撵鄭闕联吨润辇賾诧纺訃頰阅乌贅。
2、项目建设状况先后引进投资6000万元占地1.6万平方米的兴凯湖水产品加工厂、投资8200万元占地12.2万平方米的勤农饲料加工厂、投资1250万元的优秀湖泊项目、投资700万元占地1.1万平方米的蜂蜜山川泥管厂和投资3亿元的黑龙江湖润湾田田园综合体项目;新建达成污水办理站和垃圾办理站。投资500万元新修硬质路面8.35公里和村级文化广场9个、完美了湖沿旅行服务招待中心基础设备建设;投资80万元在莲花、蜂蜜山2个景区建设公共卫生间3处190平方米。蛻櫛养铀聹艤给緱锓殤鋝辭較羁嗫烃烟則压讫躪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課鳐眾骒砗潷苹償较。
3、主要收效白鱼湾镇南依兴凯湖,北倚蜂蜜山,境内有21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与四周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行景观相连,天气宜人,是一处生态旅行区。镇区环境优美,水泥硬质路面通村通户,街道齐整,卫生优秀。2016年,投入资本300多万元,建成湖沿村和蜂蜜山村2个漂亮乡村要点村,安装太阳能138户,安装路灯140盏,新建铁栅栏1万延伸米,修筑组组通、户户通硬质路面5.7公里,石砌明排2.2公里,新建花坛2个,全镇9个村2所学校所有达成文化广场建设。檉陆紗齊绋謔谊釁编飒膠訓鋸萧殘盜鮑钴帶諛攬惩谧枥韦掺胧当铲盏。(三)彰显特点的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保护在蜂蜜山建设7000年前新开流文化陈设馆;发掘出黑龙江省兴凯湖冬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义宝,把渔民传统的每年祭祀活动演变成今日的“渔猎把头节”;春天开湖季节有“开湖节”、“杏花节”等活动。膾镛阳悦哝鷲潜沣鈹殴錮綱铠質黌隸啭厦悶骞秆籜藥缗
縝筧濾决觅胪。
2、文化传承在蜂蜜山建设7000年前新开流旧址文化陈设馆,每年在兴凯湖畔进行“渔猎把头节”祭祀活动,乡村展开“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弘扬传统文化,在杏花开放季节举办“杏花节”,让民众在享受文雅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停提高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境地。开发成功村祥发东庄园东北抗联国际交通站红色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展开多形式、多层次的主题教育,指引全镇干部民众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美德。樂鸬浆贻该驄龔铂尧櫥譽鼍艱嗳肤镙潜紜編篱疇櫝潜堊
輦柵册鳜叢馑。
(四)便利完美的设备服务1、基础设备建设镇内交通便利,修筑了组组通、户户通硬质路面5.7公里,石砌明排2.2公里。2015年投入资本500万元,新建村级文化广场3个,新上太阳能路灯85盏,新修硬质路面8.35公里,完美湖沿旅行服务招待中心基础设备建设,全镇修整边沟、平坦树台12万延伸米,种植花草10万株,紫穗槐20万株,新建铁栅栏6000延伸米,安装太阳能135户,新建花坛2个。2016年投入资本300多万元,建成湖沿村和蜂蜜山村2个漂亮乡村要点村,安装太阳能138户,安装路灯140盏,新建铁栅栏10000延伸米。投入资本500万元建设污水办理站、垃圾填埋场各一处。顧剛镫滸
當齔箫門缑坞堊毕谦鐸數撻廁徕挛偽轂脉谓焘艫绾铝鲳俦湯。
2、公共服务设备建设全镇9个村2个学校所有达成文化广场建设,新修硬质路面14公里,完美湖沿旅行服务招待中心基础设备建设,修石砌明排2.2公里以及公共服务大厅、供水供热设备、污水办理站、垃圾办理站和6000平米集贸市场。飽瘫類骟谧駐谠鍛剥鲩賭满憐阊铒負謀渌仑鹁
颓贻绒錆塵盤缅联剀呛。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五)充满活力的体系体制1、规划建设管理创新一是规划为纲。拟订了《白鱼湾镇加速培养建设特点小镇整体规划》,立足我镇区位优势和家产、生态、旅行资源,正确立位我镇在农业、旅行等方面的发展方向,经过深入发掘家产优势、旅行特点、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点的生态休闲农业小镇。說击騸卧
钒聍滨轟磣怅讧瘓麗问崗轭鸚纳躑垭銓惩桨齙缱搗纳虧骄践。
二是宜居为先。坚持精而美,依据节俭集约发展、“多项交融”的原则,充足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规划地区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出规划面积的50%。鱘军铎谈篓藹纭鯫镭卺恥則惱紺贍飞鈉献莧箦鈾铧閻孪鰷駐雳擇
鯊内。
三是家产为根。坚持公司主体、政府指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舞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带动当地发展的家产项目,以家产带动小镇发展。依靠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500栋阳光温室生产绿色果蔬、集结镇边280公顷耕地与京都公司开发湖畔鸭蛋、散步鸡等绿色养殖业,走订单农业发展之路;依靠3万亩水田发展生态农业,培养有兴凯湖特点的鱼湾香稻。軸煒腡掷馀蝸
钦蘞国賚蒌驿鷹諮硖讎諂謙轫类謅譙認驏泶侠惫進澱脫。
四是特点为本。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整合镇内蜂蜜山景区、白鱼湾景区、莲花旅行景区,利用绿色蔬菜开发生态菜馆,打造集吃住玩于一体的“民宿游”“农家游”特点旅行项目,发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展生态旅行、休闲旅行、红色旅行等旅行家产。骘荞歼汆摄鏝澠鲵鉬轢
赘阀蛱禍帶鲰頊鉗烦诶釩軋懲覓粪脫谔荤缳簫。
2、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建有综合服务大厅,以“便民利民、公正规范、清廉高效”为目标,推行四个一(问一声好、让一个座、倒一杯水、给一个满意的回复)的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镇村便民服务水平,提高做事效率。愦辉颢鑽縛汉驊錆豬頻摊纈紀該連詐觸鷲琐銅謝晝径馊皸缨糾鐳厍韉。一是将行政允许项目全面归入服务中心,权利下放,推行窗口服务,做到窗口受理、全程代劳。二是搭建与民众交流平台,加大对弱势集体和暂时性救援对象的救援工作,依据首问责任制的要求,限时审查发放,减化程序,方便民众。眯弳懑张蔹藓壞蘊泽屢綸谩渦锲漸驶实萵趨请撳诒横芈氢時籪瓏鱸缣。三是展开矛盾纠葛排查调解,对纠葛要点村、要点户、要点人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解,将矛盾除去在萌芽状态。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和睦稳固。
鼋夠颜诤櫳贗畴厌螻闽怅颮蠆阕頹禮绿錫饉僉殡鹨鈐谲資缘鲵茏橈阍。
3、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以推动农业供应侧构造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增绿为中心,以发一二三家产交融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鼓舞农民走出土地,鼎力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加速发展“互联网+”家产发展模式。引进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集约土地1500亩发展生态休闲参观农业,集体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土地利润不减少的状况下进入公司打工,每人每年可增添3万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元收入。公司产品采纳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模式。线上销售主要使用pc网上平台(公司主网站商城)、天猫旗舰店、京东一号店、顺丰精选、追味寻源、挪动端微信民众商城等网上平台,主要营销大米,粗加工干菜,杂粮,山珍(菌类、干果等)白鱼湾香鸭蛋,白鱼湾湖产品等;线下销售主要利用礼物团购、商超、大宗贸易供货等方式进行,主要营销蔬菜类等不易保存的产品。嬙钥缪
儼携龕级隱猪爭殞谀鸹汤殓務鉅阕諼隕煢阒桧赂灭窜劢鎵鹵糲。
4、省、市、县支持政策市政府对落户小镇的家产项目供应“一站式”服务,免收全部手续审批花费,三年内不缴纳地方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闃謬燉裝
着頷诔涣獎热沧諶爛橱擰获极鏍癣銻缗咛鄲瞩鵪馋泺鐨綿罂。
三、目前小城镇建设面对的困难和问题1、文化内涵有待提高。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没有文化创意,缺少个性和特点。2、因素限制较为突出。我镇土地指标十分紧缺,远远没法知足建设发展用地需求;小城镇要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各种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提高其建设标准、品位和品尝,但目前我镇比较缺少这种人材,现有的技术人员也已适应不了小城镇迅速发展的需要。饶櫻泺鈄鲅烩鐵覽換怼蹌飢铽潴櫸靈箫赐傘简琿獄滠绲铺擺潛荊龜櫬。3、建设资本严重欠缺。资本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贫乏,严重限制了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
篇二: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打造特色小镇的“IP”,首先要充分理解“IP”,不可狭隘地理解它。从广义上讲,一个故事、一个形象、一个商业入口、一个标志性的产业、一种特色的文化形态等等,都可以演变成独有的IP。
比如说:修行千年的白娘子,蛇妖之身可以随时化作人形,并可在人间自由行走,这就叫IP;又比如说:卖菜佬姚振华横刀立马,欲横挑马上王大将军,一时风头无俩,这也是IP;还比如说华夏幸福基业在固安工业园之后,攻城略地,坐上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头把交椅,这也是IP等等。
也就是说,“IP”已经成为独特识别物、特有的形象认知、特有的表达了。当然,能够成为IP,同时也必须意味着可观数据、垂直社群、自流量、可繁衍性等等。特色小镇,核心在禀赋要素之“特”
纵观世界,不论是生态资源禀赋型的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或是特色产业型的特色小镇,都必须有自己独特识别物和独有的形象认知,最终都是以“IP”来彰显个性的,特色小镇,核心在“特”。不论是着名的法国戛纳电影小城、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小镇、还是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等等,都有其独特的“IP”。
为什么“IP”之于特色小镇如此占据命门,看看案例就知道。
1.IP是盘活存量资源的重要手段
台湾新北市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侯硐车站旁有一个猴硐村,本来只是一条山村民宅古街,早期便有许多猫咪栖息,加上猫群繁殖力极强、又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又没有天敌,于是,村落周围变成了猫群肆虐之地。
自2009年10月之后,这个猫咪王国开始变脸了,随着爱猫人士的“有猫相随,侯硐最美”活动,并通过“猫风趣”,“猫村·蔚蓝洁计划”等一系列活动,打开了“猴硐猫村”的国际知名度,猴硐猫村逐渐成为了以“猫观光”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
2013年开始以猫村特色结合当地煤矿、猫、隧道等打造猫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原本仅供居民进出火车站之用的狭窄陆桥,也变身成了造型独特、人猫共用的“猫桥”。
猫咪这个“IP”导入,使原本已经猫群成灾的猴硐村成了网红,当地百姓也由此找到了新的出路和营生,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猫为主题的产业链条,如猫村咖啡等,猴硐猫村如今已成为全球六大赏猫目的地之一。
这个故事很生动的演绎了特色存量资源在“IP”导入后创造的生机。
2.IP是开发增量资源的不竭源泉
那个面颊两坨绯红、样子蠢萌的熊本熊在盆友圈里已经混的非常脸熟了,这就是一个通过创建自有IP而推动增量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
相比京都、奈良等文化重镇,熊本这个农业县在日本并没有什么知名度,旅游资源更是缺乏。
2011年新干线将贯通整个九州,于是熊本县政府便看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在熊本下车旅行,熊本县在2010年创作了酷萌的熊本熊作为本地区的标志。
2010年“熊本熊失踪事件”、2013年“熊本熊丢了红脸蛋”、2014年“熊本熊亮相红白歌会”、在脸书和推特上与关注它的人积极互动等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熊本熊成了熊本县的代言。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宣传熊本县的形象,熊本县政府在从熊本熊创立之初便实施“免收版权费”,只需向熊本县政府提出使用申请,得到批准后即可免费使用熊本熊形象。第一年吸引了超过3600家企业申请合作,第二年又增加了5400家,产品涉及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整个产业链,仅在2013年,就有万件商品使用了它的形象。
就是在熊本熊这个超级“IP”横空出世的5年内,熊本县旅游发展的经络就被打通了,旅游人数增长了近20%,并且势头持续向好。我国人民可以拒吃疑似福岛海鲜,但却无法拒绝这只蠢萌熊带来的喜感。
自去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提出加快发展特色小镇以来,各地正通过投资、补贴、奖励等方式大举兴建特色小镇。一些地方不顾实际,赶时髦重金打造特色小镇,只注重“名”,一哄而上、你争我抢一顶“帽子”、一个“头
衔”,机械式地“复制”,在产业根植性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建设特色小镇,必将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特色小镇如果没有理念内容(IP)的植入,难有“特色”,就只是钢筋水泥的混合体而已,也无法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厄运。因此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旅产业项目都将顺应大势,进行内容(IP)上的角力与竞争。
特色小镇的IP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是特色小镇独特属性的标签,是简单鲜明有特色的元素和符号。一个成功的IP,必然具有独特的核心吸引力及主题,与其他同类IP能形成鲜明的区隔,与自身产业特色完美契合,对市场能够形成一定的激活效用,并有利于塑造品牌知名度,提升产业引入能力和粉丝级黏性。
IP选择的两个命门1.第一个是独立的知识产权
通过商业化的购买实现IP的植入,例如香港HelloKitty主题农庄,瑞安小王子主题农庄等。特色小镇的经营主体也可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IP,把自己的资源用好,转化成自己的内容。
HELLOKITTY主题农庄2.第二个是独立的自我认知
一定要是自己的、当地的,有活性的,进行本土化开发,这是IP产生的禀赋要素。譬如着名的特色小镇样板云栖小镇给出的启示:
一是有一个小镇的灵魂人物。王坚博士,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官、阿里云的创始人、中国云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云栖小镇主要创建者,他的价值定位极其清晰,那就是中国未来创新的第一镇。
二是有一个高端的新兴产业。云栖小镇的着力方向即打造云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大批云计算、大数据、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
三是有一个创新的运作模式。云栖小镇采用了“政府主导、民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运作方式。以创业者的需求和发展为主体,构建产业生态圈。这是云栖小镇最有创新活力的部分。
四是有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云栖小镇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创新牧场”是凭借阿里巴巴的云服务能力,淘宝天猫的
互联网营销资源和富士康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像Intel、中航工业、洛可可等大企业的核心能力,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创新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黑土”是指运用大数据,以“互联网+”助推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科技蓝天”是指创建一所国际一流民办研究型大学,就是西湖大学,现在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办当中。
五是有一个世界级的云栖大会(智库平台)。云栖小镇创建了真正服务于草根创新创业的云栖大会,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以及DT时代技术分享盛会。“2015年杭州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万多名开发者以及2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参与。
小镇IP实操从哪里下手1.从核心产业下手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选取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因此可以从核心产业的类型作为项目的IP价值点。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依托自身差异化的产业特点,形成了各自差别化的特色小镇类型。
2.从区域热点下手
着名的“梦想小镇”
▼第一类是科创小镇
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哪个地方创新,在哪个地方创业。
余杭的梦想小镇就是科创小镇,就是为人才创业做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需要有基金公司的支持,需要有其他的一些优惠政策。梦想小镇里面很多的基金公司,它的金融和产业形成了对接。没有金融的支持,创新创业都是假的,创新创业是靠资本市场来做的。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批科创类的小镇。在全国推进特色小镇过程当中,这个可以作为一类来推进,但不会多,它一定是在大城市,在能够接触高端人才的地方才能做。
▼第二类是高新小镇
高新小镇是未来创新的发动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全国每一个省都有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在高新技术园区里面我们必须考虑是不是通过一批高新小镇来集聚一批人才,成为高新园区里面的发动机。
▼第三类是金融小镇
山南基金小镇和运河财富小镇等都属于这类。金融产业是创新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所以要选择一批做特色小镇,当然这个布局也是要有特色的开展。
▼第四类是高铁经济的发展
我们能不能谋划一批高铁小镇不少省份已经在开始考虑要建设一批依托高铁的小镇。首选要明确都市区是什么浙江省里提出都市区的三个“一”特征,即一个小时的通勤距离,一百万的创新人才,一万亿的GDP。那么在有了高铁之后,如果按照一小时通勤距离计算的话,一定有一个人才集聚区的,高铁小镇就是要为了人才的因素而做。在高铁沿线做特色小镇,让大城市的人才在一个小时的距离里面解决工作问题。
▼第五类是风情小镇
即旅游与特色小镇结合的一类小镇——风情小镇,这类小镇做得越多越好,就是做旅游,投资比较低。
▼第六类是制造业小镇
所谓制造业小镇,就是要用小镇的理念去改造传统的开发区。
传统的开发区现在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土地资源吃紧,开发区的土地基本上用得差不多了;第二债务沉重,开发区原来就是一个融资平台,现在钱也融不到了,土地资源也没有了;第三体制僵化,原来开发区是一级政府,现在开发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在这样的体制下,我们认为开发区内部要升级改革,必须要以小镇的理念去升级改革,要选择部分开发区的核心区块来打造一批制造小镇。
3.引入高人气品牌IP
▼旅游品牌IP
旅游景区一般拥有独特识别物,优质的旅游IP一定有着才华与人品作为IP的发散才能支撑!
迪斯尼有效地利用自己的IP资产,将IP引入到商品、游乐设施和其他周边产品,最终实现丰厚的盈利。同样北京故宫也非常重视自身IP,如皇家文化、传世珍宝和顶级宫殿,使旅游商品朝着“萌、呆、嗨”发展。主动寻找生命力较长,足以摊平投资的最佳IP,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视文化IP
海南亚龙湾的热带天堂公园引入葛优舒淇主演的《非诚勿扰2》,最后所有的游客去到热带天堂公园都要走一走那个吊桥,看一看他们拍摄的那个鸟巢酒店的房间,这样的小景点其实早已演变成了这个景区的香饽饽!
小说《盗墓笔记》非常火爆,而在小说中提及,2015年的8月17日是“张起灵回归的日子”。于是,很多粉丝开始在网上邀约,共赴“长白山十年之约”,见证“张起灵回归”,一度引发吉林长白山景区的拥堵。
2008年,英国AstleyBakerDavies公司动画片《粉红猪小妹》(PeppaPig)进驻保尔敦斯主题公园(PaultonsPark)。结果非常受游客欢迎而且也符合该主题公园品牌内涵,因而也就有了2011年开业的粉红猪小妹主题公园。
英国比尤利国家汽车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邦德在行动”的主题活动,活动吸引力早已超出了比尤利汽车爱好者圈子,成功建立了品牌与汽车联结。
▼跨界融合IP
农教文旅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发展趋势,IP的内容已经成超脱了某一行业的界限,成为一个综合型的体验。
作为亲子农业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田妈妈”融合教育、旅游、文创、科技等亲子产业发展元素,深入挖掘当地的产业特色,在全国打造了玉米和羊农乐园、蘑法森林、小花猪乐园、淮羊牧场、薏乐园、时光小镇、卓尔亲养乐园等特色IP主题,为特色小镇驻入更丰富的IP内容和亲子IP主题。
篇三: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主要目标以建设种业研发创新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为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展示示范和会展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种业研发创新活力强劲种业企业聚集效应一流种业会展交易国内领先发展环境最为优越的种业高地成为立足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种业之都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种业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主要目标
以建设种业研发创新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为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展示示范和会展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种业研发创新活力强劲、种业企业聚集效应一流、种业会展交易国内领先、发展环境最为
优越的种业高地,成为立足、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种业之都〃。到2025年,建设10处省级以上种业研发中心;培育20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10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繁育基地;打造10家育种
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
"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10家以上年产超1亿株的蔬菜育苗行业龙头企业,全市年育苗产能突破20亿株;培育10家以上品牌影响力大、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型畜禽育种企业,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种业及衍生产业集群。
二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争取一批国家、省级重大平台项目在我市布局,推动形成〃一个小镇、一个园区、四大平台、五大中心〃的种业发展新格局。
(—)—个小镇。打造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的种业科创小镇,突出现代种植、现代养殖、科研服务、加工商贸、观光旅游五大功能。依托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高新区创新谷研发平台等优势科研力量,借助农高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开展地方优势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建设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植物基因编辑和小麦〃核不育〃等研发平台建设,打造高标准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引领种业领域科技创新。
(二)一个园区。依托省农科院试验基地,打造以种业为产业基础、三产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吸引跨国种业企业、国内种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入驻,培育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着力建设种业试验示范展示基地,用于开展品种初试、中试和繁育推广。打造种子种苗会展交易中心,为种业各方提供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交易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三)四大平台。积极推动省市一体化发展,构建集研发创新、中试转化、成果交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是搭建国家级品种展示评价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展示示范中心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一体的品种展示评价机制,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新品种展示评价平台。二是省市共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省、市农科院种质资源中心和种业企业资源中心的种质保护利用能力,建立资源共享利用和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和保护工作,重点实施精准鉴定评价硏究,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三是搭建种业科技研发创新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创新谷研发平台、良种奶牛高效扩繁技术研发平台、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扎实推进小麦〃核不育〃和植物基因编辑项目建设,建立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四是构建种子种苗会展交易平台。加快推进部、省、市共建全国种子〃双交会〃等国家级会展交易平台,提升
会展服务水平。整合蔬菜种业博览会、省植保双交会、畜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举办种业会展周,打造享誉全国的种业会展品牌。依托省种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品种权交易,提供金融资本支持,打造影响力较大的种业交易集散地。
(四)五大中心。立足特色优势和规模企业,建设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脱毒组培、花木种苗〃五大〃创制中心。一是引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育种企业。支持企业建立自主品种良种繁育基地,更新种子加工、仓储和配套服务机械装备,提升种子加工水平和种子质量。二是进一步发挥我市蔬菜育苗国内领先优
势,打造一批年产超1亿株的种苗行业龙头企业,创设全国蔬菜种苗行业标准体系,引
领种苗行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支持奶牛、菜芜黑猪、鲁中肉羊等畜禽种业企业发展,选育优秀种畜禽,增强供种能力。四是围绕生姜、草莓、马铃薯、甘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脱毒种苗智能化组培繁育中心,扩大脱毒种苗推广应用。五是以市花卉产业研究院为依托,以高端花卉苗木创制为方向,筛选、培育优质高档花卉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推动商河花卉、平阴玫瑰等产业转型升级。
三、重点任务启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实施五大行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实施种质保护利用强化行动。
L实施系统收集保护。强化农作物、蔬菜、畜禽、林果、花卉等国家、省、
市三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实施中短期安全保存。加强农业
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繁殖基地建设,推进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暖温带珍稀树
种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分库等重点项目建设,申请设立国家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分中心。对被确定为国家、省级、市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
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积极探索创新组织管理和实施机制,
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2•强化种质创新利用。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平台,重点
开展具有地方特征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精准鉴定评价研究工作,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依托生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系)交流共
享。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主体,推
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实施现代育种科技引领行动。
3•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育种公共平台,开展生
物遗传育种研究,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
种技术体系。加强光谱成像技术、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育
种中的应用。积极打造国际知名的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基地,打造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植物基因编辑产业集群,带动整个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国内外领先的小麦〃核不育〃育种体系建设,加速育种进程,实现小麦常规育种技术飞跃。高标准打造国家级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集约化、智能化、轻简化水平,
研究集成基于活体采卵一体外胚胎生产(OPU-IVP)的奶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将国家
级种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列入市级重大科研专项课题,鼓励企业承担种业领域科研专项课题,采用〃一事一议"或股权投资等方式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予以支持。
4•高标准选育新品种。在农作物种子方面,扛牢粮食安全责任z以选育高品质农作
物为方向,集中培育优质专用小麦、机收籽粒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在蔬菜花木
方面,以保障城市供应需求为方向,自主选育茄子、番茄、辣椒、西甜瓜等高端设施蔬菜
良种,以及高档花卉、特色经济林木新品种。在畜禽良种方面,培育具有自主种质基础
的奶牛、生猪、家禽、肉羊等新品种,有效解决进口品种替代问题。对主要农作物品种
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单位,分别择优奖励30万元和20
万元。鼓励企业备案、登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影响力大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对成功引进转化省级以上重大品种、先进技术等创新成果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并提高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
5•组建种业创新联盟。聚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种业企业、技术推广等多方资源
优势,建立〃科研+企业+推广”三位一体的联合创新机制,创建〃五大〃种业创新联盟。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根据学科任务、资源优势加入种业科技创新联盟。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种业科技创新研发公共平台。对被认定为省级、市级科技创新联盟(平台),且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研发中心等的,按照我市有关政策优先给予奖励。
(三)实施种业总部经济培育行动。
6•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构建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业企业为支撑、以
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培育种业总部经济。规划建设国际种业产业园,打造公共研发平台、总部办公和试验示范基地,为入驻企业科研、中试、示范以及办公住宿等提供一流条件和环境。引进一批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教学、研发、试验基地。
弓1133-5家国际一流种业集团或国内行业领先种业集团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除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给予一次性落地奖励。打造10家育种能力强、生
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
子企业和领军企业,对认定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奖励100万元;对经市级遴选确定在省内及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领域冠军企业,奖励50万元。培育
10家以上年产超1亿株的蔬菜育苗行业龙头企业和年产超2000万株的脱毒苗繁育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应奖励。支持10家以上竞争力较强的奶牛、生猪、肉羊等大型畜禽
育种企业。挖掘一批有潜力的种子企业作为种业发展后备企业。
7•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科学布局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10处标准化、规模化、
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创新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扩大良种生产规模,全面提升我市供种保障能力。鼓励种业企业在我市建立小麦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快玉米等新品种育种速度。加强协作,鼓励种业企业走出去,在高海拔地区建立马铃薯、草莓、甘薯等高海拔冷凉繁育基地。重点打造生猪、奶牛、肉羊、种禽繁育推广基地。
(四)实施完善品种评价和推广行动。
8•强化品种测试和质量检测。以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展示示范
中心为引领,整合推进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田间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智能化设施装备配套。鼓励企业开展品种区试和展示示范工作,打造一批集新品种中试评价、
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展示评价中心。健全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加快推进DUS
测试(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及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开发种子监管综合业务平台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追溯系统,完善种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和信息采集指标机制。充分发挥蔬菜工厂化育苗行业龙头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蔬菜集约化育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畜禽良种智能识别系统,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大力推广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关键设备,全面提升种业智能化装备水平。
9•注重良种推广应用。创新种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和模式,推广小麦统—供种
等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种供苗方式,整合服务资源和延伸服务链,加大良种推广应用
力度。鼓励种业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精准对接,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开展订单生产,全方位为农户提供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做强一批种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10•加快会展经济建设。高标准承办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筹备举办农
作物、蔬菜、畜禽、林果等国际种业高峰论坛,提升会展质量和档次。整合展会资源,举办种业会展周,扩大种业会展品牌影响力。在种业科创小镇探索品种展览展示新模式,打造享誉全国的地展博览会。借助省种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创新种业贸易方式,为种业各方提供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服务。
(五)实施种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
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集的工作机制,成立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区县要加强对种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现代种业振兴实施方案。
12•完善支持政策。对种业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项目,在生产设施、基础设施、配
套设施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引导银行、担保公司支持种业发展项目,将种子收购资金列入其业务范围。提高科研人员对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鼓励育种单位、团队以技术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加快推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种业保险政策,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13•加大资金投入。将打造〃种业之都〃纳入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范围,自2022年起至〃十四五〃末,每年整合不低于1亿元资金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科研
单位和种业企业开展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新种质创制、新品种(系)培育、关键性技术突破、良种基地建设、品种技术推广、会展交易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科学制定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计划,引导带动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出资z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4•强化市场监管。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种苗管理
职能,明确管理机构,压实工作责任,按照行业管理、许可管理、品种管理、质量监督、市场监管等工作重点,对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虚假广告、假劣种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种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内协调、月艮务、维权、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15•注重人才培养。引进种业领域领军人才,组建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市
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认真落实我市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种业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对当下市场紧缺人才实施对口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帮助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储备。
篇四: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
中国特色旅游小镇规划【生态农业旅游案例】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态农业旅游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旅游案例篇1江西婺源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交通便捷,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海内外游客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置县,古属徽州“一府六县”,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域面积2947平方公里,下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71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总人口36.2万,其中农业人口30.3万。全县林地面积245687公顷,耕地面积21522公顷,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婺源乡村旅游从2000年起步,历经十年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依托“三农”资源为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
特色产业,现已成为我县的核心产业、
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同时也是xx通往蒲江等市县最捷径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距xx城区18公里、成乐高速公路xx入口13公里、成雅高速公路邛崃入口3公坐,三级标准公路通往周边各镇,逦村、联组水泥路率达95%、70%。
镇内水资源:有中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5座,属李善桥、棒化桥、通济堰的灌区。镇内有变电站l处,电网覆盖全镇,电力充沛。
xx镇拥有广阔的多种类型土地资源,适宜种植的范围广、品种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辣椒等粮食经济作物:橙、柑、柚、梨、桃、李等优质水果;养殖猪、牛、羊、鸡、鹅、鸭、兔、鱼等家禽和水产品:近2万亩林地和2千亩桑园。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优质水稻和杂交制种、水果、生猪和奶业、竹业、蚕茧、蘑菇、蔬柒、水产养殖等八大基地:镇内有丰甯的页岩、石材、地下芒硝等资源。
镇内华减寺文明遗迩,望月湖远近闻名,是重要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吸引着区内外的大批游人和宗教信仰肴。
生态农业旅游案例篇3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与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终建成
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与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
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使游客与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看过"生态农业旅游案例"的人还喜欢看:1.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探析论文2.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实例研究3.中国旅游O2O模式经典案例4.农村创业成功案例5.茶文化旅游案例
篇五: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昆明市盘龙区农林局多渠道助农脱贫增收
尹绍平;徐丛山【期刊名称】《创造》【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4页(P48-51)【作者】尹绍平;徐丛山【作者单位】《创造》课题调研组;《创造》课题调研组【正文语种】中文
盘龙区农林局局长袁绍诚(二排左三)在云南汇林生物科技林下生态云菌基地调研2014年,全区共登记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67户3228人;2016年,两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除去自然死亡,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840户、3158人全部脱贫——这是一份来自昆明市盘龙区的脱贫攻坚答卷。数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最好的证明。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聚着盘龙区农林局广大干部的汗水和付出,印刻着盘龙区农林局不忘初心、以新型农业挑起产业脱贫大梁的坚实脚印。2014年以来,在省、市、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昆明市盘龙区农林局认真贯彻上级脱贫攻坚精神和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可喜成效,成绩显著。一、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七个一批”帮扶措施到户到人保障住房安全方面:全区完成1293户农村危房改造、5个地质灾害点整村搬迁工
作。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产业增收方面:几年来,发展烤烟种植6余万亩,创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区1个,万亩鲜食玉米高产示范区1个,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成立了产业发展合作社。果东村重点发展食用菌100亩,三转弯村重点发展中草药200亩、核桃4000多亩。并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人均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500元,帮助其发展相关产业,全区所有贫困户都发展了1-2项产业,群众持续增收得到了保障。生态补偿脱贫方面:制定了《盘龙区松华坝饮用水源保护区扶持补助办法(试行)》,认真落实水源保护区各项补助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农改林等生态工程,2015年以来,全区共兑付生态补助资金37440万元,其中:农改林补助21762万元、公益林补助2609万元、能源补助8015万元、群众防火奖励5054万元。优先从贫困人口中选聘护林员、生态监督员、保洁员等139名,让群众从保护生态中得到收益。发展教育脱贫方面: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核定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2015年以来,组织农村教师(水源保护区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各项培训任务,共计127人。二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推进校企合作,以产校融合为主线,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能力。三是完善以学生资助为主的资助育人工作。按照每生每年300元的标准,对接受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进行资助,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就学问题。抓实中等教育阶段资助,维护贫困学生权益。加强普通高校学生补助及贷款,保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近3年来共发放学前困难补助、城乡义务教育寄宿补助、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补助、普高建档立卡生活费补助、“贷免扶补”等各类补助资金6800余万元,实现对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保证贫困人口上得起学、读得了书,
不因贫辍学。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方面: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盘龙区基础养老金水平稳居全市最高;针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居民,建立“水源区缴费补助机制”,水源保护区参保缴费全覆盖;针对残疾人等缴费弱势群体建立“残疾人缴费补助机制”,缴费弱势群体缴费全覆盖。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参保条件参保率达100%。务工增收脱贫方面: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培训需要相结合、分类培训与订单式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中高端培训相结合的“三结合”技能培训方针,通过与企业联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多梯次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就业。采用“订单”“定向”等培训模式,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2015年以来,共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1123人次。医疗救助脱贫方面:制定了《盘龙区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10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9人,实现100%参保。从2018年1月1日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待遇。实现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算,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年度报销限额提高50%,政策范围内报销不低于70%;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不低于90%;门诊政策范围内28种疾病报销比例达到85%。全区总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府兜底回溯工作补助资金人数228人、金额28万元。二、围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抓细抓实基础信息在松华坝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紧盯贫困村退出十项指标、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的程序,全面排查、逐户调查、逐人核查方法,精确实施动态管理,精细筛查“卡内卡外”人口数据,做到底数清、标准严、措施实,确保应纳尽
纳、应退尽退。2017年对松华、滇源、阿子营、双龙等4个涉农街道开展贫情分析25064户88946人,全区无新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区脱贫户中无返贫户、无错退人口。区民政局、区卫计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等区级相关部门、街道均建立了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及时筛选、识别返贫情况。三、围绕“挂包帮、转走访”,推动“大扶贫”格局形成健全完善“挂包帮”机制,细化“挂包帮”责任,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继续坚持高位统筹,领导力量不变、包抓责任不变,跟踪督导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选派区级单位66家,帮扶干部539人,派驻驻村队员23人,做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确保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得到帮扶和巩固。共制作《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1200余本,走访贫困户2600余人次,实施到户帮扶措施900余项,引进企业帮扶项目5个。认真落实中国扶贫区级网络建设。扶贫网络的推广与应用工作稳健起步,工作涉及7个街道办事处,录入县级、乡级、村级管理员105人,爱心人士注册1214人,带动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下载“中国社会扶贫网”,关心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注扶贫工作。四、围绕对口包乡,加强定点帮扶盘龙区将脱贫攻坚挂钩帮扶资金列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目前累计拨付挂钩帮扶资金9650万元,其中东川区汤丹镇7950万元,禄劝县1300万元,寻甸县凤合镇400万元,用于实施通村道路建设、村内道路硬化、村内公共基础配套、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底汤丹镇已全面完成自然村100%通公路、50%以上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农村五小水利、饮水安全五项工作任务,提前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向禄劝县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6058个,赴禄劝县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4场,实现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1人)。与禄劝县相互选派县区人民医院医务人
员进行轮岗交流。安排学校点对点、一对一帮扶禄劝中小学、幼儿园。五、聚焦产业、精准发力,全面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1.构建产业扶贫体系。成立盘龙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1+4+N”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区级中心+水源区街道4个平台+多种方式落实推进),围绕脱贫户持续增收这一核心,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脱贫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家庭农场+脱贫户”的模式,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每个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使脱贫人口“入企(社、场)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2.科学布局,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坚持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阿子营生物科技推广示范区,结合茨坝生物小镇建设,主动融入主城区发展,承接茨坝生物小镇生物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的项目,发展绿色、高端科技农业。重点培育产业化高端生态食用菌、高品质烟草、无污染中草药、经果林示范种植。建设滇源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依托芸岭鲜生等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推进有机蔬菜产业化发展,建设滇源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打造松华坝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牌”。重点培育有机蔬菜、无污染中草药、经济林果。建设松华街道特色农业示范区,结合松华街道特色经济林果业、生态竞技文体运动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建设松华街道特色农业示范区。重点培育特色经济林果、生态竞技文体运动。建设双龙街道休闲农业示范区,结合控规调整,充分利用双龙街道靠近主城区的优势,建设双龙街道休闲农业示范区,发展健康养生、生态观光等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健康养生、假日旅游、观光体验型休闲农业、高端商务办公。
3.加强政策引领。结合松华坝水源区保护条例修订,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出台全区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明确扶持范围和重点,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和广大农民发展水源区产业,投身脱贫攻坚的积极性;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服务团队,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人才支持;制定出台《盘龙区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助实施办法(试行)》,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增加脱贫人口资产性收益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林地补偿方式,增加脱贫人口收益。4.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支持与补偿制度,逐步提高农业支持补偿标准。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保险、生态补偿和贷款贴息等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鼓励金融资金投入,积极探索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新途径、新模式,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建立健全成本保险、价值保险,开展新型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六、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全面巩固提升贫困村脱贫成果2018年,主要是按照《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加大对脱贫群众的持续跟踪扶持力度,做到脱帽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对已脱贫的农户巩固提升,对有可能返贫的贫困户给予重点扶持,全力遏制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现象。二是对已脱贫的2个贫困村巩固提升。通过对脱贫村、脱贫户的巩固提升,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农村平均水平,实现稳步脱贫;脱贫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区农村平均水平。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省、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推进道路、饮水、电力、村级卫生室、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乡村旅游、
文体设施、电子商务等建设力度,全方位提升脱贫村基础条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区级领导包街道,部门单位包村、干部联户帮扶工作机制,夯实帮扶责任。坚持一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一村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一村确定一批扶持项目、一户制定一个帮扶措施、一户至少确定一个增收项目、一户落实一名帮扶人员的“六个一”帮扶机制,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做到领导力量不变、责任不变、帮扶机制不变。建立社会扶贫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帮扶力量,加强联系与沟通,搞好服务与配合,确保各级参扶单位认真履职、精准帮扶。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和监管,使扶持资金能长期发挥效益。建立部门协同作战机制,涉农部门要加强与扶贫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紧紧围绕“两个充分发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建强基层组织建好党员队伍。抓好新设立的青年党支部的管理,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切实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引导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党支部,扶持建立产业基地;为巩固脱贫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取得的成效表现在:一是贫困人口退出六项指标全面达标。按照精准脱贫和动态管理要求,2017年后动态管理无新增及返贫人口。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均达3500元以上,均有安全稳固住房,贫困家庭适龄青少年无辍学情况,100%参加医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100%参加养老保险,每户贫困户至少享受了2项以上扶贫政策。二是贫困行政村退出十项指标全面达标。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0%,贫困村道路硬化、动力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安全饮水均实现村村达标;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医疗设备配备齐全,乡村医生配备达标,实现党员10人以上或人口200人以上村
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行政村公共活动场所全面达标;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适龄儿童人人有学上;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且年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特色农家乐小景
篇六: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关于参观实践基地的学习报告范文8篇
关于参观某某实践基地的学习报告2022年6月5日我们全体同学老师来到了某某村,某某位于某某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3公里外,与济南市的章丘市接壤。村庄地势平坦,309国道从北穿过。
我们看到到被一座座极具北方传统风格的四合院吸引置身在有着二百余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中,感受着青街石板小巷上一排排老宅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房檐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花鸟,工艺粗犷又不是细腻,与百年古宅相得益彰。小巷中历经沧桑岁月的青石板路,早已被磨得程程发亮,从家家门外的上马石,牷马桩依然可以窥见当时木村的繁华。
进入村里给人的感觉干净整齐,墙上记载着万家村的故事,比如王家村的传说麒麟吃犁玉清莹传说等还有村名由来,尚书拉车,治村理念,村里自仓不当,还僻处吃糖种植莲藕,专门用来祭祖,用莲藕的寓意清之白白做人,堂之正正为官,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而且是手写的那种,比起印刷的成品春联,更加生动亲切,而且透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其实正真透漏出文化气息的是村里的古建筑和文化遗迹。还有村里的历史文化名人,主要有毕海模,毕世济,毕道匠等毕氏宗训:程倩模,不放债,不改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妇读书。
通过本次活动参观看到了万家村.西埔村这些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历史名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个村头大门和高高站立的几根旗杆,看到了万家村的历史发展。使我这次考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认识了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之所以这种收获不仅让我感受到压力,更让我受到压力,更让我感到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一种使命,值得倾注心血的人生价值观提升方式关于参观某某
村实践基地的学习报告2022年10月23日我们全体来参观周村区南郊镇某某村,某某村现在有537户,1518人村庄面积2平方公里,人均纯收入1.8万元,某某村的自然风光是典型的平原,现有700余亩栽种了红样绿化苗木,农田300余亩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农业生产灌溉设施没实行群井汇流,集中灌溉,并建有蓄水池一处,整洁,平整的生产路从田间穿过,田园写仓优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某某村整体风貌自然开阔,村庄坐落于自然环境相协调,村民住宅以二层别墅,老年幸福院为主,绿化面积超过百分之六。
村里进行了道路强化形成了一纵一横的丰字形路网,村庄道路实现户户通,对道路实行了量化,梅花,美化,安装了路灯和白色绿化护栏,2007年饮用自来水从井水改为引入的城市自来水,饮水水质非常好,也为每户安装了天然气和水冲式厕所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建立了污水处理场,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对村内电网进行统一升级改造,达到市级标准实行了“五通”城市卫生服务队,专人负责卫生维护粗村里建设了学校,幼儿园,还配套完善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各项功能,充分发挥了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李永村乡风文明,村民关系和谐,村领导班级团结奋斗,是一个宜居,和谐,平安,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袁卫锋关于参加台儿庄抗日纪念馆实践基地的学习报告台儿庄抗日纪念馆,大气,庄严,看到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文字,一幅幅画面,一件件文物吸引,好像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上。
我们2022年10月30日参观了枣庄台儿庄抗日纪念馆。
历史教育人们,人们不敢忘却历史,作为弘扬名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已经负担起照实历史,激
励当代,教育后人,开阔未来的神圣使命,花落在风景秀丽的古运河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台儿庄人民自立更生,为中国人民抗日初期最辉煌的胜利,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而建立的一座纪念性丰碑。
通过本次活动学习,要把这种高昂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化为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等实际行动上来,我们要在以后的行动中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来回报这些抗日英雄。
关于参加临沂九间棚实践基地的学习报告2022年7月10日我们全体来到临沂九间棚。
九间棚原是一对刘姓夫妇逃荒避难到达龙顶山,穴居石棚,刀割大种,繁衍子孙,石切石为墙分合为九室故名九间棚。九间棚村四面悬崖,山高渐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村民生活十分艰苦,是什么使得九间棚在1984年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现在理想天宝山,红色九间棚是九间棚村依靠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完成了前人无法完成的伟大事业,这其中依靠的是一群不愿意安于现状,不甘于贪穷落后,同时眼光超前的人,依靠的是一群能够用舍小为大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依靠的是一群拥有组织能力,能够发动群众,带动大家一起奋发改变的人。这三种精神缺一不可,在早些年,九间棚村的落后涂涂地刺痛了村名的心,而对与村外世界的巨大差距,九间棚村的党支部不愿意安于现状,为早出路多次组织党员的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做出了架电修路治水的决定。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索出成立合作社,建立了金银花生产业链的适合九间棚的路子。他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就这群人带领九间棚走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通过本次活动参观学习,差距找到了,问题也很突出,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而对群众的质疑,达不成统一认识,村里党员却
不死心拒接他们自己认真作则,舍小家为大家,充分发动群众,而从完成了最初的架电修路治水。在一群能够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人,带动所有的九间棚人参与到改变村貌中来。
九间棚精神只有简短的16个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我们也要发扬这种精神,改变村容村貌。
关于参加方达电子商务园实践基地的学习报告2022年11月20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了方达电子商务园参观,公园位于周村区周隆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我们到了哪里,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们,我倍感真切方达电子商务园诞生于互联网十前经过两年多的潜心,艾素实践,创造出了一个平台,两个发动机线下发展,线上整台,线上线下互助力发展,电商园区运营核心经营模式。成为全国电商领域运营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较强引领地位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园区之一。
篇七: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三篇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动的
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动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依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xx年4月至5月,实行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看法,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状况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
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xx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夫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大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大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富强、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仔细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
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根据"特色鲜亮、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进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掩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进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掌握性具体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具体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
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爱护规划》、《寨英古镇爱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爱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8+3'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渐渐完善,公共服务力量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动,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爱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三)产业支撑渐渐增加。
一是特色农业进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方案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进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XX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盼望集团等龙头企业,
大力进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进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
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进展模式,20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根据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进展小城镇专题
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气利用两天时间对进展小城镇、农夫工向城镇积聚状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总结如下。
一、城镇建设现状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一)城镇建设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进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力量。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有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乐观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
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便利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xx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给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便利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力量进一步增加。
(二)城镇管理城镇进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转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意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乐观推动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方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
经',营造出了深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常常化。
二、城镇建设对农夫工向城镇聚集的作用我镇把城镇经济作为进展重点,细心经营城镇,大力聚集和培育产业,努力推动农夫工就业。一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窗口。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人口集聚,目前城镇人口达到8000多人;初步进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加工业,极大的便利了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健全的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惠及百姓'。二是搭建起产业集聚的载体。我镇形成了生资批发、建材批发、生猪购销等市场。"全天候'商贸城的建成使用,为城镇商业进展增加了活力,目前镇区各类工商业户进展到4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充分发挥镇农夫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乐观引
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
前城镇企业进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夫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夫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夫技术、资金、阅历丰富和有肯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扬,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夫工再就业本事,激发农夫工创业热忱。目前我镇农夫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敬重农夫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了农夫新社区建设项目。农夫新社区依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敬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夫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夫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
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夫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夫改善居住环境供应了典型示范。
三、关于支持小城镇进展、推动农夫工向城镇积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合理的宣扬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进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舞农夫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进展的政策宣扬,营造小城镇进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夫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待政策,乐观鼓舞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供应劳务信息,拓宽农夫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夫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舞城镇建设相宜农村、经济节省、规划合理的农夫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夫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进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夫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供应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夫工进城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进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整,社区向农
夫开放,城乡统筹就业领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夫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进展供应政策保障,促进农夫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进展。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320xx年5月23日,大河镇党代表一行17人对巴里
坤县花园乡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畜牧业进展、劳务输出等一系列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本次活动,代表们感受许多、很深,对于兄弟乡场在以上工作中好的做法深受启发,通过对比,看到了他们的优点,发觉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将本次考察活动状况作如下汇报:
一、产业结构调整花园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出了成果,就马铃薯种植、青贮玉米这两块,在连片种植方面的确进展到了肯定阶层,集中连片面积较大,其中有500亩的马铃薯种植
田,1400亩的玉米连片种植田,之所以连片种植面积较大,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水资源较丰富,土地相对集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流转工作做的比较到位,这是连片种植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引导培育的种植大户较多,加之政府的扶持,他们有力量大面积种植。再就是花园乡人均耕地要比我镇的人均耕地大。
二、畜牧业生产(一)、花园乡本就有着多年养殖的历史,广阔养殖户有丰富的养殖阅历,同时他们有优越的自然优势,距离县城较近,牛奶不论是交售还是零售都非常便利,这为广阔养殖户供应了有利的市场条件,解决了他们出售牛奶困难是问题,相对,我镇在此方面条件就比较落后,这也是导致我镇广阔养殖户没有养殖信念的主要因素之一。(二)、花园乡政府在对养殖大户的政策扶持方面花费的精力及财力较大,使养殖户偿到甜头,既信任政府又
提高信念,政府不再花费过多精力去宣扬引导,使之自觉的进展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业生产进展,加之奥科公司奶牛养殖业的影响及带动,他们的养殖户养殖户都有信念进展养殖业。
三、加强组织管理xx年度,花园乡在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连片种植田,养殖户及林木管护工作高度重视,对这些工作均有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协作详细抓,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切实实的为农夫出谋划策办实事,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赞扬。第一,领导干部工作乐观性较高,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信任。其次,政府重视信誉承诺,对xx年度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优待政策及扶持资金能准时的让老百姓享受到,提高了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及开展任何工作态度端正、仔细负责的好榜样,起到
了乐观的带动作用,xx年花园乡在马铃薯种植、玉米种植、林木管护、奶牛引进等方面,政府出资或垫资80余万元,做好了后续管理工作,解除了广阔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体现出了政府对工作的一种态度。
总之,**年度花园乡对各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抓的紧、抓的准时、抓得到位,各项工作落实的力度比较大,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为今后的工作进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方面,我们的代表全都认为,这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值得我们仔细思索,深刻体会,同时要把这些学到的用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去,为大河镇的经济进展夯实基础。
篇八: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镇域乡村振兴规划(2021-2035)
一、规划背景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
奠定坚实基础,为落实乡村振兴明确了方向。实施重点包括八大任务:
1.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2,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3.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4.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5.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6,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7,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脱贫质量
各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助力乡村振兴。如:《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产业用地)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
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
《关于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B月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使用
零星、分散建设用地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实施点状供地。《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设施农用地的使用及其对于耕地的占补方式做了规定。《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鼓励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二、现状研判(-)规划范围与期限
L规划范围:即行政管辖范围,共1个居委、22个行政村。总面积125.94平方公里。
(数据来源于三调统计)
2、规划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IJ2025年,远期至U2035年。
(二)区位条件:对外交通便捷,内部交通有待优化
1、地理区位:位于县西部,地处市交界点,距离县城27km,距离市区约98kmo2、交通区位:高速纵贯镇域,距镇区北部约2km处设有出入口,对外交通便利。镇域内
部主要道路为省道,内部交通较为不便。(三)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
1、人口情况:据统计,2020年户籍人口5.8万人,常住人口3.19万人。近五年,人口呈
减少趋势。各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主,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2、社会经济:
镇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和经商。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番薯、大豆等。特色农业以茶叶、蜜柚和沙糖橘种植等为主。
第二产业方面,以副食品加工、石材加工为主,工业企业122家,其中有石材加工4家。村原有的茶厂现已停产;各村有农户自办的茶叶小作坊。
第三产业方面,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配套设施仍需完善。(四)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山地广阔,地形呈四周高,中间低。土壤:肥沃。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秋季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年气温19.1℃o年降水量:1800-2400mm,雨量充沛。
(五)历史文化
L文化特色
文化底蕴浓厚,镇域内有多处文化场所。民俗节庆活动独具地方特色。美食同样著称,其中以客家茶、饼干、猪手等最为美味,远近驰名。
(六)全域本底:现状建设用地总计8566.66亩,占陆域总用地4.53%规划范围125.94平方公里(188918.86亩),其中:农林用地178172.31亩,占比94.31%;建设用地8566.66亩,占比4.53%;自然保留地2179.88亩,占比1.16%o
(七)生态本底
农林用地及自然保留地:180352.20亩,占全县陆地总面积95.47%.恢复地类面积为379.6公顷,其中即可恢复122.1公顷,工程恢复257.5
公顷
(A)三线衔接生态红线13.57knf本轮试划基本农田11.45km2稳定耕地面积为ll.54km2
(九)现状评价
L交通条件:
特点:地处市交界,高速纵贯全域问题:内部交通不够便捷措施:重构内部道路体系,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2、自然环境
特点:气候条件好,水资源丰沛问题:山地较多,用地集约节约度不高措施:集中安置新村,集约节约用地
3、社会经济
特点:人口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缓慢问题: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产业类型单一。措施:做优一产,发展三产,吸引人口回流,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外引内培,实现人才振兴
4、乡村文化
特点:区域文化底蕴浓厚,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现存古树、宗祠、教堂问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措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做好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三、规划统筹(-)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市委和县委的乡村振兴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总目标,做好农村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德国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和平台,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布局,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农村发展的样板。(二)规划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城乡融合,优化布局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均衡配置城乡发展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推动城乡社会融合,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体系。共建共治、共享发展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使发展成果惠及乡村百姓。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
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镇域规划。因地制宜、防止千村一面尊重镇内各村自然、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
作,科学有序统筹布局乡村振兴工作。(三)发展定位与目标:建成现代有机茶园示范区打造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典范成为粤东地区庄子文化生态旅游明珠
1、循序渐进、合理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2022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框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
环境持续改善并位于全县前列;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2025年,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以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2035年,全面形成现代乡村振兴体系,构建幸福农业农村生活:农业供给
体系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全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逐渐稳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
2、形成镇域镇村体系
结合上位规划指引,综合人口规模、用地面积、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资源分布等情况,规划形成〃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层的镇村职能结构体系。
镇区:包括社前居委,以及活动村部分区域。结合城镇旅游产业发展,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及休闲服务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中心村:4个,通过联合周边基层村的产业特色,发展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强化自身农业生产,辐射带动周边基层村的发展。
基层村:17个,主要职能是承接中心村的带动,辅助镇区和中心村发展。3、村庄分类指引集聚提升类:11个,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
业化村庄发展。
城郊融合类:7个,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发展
服务城镇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
特色保护类:4个,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建
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四)五大振兴-产业规划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目标。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打造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三产融合的〃共富乡村〃。
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集聚优势,围绕油茶、砂糖桔等农业产业特色,结合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农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产业体系。
构建〃:1+N"高质量、高价值、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一二三产业
进行融合,开发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创意、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
L第一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目标:农业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耕种环境,适度发展食品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增加民众收入,城乡协调发展。措施:
(1)优化农业区域空间布局——对接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农业空间的
布局,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利用耕地;
(2)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差异化发展,打造农产品具有知名度的品
牌;
(3)优化油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入社会专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形
成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4)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
促进产品与外界的交流;
(5)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支持农业与加工业结合,探索农业与旅游业的
融合发展模式。
2、二三产业:
规划结构:在充分挖掘现状资源的基础之上,依托镇区作为全镇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脉、一环〃的总体空间格局。
(1)一心:综合旅游服务中心
镇区将承担旅游服务中心的职能,为镇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2)一脉:旅游发展主脉以省道S508为依托,串联镇域南北各主要景点,带动镇域旅游发展。(3)一环:西部旅游环线
依托乡道,同时规划新增旅游栈道,串联起镇域西部开口石景区、油茶种植基地、红蜜柚种植基地、砂糖橘种植基地等旅游景点,形成旅游环线。
4、茶文化+旅游
围绕茶产业开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娱乐体验、品茶休闲、美食品尝、特色民宿、旅游礼物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
务。
5、庄子文化+旅游
围绕庄子文化,完善好配套设施,开展文化研讨、古建参观、研学实践、文化节庆、文化休闲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手工体验、特色民宿等周边产品,做好庄子文化旅游品牌。
6、产业用地落实(1)因地制宜、因地施策
集聚界内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布局到县城或农业产业强镇。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内:用于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或需就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灵活分布村庄建设边界外少量建设用地(点状供地):用于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的农产品分拣、初加工,以及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而必须的配套设施建设。
(2)集约节约用地
重要手段:开展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推进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耕地利用碎片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乡村产业的进
步发展。全面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加快提高农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并将土地流
转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路子。
(五)五大振兴-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灵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解决乡村文化动力不足,引导乡村文化发展。着力打造茶文化+庄子文化。
1、树立文化品牌:方向+名牌
确定文化发展方向;开展文化品牌塑造。
2、构建保护利用体系:保护+利用
强化不可移动文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大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力度。
3、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走出去+引进来
区域文化推广与宣传;多元文俯口谐发展。
4、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创新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加快产业园和基地建设;刺激文化产业消费;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六)五大振兴-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对人居环境、道路沿线、水系流域进行景观修复和保护。农田景观大地化、村容村貌多样化;人居环境生态化、河流水系景观化。
1.保留河流原有的自然机理,禁止随意对河道截弯取直;2.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要与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
结合;
3.修复自然驳岸,完善水、本土植物、动物有机共存的生态平衡系统;
4,利用原生植物、碎石等生物手段净化水质,修复湿地生态;4,控制污染,严禁垃圾倒入河流、沟渠、坑塘,严禁生活污水直排。6.构建生态护岸,减少沟渠边坡的硬质化,增加绿化面积,沿沟渠两侧构建
水生态系统,起到净化水质、维护河岸的作用,同时具备一定的景观效果。
7.工程生态型护岸
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在坡脚设置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
(七)五大振兴-组织建设打造引领、公众参与、协商共治、和谐有序的乡村组织建设。
路径1:强化基层建设镇街层面:统筹辖区内的工作,协调各单位工作衔
接。乡村层面:抓好自身建设,落实基层工作的各项任务。通过构建责任体系、推动精准落实、强化监督考察抓好基层工作。
路径2: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专家行业管理、村集体村规民约、村民先进个人和模范代表共同治理体系。
(八)五大振兴-人才建设乡村振兴要把人才放在首位。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
路径1:人才〃引进工程〃
通过人才引进、能人返乡、校地合作等形式引进人才。
路径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
农民为重点,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I,提升涉农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水平。路径3:人才环境〃营造工程〃
组建乡贤交流会,引导在外乡贤帮助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招商引资。推行〃一站式〃人才服务,为乡村人才提供周到服务,切实解决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困难。(九)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服务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四、实施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引导:战略执行者,负责制定政策和计划,并提供财政支持。集体运营:土地所有者,基本运营单元,成立村股份公司或合资公司运营集体资产。村民主体: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是股东也是员工。资本助力:成立各种形式的乡村振兴基金,盘活乡村资源。企业参与:参与农场经营、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民宿开发等经营活动。
智库咨询:提供全流程的咨询服务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篇九: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注重科技含量立足推广应用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全面启动
孙海燕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年(卷),期】2003(000)004【总页数】1页(P43)【作者】孙海燕【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相关文献】1."十一五"建设科技工作全面启动[J],刘颖2.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启动[J],杨军香;3.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启动[J],杨军香4.我市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J],无5.中荷西部小城镇环境示范项目启动[J],张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2022年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范文及2022年工作谋划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局坚持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临危不惧、毫不松懈,全力以赴开展各项工作。现将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2年工作谋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乡村振兴工作保持领先位次。今年,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报,我县在全省各县(市、区)201某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排位第某某名,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考核结果先进单位。
(三)农业机械化工作呈现新亮点。自201某年以来我县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荣誉称号,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总动力达某2万千瓦时,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某0%以上。某月某日,连续某年全省小麦机收启动仪式暨“三夏”全程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会在我县成功举办。省农业农村厅某某全程参加,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某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为我县赢得了荣誉。某月某日,某在省、市领导和省厅、市局领导陪同下,又带队深入到某某调研“三夏”农机作业、草地贪夜蛾布控、农机合作社创建等相关工作,尤其对某某的全程机械化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项技术某某县作为河北省农机工作的一面旗帜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有10余市县到某某县学习全程机械化应用技术。今年,我县争取农机补贴资金2000万元,已实施完成,补贴各类机具1某某0台,极大提高了我县农机装备水平。10月10日,全市玉米籽粒收获现场观摩活动在我县成功举办,某等省市领导专程出席了活动。
(四)农业生产保持良好态势。今年我县小麦、玉米喜获丰收。全县机收小麦面积某万亩,平均亩产某公斤,较去年增加某某公斤;全县玉米收获面积某万亩,平均亩产某某某.某公斤,较去年增产某公斤。此外,我县十分注重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目前,某现代园区已获得省级以上财政支持,正在建设农业创新驿站。分别与某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引进各类农业专家技术人才某0多位,为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今年某月某日,我县的梨新品种皇冠梨和秋月梨在首届梨电商大会登台亮相,并获得了优质产品奖。
(五)农经工作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工作,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全县某个村全部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目前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档案局要求,正在有序进行产改档案整理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已通过省和农业部验收,后续服务工作正有序开展;全县土地流转工作有效开展,目前共流转土地某万亩,土地流转率达某;全县家庭农场建设迅猛发展,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达到某家,累计建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某家,累计建成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某某家。2022年农村土地仲裁纠纷半年考评,获全省第一名。
(六)畜牧工作保持稳定发展。一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实效。提前完成市定工作目标,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已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到某某%以上任务目标。积极争取2022年非畜牧大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中央资金200万余元,保障全县畜禽规模场资源化利用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实效。截止目前全县共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某万头,有效阻止了病死猪流向市场、随意丢弃,有效阻止了疫病传播。检疫生猪某某万头,检疫禽类某某万只,其他某万头(只)。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截止目前
我县未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扎实完成,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布病和小反刍兽疫的免疫率均达到100%。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今年某月,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被授予201某年度全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先进县所,某分所被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分所。
(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全面开展。根据省市要求,组建了“某某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行“局队合一”体制,本着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从全局精选了某某名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湛的优秀人员抽调到执法大队。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以来,一是在农业执法方面扎实开展了农资市场“春季打假专项行动”,共检查农资经销门市某余家,检查种子生产企业某家,农药生产企业1家,查处不合格农资案件某起,有效规范了我县农资市场,保护了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二是在畜牧执法方面启动了“春雷行动”,取缔活禽交易市场某处、查处私屠乱宰窝点22个,封存屠宰器具、冷库冰柜等1某0余件(台),严厉打击了私屠乱宰不法行为,保障了肉品质量安全,使群众吃上了放心肉。三是违法占地查处工作开局顺利。根据新土地管理法,我局初次承担全县农村违法占地执法查处工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成立自建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违建治理督查组,坚持每天巡查,节假日不休息,根据违建人员利用我们下班时间施工的问题,我们也相应采取错时工作法,在早某:00和晚某:00开始不间断巡查,督查组的同志们不怕苦、不叫累,敢于碰硬,坚持“疏、堵”结合,进行网格化执法管理,有效打击了违建的势头。通过监督检查,共下达《责令停止涉嫌违法建设行为通知书》某某0余份,叫停建设工地某某0余家,拆除违建某0余处,宣传并成功劝阻欲建而未建户1某0多户,我县无序建房、违法违规建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和打击。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宅基地纠纷20余起。
(八)积极争跑项目资金。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县委、政府指示,跑部进厅,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今年是我局争取的资金最多的一年。目前,争取到的中央和省、市级资金已拨付到我县财政账户达1.某亿元,预计年底将突破2亿元,并且这些资金均无需县级财政进行配套,为我县农业农村更好发展奠定了有力支撑。
(九)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有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农业农村局分包了某个小区,住户多、任务重,是全县分包小区最多的单位。疫情防控战役打响后,局党组迅速在所分包的圣润豪庭、熙和佳园等某个责任社区组建某个临时党支部,任命某名局机关科级党员干部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并派驻党员某2名,全力做好责任社区疫情排查和防控工作。
2022年,农业农村局将对标先进农业县,全面做好我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编制,谋划实施“一镇一区三大工程”,加大三农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我县农业品牌影响力,全力开创某某“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全面做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编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聘请有实力的专业规划设计公司对我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在抓好红色小镇提档升级的同时,加快完成草莓小镇的规划编制,尽快启动特色小镇建设。
(三)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在继续扩大省级示范园区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对邯临快速路两侧2万亩土地进行集中包装和全面规划,力争把众信包装打造为国家级生态循环绿色农业示范园区。
(四)实施农村面貌提档升级工程。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有侧重的选取某-10个村庄作为重点村,打造一批科学布局规划美、村容
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
(五)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扩大草莓、黄秋葵、双孢菇、特色小麦、水培蔬菜等特色产品种养殖规模,探索现代化生产经营链条,发展万亩秋葵示范园区、特色菌菇产业园区、彩色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繁育生产基地等规模性示范园区,壮大特色农产业品牌。
(六)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工程。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争取力度和农机深松作业普及力度,争取上级补贴资金2某00万元以上,不断提升我县农机保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争取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确保2022年全省小麦机收启动仪式继续落脚某某,争取全省棉花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会在我县召开。
办公室2022年及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某某年工作总结
20某某年,全省散装水泥工作在省住建厅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心工作,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突出做好散装水泥立法,狠抓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推进预拌砂浆\"禁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了全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快速发展。
(一)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二)立法调研工作情况
立法工作事关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大局,既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也是创新突破的有力支撑。在省散装办的积极争取下,在省住建厅和省人大法制办的大力支持下,20某某年省人大将《四川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
例》列入\"某某\"立法调研规划。省散装办想行业发展之所想,急行业发展之所急,不等不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立法调研工作。一是在全省散装水泥工作会议上组织个市(州)散装主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四川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进行了专题讨论;二是在全年开展的各项调查研究工作中充分听取并整理归纳了相关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建议和呼声;三是以省住建厅名义两次发文征求了相关厅、局的意见;四是将立法调研情况和条例修改稿向省人大城环咨委、省政府法制办和省住建厅法规处做了专题汇报。经充分调研和反复修改,目前《四川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代拟稿)已臻成熟,争取列入明年省人大立法项目,早日颁布实施。
(二)发展预拌砂浆情况
20某某年,我省将发展预拌砂浆作为减少施工扬尘,防治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宜宾市、乐山市、雅安市作为新一批划人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砂浆的城市,已具备了预拌砂浆生产供应能力,制定了砂浆\"禁现\"政策,为适时实施\"禁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一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免烘干预拌砂浆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促进了我省预拌砂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升级换代,引领了全省预拌砂浆生产朝着低耗能、低噪音、低粉尘、低排放的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三是在指导和管理全省预拌砂浆推广工作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一个标准\"。一个原则即\"干湿并举\"原则;一个标准即《四川省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规程》。坚持\"一个原则、一个标准\",突出了政策导向,澄清了认识误区,促进了我省预拌砂浆科学合理、健康有序地发展。20某某年,全省\"禁现\"城市增加到12个,预拌砂浆总产能达20某某万吨,较上年增加320万吨,增幅为18.82%;累计供应预拌
砂浆520万吨,较上年增加124.7万吨,增幅为31.55%;因发展预拌砂浆使用散装水泥96.22万吨,废弃物综合利用130.22万吨。
(三)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情况
20某某是贯彻落实《\"某某\"后期全省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工作方案》的关键之年,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抓住\"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机遇,进一步加快了农村散装水泥发展步伐。一是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依托,以农户聚居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目标,新建了一批散装水泥配送站和销售网点,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二是在县城或中心镇新建了一批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既提高了周边农房的建设质量,也拉动了散装水泥的使用量。三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品牌的移动式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在农房成片建设中发挥出高性能、高机动性优势,引人注目。四是许多适合农村的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储存、运输、使用设备被不断研发出来并应用于实践。20某某年全省农村累计使用散装水泥2236万吨,较上年增加220万吨,增幅为10.91%;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26%,较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
(四)发展预拌混凝土情况
\"规划\"、\"监管\"、\"升级\"是20某某年全省预拌混凝土发展的着力点。一是各地制定和完善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进行合理的产能布局,将过剩的产能向城市新区和\"百镇建设试点\"的重点镇中转移,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二是各地加强动态监管和核查,依法查处\"禁现\"区域内的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三是各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预拌混凝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日渐萎缩;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方兴未艾。20某某年,全省预拌混凝土总产能19860万方,累计供应预拌混凝土8020
万方,因发展预拌混凝土使用散装水泥2760万吨,废弃物综合利用1310万吨。
(五)基础性工作开展情况
20某某年,全省各级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和散装办围绕工作重点,在六个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性工作,为推动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绩效考核方面。省散装办按照《四川省散装水泥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针对各市(州)不同情况,具体制定了《20某某年散装水泥工作绩效考核分解表》,以绩效考核为动力进一步提高了市、州散装办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是宣传工作方面。今年6月8日至14日,全省各级散装办按照省散装办的统一部署,以\"推广散装水泥,减少粉尘污染\"为主题,开展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周活动,向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对减少粉尘污染和雾霾天气的重要作用;对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建筑施工水平,促进文明施工,加快城镇化建设,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认知度。为加强经常性的宣传工作,省散装办与成都汉光公关策划制作公司联合制作了散装水泥专题宣传片《推动生态文明,守护碧水蓝天》,进一步提高了宣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是行政执法方面。各市(州)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和散装办积极协调和联合相关部门,整合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查处\"禁现\"区域内违规行为。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工作达到了对新开工项目检查率100%,对违规行为处罚率60%以上的要求。
四是专资征管方面。全省各级散装办坚持收支两条线,征收的专项资金全部按规定上缴国库,实行预算管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申报制度,按照\"竞争立项\"原则,结合预拌砂浆和农村推散等重点工作给予全省散装水泥行业2611万元的支持和补助;省散装办严格专项资金督查,确保了专资使用安全,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是调查研究方面。省散装办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开展\"走基层\"活动与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相结合,围绕全年重点工作精选了6个调研主题,分组赴12个地市调研基层散装办和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与呼声,撰写调研,落实调研成果,服务发展大局。
六是行业管理方面。省散装办委托四川省散装水泥和预拌砂浆推广发展协会,引导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协调会员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散协全年有针对性地举办了3期预拌混凝土专业技术培训和1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实验室人员培训,共培训全省散装水泥从业人员489人;出台了《四川省预拌砂浆企业实验室行业确认试行办法》、《四川省散装水泥行业优秀企业评选办法(试行)》,评选出了全省散装水泥行业优秀企业40家;组织会员赴江苏省考察了南京天印公司预拌砂浆生产设备,赴山东省考察了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情况。
二、20某某年
20某某年是我省实施发展散装水泥\"某某\"规划的收官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某某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依法兴散\"的关键之年,散装水泥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将以加倍的努力和坚实的举措,推动我省散装水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50%以上
按照我省发展散装水泥\"某某\"规划的要求,全省水泥散装率到\"某某\"末要达到50%。各地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找准本地发展散装水泥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的策略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的力度,确保全省水泥散装率50%目标的实现。
(二)编制《四川省散装水泥\"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指导全省散装水泥事业在\"十三五\"期间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省散装办将组织编制《四川省散装水泥\"十三五\"发展规划》,各市(州)也将结合当地实际,组织编制本地散装水泥\"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全省散装水泥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争取出台《四川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
20某某年《四川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论证,20某某年省散装办将全力以赴做好立法工作。一方面积极协调省人大、省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做实调研工作;另一方面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善《条例》草案,积极争取省人大通过《四川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的审批,颁布实施。
(四)创新预拌砂浆推广工作局面
一是全省实施砂浆\"禁现\"的市(州)要在目前12个(成都市、眉山市、德阳市、广元市、泸州市、南充市、自贡市、绵阳市、攀枝花市、宜宾市、乐山市、雅安市)的基础上新增3个(巴中市、广安市、凉山州)。二是认真落实预拌砂浆发展规划,严格掌控预拌砂浆市场准人制度,全力打造健康有序的预拌砂浆产业链。三是发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和鼓励预拌砂浆站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五)强化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措施
一是要培育更多的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站和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示范点,加快壮大和完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二是紧紧抓住\"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契机,在统规统建的农房建设和县、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三是发挥散装水泥基金的引导作用,着重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大力推行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四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散装办机构,落实好农村推广散装水泥职能。
(六)落实散装水泥行政执法责任制
20某某年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建城区范围内新开工项目的检查率要达到100%;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率要达到30%以上,将落实散装水泥行政执法责任制纳入对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七)努力提高行业人员业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将是我省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即从生产普通性能预拌混凝土向生产高性能预拌混凝土发展;从预拌砂浆传统方法施工向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发展),为适应散装水泥发展形势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是要加强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二是要加强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施工企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一点虚假的情感都没有!
对于有帮助。
篇十一: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P>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5.11•【字号】济政办发〔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
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5月11日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20〕172号)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提高我市现代种业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以建设黄河流域种业研发创新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为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展示示范和会展服务水平,将我市打造成为种业研发创新活力强劲、种业企业聚集效应一流、种业会展交易国内领先、发展环境最为优越的种业高地,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到2025年,建设10处省级以上种业研发中心;培育20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10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繁育基地;打造10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10家以上年产超1亿株的蔬菜育苗行业龙头企业,全市年育苗产能突破20亿株;培育10家以上品牌影响力大、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型畜禽育种企业,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种业及衍生产业集群。二、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争取一批国家、省级重大平台项目在我市布局,推动形成“一个小镇、一个园区、四大平台、五大中心”的种业发展新格局。(一)一个小镇。打造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的种业科创小镇,突出现代种植、现代养殖、科研服务、加工商贸、观光旅游五大功能。依托高
校、科研单位以及济南高新区创新谷研发平台等优势科研力量,借助济南农高区、莱芜农高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开展章丘大葱、平阴玫瑰等地方优势特色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建设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植物基因编辑和小麦“核不育”等研发平台建设,打造高标准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引领种业领域科技创新。
(二)一个园区。依托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基地,打造以种业为产业基础、三产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吸引跨国种业企业、国内种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入驻,培育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着力建设种业试验示范展示基地,用于开展品种初试、中试和繁育推广。打造种子种苗会展交易中心,为种业各方提供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交易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三)四大平台。积极推动省市一体化发展,构建集研发创新、中试转化、成果交易、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支撑体系。一是搭建国家级品种展示评价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展示示范中心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一体的品种展示评价机制,打造北方最具影响力的新品种展示评价平台。二是省市共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省、市农科院种质资源中心和种业企业资源中心的种质保护利用能力,建立资源共享利用和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和保护工作,重点实施精准鉴定评价研究,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三是搭建种业科技研发创新公共平台。充分利用济南创新谷研发平台、良种奶牛高效扩繁技术研发平台、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扎实推进小麦“核不育”和植物基因编辑项目建设,建立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四是构建种子种苗会展交易平台。加快推进部、省、市共建全国种子“双交会”等国家级会展交易平台,提升会展服务水平。整合山东蔬菜种业博览会、山东省植保双交会、山东畜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举
办山东种业会展周,打造享誉全国的种业会展品牌。依托山东省北方种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品种权交易,提供金融资本支持,打造北方影响力较大的种业交易集散地。
(四)五大中心。立足特色优势和规模企业,建设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脱毒组培、花木种苗“五大”创制中心。一是引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育种企业。支持企业建立自主品种良种繁育基地,更新种子加工、仓储和配套服务机械装备,提升种子加工水平和种子质量。二是进一步发挥我市蔬菜育苗国内领先优势,打造一批年产超1亿株的种苗行业龙头企业,创设全国蔬菜种苗行业标准体系,引领种苗行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支持奶牛、莱芜黑猪、鲁中肉羊等畜禽种业企业发展,选育优秀种畜禽,增强供种能力。四是围绕生姜、草莓、马铃薯、甘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脱毒种苗智能化组培繁育中心,扩大脱毒种苗推广应用。五是以市花卉产业研究院为依托,以红掌、蝴蝶兰等高端花卉苗木创制为方向,筛选、培育优质高档花卉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推动商河花卉、平阴玫瑰等产业转型升级。
三、重点任务启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等关键环节,实施五大行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一)实施种质保护利用强化行动。1.实施系统收集保护。强化农作物、蔬菜、畜禽、林果、花卉等国家、省、市三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实施中短期安全保存。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繁殖基地建设,推进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暖温带珍稀树种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山东分库等重点项目建设,申请设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分中心。对被确定为国家、
省级、市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积极探索创新组织管理和实施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2.强化种质创新利用。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平台,重点开展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莱芜黑猪、平阴玫瑰、山楂等具有地方特征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精准鉴定评价研究工作,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依托生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系)交流共享。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主体,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二)实施现代育种科技引领行动。3.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育种公共平台,开展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加强光谱成像技术、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育种中的应用。积极打造国际知名的济南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基地,打造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植物基因编辑产业集群,带动整个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国内外领先的小麦“核不育”育种体系建设,加速育种进程,实现小麦常规育种技术飞跃。高标准打造国家级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集约化、智能化、轻简化水平,研究集成基于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OPU—IVP)的奶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将国家级种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列入市级重大科研专项课题,鼓励企业承担种业领域科研专项课题,采用“一事一议”或股权投资等方式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4.高标准选育新品种。在农作物种子方面,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以选育高品质农作物为方向,集中培育优质专用小麦、机收籽粒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在蔬菜花木方面,以保障城市供应需求为方向,自主选育茄子、番茄、辣椒、西甜瓜等高端设施蔬菜良种,以及高档花卉、特色经济林木新品种。在畜禽良种方面,培育具有自主种质基础的奶牛、生猪、家禽、肉羊等新品种,有效解决进口品种替代问题。对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单位,分别择优奖励30万元和20万元。鼓励企业备案、登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影响力大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对成功引进转化省级以上重大品种、先进技术等创新成果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并提高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5.组建种业创新联盟。聚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种业企业、技术推广等多方资源优势,建立“科研+企业+推广”三位一体的联合创新机制,创建“五大”种业创新联盟。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根据学科任务、资源优势加入种业科技创新联盟。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构建种业科技创新研发公共平台。对被认定为省级、市级科技创新联盟(平台),且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研发中心等的,按照我市有关政策优先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实施种业总部经济培育行动。6.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构建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业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培育种业总部经济。规划建设中国北方国际种业产业园,打造公共研发平台、总部办公和试验示范基地,为入驻企业科研、中试、示范以及办公住宿等提供一流条件和环境。引进一批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教学、研发、试验基地。引进3—5家国际一流种业集团或国内行业领先种业集团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除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给予一次性
落地奖励。打造10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和领军企业,对认定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奖励100万元;对经市级遴选确定在省内及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领域冠军企业,奖励50万元。培育10家以上年产超1亿株的蔬菜育苗行业龙头企业和年产超2000万株的脱毒苗繁育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应奖励。支持10家以上竞争力较强的奶牛、生猪、肉羊等大型畜禽育种企业。挖掘一批有潜力的种子企业作为种业发展后备企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7.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科学布局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10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基地,创新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扩大良种生产规模,全面提升我市供种保障能力。鼓励种业企业在我市建立小麦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南繁基地建设水平,加快玉米等新品种育种速度。加强中西部协作,鼓励种业企业走出去,在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建立马铃薯、草莓、甘薯等高海拔冷凉繁育基地。重点打造生猪、奶牛、肉羊、种禽繁育推广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四)实施完善品种评价和推广行动。8.强化品种测试和质量检测。以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中心和蔬菜展示示范中心为引领,整合推进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田间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智能化设施装备配套。鼓励企业开展品种区试和展示示范工作,打造一批集新品种中试评价、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展示评价中心。健全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加快推进DUS测试(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及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开发种子监管综合业务平台和农作物种子质量追溯系统,完善种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和信息采集指标机制。充分发挥蔬菜工厂化育苗行业龙头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蔬菜集约化育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畜禽良种智能识别系统,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
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大力推广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关键设备,全面提升种业智能化装备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注重良种推广应用。创新种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和模式,推广小麦统一供种等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种供苗方式,整合服务资源和延伸服务链,加大良种推广应用力度。鼓励种业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精准对接,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开展订单生产,全方位为农户提供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做强一批种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10.加快会展经济建设。高标准承办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筹备举办农作物、蔬菜、畜禽、林果等国际种业高峰论坛,提升会展质量和档次。整合展会资源,举办山东种业会展周,扩大种业会展品牌影响力。在种业科创小镇探索品种展览展示新模式,打造享誉全国的地展博览会。借助山东省北方种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创新种业贸易方式,为种业各方提供公共仓储、安全检测、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五)实施种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11.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集的工作机制,成立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各区县(含济南高新区、市南部山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要加强对种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现代种业振兴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12.完善支持政策。对种业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项目,在生产设施、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引导银行、担保公司支持种业发展项目,将种
子收购资金列入其业务范围。提高科研人员对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鼓励育种单位、团队以技术转让、拍卖、入股等方式加快推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种业保险政策,健全风险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莱芜银保监分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管部、中国人民银行莱芜中心支行)
13.加大资金投入。将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纳入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范围,自2022年起至“十四五”末,每年整合不低于1亿元资金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开展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新种质创制、新品种(系)培育、关键性技术突破、良种基地建设、品种技术推广、会展交易服务水平提升等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科学制定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计划,引导带动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出资,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4.强化市场监管。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种苗管理职能,明确管理机构,压实工作责任,按照行业管理、许可管理、品种管理、质量监督、市场监管等工作重点,对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虚假广告、假劣种苗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种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内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市公安局)
15.注重人才培养。引进种业领域领军人才,组建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市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认真落实我市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种业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对当下市场紧缺人才实施对口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帮助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储备。(责任单位:市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本方案自2021年6月1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6月11日。
篇十二: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P> 传统农村特色小镇建设路径分析作者:张颖举陈双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8年第9期
特色小镇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促进新型城镇化、振兴乡村等方面作用显著,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我国广大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和村庄数量众多、发展差异巨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差异化发展特色小镇是政府和社会的共识。按照区域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支撑状况,农村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具有区位优势的城郊农村,二是地理上远离城市但具有丰富自然资源或者独特人文资源的资源禀赋型农村,三是地理上远离城市、经济以传统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主、农民收入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的传统农村。前两类农村数量和区域面积有限,并且都具备发展多元产业的条件,既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也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这两类农村的振兴相对比较容易。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第三类,可以说是我国农村的主体构成部分和主要形态。由于远离城市,这些农业型村庄不能享受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较少形成经济发展机会,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村庄和村庄集体经济“空心化”现象严重。
如何促进这类农村的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基于此,本文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尝试根据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典型案例,探讨传统农村的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道路。
传统农村面临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困难
传统农村通常在地理上远离城市、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农民收入低下,区域内二三产业匮乏,村庄“空心化”严重。薄弱的产业基础、匮乏的自然资源和流失的劳动力,使传统农村的产业发展面临以下困境:第一,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波及该区域,或者相应的溢出效应往往被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郊农村或资源禀赋型农村承接,通过从无到有创造二三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条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谱,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是这条连续谱上的一点”,经济常态发展水平下,较少出现“平地起高楼”现象。第二,发展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新业态又普遍缺乏区位优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业基础。传统农村产业发展的困境,相应地传导到特色小镇建设领域。因为,特色小镇不会凭空而来,任何一种类型的特色小镇都植根本地特色经济,是长期酝酿、转型升级的结果。可以说,当前大部分传统农村的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都面临缺乏产业基础的困难。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属于典型的传统农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之前,同样面临着上述问题。王庄镇地处豫北平原农区,距离浚县县城10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9万亩,辖46个行政村,人口7万人。位于国家小麦生产核心区的王庄镇,是一个传统的粮食生产大镇,农村经济以传统的粮食种植为主,二三产业匮乏;镇区狭小、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空心化”严重;农民以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为主,收入低下并且不稳定。可以说,传统农村的凋敝现象在王庄镇充分显现,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和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地政府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
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是振兴传统农村的务实选择
传统农村的农业基础扎实,在不放弃工业化、城镇化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依靠现有的农业基础,以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不失为振兴传统农村的一个务实选择。传统农村的农业生产以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与其他类型的农
村相比,在大宗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大宗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升其生产效率、延伸其产业链,升级其产业结构,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并在此基础上“接二连三”,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可以成为传统农村振兴的“新增长点”和“新动能”。这比从无到有、费时费力地培育新兴产业,或绞尽脑汁、用尽优惠政策吸引工商业要便捷、务实、可靠。可以说,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进行现代化、产业化改造,是产业兴旺传统农村的务实之举。
王庄镇走的就是这样一条现代农业兴镇道路。从2010年起,王庄镇政府携手粮食加工企业——中鹤集团,以现代农业为抓手,协同推进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实现了传统乡村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获利、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良好局面,得到了包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在内的各级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引发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各级各类媒体的报道,成了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培训班的典型案例。王庄镇与中鹤集团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和过程如下:第一,依托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化。自2010年起,王庄镇就开始土地连方成片的探索,农民通过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在镇政府“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协调下,与粮食加工企业——中鹤集团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目前,王庄镇农民的9万亩耕地已经全部流转至中鹤集团。第二,向粮食深加工领域拓展。在粮食规模种植的基础上,实现了粮食的就地深加工,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生产格局,拥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小麦专用粉、营养挂面、糖果、玉米食用油、大豆制品等六大系列产品,年加工转化原粮75万吨、大豆5万吨、仓储量70万吨。第三,形成农业全产业链。通过“种加养”结合,形成绿色、循环、生态的农业全产业链。镇域内,已经建成了6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00亩标准化肉羊肉牛养殖区、优势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区、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等一二三产业园。第四,产业向非农领域拓展。当前中鹤集团业务已延伸至现代种业、农产品仓储与物流、健康食品、金融服务等领域。第五,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王庄镇和中鹤集团通过农户宅基地置换、规定标准内免费或标准外低价供应住宅的方式,在镇区建立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目前,已连片建成农民集中社区120万平方米,入住农民2万人,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可以说,王庄镇的经验和模式对于其他传统农村来说具有榜样意义。
篇十三:玉米小镇建设方案
P>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绿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刘子菁【摘要】辉南是吉林省一座古老又美丽的小镇,更是一座发展中的小镇.随着近年来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提出,辉南县也积极投入到发展行列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紧跟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发展辉南绿色小镇.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对辉南县绿色小镇发展现状的阐述,深入研究绿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期刊名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辉南县;绿色小镇;发展模式【作者】刘子菁【作者单位】北华大学研究生院,吉林132013;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吉林132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近年来,随着绿色城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的城镇化正在不断调整,而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也毫不例外地经历着城镇化,但是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需要辉南县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从而推进辉南经济、环境、文化的稳步、可持续发展。21世纪,城镇化的发展,虽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城市“摊大饼”、“重复建设”、“农民失地失业”,一些非城镇化本源特征相继出现,如城镇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鸿沟,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1]。为此,2013年国家领导人提出:城镇化推进,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要走节能、集约、生态的发展路线,不能人为“造城”,以提高城镇化内在承载力为着力点,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创造条件,确保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让农民融入城镇化,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2.1辉南县概况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人口约37万,面积约2300多平方公里。九世纪辽政权在这里建镇设府。辉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集平原和山区特点于一身,区位独特、优势明显,为辉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辉南有着牢固的农业基础,这里盛产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随着近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蔬菜、畜牧、粮食以及特产、医药等均得到了快速发展[2]。2.2辉南县城镇化发展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样,辉南县也不例外。但是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辉南县发展仍旧相对落后,城市化质量较低,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增加、资源枯竭、企业改革速度缓慢、城市转型困难、用地扩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供给制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2.3辉南县绿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2.3.1绿色小镇发展基础薄弱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吉林省一直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传统的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能耗,导致能源和物资资源的大量消耗,加上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导致当地生态破坏严重,区域环境污染严重。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新的政策的颁布和倡导,辉南县发展状况有所改善,但是
绿色发展基础仍旧薄弱,整体来讲,辉南县绿色城镇化发展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2.3.2城乡发展不统一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中期,从理论上讲,工业应该带动农业发展[4]。但是从辉南县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城镇带动农村情况不理想,尤其是在资金方面,辉南这个以大农业为基础的小镇,要走绿色小镇发展模式,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2.3.3科学技术水平低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的“绿色小镇”,辉南县绿色小镇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比如简单开发旅游景区,或者依赖于当地特色产业,关于技术的利用,极为贫乏。辉南县在发展绿色小镇过程中,要达到低碳环保要求,就需要加强技术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但就目前当地的能源科技水平来分析,尚不能支持绿色小镇的智能化发展,为此,要想改变辉南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向着新能源消耗结构过度,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3.1加大技术、资金投入要想提升辉南县城镇化发展速度,实现绿色小镇发展,就要加大辉南县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可以发展当地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的,明确银行发展目标,鼓励农民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并增加农业技术开发贷款项目。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公平竞争,适应市场化,使得当地农民以较小的利率,获取更高的资金。另外,辉南县政府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开发项目的大力扶持,将生产者与科技者的精力逐步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来,。突出生态绿色文化和旅游服务功能地位,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园区”[5]。3.2因地制宜,发挥“大农业”优势辉南县政府要紧紧围绕“大农业”的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强化农业产业化进行,推进绿色农业战略的实施,形成以食用菌、绿优米、黄烟以及中药材等四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以集约化用地原则,为辉南县大农业发展提供土地
[6]。另外,辉南县要将现代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入先进技术,借鉴成功经验,减少污染,增加绿色农业生产,强化当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要以当地辉农粳稻、京粮集团为主的多家龙头企业为领头羊和主力军,建设高标准绿色企业,从而带动农民发展。3.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辉南绿色小镇的建设,必须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此,要立足于辉南地区的区域特点,以辉南农村发展现状和经济水平为基础,摆脱以往单一的发展模式,将辉南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加强统一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辉南县区域发展空间,推进当地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进程,完善区域城镇化发展体系,强化辉南区域功能的整合,发挥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加强城乡优势互补,避免城镇化发展的局限性,促进辉南区域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城镇化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内容广泛。辉南县的绿色小镇发展,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摆脱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思维,走以农业为主导的、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献】
[1]杨国胜,孙奇.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特色小镇建设[J].浙江经济,2015(23):56-58.[2]马斌.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48-52.[3]葛欣萍,李光全.以创新推动特色小镇发展[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02):23-26.[4]张晓婷.美丽小镇的旅游化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6):36-40.[5]王月英,石会娟,雷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西咸新区城乡发展模式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8-22.[6]沈晔冰.旅游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J].政策瞭望,2015(10):98-102.